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救恩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救恩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自我否定的信仰

  

    基督教之自我否定和棄絕世界的哲學:我們不屬自己,乃屬上帝《基督教要義》第3卷第7章提到「自我否定」內容如下

 

1. 我們是屬上帝的,並不是自己的主人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12節)

 

    我們被分別為聖並將自己獻與上帝,好使我們之後的思想、言語、行為都能榮耀上帝。「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 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148節)

 

    作基督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離棄自己,且在否定肉體私慾後,能完全聽從上帝的靈,保羅稱這變化為「心意更新」;誠然,我們是屬上帝的,並不是自己的主人。

 

2. 因將自己獻給上帝而自我否定

 

    第二個步驟是我們不再尋求自己的事,而是尋求上帝的旨意及榮耀祂的事。「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節)

 

    耶穌對跟從祂的門徒吩咐,要他們學習捨己,選擇自我否定,今日對你我亦然。人若不捨己,尋求自己的好處,則與假冒為善的人一樣,在今世已得賞賜,天上再沒有財寶。

 

3. 提多書2章所教導的自我否定

 

「因為上帝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 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 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提多書21114節)

 

    保羅所說的不敬虔不只是指迷信,也包括一切攔阻我們熱心敬畏上帝的事。世俗的情慾與肉體的私慾是一樣的。保羅將我們行事為人侷限於自守、公義、敬虔。自守指貞潔和節制;公義指我們對別人當盡的本分;敬虔即是離棄世俗的罪孽並過聖潔生活,且與上帝和好;三者使我們成為完全的人。

 

●自我否定的原則與我們跟別人的關係

 

1.       自我否定使我們對他人有正確的心態

 

    聖經吩咐我們要看別人比自己強,並誠實、全心全意善待他人,這些才能是上帝所賜, 不可驕傲,且要省察自己過錯,常常謙卑下來,並尊敬別人。

 

2.       自我否定使我們能幫助自己的鄰舍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1345節)

 

    聖經牽著我們的手, 引導我們不求自己的益處,以愛心出發即能幫助鄰舍且否定自我。

 

3.       愛鄰舍不是看鄰舍是否應得,乃是仰望上帝

 

    除了哥林多前書13章「恆久忍耐……不輕易發怒」,希伯來書1316節「不可忘記行善」、路加福音610節「上帝要我們在鄰舍身上看到上帝的形像」,都指導我們不再記念他人的過犯,且吸引我們愛鄰舍又接受他們。

 

4.       主要的是意圖,並非外在的表現

 

    不少人在施捨的時候,懷著輕看他人的心態;基督徒應站在對方立場,可憐他人困境就如同自己所經歷和擔當一樣,主要是意圖, 不在外在表現。

 

●我們與上帝關係的自我否定

 

1.       在上帝面前的自我否定:順服上帝的旨意

 

    我們的私慾貪愛錢財、尊榮、權威;聖經要我們將一切交託在上帝的旨意中。畢竟追求財富、尊榮來自我滿足,是一無所值。

 

2.       唯獨依靠上帝的祝福

 

上帝賜福心裡純潔、行為正直的人,故當離棄惡念和敗壞的行為。須知,一切的財富、尊榮均上帝照祂旨意分配給人。

 

3.       自我否定幫助我們在患難中忍耐

 

    信徒在順境、逆境都感謝上帝,因信徒知道祂的恩典不會離棄自己。「這樣,祢的民,祢草場的羊,要稱謝祢,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祢的話,直到萬代。」(詩篇7913節)

 

    他宗教信徒在遭受患難時,常歸因於命運,這是極其愚昧,因它盲目且不可理解,唯有上帝公義地賜給人順境與逆境,使自我否定者在患難中學習忍耐。

 

當優先思想與上帝的關係

 

   從加爾文「自我否定」論述,得到一些感想:

 

   他的預定論,學者稱之為「鬱金香」( TULIP),即T(完全墮落Total depravity)、U(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al selection )、L(有限制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 I(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able grace)、P(聖徒永得保守Preservation of saints), 誠然,自我否定與完全墮落有異曲同工之意味。通常「自我肯定者」端賴自己才華、聰明來行事,而「自我否定者」則將主權由上帝來引導,以上帝旨意為依歸;前者高抬自我,後者高舉父上帝。

