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

認識居間之境

 「居間之境」(Intermediate State)是一個神學概念,指的是人在死後、最終的復活與最後審判之前的靈魂狀態。這個主題觸及靈魂的命運,以及人在死亡後但尚未進入天堂或地獄的情況。對此,聖經和基督教傳統提供了一些線索,但也存在不同的解釋和觀點。以下我們將從聖經經文、神學觀點以及實際應用來探討「居間之境」。


一、什麼是居間之境?

居間之境是指靈魂從肉體死亡到末日復活期間的狀態。這一觀念試圖回答的問題包括:

  1. 死後靈魂會去哪裡?
  2. 靈魂是否有意識?
  3. 這段期間的狀態如何影響最終的審判與永恆命運?

這個問題與「陰間」(Sheol)、「樂園」(Paradise)、「陰府」(Hades)以及「亞伯拉罕的懷中」等聖經概念密切相關。


二、聖經中的相關經文

聖經中對居間之境的直接描述並不多,但有一些經文提供了線索。

1. 陰間(Sheol/Hades

  • 舊約:陰間(Sheol 舊約中,「陰間」被描述為人死後所去的地方。它是一個中立的地帶,並不直接指天堂或地獄,而是一個死者的聚集地(傳道書 9:10;詩篇 6:5)。義人和惡人似乎都會去陰間,但最終的命運有所不同。
  • 新約:陰府(Hades 新約中,「Hades」被用來描述死者的暫時居所。例如,路加福音 16:19-31 中,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提到,財主死後在陰間受痛苦,而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中」得安慰。這表明死後的靈魂狀態已經有了分別,但還未達到最終審判的階段。

2. 樂園(Paradise

  • 耶穌對十字架上的悔改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 23:43)。這裡的「樂園」被解釋為一個義人靈魂在死後安息的地方,與「亞伯拉罕的懷中」相似。

3. 亞伯拉罕的懷中

  • 路加福音 16:22-23 提到,義人死後進入「亞伯拉罕的懷中」,這是靈魂在死後得安慰的地方。這一描寫表明,在居間之境中,義人和惡人的靈魂狀態已有區別,但尚未進入最終的永恆狀態。

4. 靈魂與基督同在

  • 保羅在腓立比書 1:23 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這表明義人的靈魂在死後可以立即與基督同在。

5. 最後的復活與審判

  • 聖經強調,在末日,所有人都會復活並面對最後的審判(約翰福音 5:28-29;啟示錄 20:12-15)。因此,居間之境是介於死亡與末日審判之間的過渡期。

三、神學觀點:不同傳統對居間之境的理解

1. 傳統基督教觀點

  • 傳統基督教相信,死後靈魂立即進入某種有意識的狀態。義人的靈魂進入「樂園」或「與基督同在」的狀態,而惡人的靈魂則進入痛苦的地方(如陰間)。
  • 然而,這只是暫時的,最終的命運在最後的復活與審判後才完全確定。

2. 天主教:煉獄(Purgatory

  • 天主教教導,義人死後未完全潔淨的靈魂可能會進入煉獄,在那裡經歷潔淨,為最終進入天堂做準備。煉獄不是地獄,而是一種過渡狀態,目的是除去罪的殘餘。
  • 煉獄的教義主要基於次經(如瑪加比下 12:45)的記載,並非普世基督教都接受。

3. 改教運動的觀點

  • 新教改革家,如馬丁·路德和加爾文,拒絕煉獄的教義,認為死後的靈魂不是直接進入永恆的幸福或痛苦,就是處於等待復活的狀態。
  • 一些改教傳統,如路德宗,認為靈魂可能「沉睡」(Soul Sleep),即死後進入一種無意識的狀態,直到復活日。

4. 靈魂沉睡論(Soul Sleep

  • 一些宗派(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主張,死後的靈魂進入一種「沉睡」狀態,無意識地等待復活日。這一觀點主要基於舊約中對陰間的描述,如傳道書 9:5:「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

5. 普救論(Universalism

  • 少數基督教派別(如某些東正教神學家)認為,所有人最終都會得救,居間之境是一個淨化與成長的階段,而非永久的懲罰。

四、居間之境的實際意義

1. 對死亡的盼望

  • 居間之境提醒我們,死亡不是最終的結局,而是一個過渡階段。基督徒可以因耶穌基督的救恩而確信,死後靈魂會得享平安(約翰福音 14:2-3)。

2. 福音使命的迫切性

  • 聖經清楚教導,人的最終命運取決於今生對福音的回應(希伯來書 9:27)。因此,基督徒有責任向未信者傳福音,使他們在死後能得享與基督同在的榮耀。

3. 激勵我們活出聖潔

  • 如果義人死後立即進入與基督同在的喜樂之地,那麼我們應當更渴望活出聖潔的生命,以榮耀上帝並準備自己進入祂的國度(彼得前書 1:15-16)。

五、結論

「居間之境」這一概念幫助我們理解死亡與最終復活之間的過渡狀態。對於義人來說,這是一段在主裡安息的時光;對於惡人來說,這是刑罰的開端。同時,居間之境提醒我們,今生對上帝的回應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的永恆命運取決於此。正如耶穌所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 3:36)。

