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基督與教會之間有特殊的關係

       基督和教會之間有特殊親密的關係,勝過世上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在上帝的眼中,基督當為我們受苦,他所行的也歸算在我們身上,這是極其公義的。


    (1)自然的關係

      使徒保羅見證說:上帝「一本造出萬族的人」(徒17:26)。因此,人與人之間都又天然的血緣的關係。人與人之間都當彼此相愛,每個人都是每個人 的弟兄和鄰舍(路10:36)。基督和教會也有這樣的關係,所以使徒保羅指出:「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來2:14)

    因此,「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處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來2:11)

   此處所宣告的就是基督的降卑俯就,他取了我們一樣的性情。

      當然,基督道成肉身也有特殊的地方。首先,他與教會的這種聯繫並不是源於自然的必然性,而是他自己作出的甘心樂意的行為。世上其他所有人都不是按 自己的意願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因此,基督與教會的關係,雖有自然的成分,但又不同與一般人之間自然的關係。其次,他之所以取了我們的性情,唯一的目的就是代替教會行義並受苦,從而,「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15)

    (2)神秘的關係

      這種神秘的關係本身就是道德性的關係,並不是神秘主義者所主張的一種只能靠神秘的感覺把捉的關係。基督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真實的,是道德性的。這 種關係正如頭與其他肢體的關係,葡萄樹與其枝子的關係,丈夫與妻子的關係。基督與教會既然有這樣真實的關係,所以聖經宣告,這種關係正是基督代替教會行義並受苦的根基。「你們做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這是極大的奧秘,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4:25-32)

    基督既是教會的元首,也是教會的丈夫,他為教會擔當完全的責任,因此他為教會所做的事、所受的苦,也都理所當然地歸算為教會的。

    (3)聖約的關係

      在世人制定契約的時候,有時也需要由第三人承擔擔保人的角色,承擔連帶性的責任。若是直接債務人沒有能力歸還債務,其擔保人有責任代替債務人還債,債權人也有權利向債務人的擔保人追償。主耶穌基督也是如此為教會擔任新約的中保的:「既是起誓立的,耶穌就做了更美之約的中保。」(來7:22)

    基督在上帝面前為教會擔任中保的角色,「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2:5)

    因此,他代替教會所行的義和他所受的苦,為上帝所接納,使教會在上帝面前得以稱義。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加爾文主義與阿民念派的區別

 

    這個在神學上有歷史性的衝突中所持的爭端,確是極為嚴重,因為這些爭端很能影響到基督徒對於上帝、罪以及救恩的觀念。

    柏克(J. I. Packer)曾將這兩個系統作一個對照,他所說的很是中肯︰兩者之間不單單是在重點上,乃是在內容方面大有不同。一方面宣稱上帝才是拯救的主;另一方面卻說︰上帝不過幫助人來拯救自己。

    加爾文主義的觀點乃是指出聖三一上帝使失喪的人得贖的三個偉大的步驟──聖父的揀選、聖子的救贖、聖靈的恩召──這三步工作都是同時臨到同一的人們,而且得到此救恩的人,是決不會滅亡的。

    阿民念派的觀點認為這三個步驟在時間範圍方面都有所不同(救贖的目標乃是全人類︰但呼召單是為了聽見福音的人︰揀選卻又是指那些聽了福音之後而發生反應的人),又不承認任何得救了的人,會永遠得蒙保守。

    因此,這兩個神學所領會的救恩的計畫全然不同。前者認為救恩完全依賴上帝的工作,後者認為是人的工作,前者認為信仰是上帝救贖恩賜的一種,後者認為是人對於自己得救的貢獻︰前者將信徒得救的榮耀完全歸於上帝,後者將稱讚一方面歸於上帝,因上帝造成了可令人得救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將稱讚歸於人,因人的相信而執行了此方法。

    顯然地,這些是極重的區別,加爾文主義的五基要信仰就是將這些教義歸納起來,五信仰的價值就是要指出這兩個系統的區別。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聖徒的堅忍

 一、聖徒堅忍的性質

改革宗是唯一堅信基督徒不會從恩典中再次墮落的教會。羅馬天主教、索西奴派、阿民念派,甚至路德宗都認為信徒會從恩典中再次墮落,因此他們也就不相信“聖徒堅忍”這事。這個教義很容易被誤解。這個名詞的意義顯然地指出,是信徒繼續不斷的行動,藉此而使他們在救恩的道中堅守恆忍下去。然而,事實上這個堅忍主要並不完全是指信徒的行動,主要乃是指神的工作,信徒在其中只是與之合作而已。如果只是靠著信徒自己的力量,那么他們就必然會墮落。嚴格地來說,不是人乃是神在堅忍。“聖徒堅忍”的定義是︰“聖靈在信徒心中不斷的運行,藉此而使那在信徒心中開始了神恩惠之工,得以持續下去,直到完成。”

