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1日 星期三

以真理為基礎的生活

        韋斯敏德小要理問答第三條問道:「聖經的主要教導是什麽?」答:「聖經的主要教導,就是人對上帝所當信的道,並上帝要人盡的本分。」
        在 此我們應當注意,聖經主要所教導的,第一是人當信的是什麽,第二是人當作的是什麽。亦即,先真理而後行爲;先有教義,才有生命。真理是行爲的根基,教義是 生命的基礎。在這裡我們要澄清「教義」一詞的意思。我們所說的教義,並非人憑自己的理智定下的教規。「教義」是對真理的陳述。例如,創一1「起初上帝創造天與地」,這句話就是教義,這教義在表達一個真理。教義不是死的教條,而是關於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還有祂與受造界之間活潑關係的陳述。所謂「教義」,就是人對上帝所當信的道。教義是生命的根基。
        如 今這次序卻往往被顛倒了。有人說,生命最重要,教義無關緊要;宗教最重要的就是經驗,教義不過是次要的;教義只不過是為了表達宗教經驗,雖然宗教經驗是相 同的,然而因時代的不同,教義的表達是要改變的。這些人說,基督徒尊重教會的信條,並不是因爲我們認爲這些教義是真理,而是因爲我們今日尚能分享這套教義 所表達的主觀宗教經驗。這些人還說,我們對於聖經也是抱著同樣的態度。有人說,將聖經所記載的基督的事蹟視為真理,乃是錯誤的。例如聖經說耶穌爲童貞女所 生,就是不可信的。甚至有人說,多年以前人們說耶穌是上帝,這在知識發達的今天,必須被揚棄。他們不相信耶穌是一位屬天的位格,是在永恆中就存在的,甘心 降世為人。那麽這些人否認耶穌是上帝嗎?實際上是的,但他們大多數人嘴裡卻不這麼說。他們說,「耶穌是上帝」這句話表達了古人寶貴的宗教經驗,而這宗教經 驗對今天的人也一樣寶貴。假如我們問他們:「這樣我們還能相信基督的神性麽?」他們會說:「當然啦!我們認爲『相信基督的神性』這句話,表達了偉大的宗教 經驗。這經驗是很重要的事,但這句話的意義必須隨著時代而變遷。」意思是,他們不相信耶穌是上帝,卻認為「耶穌是上帝」這句話表達了偉大的宗教經驗,因此 他們仍舊接納「耶穌是上帝」這句話。他們認為,這就是今日宗教界最占優勢的地方:宗教被視為經驗,而教義則是表達這經驗的詞彙。他們說,生命最重要,教義 只是為了反映生命的經驗;教義是建立在生命經驗的基礎上的。
        我們對於這種說法,應持何種態度呢?第一,我們當明白,這種態度完全是不信上帝的態度。這種態度否認了真理,否認任何認識真理的可能性。他們主張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真理,但真理卻沒有普世性;他們主張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真理,但卻沒有一套放諸普世皆準的真理。
        我們不要受他們的騙。他們說,人信的是什麽無所謂,教義不重要,生命才重要。確實,聖經是提供了許多有關生活方式的教導;聖經吩咐我們活出敬虔的生命。但每當聖經如此吩咐時,總是以真理爲生命的基礎。倘若你用心讀聖經,你就知道我所說的是否正確。
        舊 約聖經提供了一套美妙的生活方式,就是十條誡命。但十誡是以誡命作為開始的嗎?不,十誡乃是從教義出發的:「我是耶和華你的上帝,曾將你從埃及地爲奴之家 領出來。」前半句的意思是:上帝是我們的主宰;後半句的意思是:上帝是我們的救主。這是十誡的緒言。不是誡命,也不是生活的綱領,而是教義。正因爲這教義 是真實的,正因爲頒佈這十條誡命的是我們的主宰、我們的救主,所以這套誡命才有權威及意義。
        舊 約還有另一處關於敬虔生命的奇妙教導,如十誡一般奇妙,就是耶穌所引用的:「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這誠然是奇妙的愛的誡命。但上帝是開門 見山、劈頭劈腦地就頒下這條誡命嗎?不是的。這最大的誡命,也是從教義出發,以教義爲基礎。申命記如此記載:「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 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除非我們相信「耶和華我們的上帝是獨一的主」這教義,否則接下來的誡命就沒有意義了。只因爲有位獨一的上帝, 並且只因這獨一的上帝是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上帝的百姓才被吩咐盡心、盡性、盡力的愛祂。
        現在我們再看新約。新約聖經告訴我們耶穌如何降卑。耶穌是否也用近代的方法告訴人說信什麽都沒關係,只要注重敬虔生命,然後再用教義的詞彙來表達這種敬虔經驗?
