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今日的東正教會


     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土耳其人攻滅,君士坦丁堡牧首區雖仍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承認為東派教會的牧首,但實際上處於被征服的地位,權威盡失,於是自十六世紀起,先後在俄國與世界各地(大部份在東歐與中歐)產生了在法規和行政享有全部獨立權、自選大主教和主教的「自主教會」。

    東正教會現有四個牧首區與十五個自主教會,以傳統的尊稱順序排列依次為:君士坦丁堡牧首區、亞歷山大牧首區、安提阿牧首區、耶路撒冷牧首區、俄羅斯正教會、喬治亞正教會、塞浦路斯正教會、塞爾維亞正教會、保加利亞正教會、羅馬尼亞正教會、波蘭正教會、希臘正教會、捷克斯洛伐克正教會、阿爾巴尼亞正教會、美國正教會、烏克蘭正教會、日本正教會、西奈正教會、及芬蘭正教會。

    他們共同尊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為東正教名義上的精神首腦,但君士坦丁堡牧首區對他們並沒有實質的管轄權。這些教會以相同的禮儀、教規,教育他們的信徒,傳揚自認為最符合使徒精神的基督信仰。現今全世界約有東正教徒1.3億,根據MARC(Mission Advanced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s Center)1993年的估計,到公元2000年,全球將有2億的東正教徒,佔所有基督教徒的10%

東正教組織制度


    東正教不贊同天主教的"使徒教區"觀念(只有由使徒所建立的教區才有權成為牧首區),認為應根據各國或城市的實際需要(例如在經濟或政治重要地區設立牧首區,然而現今東正教仍只有四個由使徒所建立的牧首區(大主教區)

    牧首區下轄管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領袖稱為主教,所有主教都職掌同樣的聖事職責,依教區的大小不同,有些主教被稱為總主教(主要主教)或是都主教(一個大都市裏的主教),範圍更大的地區或是國家教會的主要主教,則被稱為大主教。主教以下有修士大司祭、修士司祭、修士輔祭、助祭、誦經士等教職人員。

    主教人選必須為修士大司祭,或是領聖職後保證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六世紀教規規定,主教必須是獨身者。一個主教的任命至少需要其他三位主教通過,助祭及其他教職的任命,則由各主教決定。

東正教之教義與禮儀


    東正教信守前七次大公會議所訂的信條,不承認羅馬教皇以後所舉行的歷次大公會議決議,特別是第一、二次大公會議所制定的〈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成為所有東正教教會洗禮與行聖餐禮時遵奉的信經。東正教徒強烈抨擊羅馬教會在此信經加增"和聖子"一詞(此加添句表示二派對聖靈的發生有不同的看法)

    關於救贖論,東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認為重生得救乃靠上帝的恩典,善工並不具得救的效用,因此在東正教的神學教義中並不十分強調贖罪論。在恩典與原罪方面與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認為每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了罪,拯救要依靠自身與上帝,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上帝才能幫助。

    東正教徒特別重視對聖母的崇拜,馬利亞在信徒心中是他們與上帝之間最理想的中保。聖母的名稱在東正教中有數十種,東正教中也有許多以聖母命名的教會。

    東正教徒奉行七件聖事:洗禮、堅振、聖禮(聖餐)、告解、聖秩(神品)、婚姻、敷油,除少部份細節與天主教不同外,大體上和天主教類似。

    隱修制度(Monasticism)從三世紀起流行在東派教會間,以苦身修行為宗旨、遁世獨居或群居為特徵。四世紀中葉傳至西派教會,逐漸形成天主教的隱修制度。集體隱修的隱士群居,成立隱修院(修道院)。隱修院是東正教會最高精神生活所在地,也是培育神職人員,進行神學研究與收藏珍貴宗教文物的中心。

東方希臘正統教會


    基督教發源於東方,因此,東方希臘正統教會(Eastern Greek Orthodox Church)是它古老的分支;雖然很多基督徒幾乎忘記希臘正統教會的存在,但這個教會卻一直存留到今天;而且在全球教會中,佔有重要地位,因它擁有兩億信徒,分佈在土耳其、敘利亞、希臘、巴爾幹國家及蘇聯。

   
希臘正統教會對西方拉丁教會在改教運動時期的大變革一無所知。它仍默默持守著尼西亞、君士坦丁堡、迦克墩、以弗所各次大會所議決的神學信仰。

   
數世紀之久,希臘正統教會守住與亞拉伯、土耳其回教主義對抗的前鋒陣線,成為防止回教主義衝入西歐的大水壩。上百萬希臘正教信徒數世紀之久在回教徒統治之下;數千名信徒用他們的血印證了信仰;世界上沒有一個教會像他們一樣付出這麼多殉道者的生命。他們與非基督教宗教短兵相接,以致「三位一體」的信仰,不僅是信經的一部份,更進入他們的骨節、骨髓之中,成為他們生命的一部份,使他們甘願為它受苦、為它而死。

   
從君士坦丁堡派出去的宣教士,將希臘正教形態的基督教傳到了蘇聯。直到公元1917年革命時為止,它一直是蘇聯的國教。那時,宗教被看為鴉片,是國家進步的攔阻;教堂被關,政府在全國推動無神論教育;雖然官方宣佈「宗教自由」,聚會崇拜卻受到很大的限制;蘇聯領導階層為了要消滅宗教,鼓勵兒童從小參加反宗教活動,並強調反宗教的科學論調。

   
公元1961年,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大會中,東方希臘正統教會正式加入普世基督教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使東方教會開始在復原派佔多數的組織中活躍起來。

東正教的產生


主後330年因日耳曼民族入侵,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又稱新羅馬或是拜占廷),成立君士坦丁堡牧首區(東派教會中心),與羅馬教會(西派教會中心)互爭首席地位,否認羅馬教皇為普世教會首腦,而只視其為西派教會的牧首。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差異,東西兩派之間的衝突與矛盾日益尖銳,尤其是六~八世紀對〈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的看法紛歧、十一世紀對義大利南部教會控制權的爭奪等,而於1054年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認為自己是保有正統教義的正宗教會,因而自稱為「正教」(Orthodoxy)或是「正統天主教」(Orthodox Catholicism)。又因屬希臘語區,當時宗教儀式皆以希臘語為主,故又稱「希臘正教」(Greek Orthodo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