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五旬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五旬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五旬宗神學之起源及傳播

 

    五旬宗的思想,可以上溯到190111日,伯特利聖經學院(Bethel Bible College, Topeka, Kansas)的學生奧斯曼小姐(Miss Agnes Ozman),經院長巴翰(Chales Fox Parham, 1873~1929)按手在她身上,祈求上帝賜給她聖靈的能力,她就說起方言來;從此五旬宗的人就視說方言為靈洗最重要的印記。他們認為透過方言,基督徒就能深刻地經歷上帝,活潑的敬拜,得聖靈的恩賜,特別是醫治、見證和事奉的能力。

 

    短短幾年間,五旬宗的思想就傳遍整個美國,其中洛杉磯的艾蘇薩街使徒信心會(Azusa Street Apostolic Faith Mission)的影響力尤大;然後很快又傳到歐洲,對那些受威爾斯及其他地方大復興浪潮所影響的人,立刻接受了這思想。於是五旬宗在北歐建立起鞏固的基地,跟著便傳到世界各地了。

 

    20世紀上半段,五旬宗思想在福音派圈子內引起相當激烈之爭辯,對於關乎作為重生後第二經驗的靈洗,以及今天是否仍有超自然的聖靈恩賜,特別是說方言和神醫的恩賜,尤有爭議。

 

    雖然五旬宗運動是源自聖潔運動,可是聖潔運動的領袖大多數都不肯接納它;但也有一些接觸過受艾蘇薩街差會的人而支持它。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五旬宗的發展

 

    由於五旬宗運動相信聖靈會直接與人說話,讓他們得著神蹟奇事的恩賜,結果,五旬宗教會非常容易被本色化。亞洲的五旬宗在信仰和習慣上比歐美的五旬宗更為多樣化。

  五旬宗的教會最先被稱為“五旬節聖潔教會”(Pentecostal Holiness Church)。五旬節教會出現後差不多十年,另一個復興的靈恩運動出現。結果,一系列新的五旬宗教會出現在美國,包括“神召會教會”(The Assemblies of God。這是美國最大的五旬宗教會,在1914年成立。在1990年有2,400萬會友,當中三分之一在巴西,美國約二百萬人)、“在基督裡神的教會”(The Church of God in Christ,這是美國最大的黑人教會,在1994年有650萬會友)、“神的教會”(The Church of God)、“四方福音會”(The Foursquare Church)等等。

     五旬宗可算是發展得最快的宣教運動。例如在拉丁美洲,五旬宗是最大的非天主教的宗教團体,每天有8,000人離開天主教會而轉入五旬宗教會。根據1996年《國際宣教研究公報》(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的資料,五旬宗信徒約有4億7千九百萬之多(佔全球基督徒四分之一)。拉丁美洲、非洲及東亞(特別是中國和南韓),五旬宗的教會越來越普及。根據巴拉特(Barrett)在1988年的分析,五旬宗的信徒大多分佈於第三世界、大部分過著貧窮的生活、以女性居多、住在城市過於鄉村。

     在發展初期,五旬宗強調如果信徒要事奉(甚至得救),必需先有靈洗的經歷。其理據是:耶穌的門徒在五旬節前全都重生了,但卻未領受靈洗。因此,他們都未曾得著能力、也未曾被聖靈充滿,也沒有充足的靈力為主作有力的見証和行出神蹟奇事。然而,他們在五旬節經歷靈洗後,便如脫胎換骨般,滿有能力地說方言、趕鬼、傳福音、以神蹟醫病。基於以上的理解,五旬宗認為所有信徒必需追求靈洗,並且以說方言是得著靈洗的記號。

     然而,今天的五旬宗較少強調說方言是靈洗的最主要記號,其它恩賜亦可以說明人曾經有靈洗的經驗。事實上,有些古典五旬宗教會開始懷疑五旬宗認為信徒得救後必須領受靈洗,也有些質疑說方言是靈洗的記號。

     最近二、三十年,五旬宗運動吸引很多中產階級、甚至一些富裕的信徒。據1988年的統計,趙鏞基在南韓首爾的純福音中央教會,有720,000會眾。新加坡三一基督徒中心、及南韓和印度的很多超大教會都反映了這事實。另外,據1985年的統計,五旬宗有75%的信徒是非白人,分佈在西方國家以外,他們歸信五旬宗是藉著本土人士引致的,並沒有西方宣教士的幫助。從量的角度來說,今日五旬宗分佈最廣的並不在歐美,乃是在第三世界,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極速增長。

     二次世界大戰後,五旬宗傾向與基督教福音派和其他基督教團体有更多互動的溝通,很多五旬宗教會甚至看待自己是福音派的成員,但仍有很多五旬宗懼怕對話會使本身所強調的特色被減弱。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20年,屬自由派的基督教在美國知識界中快速發展。五旬宗雖然產生在這趨勢中,但大多數五旬宗教會卻反對自由派的神學,仍屬於基要派信仰。他們傾向看重屬靈經驗過於神學知識上的學習,熱心傳揚福音,相信所有人處於靈界的屬靈爭戰之中,並非常強調從聖靈而來的宗教經驗(特別是趕鬼、醫病、擊破病魔、說方言等神蹟奇事的 經驗和恩賜)。大部分五旬宗相信三一神、人的罪性、聖經的權威等等。在末世論方面,大多數五旬宗的教會都接納達祕(John Nelson Darby)和司可福(Cyrus Ingerson Scofield)的時代論末世見解,對末世來臨有迫切的期待。