        耶 穌來,的確提供我們一套敬虔的生活方式。當祂在加利利講道時,祂吩咐我們:「悔改。」但這就是祂所宣講的全部嗎?祂光是講「悔改,悔改,悔改」嗎?當然不 是。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天國近了」不是誡命,不是宗教經驗,而是真理,是教義。耶穌根據這教義吩咐人悔改。
        有 一天耶穌坐在井旁,與一個犯罪的女人談話。在他們談話的時候,耶穌好像一個醫生,用祂手指按在這女人生活中的傷痛處。祂說:「你有五個丈夫,你現在有的並 不是你的丈夫。」顯然,這女人爲了避免她生活中的罪惡問題,向耶穌提出了一個關於敬拜上帝的正確場所的神學問題。關於這婦人所提出的神學問題,耶穌怎樣回 答呢?祂是否像現代宗教家所用的方法搪塞過去?祂是否說:「婦人哪,你想避免實際的問題嗎?讓我先解決你生活中的罪惡問題,然後再討論你的神學問題吧!」 沒有,耶穌沒有那樣作。祂充分地解答這婦人所問的神學問題。祂說,敬拜上帝的地方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敬拜上帝並不限於固定的地方。爲 了回答這有罪而未悔改的女人的問題,耶穌解答了聖經中最深奧的神學問題。顯然,耶穌並不認爲正確的教義是得救後領受的;認識真理是得救的必要條件。
        使徒行傳開頭的地方,記載了耶穌如何吩咐祂的門徒爲祂作見證。數日後在五旬節的日子,彼得起來順從了這吩咐。彼得偉大的講道記載在使徒行傳第二章。在這篇講道中,他說了些什麽?
        彼 得沒有現代人的特長。他不像現代人受過「宗教研究」的訓練。如果他有了這樣的特長,他就會說相信什麽樣的教義都無關緊要,敬虔生命才是人的第一要務。彼得 並沒有現代宗教研究的特長,但他有另一項特長:他被聖靈充滿。結果是,這篇講道從頭到尾都是教義性的。他單單宣講有關耶穌基督的事實,講道中沒有任何勸 勉,也沒有談到什麽生活綱領。他就是講事實、事實、事實,教義、教義、教義。結果呢?聽衆覺得扎心,就在彼得講完以後問道:「我們當怎樣行?」彼得這時才 告訴他們當怎樣行:「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聖經記載有三千人得救。試問倘若這些人單單知道要悔改,卻不明白關於基督的教義,那麼他們能 明白悔改的真意嗎?他們能夠真正地悔改嗎?他們能得救嗎?
        他 們得救,並非在乎他們所行的,乃在乎他們所信的,而他們所信的,正是聖經教義所陳述的真理。整本聖經都是這樣。先是教義,然後才是生活。聖經從創世記到啓 示錄,沒有任何地方說教義是為了表達基督徒的宗教經驗。整本聖經都以真理爲生活的基礎。上帝爲拯救你靈魂,要你完全接受真理;得救了以後,你才可能在今世 過敬虔的基督徒生活,然後才能永遠活在上帝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