 

    當優先思念天上的事,置地上的事為次要。《人生下半場》一書的作者班德福(Bandford)強調:「人生上半場追求成功, 下半場追求意義。」

 

    主耶穌在主禱文中教導我們先求上帝的國和義,即是天上的事為重;奈何吾人身處地上環境,錢財、尊榮、權勢何其重要,然而這些僅突顯私慾擴張成功而已,信徒當以天上的事為念。

 

    有一首詩歌〈天堂是我家〉,內容約言如下:「天堂是我家,歸家吧!世界無可掛,世上名譽草上風,爭名奪利作什麼,唯要聽主話,天堂是我家,世人都辱罵,人雖辱罵我不怕,天堂是我家,歸家吧!世界無可掛。」

 

    歷代聖徒均盼望有根基之城,「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1316節)

 

    20世紀莫特曼(J. Moltmann)的「盼望神學」的確帶震撼給世人,這對於無輪迴觀的基督教言, 何其重要。信徒在自我否定中常思念天上的事,來榮神益人。

 

    基督徒正確心態是經常能仰望上帝,且看別人比自己強,又不求自己的益處,因從鄰舍身上見上帝形像,內心意圖順服上帝旨意,不求外在表現。須知,「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壹書217節)

 

    仰望神,得知「既是這樣, 還有什麼說的呢?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馬書831節)「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37節)

 

    莫忘我們心思意念當仰望上帝,如此,則「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7節)

 

    自我否定者能居順境,逆境亦處之泰然, 隨遇而安。保羅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 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 1213節)任何環境都泰然安穩。

 

    信徒在自我否定中經歷在基督裡的滿足,能預嚐天堂的喜樂,人生充滿彩色及意義。人生在生、老、病、死中度日,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在基督裡信徒成為「新造的人」,不再受罪的捆綁,在謙卑及否定自我中,「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b節)

 

    如此必能預嚐天堂喜樂,在感恩、見證、禱告、讚美中呼求上帝,讓天堂景觀藉著我們來彰顯,則區區人生歲月沒有留白,且充滿色彩與意義矣。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有兩件事同樣正確

 

 “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羅馬書 8:10 (ASV)

 

    在我們的基督徒生活中,當我們追求主時,重要的是要了解我們的肉體有內在的敗壞本性。一邊追求主,一邊感覺肉體的敗壞,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保羅在上面的經文中將這兩件事放在一起。

 

    我們可能會認為,當保羅說:“基督若在你們心裡”,他的結論是:“你們的罪就被赦免了,你們就有了完全的喜樂和幸福,你們在世上就沒有問題了。”

 

    但保羅卻說:“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了。”

 

    保羅在這裡陳述了一個關於我們在這必死的身體裡時的實際狀況的事實。儘管基督在我們裡面,我們的一部分仍然處於死亡或完全軟弱的狀態。這部分人對於上帝的事完全無能為力。

 

    因此,憑藉我們「死」的身體,我們沒有能力做我們想做的事,甚至我們想做的事。有某種東西在拖著我們,我們可以感覺到它的拉力。這種吸引力是由於肉體的罪或內在的罪而導致死亡的感覺。

 

    羅馬八章十節末了說,『靈因義就是生命。大多數聖經版本將“靈”翻譯成小寫的“s”,因為保羅在這裡將人體與人類的靈而不是聖靈進行對比。

 

    身為信徒,有兩件事同樣適用:一方面,身體因罪而死,因此我們感到自己的軟弱;另一方面,人的靈因義與主聯合,就是生命。如果基督在你裡面,這兩件事都是真的。這有助於我們了解基督徒生活的實際情況。

2024年3月8日 星期五

亞伯拉罕的盼望

 

羅馬書4:20

 

並且仰望上帝的應許,總沒有因不信心裏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裏得堅固,將榮耀歸給上帝;

 

在亞伯拉罕有孩子之前,上帝就應許他會有一大群人成為他的後裔。隨著時間的流逝,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子撒拉似乎永遠不會有任何後代了。這個應許似乎有失敗的危險,所以亞伯拉罕和撒拉決定自己解決問題。撒拉讓她的女僕夏甲為亞伯拉罕生一個孩子,夏甲生了一個孩子,名叫以實瑪利。然而上帝明確表示,他所應許的後裔是不會通過以實瑪利的後裔出現。上帝向亞伯拉罕和撒拉表明,如果他的應許要實現,那麼只有他才能做到。亞伯拉罕被賦予一項任務:相信上帝的應許——這一應許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困難。因此,這需要一位全能的上帝來實現。

