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聖經實在論 vs. 後現代相對主義 vs. 哲學實在論

 

三方比較表

面向

聖經實在論

後現代相對主義

哲學實在論

真理本質

上帝的啟示是真理,客觀不變,獨立於人意(詩119:160;約14:6

真理是社會、文化、語境建構的,沒有單一普遍真理

真理客觀存在,獨立於人意,能被理性與觀察認知

存在範圍

包含物質世界、歷史事件、屬靈實體與永恆國度

僅承認語境中有意義的東西;超自然視為敘事或隱喻

通常聚焦於可觀察世界與抽象概念(如數學、道德)

認識來源

上帝的特殊啟示(聖經、基督)+普遍啟示(自然、良知)

人的經驗、文化話語、權力結構

感官經驗、邏輯推理、科學觀察

歷史事件觀

聖經所載核心救贖史(如復活、出埃及)真實發生

歷史是多重敘事,沒有單一客觀版本

歷史事實獨立於觀者,但解釋可能有差異

倫理基礎

根基於上帝的本性與啟示,具有普遍約束力

道德是文化相對的、可變的

道德有客觀基礎(自然律、理性、實在的道德法則)

對啟示的態度

啟示是認識真理的必要途徑

啟示只是文化產物或上帝話文本

啟示不一定必要,可由理性自行探索真理

與信仰的關係

信心是承認並順服上帝所啟示的真理

信仰只是個人或群體的身份敘事

信仰可能存在,但不必是認識真理的必要條件


關係與張力

  1. 聖經實在論 vs. 後現代相對主義
    • 核心衝突:真理是普遍客觀(啟示)還是多元主觀(敘事)。
    • 聖經實在論反駁相對主義時,常強調歷史事件與啟示的事實性(如保羅在林前15:14-17說若基督沒復活,信仰就徒然)。
  2. 聖經實在論 vs. 哲學實在論
    • 有共同的「真理客觀性」立場,可在護教中合作。
    • 差異在於:聖經實在論承認超自然與啟示為必要;哲學實在論可能侷限於自然與理性。
  3. 哲學實在論 vs. 後現代相對主義
    • 核心衝突在於:真理是否獨立於人類語境。
    • 哲學實在論用理性和經驗反駁相對主義,但可能不處理超自然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