 

認識地獄

 「地獄」是一個聖經中經常被提到的主題,涉及永恆審判與上帝的公義。這個概念在不同的聖經書卷中以多種方式表達,並且在歷史神學中被賦予了不同的理解。以下,我們將從聖經背景、地獄的希伯來和希臘語詞源、神學探討和應用四個層面來認識地獄。


一、聖經中地獄的用詞與背景

在聖經中,有幾個詞被用來描述地獄或與地獄相關的觀念。

1. 舊約中的「陰間」(Sheol, שְׁאוֹל

  • 詞義與用法: 「陰間」(Sheol)在舊約中出現了多次,用來描述人死後所去的地方。這個地方通常被視為一個陰暗、沉寂的領域,無論是義人還是惡人都會進入(詩篇 6:5;傳道書 9:10)。它並不等同於新約中的地獄,而是更接近一個中立的「亡者之地」。
  • 例子: 詩篇 16:10:「因為你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也不叫你的聖者見朽壞。」這裡的「陰間」強調死亡的領域,但預示了復活的盼望。

2. 新約中的「地獄」相關用詞

新約使用了多個詞來描述地獄,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 Gehenna」(γεέννα):
    • Gehenna」源於希伯來文欣嫩子谷Valley of Hinnom),這是一個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地方,歷史上曾因異教徒獻祭兒童而被詛咒(見列王紀下 23:10;耶利米書 7:31)。
    • 到了耶穌的時代,這個地名成為永恆審判與火焰刑罰的象徵(馬太福音 5:22;馬可福音 9:43-48)。耶穌多次用「Gehenna」來指代罪人的最終命運。
  • Hades」(δης):
    • Hades」是希臘神話中的亡者之地,在新約中,這個詞有時等同於舊約的「陰間」(如路加福音 16:23 的財主與拉撒路故事)。
    • 在啟示錄 20:14 中,「陰間(Hades)」被丟進火湖,這表明它是地獄最終的階段之一。
  • Tartarus」(τάρταρος):
    • 在彼得後書 2:4 中,這個詞被用來描述墮落的天使被監禁的地方。Tartarus 更接近希臘神話中最低級、最黑暗的牢獄。

二、地獄的特徵與描述

地獄在聖經中被描述為一個審判和永刑的地方,充滿火焰、黑暗和痛苦。

1. 永遠的火焰

  • 馬太福音 25:41 提到,耶穌說:「你們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這裡的「永火」象徵永遠的刑罰和無法熄滅的審判。

2. 哀哭切齒

  • 馬太福音 13:50 描述地獄為「火爐」,裡面有「哀哭切齒」的場景,顯示極度的痛苦和悔恨。

3. 外邊的黑暗

  • 馬太福音 22:13 提到一個被趕出婚宴的人:「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這表明地獄不僅是痛苦的地方,也是與上帝完全隔離的地方。

4. 火湖

  • 啟示錄 20:14-15 提到:「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火湖是地獄最終的狀態,與永恆的滅亡密切相關。

三、地獄的神學意義

基督教神學對地獄的意義和本質有深入的討論,並且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觀點。

1. 地獄的核心——上帝的公義

  • 地獄的存在是上帝公義的彰顯。羅馬書 6:23 說:「罪的工價乃是死。」地獄是罪的最終結果,表明上帝對罪的厭惡與審判。

2. 地獄是與上帝永遠分離

  • 地獄不僅是身體與靈魂的痛苦,還是一種屬靈的孤立與與上帝的永遠分離。這種分離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懲罰,因為上帝是生命和光的源泉(馬太福音 7:23)。

3. 地獄的永恆性

  • 傳統基督教觀點認為地獄的刑罰是永恆的,根據馬太福音 25:46:「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這表明地獄與天堂一樣,具有永恆的性質。

4. 現代爭議:地獄是否永恆?

  • 有些神學家提出「毀滅論」(Annihilationism),認為罪人最終會被完全毀滅,而不是永遠受苦。
  • 另一些人主張「普救論」(Universalism),認為所有人最終都會得救,地獄只是暫時的懲罰。

四、地獄的實踐應用

地獄這一教義帶來了對基督徒生活和福音使命的重要啟示:

1. 認識上帝的聖潔與公義

地獄提醒我們上帝是完全聖潔的,祂不能容忍罪的存在。這激勵我們活在敬畏上帝的心中,努力追求聖潔(彼得前書 1:15-16)。

2. 強調福音的重要性

地獄的現實驅使我們去分享福音,幫助他人逃避永遠的審判,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馬太福音 28:19-20)。

3. 盼望天堂的榮耀

地獄的存在與天堂的榮耀形成鮮明對比。基督徒因為知道地獄的可怕,更加感恩耶穌的救恩,使我們得以進入永生的國度。


五、結論

地獄的教義雖然讓人感到嚴肅甚至沉重,但它在聖經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提醒我們上帝的公義和罪的嚴重性。同時,地獄的現實也彰顯了基督救恩的寶貴和偉大,因為祂拯救我們脫離了永遠的刑罰。地獄教義不是用來恐嚇,而是呼喚人心歸向上帝,領受祂的恩典與救恩。正如約翰福音 3:16 所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認識死亡