二、聖徒堅忍教義的明証

聖徒堅忍的教義可以從聖經的經文中直接加以証明(約10︰28、29;羅11︰29;腓1︰6;帖后3︰3;提后1︰12,4︰18)。聖徒的堅忍是揀選教義的當然結果,揀選並不單是救恩的某種方式,也不單是一種叫人得救的方法,其最終目的乃是要達成救恩。堅忍也可以從基督為聖徒代禱的功效上加以証明。基督既為他們付上了救贖的代價,他們就必定不會從恩典中再次墮落。不但如此,基督不斷地為他們代求,也是至終有效的(約11︰42;來7︰25)。我們更可以從信徒與基督奧秘地聯合一事上看出堅忍是必然的結果。那些與基督聯合,且已擁有永生的人,怎能再與基督的身體分離,並失掉永遠的生命呢?我們是否可以假定說永生並不是永久的呢?最后,我們也確實相信,信徒在今生可以得到救恩的確據,因此也必定會有救恩的持久性(來3︰14,6︰11,10︰22;彼后1︰10)。如果信徒會有可能從恩典中再次墮落,那么我們就不可能擁有得救的確據。

三、反對聖徒堅忍教義的看法

人們常常這樣說,堅忍的教義使人獲得錯誤的安全感,使人懶惰、放蕩、並犯罪。但這說法並不正確。雖然聖經說我們蒙神恩保守,但神同時也不斷地要我們儆醒、勤勉,並時常禱告。有些人說聖經中有三類經文,是可以証明聖徒堅忍的教義是不正確的︰(1)聖經警戒背道離教的經文,如果信徒不會從恩中再次墮落,那末這類經文就是不必要的(太24︰12;西1︰23;來2︰1,3︰14,6︰11;約壹2︰6)。然而這些經文只証明信徒必須在堅忍的事上與神合作(參看徒27︰22─25,以及本章31節也可作為這一點的說明)。(2)聖經勸勉信徒要不斷地作成成聖的功夫等經文。如果他們是不斷地在恩中,那么此類經文就似乎是不必要的。然而這些經文只不過是要使我們看到,神也用道德的方法,來達成他的目的。(3)聖經中也記載真正背道離教的經文(提前1︰19、20;提后2︰17、18,4︰10;彼后2︰1、2)。然而這些經文中所提到的那些人,並不能証明他們是真信徒。聖經中別的地方也特別提到,有些人自稱是信徒,但事實上卻並不是真信徒(羅9︰6;約壹2︰9;啟3︰1)。約翰論到這樣的人說︰“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我們的;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們同在。”(約壹2︰19)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新約到古代教會聖餐觀之發展–結論

         在新約聖餐觀的部分,首先探討對觀福音中的聖餐觀,歸納出六項意義,包括:聖餐乃是為罪人所設立的、指向耶穌的受苦、預告上帝國的筵席、罪得赦免、以持守聖餐持續地為耶穌作見證,以及與耶穌基督的團契等。然後是哥林多前書中的聖餐觀,包括基督的受苦、為信徒所設、信徒合一的團契、與主相交、持續記念主耶穌的受苦並等候主的再臨,以及蔑視聖餐,就是蔑視主的救恩等六點。在歷代聖餐觀之介紹中,則依序探討第一世紀、第二至三世紀及第四至五世紀的聖餐觀。在第一世紀部分,以伊格那丟、十二使徒遺訓及游斯丁為探討對象,此階段之重點在於施行聖餐之體制、聖餐做為感恩祭以及聖餐實質論的建立;第二至三世紀則以愛任紐、特土良與居普良為探討對象,此階段之重點在於聖餐本質的兩要素之區分、聖餐獻祭觀的轉向,以及聖餐與教會合一之間的關係;第四至五世紀的部分,則以安波羅修和奧古斯丁為探討對象,此階段之重心在於聖餐獻祭觀的解釋、聖餐本質藉基督話語改變,以及教會透過聖餐將自己獻上為祭。最後是聖餐觀演變的探討,分別是聖餐中的獻祭、聖餐的本質,以及聖餐的意義與功能。其中,聖餐中的獻祭並未在新約中出現,而是教父們所發展出來的看法,此外,福音書中「聖餐預告上帝國筵席」的概念,並未被教會所延續。

  受限於原典資料取得以及個人能力,無法針對教父著作作更深入探討。未來首先應繼續加強此研究範圍資料蒐集之周延;其次關於聖餐之末世性意義,為何在古代教會中,並未被繼承延續,可再繼續深入探討;最後則是可探討此階段中,東方教會之教父的看法,並比較東西方教會聖餐觀之異同。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從各種特征盼望啟示

