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中世紀時代的救恩論

 <贖罪(Atonement)>

 

[安瑟倫(Anselm)]

 

安瑟倫認為人因為犯罪,已經失去他所應有的屬上帝的尊榮。上帝可以選擇刑罰罪惡,或選擇賜下他的兒子,使他的尊榮可以得著滿足;上帝選擇後者,並且借著基督的死,讓上帝再次得著尊榮。另一方面,基督也得著賞賜。基督將賞賜以赦罪的形式,賜給罪人。


[阿伯拉爾(Abelard)]

 

阿伯拉爾不贊成安瑟倫對救恩所持的交易理論。阿伯拉爾認為,上帝藉著基督的死所顯明的愛,是自願地赦免罪人。他的觀點稱為道德影響論。


  [其他]

 

克勒離的伯爾納(Bernard of Clairvaux)反對亞伯拉德的理論,他認為信徒獲得救贖,是由於基督的血,而不是基督的榜樣。

 

倫巴得(Peter Lombard)將安瑟倫和亞伯拉德的觀點綜合起來,他說,基督為罪人而死,將罪人領進神的愛中,罪人就從罪中被釋放。


     亞奎那的思想,也反映出安瑟倫和亞伯拉德的觀點。亞奎那認為基督既作全人類的元首,他就將自己的完美性賜給人類。

 

亞奎那認為,基督「藉著他的教訓、生活和受苦,作教師,也作全人類的榜樣。這些受苦,特別反映出上帝的愛,喚醒人心裡愛的回應」。


  小結︰中世紀時代,對贖罪教義的貢獻不多。

<上帝的恩典>


     雖然中世紀教會正式贊同奧古斯丁的教訓,但中世紀的教義,其實是逐漸邁向半伯拉糾主義。人的意志並未在墮落敗壞中受破壞,人可以在救恩中與上帝合作等觀點,是十分普遍的。一般來說,經院哲學家都承認,在救恩中,恩典乃屬必需,盡管他們對恩典也各有不同的定義。

 

亞奎那認為,恩典在救恩中是必需的,他說,除非是靠著上帝的恩典,人不可能從一個罪的境況,轉向義的境況。可是,亞奎那也將「白白的恩典」和「成聖的恩典」區分。白白的恩典包括知識(信心和認識)、見證(治病、神蹟、說預言)和溝通(方言和方言的翻譯)。成聖的恩典包括運作的(operative,前期的)和合作的(cooperative,後期的)恩典。亞奎那認為,合作的恩典,是指人在接受恩典時,是與上帝有一種合作關係。


     倫巴得(Peter Lombard)將運作的恩典和合作的恩典加以區分。運作的恩典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叫人在信心中轉向上帝,合作的恩典要求人接受恩典,與上帝合作。中世紀的整個大方向,包括經院哲學在內,都是半伯拉糾主義的。

<信心與行為>


     經院哲學將信心分成兩個層面。知性的信是指對教會教義的認識,和行為的信是指能產生愛心行為的信心。行為的信是得救和稱義的結果,宗教生活的核心是信心,但信心必須有愛心和好行為。這就是之所以經院哲學的稱義觀,不是強調與上帝的新的關係,而是強調善行的能力。

<稱義(Justification)>


     經院哲學說,稱義不是由於上帝審判的作為所致,而是出於上帝向個人所施行成聖恩典的一種合作關係。同時,個人可以憑著自由意志,以懺悔和信靠歸向上帝。可是,按經院學派的教訓,稱義並不包括救恩的穩妥性,因為救恩的穩妥,是不能獲得保證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