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六年九月十三日利歐第十三頒布一道教諭,論安立甘會教職。先是安立甘會的教士改信天主教,若要做神甫,便需無條件地重新受聖職。安立甘會中若干教士和平信徒甚不以此為然,尤其是那些主張與天主教復合的,認為天主教應承認安立甘會的聖職為有效,作為復合的一個條件。若干天主教神學家同聲加以附和,對此問題尋求一個新的解答,和教皇有權威的裁決。由於哈利法克斯的努力,利歐第十三於一八九四年指派一個委員會,研究安立甘會的教職。若干委員確信安立甘會的教職為有效。但紅衣主教委員會則持見不同。該委員會的意見為教皇採納,並發表在此一文件中,否認安立甘會教職為有效。
這一裁決根據外因和內因。外因是在於教皇一向批準給那些從安立甘會皈依天主教而要做神甫的教士,無條件地重新授職,並一向否認安立甘會教職為有效。內因是在於安立甘會教職在質和意向上都有缺點。換言之,照天主教看來,安立甘會的授職禮缺乏授職聖禮合法的質,而且在施行聖禮上,缺乏遵行天主教儀式的意向。所以以教皇宣布安立甘會授職禮為無效。
這對相信使徒傳統和祭司制度的安立甘會,不啻是當頭棒喝。索爾茲巴立的主教約翰窩爾咨窩特作一回復,由坎特布里和約克的大主教簽名,極力倡言英國國教在一切根本要點上,持守大公教的立場,但是至終無濟於事。其實凡作主忠心僕人的,便是蒙主選召悅納的,真實的使徒統緒,不是屬世的,人為的,而只是屬靈的,為主認可的,這何必求人認可呢?若是沒有蒙上帝召,而只蒙人召,沒有屬靈的使徒統緒,而只有屬世的,形式上的所謂使徒統緒,就令有世上至高的權威承認,但若主說︰“我從來不認識論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又有什麼用處呢?但羅馬教會否認安立甘聖職為有效,豈非斷絕合一之路嗎?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天主教之論安立甘會的教職教諭介紹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基督與天國的鑰匙
在聖經中,教會與國度兩個名詞,並不常交互使用,例如教會雖然是人與人的交往,但是國度卻包含了屬靈的祝福;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乃在乎聖潔、公義、和平,以及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而國度也往往被認為比教會的範圍廣,例如當說到上帝叫基督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一22)的時候,重點是在說他的王權不僅達於教會,也達於家庭、國家、社會,以及整個的宇宙。
可是天國的鑰匙這個名詞,乃是說到國度與教會是異字同義的,聖經中唯一說到這正確觀念的地方,是在馬太福音十六章19節,耶穌在前一節中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顯然,主在這裏是將教會看做一座房子,這一節他又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他心中所想到的鑰匙,就是這座房子的鑰匙,所以在這裏,教會就是天國,天國就是教會。從聖經的教訓看來,教會包含得救的人(徒二47),就是那些要進天堂的人與那些已經進天堂的人,所以對於上述那樣的認同,是不值得驚訝的。因此,天國的鑰匙就是代表接受人進入教會,或是把人從教會中排除的權柄。
既然天國鑰匙的意義是這樣,那麼就清楚看出,在絕對意義上來說,天國的鑰匙是屬於基督、教會的頭,以及國度的王,而且唯獨屬於他,因為只有他能赦免罪,只有他能打開天堂的門讓我們進入,而且只有他有權柄定人的罪永遠受刑罰。父將審判的權柄只交給了子,且唯獨交給了他(約五27);那開了無人能關,關了無人能開的,就是他。
曾有個癱子被帶到耶穌面前求醫治,他沒有立刻吩咐他起來行走,他乃是先對他說:「小子,你的罪赦了。」
一些文士就在那裏議論說:「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說僭妄的話了,除了上帝以外,誰能赦罪呢?」(可二3~7)
他們心裏以為耶穌僅僅是個人,這種假想是錯誤的,所以他們得到的結論也是錯誤的。一個人若以為自己能赦罪,那的確是僭妄的,因為赦罪是上帝的特權,也因為耶穌是上帝,所以他有權柄說:「你的罪赦了。」
查爾斯•C•賴裡(Charles C.Ryrie)論聖靈之位格
「屬靈即:像耶穌,像耶穌就是有聖靈的 果子。還有什麼能比『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更好地描繪耶穌基督的肖像呢?這是聖靈的果子。屬靈的能力並非必然或通常表 現得神奇壯觀,而是主耶穌的性情在信徒生命中不斷的彰顯。所有這一切都是聖靈的工作,主耶穌這樣論聖靈『祂將榮耀我。』」
