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神學與歷史神學筆記
這是見證上帝恩典的網誌
目錄
(移至...)
啟示論
上帝論
基督論
聖靈論
天使與魔鬼
人論
救恩論
教會論
終末論
認識系統神學
歷史神學
宗派教義
神學與哲學
神學本土化
現代與後現代神學
▼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基督的死和埋葬
›
1 .基督的死就是贖出選民的罪過的工作。因著轉嫁過來的罪,基督代替萬人而死。 2 .基督的靈魂和肉體在死亡中分離了。所以是完全的死亡。羅馬士兵進行了死亡確認。 3 .即使在身體和靈魂分離的狀態下, LOGOS 的位格與他所取的人性仍有著位格性聯合( ...
降到陰間
›
1 .使徒信經( symbolum apostolicum )的羅馬教會型( sec.ordinem Romanum )是記錄為 ’ 下陰間 '[descendit ad inferna (inferos)] 。但是早期的 Rufinum 型 (sec. Rufin...
基督在肉身中為我們死
›
上帝把基督當作贖罪祭、上帝把基督道成肉身的身體釘在十字架上,作為代替人死的祭牲,讓他被殺、為我們死,這是上帝在永恆中所定的旨意。因為我們是在肉身中間犯罪,基督就在肉身中間定了罪案﹔我們因為肉身犯罪必須要死,所以基督就在肉身中間為我們死。羅馬書八章 3 節對此「肉...
基督之死的四重意義
›
基 督之死絕對不是罪的工價,基督之死絕對不是失敗的結果,基督之死絕對不是偶然的事,基督之死絕對不是天然的朽壞。基督之死乃是上帝所定的旨意,他是按著上 帝的定旨先見被交於人,「你們卻把他殺了」,他按照上帝的旨意為我們死,但賣他的人有禍了。「定旨先見」、「上帝預先所知道的」...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諸教父論上帝
›
他們沒有構成任何論上帝的教理。初代基督徒對基督留有一種深厚個人關係的印象。所以他們最關心的、乃是如何才能過著基督徒的生活。他們雖被異教諸國的多神教所包圍,但是他們卻堅信一神論。 黑馬開始說:「我們尤其要相信一位上帝。他是創造並統管萬物的主。他從無生有,叫萬...
諸教父論基督
›
諸教父相信基督之神性。 伊格那丟認為基督為「我們的上帝」及「我的上帝」。革利免第一封信寫道:「我們應當認基督為上帝,為死人及活人的審判主。」 諸教父同時相信基督的人性。十二使徒遺訓論及耶穌,不僅是上帝所揀選所喜悅的,而且也是上帝的僕人。 ...
諸教父論救恩
›
關於基督的拯救工作,諸教父沒有明確陳述。關於贖罪,諸教父雖有明確的記述。但對基督的工作為何並如何帶有赦罪能力之間題,卻緘默不言。 革利免說:「讓我們注視基督之血。讓我們知道此血被聖父看為寶貴。因主的寶血為我們的救恩流出,並將悔改的恩典帶給全人類。」 ...
諸教父論教會
›
諸教父有很濃厚的教會觀念。 革利免說:「教會是眾聖徒的團體、是上帝自己的產業、是基督的羊群。」 黑馬說:「教會是創造的真正目標。」 教會與基督的關係,正如身體與靈魂的密切關係一般。教會只有「一個」,並且是「聖的」。我們若行天...
諸教父論聖禮
›
聖禮是屬於教會,還沒有受到古代神秘者的影響。聖禮存有基督教起初的真義。 ( 1 )洗禮: 起初是奉耶穌的名施洗。但後來逐漸改為奉三位一體上帝的名施洗。諸教父認為洗禮是賦予基督教恩賜的真正方法。 巴拿巴說:「我們背著罪與污穢走...