 

過了幾年,撒拉仍然沒有懷孕。上帝再次來到亞伯拉罕身邊,向他保證,即使她已經年老了,她也會生一個兒子。最終,在她九十歲的時候,生下了一個男孩,以撒,他名字的意思是「他笑」。亞伯拉罕曾經因以撒出生的前景而驚奇地大笑(創世記17:17),現在肯定被驚呆了。

 

上帝信守祂的承諾。九十歲的老婦人不可能生孩子,但上帝能夠做到。這對老夫婦的繼承人的應許只需要超自然的生命恩賜。上帝的神聖介入,就不會有後裔,也不會有誕生。同樣,沒有上帝的介入,就不會有靈性的生命。但靠著上帝的能力,就能有新的生命-真正的生命!從一開始,上帝就是教導祂的子民,福音需要奇蹟才能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紮根。

 

上帝信守祂的應許。祂對祂子民的應許很多,令人驚嘆,而且在基督裡都是肯定的(哥林多後書1:20)。我們的責任就是做亞伯拉罕學會做的事:相信上帝的應許,畢竟,一個面臨巨大困難的應許需要一位全能的上帝來實現——而這正是你我稱之為天父的上帝。

 

你認識的人中是否有需要提醒的人,上帝今天信守了他的應許?說實話:這是我們都需要的提醒。像亞伯拉罕一樣,將你的希望單單寄託在上帝身上​​。他能夠信守他的諾言,而且只有透過祂的力量,它們才會實現。

 

2024年3月6日 星期三

在拯救秩序中悔改

 

悔改不是放棄罪,以便你可以轉向基督;而是轉向基督,以便你可以放棄罪。

 

當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時,我們並不是簡單地去找一個普通的耶穌,而是去找耶穌基督,這位脫離罪惡的救主(太1:21)。你不只是相信耶穌的存在就可以得救(雅各書2:19)但你相信他會把你從罪的罪孽和暴虐中救贖出來。因此,當你靠著恩典,最初憑著信心來到他面前時,你就相信他不僅能把我們從罪的囚禁中解放出來,而且能在屬靈上拯救我們。克服罪惡的資源。

 

悔改和相信的命令並不假定我們有這樣做的道德能力。要實現這一點,聖靈必須向我們展示罪的痛苦,並在我們心中產生擺脫罪的渴望(以西結書 36:26,約翰福音6 :63, 65) 這種最初的悔改是,既然我們無法將自己從罪中拯救出來,我們就轉向基督來拯救我們脫離罪。轉向基督可以被稱為悔改的最初種子,因為,透過聖者的重生,聖靈,你不想再處於罪的暴虐之下,但既然你自己無法掙脫罪的枷鎖,你仍然需要基督,所以只有當基督打破罪的束縛,將我們從罪的暴虐中解放出來時,真正的離棄罪才會發生。換句話說,悔改的完成只有在我們透過信仰被聖靈與基督聯合之後才會發生,因為只有那時我們才有資源開始離棄罪。

 

因此,如果人們被教導在基督接受他們之前必須先淨化自己,那麼你就犯了不小的教義錯誤。

 

加爾文說,

 

     「如果沒有悔改,罪的赦免永遠不會降臨到任何人身上,因為只有那些因罪孽的認識而受苦和受傷的人才能真誠地祈求上帝的憐憫……但與此同時,悔改並不是罪孽得赦免的原因……罪人不思念自己的悔恨或眼淚,而單單仰望主的憐憫。」——約翰·加爾文 3.4.3

 

除非上帝在基督裡賜予悔改的機會,否則不要悔改(提後書 2:25-26 其次,鑑於悔改是一種恩典(提摩太後書2:25-26),並且一切恩典都在基督裡(以弗所書1:3),那些仍然處於腐敗束縛中的人在道德上無力淨化自己或放棄罪惡。在來到祂面前之前。那將是篡奪基督的職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首先需要來到祂面前,讓祂使我們成聖,掙脫罪的捆綁,把我們從囚禁中釋放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在基督裡離棄罪,並藉著基督的力量和聖靈治死罪。

