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聖經實在論 vs. 後現代相對主義 vs. 哲學實在論

 

三方比較表

面向

聖經實在論

後現代相對主義

哲學實在論

真理本質

上帝的啟示是真理,客觀不變,獨立於人意(詩119:160;約14:6

真理是社會、文化、語境建構的,沒有單一普遍真理

真理客觀存在,獨立於人意,能被理性與觀察認知

存在範圍

包含物質世界、歷史事件、屬靈實體與永恆國度

僅承認語境中有意義的東西;超自然視為敘事或隱喻

通常聚焦於可觀察世界與抽象概念(如數學、道德)

認識來源

上帝的特殊啟示(聖經、基督)+普遍啟示(自然、良知)

人的經驗、文化話語、權力結構

感官經驗、邏輯推理、科學觀察

歷史事件觀

聖經所載核心救贖史(如復活、出埃及)真實發生

歷史是多重敘事,沒有單一客觀版本

歷史事實獨立於觀者,但解釋可能有差異

倫理基礎

根基於上帝的本性與啟示,具有普遍約束力

道德是文化相對的、可變的

道德有客觀基礎(自然律、理性、實在的道德法則)

對啟示的態度

啟示是認識真理的必要途徑

啟示只是文化產物或上帝話文本

啟示不一定必要,可由理性自行探索真理

與信仰的關係

信心是承認並順服上帝所啟示的真理

信仰只是個人或群體的身份敘事

信仰可能存在,但不必是認識真理的必要條件


關係與張力

  1. 聖經實在論 vs. 後現代相對主義
    • 核心衝突:真理是普遍客觀(啟示)還是多元主觀(敘事)。
    • 聖經實在論反駁相對主義時,常強調歷史事件與啟示的事實性(如保羅在林前15:14-17說若基督沒復活,信仰就徒然)。
  2. 聖經實在論 vs. 哲學實在論
    • 有共同的「真理客觀性」立場,可在護教中合作。
    • 差異在於:聖經實在論承認超自然與啟示為必要;哲學實在論可能侷限於自然與理性。
  3. 哲學實在論 vs. 後現代相對主義
    • 核心衝突在於:真理是否獨立於人類語境。
    • 哲學實在論用理性和經驗反駁相對主義,但可能不處理超自然議題。

 

聖經實在論

 

 

「聖經實在論」(Biblical Realism)通常是指在解釋聖經時,一種相信聖經所描述的事件、人物、應許與屬靈現實真實存在的立場,而不是僅視它們為象徵、寓言或文化建構。這種觀點不僅承認聖經的啟示性質,也肯定它在歷史、宇宙與屬靈層面的客觀性。


一、聖經實在論的核心特徵

  1. 啟示的客觀性
    • 聖經是真神的話語,具有真理性與權威,不因人的接受與否而改變(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說我們認識上帝,是因祂向我們啟示自己,而不是我們去揣測祂)。
  2. 歷史事件的真實性
    • 聖經記載的核心救贖歷史(如出埃及、耶穌的受死與復活)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並在歷史中可追溯(路德在《九十五條》後的護教思想,也把救恩建立在基督客觀的十字架工作上)。
  3. 屬靈實體的真實性
    • 聖經所啟示的上帝、天使、邪靈、天堂與地獄等,不是心理象徵,而是確實存在的實體(反對純粹的比喻化或神話化詮釋)。
  4. 道德與應許的真實性
    • 聖經的律法與應許是可靠的,上帝的話在歷史中必然應驗。

二、與哲學實在論的關係

  • 相同點
    • 都主張真理與現實是獨立於人類主觀感受的客觀存在。
    • 都反對後現代的極端相對主義與唯觀念論。
  • 差異點
    • 哲學實在論主要建立在理性與經驗推論;聖經實在論建立在上帝的啟示與信心之上。
    • 聖經實在論的「現實」範圍包括超自然與永恆國度,而哲學實在論可能僅限於物質與可觀察領域。
    • 聖經實在論承認人類理性有限,必須依靠啟示來得知某些真實。

三、在信仰與解經中的意義

  1. 護教層面
    • 在世俗社會的「內在框架」(Taylor 所說的 immanent frame)下,聖經實在論挑戰「宗教僅是個人心理投射」的說法,宣告上帝真實存在並介入歷史。
  2. 詮釋原則
    • 在研經時不輕易把歷史敘事當成純寓言,而要先確認作者意圖與文體,尊重聖經的歷史與神學並存性(加爾文強調不能超越聖經的範圍去猜測)。
  3. 靈性實踐
    • 信徒讀經時,將聖經的宣告視為在現實世界中有效的真理,並以信心順服行動;這避免將信仰降格為一套有用的道德故事。

四、挑戰與批評

  • 歷史批判學派:對聖經某些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如創世記前十一章、出埃及記規模等)。
  • 後現代詮釋:強調聖經文本是社會建構,真理是相對的。
  • 信仰群體內部的象徵化傾向:部分神學家將復活等事件解釋為純精神經驗而非歷史事實。

五、牧養與教會應用

  • 教導信徒聖經不僅是古代文學,而是上帝真實的啟示,並且可靠可信。
  • 幫助信徒分辨「文學性」與「虛構性」的不同:聖經可以有文學表達,但並非虛構故事。
  • 以聖經實在論為基礎,建立生命與世界觀,使信仰在面對懷疑與文化挑戰時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