諸教父末世論
›
諸教父都有深厚的末世論思想。這時人人都以為他們是活在末世的時候。他們預料耶穌會立刻再來。 由於這樣期待就使信徒團結在一起。他們開始探索基督再臨的預兆——諸如假先知出現、罪惡與逼迫逐漸增多,敵基督之出現、神蹟奇事、死人復活等事之發生。 依巴拿...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教會的功能
›
禮拜堂 ( 教堂 ) 不是教會,禮拜堂是信徒聚會的場所。教會是指蒙上帝恩召的人所組成的團體,是基督的身體,是上帝國度在地上的表徵,是在基督裡的團契, 基督徒以教會為信仰和生活的重心,信徒藉著教會生活得以成長,結果子,教會也 必隨之不斷擴大。教會要達成它的使命必須具有下列的功能:...
聚會
›
教會是一個生命體,是由信耶穌之人所組成的團體。 教會生活最具有特色和蒙福 的就是「聚會」。聚會的意義和目的是為了一起敬拜上帝,學習、分享上帝的愛。 也有信徒日常生活中的婚喪喜慶、新居、生日、開幕、就職、農收 ….. 等等都可有特別聚會。也可以從兩三個人到...
服務
›
“ 服務 ” 一詞為一般用法,而教會習慣用 “ 服事 ” 。 實際上二詞並無差異; “ 服務 ” 是以耶穌的宣示和教會傳統為基礎。我們將分三個方向來思想:一為服事上帝;二為聖徒彼此服事;三為服事世人。 新 約聖經馬可福音中記載耶穌教訓門徒不應該爭權奪利的事...
宣教
›
宣教一詞英文 MISSIONS 意即「奉差遣傳道之事」這是教會 的職份,可分為內外兩個部分: 對內為使信徒靈性生活成熟美滿。正如使徒保羅在以 弗所書四章十一至十三節的宣示:「 …..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
奉獻
›
一位弟兄拿了一個紅色信封塞給牧師,並對牧師說: “ 這是奉獻給您的 ” 。又有一位愛主的姐妹在醫院的電梯間拉著傳道人的手說: “ 這是為您奉獻的 ” 。絕大多數教會的主日崇拜程序中都有「奉獻」這項目,而司獻人員說: …..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
教義和信仰對禱告的肯定
›
其實,在思考禱告神學時,我們絕對不能忽略教義裏有關上帝的恩眷和護理的真理。基督徒的禱告與一般人的禱告最大的不同乃在於它不單是一種宗教性的自然反射性行為( Natural Reflection ),而是一種信心在信仰裏的正常和必然回應。 從神學的觀點來說,...
禱告的必然和必須性肯定
›
當 我們堅定了上帝的恩眷和護理的信仰時,我們無疑的是願將自己交付在上帝的手裏。這是禱告的要決和必須。禱告不但是求告上帝,而是交付上帝。這裏我們發現了 一個好吊詭背正的思想,上帝既然是全知、全智,他也是全善、全能,終必救助我們,那他為何還要我們禱告,到底我們為何還需要禱告...
哲理神學對禱告的必須性肯定
›
在 悖反律的架構下,我們可以認清上帝的絕對主權和作為並沒有剝奪人的自由,也沒有容忍人的懈怠;上帝的恩眷和護理是斷不會容許人不盡他當盡的本份。正為這緣 故,對基督徒來說,有了對上帝真確的信仰就不會消極的發問說:既然上帝預定了一切我們還有何主權、自由可言?也不會說:上帝既然已...
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層面來探討禱告行為
›
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來看,禱告是生理和心理作息的一種必要和必然: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必然有其喘息的需求。為此,不論從生理或從心理方面來說,人必然會在某種激烈動作之前、之後都有這些稍息性的動作。這些稍息的動作有鎮定心思、集中思考和事後反省自悟的作用。 在...
從文化與社會行為層面來探討禱告行為
›
人的文化和社會行為是不能脫離人的群體性和社會性。換句話說,人為社會和文化性活物是必然會有文化和社會的行為;禱告行為當然也不會例外。雖然禱告原是個 的敬虔表現,但無庸置疑,人總希望得着別人的認同,希望別人與他一同禱告,更希望別人知道他禱告的內容。這種識辨讓我們看到禱告行為的...
‹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