 

當聖靈更新我們並揭示我們罪的悲慘時,我們逃向基督,將我們從罪孽和權勢中拯救出來。只有祂能赦免我們的罪(稱義),也只有祂能把我們從罪的捆綁中拯救出來。只有祂能赦免我們的罪(稱義),也只有祂能把我們從罪的捆綁中釋放出來(成聖)只有在我們與基督聯合之後,我們才能開始拋棄罪,因為基督打破了罪對我們的權勢。 在我看來,關於悔改,有三種主要的神學立場:

 

1) 相信我們來到基督面前是為了從罪惡中被拯救出來,但不是它的力量。希望​​耶穌從地獄中拯救出來,但不是從罪中拯救出來。這裡,服從被認為是門徒訓練後期的可選選擇。(這是反律法主義的立場,通常被稱為屬肉體的基督教教義)

 

2) 相信我們必須先放棄罪才能歸向基督。(新律法主義立場)

 

3) 我們罪人對自己沒有希望,因此,靠著上帝重生的恩典,我們從罪轉向救主基督,將我們從罪中拯救出來…罪孽和力量。(聖經、認罪立場)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確定,只有那些想要從罪中得救的人才能到救主那裡得到救贖,對嗎?他們想要從罪的暴政下得到解放,否則他們永遠不會轉向耶穌,對嗎?

 

因此,你可以證明悔改的最初種子(逃向基督,從罪中得釋放)出現在信心之前,並且必須伴隨著稱義的信心,但在救恩順序(ordo salutis)中,將悔改放在信心之後是很重要的,因為那是當它完成的時候。我們在來到基督面前當然不會放棄罪。而且,既然除了信靠耶穌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悔改或放棄罪,所以從邏輯上講,它必須在信心之後發生。

 

唯有信靠耶穌才能將我們從罪的罪孽和權勢中拯救出來,這才使我們稱義。我們並不依靠悔改來獲得罪的赦免,但如果沒有悔改,我們當然不能得到赦免。悔改(離棄罪)確實是成聖的果子,而不是稱義,所以它不像稱義那樣是合法的或法醫的。但我們必須記住,成聖也是救恩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不想離棄罪,那麼這是一個明確的跡象:我們來找他並不是為了擺脫它。

 

重要的是要記住,從技術上講,拯救我們的不是我們所做的事情,而是基督。拯救我們的不是我們的信心(本身),而是對救贖主的信心。甚至不是我們的信心,而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恩典。信心和悔改都源自聖靈,使我們與基督聯合…它們是基督救贖工作的成果,但對它沒有貢獻。兩者都來自聖靈,使我們的心得以在基督更新。

 

韋斯敏斯德信條 第十五章 論得生命的悔改

 

得生命的悔改乃是一種福音的恩惠。所以凡傳福音的人,不單傳相信基督的道理,也應傳悔改的道理。

 

二、罪人藉著悔改,不但看見又覺悟到自己的罪與上帝的聖性和義律相違反的危險,而且也看到又覺悟到自己罪的污穢可惜,罪人既明白上帝在基督裡向悔改之人所顯的恩慈,就為自己的罪憂傷而恨自己的罪,以致轉離一切罪惡歸向上帝,又立志竭力在上帝所有的誡命中與他同行。

 

三、悔改雖然不能算作對罪的償還,或得赦免的主因,因為罪得赦免乃是上帝在基督裡白白的恩典;但悔改對所有的罪人是必要的,因為沒有悔改,人不能得赦免。

 

四、小罪不能因其小,而不被定罪;大罪不能因其大,而令真心悔改之人沉淪。

 

五、人不應該以概括的悔改為滿足,竭力為自己特殊的罪而特別悔改乃人人的本分。

 

六、人人都當向上帝私自認罪,祈求赦免,由此,並由於離棄罪惡,他就必蒙憐憫;所以得罪弟兄,或基督教會的人,就當藉著私自或公開的認罪並為罪憂傷,甘心向那受觸犯的人表示悔改;於是那受觸犯者,就當與他和好,且以愛心接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