系統神學與歷史神學筆記
這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網誌
目錄
(移至...)
啟示論
上帝論
基督論
聖靈論
天使與魔鬼
人論
救恩論
教會論
終末論
認識系統神學
歷史神學
宗派教義
神學與哲學
神學本土化
現代與後現代神學
▼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三位一體觀念之發展
›
1. 初早期教會 初早期教會有一些著者,在洗禮的儀文上有使用三位一體的思想,但他們卻不解釋父、子、聖靈的關係。關於基督與聖父的關係,他們認為基督是聖父的兒子,聖父將其獨有的屬性歸與基督。他們多次提到父、子、聖靈。有時他們論及聖靈為基督的靈 ( 參林後 3...
神格唯一論
›
神格唯一論 ( Monarchianism) 者,維護上帝是獨一至高之真神。他們的動機和目的可以說是正確的。他們為要保持上帝之獨一無二,便棄絕三位神論和實體 (nature) 。一神論原為基督教寶貴的教義。可是,神格唯一論為著維護一神論 (monotheism) 的緣故...
諾窪天(Novatian)
›
諾窪天是一位博學之士,也是一位長老。主後 251 年被選為羅馬監督。他在其論文集裏寫道:「特土良的看法已取代了那修正的形態論。」 他也反對神格唯一論,而較喜歡三位一體論。他說:「聖子常在聖父裏面,不然,聖父將不為聖父。」 他很小心避免陷入...
亞流主義對抗亞他拿修主義
›
亞流和亞他拿修都是從亞歷山太教會出身的。亞他拿修是副主教,亞流是長老。 亞流引用許多過去的觀念。有些來自撒摩撒他的保羅。亞流也反對形態論神格唯一說。有關基督的地位,他取俄利根的思想接納次等說。 當時亞流有雙重的目的: 第一、要與教會站在同...
東西教會之三位一體教義
›
可以說至君士坦丁堡會議時,三位一體之教義已完成了。當東、西教會雙方都支持這個教義時,有兩位較後期的神學家提出他們最後的看法。大馬色的約翰 (John of Damascus ,死於主後 745 年 ) 代表東方教會,奧古斯丁 (Augustine ,死於 430 年 )...
基督兩性的教義
›
發展基督論的首要階段,是解決三位一體的問題。基本的思路是,若基督真是我們的救贖主,他必定是上帝。可是,當注意力移到基督的人性時,便進入了基督論的第二個階段。在初早期,為了對付幻影派的思想,教會已堅持了基督的人性。後來,將這問題帶到高潮的,是亞波里拿留。 ...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漢語神學」之語言學定位
›
生長在傳統的基督教世界之外的神學現象,通常是依據某 種問題意識和地域特性而獲得基本的規定性。從而在談及「漢語神學」時,我們總會聯想到 「解放神學」、「民眾神學」、「草根神學」等等。但是至少從這一概念的意涵看,「漢語神學」首先指向的並不是神學的「問題化」或者「處境化」,卻是...
「漢語神學」的人文學發展
›
「漢語基督教」當然有文化、信仰和社會等不同的層次, 然而「漢語神學」最直接的界定,應當是以漢語為載體的神學思想和神學研究。因此在中國文化的具體語境中,人文學的意義仍然是它最直接的發展。任何一種外來 的宗教,如果不能找到與本土文化和傳統之間的思想契合,實際上永遠無法獲得存在的...
「漢語神學」的實證性研究
›
如果說「漢語神學」在意義詮釋、倫理價值和審美期待方面的發展,可以祛除它跟人文學科之間的隔膜,那麼它還需要進行以信仰實踐為物件的實證性研究,以便克服基督教神學與「中國經驗」之間的隔膜。 概括地看,基督教在中國曾經遇到幾種典型的詮釋結構。如果說唐代景教時期主要「以佛...
