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信經(325)雖然主要針對的是 基督論與上帝論(對抗亞流派),但它的核心推動力其實來自 救恩論(soteriology) ——也就是「若耶穌不是完全的上帝,祂就不能真正拯救我們」。
1. 救恩的動機
信經明白指出:
「為了我們人類,並為了我們的得救,祂從天降臨…」
👉 這裡顯示:
- 救恩的主動者是上帝(不是人的努力)。
- 救恩的目的在於「為了我們」——既普世性,又帶有神人關係的親密。
2. 救恩的途徑:基督的歷史行動
尼西亞信經簡要但完整地概述了救恩歷史:
- 道成肉身:由聖靈成孕,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 基督真正進入人類歷史。
- 受死與埋葬: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 → 強調事件的歷史真實性。
- 復活與升天: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父右邊 → 救恩不是死亡的終結,而是生命的勝利。
- 再來與審判:將要再來,審判活人死人 → 救恩的完成與世界的終末相連。
👉 整個救恩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紮實的「歷史—神學事件」。
3. 救恩的基礎:基督的神性
尼西亞信經強調基督是「受生非受造,與父同質」。
這和救恩直接相關:
- 如果基督只是受造物(如亞流所說),祂不能賜下永恆的生命。
- 只有「真神成為真人」才能帶來真正的救贖。
這一點與亞他那修的名言呼應:
「神子成為人,為要使人得以成為上帝。」
(這裡的「成為上帝」不是本質變化,而是分享上帝的生命與榮耀)
4. 神學意義
- 基督論與救恩論緊密相連:救恩的確定性完全取決於基督的神人二性。
- 歷史性救恩:信經特別標記「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強調上帝的救恩是在具體歷史中成就的。
- 末世性救恩:基督的再來與審判,使救恩具有未來完成的層面。
📌 總結
尼西亞信經的救恩論核心可以用一句話來表達:
「唯有與父同質的神子,道成肉身、受死復活,才能真正帶來普世的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