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者的意義
- 教義:是教會對聖經真理的系統整理與表述,幫助我們認識「我們信的是誰、信什麼」。
- 經歷:是信徒個人在聖靈引導下,實際遇見上帝、被上帝更新的生命體驗。
二、歷史上的兩個極端
- 只有教義,缺乏經歷
- 容易變成枯乾的理性宗教,知識正確卻沒有火熱的心。
- 例子:法利賽人熟悉律法,卻錯過了彌賽亞(約 5:39-40)。
- 只有經歷,忽視教義
- 容易陷入主觀感覺、混亂或異端。
- 例子:哥林多教會強調屬靈經驗,但保羅提醒他們「凡事要規規矩矩按著次序行」(林前 14:40)。
三、聖經中的平衡
- 教義與經歷相輔相成:
- 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 8:32)→ 教義帶來經歷。
- 保羅說「上帝的愛已經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 5:5)→ 經歷印證教義。
- 初代教會既有 信仰告白(使徒信經的雛形,林前 15:3-5),也有 聖靈充滿的經歷(徒 2)。
四、神學家與牧者的見解
- 加爾文:強調「認識上帝」必然連結於「敬虔生活」——教義若不能進入生活,就不是真智慧。
- 衛斯理:提出「四重詮釋法」(Wesleyan Quadrilateral):聖經、傳統、理性、經驗——其中經驗被視為信仰真實的印證。
- 現代應用:教義是「地圖」,經歷是「旅程」。若只有地圖不出發,就無法抵達;若只有旅程沒地圖,則容易迷路。
五、如何整合?
- 教義是根基:幫助我們判斷經歷是否合乎真理。
- 經歷是活水:讓教義不只是頭腦知識,而是心靈生命。
- 教義保護經歷,經歷印證教義:二者不可偏廢。
✅ 結論:
在基督教信仰中,教義與經歷同樣重要,但次序上 教義為基礎,經歷為印證。
- 沒有教義的經歷,容易走偏;
- 沒有經歷的教義,容易僵化。
真正健康的信仰,是「在真理中遇見上帝,在經歷裡活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