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唯名論與基督信仰互動時間軸

 

 

時間

事件 / 人物

內容與影響

1050–1120

羅瑟林(Roscelin of Compiègne

首次系統提出唯名論思想,主張「普遍只是聲音」(flatus vocis),否定普遍的實體存在;被指控異端。

12世紀

彼得·阿伯拉(Peter Abelard

採取「概念論」折衷立場,認為普遍存在於心智概念中,影響後來的經院辯論。

1287–1347

奧康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

完善唯名論哲學與神學;提出「奧康剃刀」原則;強調上帝的絕對權能potentia absoluta),神學依賴啟示而非形上學推論。

1420–1495

加百列·比爾(Gabriel Biel

晚期奧康主義代表,系統化奧康唯名論神學,影響了在奧古斯丁派修道院受訓的馬丁·路德。

1483–1546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接受唯名論教育,吸收其對人類理性與意志墮落的悲觀看法;在宗教改革中轉向「唯信稱義」、以聖經為唯一權威,削弱經院形上神學的角色。

16世紀後期

宗教改革的後果

在新教神學中,唯名論促進了聖經詮釋的文本化、個人化;在天主教內部,反宗教改革也部分吸收了唯名論方法於辯護神學。

近代哲學

霍布斯、洛克、休謨等

承襲唯名論的反實在論傾向,推動經驗主義與語言分析的興起,間接影響現代神學的語言哲學路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