僅在新約中就有261處提到聖靈,其中福音書提到56次,使徒行傳57次,保羅書信112次,新約其餘部分36次。
關於對聖靈的位格及其工作的研究,更合適的稱呼當是「氣息學」(pneumatology)。在希臘語裡,「氣息」 (pneuma)的意思就是風或呼吸。你可能對從此詞根派生的其他詞比較熟悉,比如「氣鑽」(pneumatic drill由壓縮空氣驅動)及「肺炎」(pneumonia一種影響肺及呼吸功能的病)。上帝的氣息就是祂的聖靈。
我們在此將用上帝的話向大家證明聖靈是有位格的。由於聖靈是以「氣息」(約伯紀33:4)、「水」(約翰福音4:10;7:38)這些不具人格的象徵物出現的,聖靈一開始似乎只表現為一種影響或力量。這看起來似乎也不錯,因為祂的工作是看不見的(儘管我們能看到祂工作的果效——約翰福音3:8)、默默無聞的(所有的榮耀都歸給了主耶穌基督——約翰福音16:13,14)。然而祂卻是有位格的。
現今我們生活在聖靈的時代。舊約時期可以被稱為聖父的時代;福音書所論的時期被稱為聖子的時代;而從五旬節直到基督再來,是聖靈的時代。(時代論者之看法,不代表版主之看法)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解放神學之背景
在20世紀的人類歷史上,6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理想主義——這個在今天被鄙夷、被清算、被圍剿的幽靈,曾經在那個年代裏游走世界。因為崇尚理想並敢於把理想付諸實踐,60年代被人們稱做“世界性年輕化”的時代。
法國1968年以學 生為主聯合社會各階層的“5月風暴”,美國的反越戰和平運動和標新立異的“嬉皮士”,日本的“全學聯”、“全共鬥”等左翼學生運功,英國的“甲殼蟲樂隊”、“滾石樂隊”,拉美的“解放神學”。墨西哥1968年在“三文化廣場”遭到血腥鎮壓的學生民主運動,以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某些理論和實踐,只是 60年代的一部分內客。歐美國家的60年代帶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包括拉丁美洲在內的“第三世界”的60年代大多帶有更濃的政治色彩和更廣泛的社會性。 法國“5月風暴”反對舊的教育制度;反對資本主義文化對於人的異化,學生們提出了“一切權力歸想象”之類的烏托邦式的口號,拉美學生向巴黎學生發出了聲援電。但是,在拉丁美洲大陸上,真正激動人心的還是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和革命後的變革。歐洲、美國文化運動中的“自我放逐者”、“邊緣人”形象在這塊大陸上變成了格瓦拉式的革命者形象。
面對嚴峻的貧窮落後,拉丁美洲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政治方案。50年代在拉丁美洲佔主導地位的是“發展主義”戰略,它曾給人們帶來過一線希望;它的特點是強調對外開放,發展本國經濟和階級合作。隨著這種戰略在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壓力下陷入困境。它逐漸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貧困現象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50年代末,古巴革命的成功使人們看到了另一種選擇。60年代末70年代初,拉丁美洲出現了一批對人民實行高壓政策的軍人獨裁政權。這一切釀成了大規模的抗議運動和城市、農村的游擊戰爭。同一時期,拉丁美洲思想界深受“依附理論”的影響,這是拉丁美洲進步學者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它從世界經濟的本質結構和“外圍國家”(不發達國家)的角度出發研究帝國主義“中心國家”向外擴張的後果,得出了只有反對帝國主義擴張,徹底改變依附型的社會經濟結構才能擺脫不發達狀況的革命性理論。
拉丁美洲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大陸。60年代活躍在歐洲、美國的資本主義文化批判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以及“革命神學”、“希望神學”、“政治神學”等現代基督教神學理論對於拉丁美洲知識分子來說並不陌生,一批拉美國家的大主教神父也正在這個時代就學於法國或比利時的神學院。