 

一、從其實質言

    我們從自然得到的啟示,乃為自然啟示(natural  revelation)或稱普通啟示(genera1 reve1ation)。但自然啟示是不完全的,一則只能給人關于上帝模糊的知識,不能絕對無誤的認識上帝(三一真神)。二則不能使人認識罪惡的嚴重性,因此不能真切悔改。三則根本味于上帝奇妙的救恩,因此不能認識獨一得救的道路。所以還需特殊啟示,彌補其缺陷,使我們得到更大的亮光,而能明辨基督聖道和其他自然宗教本質之不同。

    以賽亞先知因為以色列人中有求問那些交鬼的和行巫術的,便曉諭他們說︰「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賽八20)瑪拉基也和以賽亞一樣對以色列人說︰「你們當記念我仆人摩西的律法」(瑪四4)。主耶穌複活以后,在路上遇見往以馬忤斯去的門徒中兩個人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么?』于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二四25一27)

二、從其方法言

    上帝為傳揚他的真理,所用的方法,乃是有步驟的,漸進的。請分論之︰

     1.從歷史發展繼續漸進──在起初的時期,僅見萌芽,以后照各民族接受的程度,漸形啟發,直至完全闡明。從地質學歷史,我們可以找到上帝傳授真理的例証。由于科學的進步,以及教育的發展,基督聖道,也漸形弘揚;而其堅固不拔之程度,其他宗教,無可與其比擬。教會雖遭逼迫,但卻反而因之複興。在最初三個世紀,乃是教會大受迫害的時期。其時那些所謂「無知小民」,無權無勢,面臨強大的羅馬帝國,經過三個世紀的長期抗爭,卒乃戰勝強暴。關于此點,著者于他書另有詳論。初期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說︰「殉道者的血,乃為教會的種子。」語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神學家史屈朗(A.H. Strong)也說︰「小小的火,可以燃燒全城乃至全世界。」此乃可知基督聖道,乃有超凡的淵源,乃是上帝的啟示。

     2.由一國一人,傳至普世──每一民族國家,都有其特質。例如希臘崇尚自由與思維;羅馬則長于組織與法製;而猶大的特質,則為宗教。但猶太人需要特殊的屬天的監護,否則就要發生偏差,例如舊約偽經、新約偽經的福音,以后又有猶太教的法典(Ta1mud),還有可蘭經。英國的貢獻在憲政,美國則在民主政治、宗教自由。使徒行傳十七章二十六至二十七節說︰「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上帝揀選希伯來人作為真道的寶庫,使他們負起傳揚真道的使命;此乃正如上帝揀選其他國家民族保存並傳揚哲學、科學與政治的真理一樣。黑格兒說︰「沒有一個民族可單靠他自己對世界有獨特貢獻,必須互相衡製,相得益彰。」猶太人的宗教、希臘人的哲學、拉丁民族的組織、條頓民族的忠心,應當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上帝把聖道的真理,先給一個民族,並從其中揀選幾個人,再由他們把真道傳給世界人類。

     3. 從筆錄文獻傳至后世──著作與書籍乃是以往歷史主要的憑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書本宗教。但他們的書,乃是人的著作,不是從上帝來的啟示。聖經乃是上帝的話,乃有絕對的權威,而且是萬古不朽的;先知從上帝得到直接的啟示,不是出于人意的。基督聖道,不是「書本宗教」(book religion),而為生命之道。「不是聖經給我們基督;乃是基督給我們聖經。」但是為要把他的啟示傳至后世,他乃用一般的方法,用筆錄的文獻,保存他的真理。

三、從其實証言

    這須具備四個條件︰(a)必須上帝自己親自顯現;(b)必須在世界的外部和內部;©唯有上帝的能力與知識,始能作到;(d)必須不被惡者所假冒,也不致為正直之士所誤會。易言之,這乃為上帝藉著神跡和預言來加以証實。這種外部的表現,乃是必要的,一則可使領受的人確信他所得的啟示並非虛空的幻想;二則可使他的啟示有權威。例如在士師記第六章,當耶和華呼召基甸的時候,基甸向他要一個証據,使他可以確信︰耶和華便允其所請,使他篤信不疑。(士師記六17、36一40)又如列王紀上第十八章,以利亞先知和四百五十個巴力假先知孤軍奮斗,耶和華允其所請,降下火來,燒盡燔祭,結果得勝,殺盡假先知。(參王上一八36一38)

    然而為使懷疑不信的人,心悅誠服,對上帝的啟示,篤信不疑,我們還須對神跡和預言,加以申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