五旬宗的出現

     古典五旬宗運動(Classical Pentecostal Movement)在19世紀的聖潔運動、福音醫治運動,及福音派中前千禧年派對主再來的熱切期盼風氣中漸漸孕育。這運動正式起源於20世紀初期北美很多復興的聚會,特徵是認為說方言(即聖靈透過某人說出他以前所不懂的言語或聲音)是領受靈洗的記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在堪州一間很小的聖經學院──伯特利聖經學院(Bethel Bible College, Topeka, Kansas),院長帕含(Charles Fox Parham,1873-1929)教導學生,凡信主和願意追求完全成聖的人必須領受靈洗,凡領受的人會在語言上蒙裝備,以致在這“末後的日子”能夠把福音廣傳世界(參見《徒》2:4、17)。同學們也一致認同聖經教導,人必需在悔改重生後,追求靈洗,而說方言是証明人已領受靈洗的符號(sign)。

     1901 年1月1日,學生奧斯曼小姐(Miss Agnes Ozman)要求帕含為她按手,祈求上帝讓她領受靈洗;院長為她按手後,她隨即說方言,並宣稱開始深刻地經歷上帝,隨即其他同學也開始說方言,這就是今天五旬宗運動的開始。在短短幾年間,五旬宗的思想傳遍整個美國、北歐和其它國家,其中最為關鍵的事件,發生在1906年洛杉磯的阿蘇撒街使徒信心福音會 (Azusa Street Apostolic Faith Gospel Mission)舉行的宣教大會。這大會對很多五旬宗教會的發源和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福音會原屬衛理公會,有一位獨眼的黑人聖潔運動的 講員撒摩爾(William J. Seymour)是帕含在德州侯斯頓神學院的學生。他在這教堂為大群窮人和被壓迫的人(即美國的黑人和墨西哥人)舉行聚會,宣講靈洗,並呼召人在末世來臨 前趕緊地傳揚福音。聚會中聖靈降臨在會眾當中,並彰顯出不同形式的神蹟奇事(例如說方言、被聖靈擊倒等)。這復興聚會維持了三年之久,數以百計來自北美、 歐洲、澳洲及南非等國家的信徒都來到這地方參加聚會。其中很多人經歷說方言等等其它靈洗的經驗,並宣稱靈洗的經驗將會在這新時代於不同的國家不斷彰顯出來。

     這一大群經歷靈洗的信徒,認為靈洗和說方言有著密切關係,並把領受靈洗的經驗帶回自己所屬的教會,形成第一波運動的主要動力,遂在1906至1908並發展成一個新的宗派,稱為“五旬宗”(Pentecostalism)。五旬宗在這段期間差派無數的宣教士到非洲、中東、英屬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及韓國宣揚靈恩更新的信仰。

     五旬宗運動在發展初期特別吸引世界各地社會上邊緣化的人群,並且發展非常迅速。五旬宗的宣教士在1907年把這運動傳到印度,其實早在1906年夏天藉著衛理會前任宣教士亞伯蘭(Minnie F. Abrams)在印度的基督教宣教區域中,已推動和發生類似美國阿蘇撒街的復興現象。五旬宗在1907年已經傳到香港的教會,在1910年伸延至上海的教會,在1917年極具本色化五旬宗教會在北京被建立,這教會稱為真耶穌教會。在1920年代真耶穌教會在台灣被建立,並差派大量宣教士到亞洲地區傳揚五旬 宗信仰。

     由於五旬宗的崇拜聚會經常出現一大群人同時說方言,場面非常“熱鬧”。此模式與主流教會截然不同,因而受到世界各地主流教會的排斥。事實上,在起初幾十年的發展中,五旬宗與主流教會並沒有太多的對話,並且受到主流教會的拒絕。

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五旬宗神學簡介

  五旬宗是阿敏念主義(Arminianism)之福音派的一分支,它強調歸正(Conversion)之後,要受聖靈的洗與說方言作為能力的記號,並且強調哥林多前書12:8-10節所列之聖靈之恩賜。

    五旬宗神學也如19世紀之美國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一樣,認為人悔改得救後,可以經歷整個成聖之過程,有時稱之為靈洗。持這樣教導的如:芬尼(Finney)、馬罕(Asa Mahan, 1800~89)、及巴爾馬(Phoebe W. Palmer, 1807~87)。

    妥銳(R. A. Torrey, 1856~1928)等人則教導,靈洗是悔改後之能力,目的是為見證與事奉,不是為成聖。

    宣信(A. B. Simpson, 1843~1919)、戈登(A. J. Gordon, 1836~95)等人,則宣稱神醫要以信心接受。

    達秘(J. N. Darby)、司可福(C. I. Scofield, 1843~1912)等人,則教導前千禧年思想和必須謹慎度日,期望基督將臨的日子。

    這些特點構成五旬宗神學之「四方」重點(’four-square’),也就是:基督為救贖者、基督為聖靈施洗者、基督為醫治者、基督為再來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