漢語神學
›
「漢語神學」之語言學定位 , 「漢語神學」的實證性研究 , 「漢語神學」的人文學發展 , 漢語神學與教會神學之關係 ,
漢語神學與教會神學之關係
›
漢語神學則是指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在中國大陸湧現的對基督教研究有興趣以至崇尚基督信仰的學者群體,他們立足於人文社會學界而專注於基督信仰的研究,發展出有別於教會傳統的漢語神學。其中以劉小楓提出的芻議最爲人關注討論。從「 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倡導的漢語神學強調此新...
巴特與以人為中心的神學傳統──從康德到立敕爾
›
巴特早年師承於哈納克( Adolf von Harnack )及赫爾曼( Wilhelm Hermann ),在神學上是沿革自由主義的路線。巴特本來完全接受自由主義的神學路線,直到畢業後在瑞士的薩芬維爾( Safenwil )出任牧職之後,因著牧職的需要及父親的離世,他開始偏離...
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巴特論上帝話語的實存性與獲得的可能性
›
自啟蒙運動、現代時期開始之後,現代的範式逆轉了前現代對存有與知識、及實存性和可能性的次序。在現代時期的思潮中,知識論成為通往真實的渠道,知識比存有更優先。 為著反對前現代高舉的權威和樂觀的未來願景,現代強調獲得知識的可能性先於知識及其對應本體的實存性。 換句話說,現代的範式提倡...
巴特之神學人觀
›
在啟示之中上帝話語的受眾是人。 不過巴特指出,上帝的話語並非人類學範疇內的問題,而是回應更根本的問題:「人如何是人?」 從巴特的啟示論引發出人類學的問題:作為上帝啟示的對象,人在啟示這事件中的角色負有多大的責任?上帝啟示要求人有何回應?從上帝的啟示出發,人如何被定義呢?...
巴特論啟示中上帝與人的神蹟性相遇
›
巴特認為在啟示的事件之中,人接收上帝的話語,從而發生信仰( faith )。信仰的發生在於使其實現的事件,而這事件並非人類可以自力造成,人的參與只能讓這事件發生並讓這事件生效。 人是不可能盛載上帝的話語, 反之是上帝的話語決定了人信仰的可能性。 人本身不能達至對上帝的信...
巴特論人在獲得上帝知識中的參與性
›
巴特對聖靈工作的論述明顯地是 以上帝為中心 ,因而似乎將人在啟示中的角色貶抑了。不過巴特一直堅持在啟示這事件之中,上帝與人雙方面都擁有自由:他所強調的是上帝在啟示中的必然主動性,而非否定人內存任何理解和接收上帝啟示的機能。 巴特認為啟示的接收完全是上帝的自由和人的自由,...
巴特論上帝啟示的目的
›
巴 特認為上帝的啟示是個人性的,要求接收的人以順服作為回應。透過啟示的事件,人與上帝進入一段立約的伙伴關係。教義學的工作就是在聖經所見證的啟示之下, 將上帝與人的關係表現出來,而在這段單純上帝、單純的人之間的關係裏面,人成為了神學知識的對象、神學人論描述的客體。 巴特認為人不...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教會的誕生
›
基 督教會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教會從起初就在上帝的計畫中,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歷史;問題是,教會在人類歷史中有多久了?這個問題可以有兩個答案:一般 都認為,在人類犯罪以後,當上帝應許給人一位救主,而人也接受的時候,教會就產生了;另一種說法是,約兩千年以前,在五旬節聖靈...
教會的成熟
›
教會並不是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成熟了。在聖靈尚未澆灌下來之前,教會還沒有成熟,因此五旬節就成為歷史上教會極其重要的轉捩點,也可以解說為,新約時代教會的榮耀大過舊約時代教會的榮耀。 舊約的聖徒只是以未來之事的影兒為滿足,而新約時代的教會,獲有較圓滿的啟示。在...
教會的延續
›
新約時代的教會是舊約時代教會的延續,這兩個時期中的教會,都是榮耀的教會。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教會的延續形成了她更大的榮耀。 使 徒保羅論到這一點時,用生動的話寫給在以弗所的外邦信徒,提醒他們那時他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他...
‹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