在宗教領域里,50 年代流行的做法可以總結為呼吁富人發慈悲。神父們忙於接受歐洲援助組織的經濟救濟,分發美國奶粉,散發“告富人書”,開展普及“每家一個廁所-”之類的慈善衛生運動……但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貧窮的基層天主教徒已經悄悄地創造出了一種群眾性的自我教育、組織自發抗議行動的宗教團體,後來這些團體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基層宗教社團。它們構成了解放神學的群眾基礎。教徒們在對《聖經》的自發研討中反復體會基督的一段話;“你們對我的最卑微的兄弟的所作所為就是對我的所作所為。”
他們認定這是耶穌發出的呼籲︰“窮人就是我。”
愛窮人就是愛上帝——這句最普通的話也許就是解放神學的旗幟。一批日後倡導解放神學的神職人員也在這個時代從不安的歐洲回到了動蕩的美洲大陸,與他們苦難的教友和兄弟在同一個目標相遇。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一貫保守的羅馬教廷發生了重大變化。約翰二十三世自1958年擔任教皇之後,一反前任的保守路線,採取了面對世界的改良主義方針。1962年召開的著名的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提出了窮人和社會正義的問題。此後教皇發布的多次通諭也明確譴責資本主義剝削。這種變化被人稱為“約翰二十三世的革命”,教皇本人被極右保守勢力稱為“紅色教皇”。其繼任者保羅六世繼承了這一路線。拉丁美洲主張解放神學的神職人員和教徒毫不猶豫地利用了這一有利的轉機。
門諾派
一些激進份子過度的狂熱行為,玷辱了重洗派的聲譽,以致有一段時期重洗派似乎全盤失敗。然而在一位荷蘭改教家門諾(Menno Simons)的領導下,一支溫和的重洗派,在十六世紀後半期興起。
門諾於西元1524年在自己家鄉弗立斯蘭被立為天主教神父。他事奉的第一年,便開始懷疑「化質說」的教義。許多事情發生,使他不得不在聖經上多下功夫,並研讀早期作者和路德等改教領袖的著作。直到西元1536年,他才脫離羅馬天主教,加入弗立斯蘭重洗派。他在荷蘭及德國各地旅行,每到一處,必將信徒組成教會,藉講道及寫作勸勉他們。
不久以後,這批信徒就以「門諾派」取代了「重洗派」。他們是一些和平、勤奮、興盛、被人尊重的公民。在改教時期到處被拒的重洗派信徒,現在卻是一批被譽為「敬虔的」基督徒。他們最大的貢獻,是強調政教分開。
門諾會( Mennonite) 之介紹
重浸派反對天主教,又不容於路德的信義宗和慈運理和加爾文的改革宗。自從經歷了閔斯特(Munster,1533AD)那激烈重浸派的革命和暴亂。所有重浸派的跟從者,不論是激烈重浸派的分支還是和平的寂靜派的分支,都分散各地,並且遭受逼害。
1536AD荷蘭神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1496-1561), 因閱讀聖經而反對天主教,並且辭去神父。他信守聖經,教導因信得救,高舉聖經是信仰和生活獨一的權威,反對以教會的傳統為權威,主張回復新約教會的樣式。 他認為信者才能受洗。他主張效法基督的愛,教導和平,不抵抗,不以惡報惡、拒絕發誓等。他倡導自由教會,廢除一切圖像,認為教會儀式應當簡單樸素。
他為了逃避殺害而周游四方。他以新約教導人,也整合了重浸派信徒,洗去那激烈重浸派的啟示和革命色彩。他的跟隨者後來被稱為門諾派〈Mennonites〉。
門諾會堅持下面的教導:
第一: 教會是由一群悔改、決志受洗和跟隨耶穌的人所組成;
第二: 和平無抵抗主義(Pacifism):相信和平、愛心和饒恕。不當兵,反對任形式殺人,免得奪取他人得救的機會;
第三: 過 分別為聖的生活:跟隨耶穌,做美好的見證,道德標準高,常能影響社會而不被污染;
第四: 否認原罪,反對嬰兒受洗;
第五: 反對國家治理教會,但信徒卻在不違反聖經原則底下順服;
1693年,瑞士門諾會領袖雅各阿曼(Jacob Amman,1656-1730AD)認為門諾會已經漸漸偏離了門諾西門的教導,特別是閃避(shunning)曾被驅逐出教會的人,不再像從前荷蘭重浸派一般嚴謹地避開。阿曼認為要嚴格實施閃避,甚至拒絕同配偶吃住,直到對方悔改。
1693年阿米希派(Amish mennonites)正式分立。他們被視為保守的門諾會,嚴格拘泥於字句。由於在瑞士不受歡迎,一些阿米希人移居美國,最初散居於賓夕法尼亞州,現今在美國約有十八萬信從,分散在美國的22州及加拿大。他們以拒絕汽車及電力等現代設施,過著簡樸的生活而聞名。
現今全世界約有130萬門諾會信徒,有堅守傳統到接納現代科技等各種不同的分支。設有世界門諾會聯盟即門諾會互助促進社(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以緊急救災和長期扶助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