 個人的終末   ,   身體死亡的性質    ,   死亡    , 

   罪與死亡的關係    ,  肉體之死     ,  

  人死以後靈魂的境界    ,    第二次的死   , 

 永死之苦    ,   非基督徒與死亡    , 

  惡人之死   ,    基督的死與第二次的死有關   ,

 兩種死    , 死亡的事實與意義 ,  死亡論 ,

基督徒與死亡

   信徒死亡的意義   ,     屬基督之人的死   , 

   盼望永生之福樂     ,

   到那日才能得完全之福樂   ,  

  基督徒死後的特權  ,   基督徒死後從罪中得到自由  ,

   死後基督徒會從世上一切的煩惱和阻礙中得釋放  ,

    基督徒死後之榮耀包括什麼   ,

   基督徒死後享受上帝︰看見上帝    , 

  基督徒死後享受上帝: 愛祂   ,

   基督徒死後享受上帝︰上帝愛我們    ,  

  不要懼怕死亡    , 

  基督在死後將賞賜榮耀的利益  ,

   基督徒與死亡   ,    基督徒如何面對死亡    , 

 救贖與死亡 , 義人的死 ,
 
  死後的情況     ,

居間之境

   認識居間之境     ,

   幾個居間說的理論  , 居間之境   , 

   居間之境 ,  認識居間之境   , 

  「陰間」在聖經中不同用法   , 

   聖經裡的中間境界說     ,  

  中間境界說的歷史    , 

   近代的中間境界說   ,

   天主教的中間境界說 ,

   中間境界非第二次試煉   ,

   靈魂睡覺 ,

地獄之說

     認識地獄   ,   地獄  ,   

    地獄—失去靈魂 ,

    地獄—上帝的憤怒 , 

   人在火湖(地獄)受苦後,會否再有另一次機會認罪悔改,然後再返回天堂呢?   ,


靈魂不朽

      靈魂不朽    ,  聖經的永生不是靈魂不朽 ,  

    靈魂不朽的各種涵義    ,  靈魂不朽的異論與曲解   , 

     靈魂不朽的普通啟示    ,    靈魂不朽的特殊啟示    ,

    為何人對永生需要有把握 ,

靈魂不朽

 「靈魂不朽」(Immortality of the Soul)是一個關於人類靈魂是否在死亡後依然持續存在的神學和哲學觀念。這一主題在聖經中以及歷史上的基督教神學和哲學討論中佔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對這個主題的探討,包括聖經中的經文依據、歷史背景,以及不同神學觀點。


一、聖經中的靈魂與不朽觀念

聖經中對「靈魂不朽」的探討並不像希臘哲學那樣系統,但卻有一些經文可以成為討論的基礎。

1. 舊約中的靈魂觀

  • 靈魂的定義: 在希伯來文中,「靈魂」翻譯為נֶפֶשׁnephesh),其字面意思是「生命」或「生命的本質」,並不總是指「靈魂」作為一個不朽的實體。例如,創世記 2:7 提到:「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נֶפֶשׁ חַיָּה)。」這裡的靈魂更強調生命的氣息。
  • 死亡的理解: 舊約中,人死後被描述為進入陰間(Sheol),一個陰暗且無意識的存在狀態(見詩篇 6:5;以賽亞書 38:18)。舊約的焦點更多在於整個人的復活,而非個體靈魂的獨立不朽。

2. 新約中的靈魂觀

  • 永生的應許: 新約中,耶穌以及使徒們清楚地提到了永生的概念。例如,約翰福音 11:25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這裡暗示一種死亡後的存續狀態。
  • 靈魂的存續: 耶穌在馬太福音 10:28 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唯有能把靈魂和身體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這段經文表明靈魂具有某種獨立於肉體的存在。
  • 死後的情況: 在路加福音 16:19-31 的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中,耶穌描述了財主和拉撒路在死後的不同境遇,這顯示死後靈魂的意識仍然存在。

二、歷史背景與神學發展

靈魂不朽的概念在基督教神學中受到了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影響。

1. 希臘哲學的影響

  • 柏拉圖的哲學認為靈魂是不朽的,並與物質的身體分開存在。他的觀點對早期教父的靈魂不朽觀念有一定影響。
  • 然而,聖經的猶太背景更傾向於將人看作一個整體,而非靈魂與身體的二元分離。

2. 早期教會的觀點

  • 早期教會認為人的靈魂在死亡後依然存活,等待末日的身體復活。例如,特土良提到靈魂具有上帝賦予的永存特性。
  • 奧古斯丁則系統化了基督教關於靈魂不朽的觀念,他認為靈魂因其理性本質而不滅,並在死後面對審判。

3. 宗教改革與靈魂不朽

  • 馬丁·路德和其他改教家更強調身體的復活而非靈魂的不朽,認為人死後進入一種「靜眠狀態」(soul sleep),直到末日復活。
  • 加爾文則不同意這一點,他相信靈魂在死亡後立即進入永恆的喜樂或痛苦。

三、基督教的多元觀點

關於靈魂不朽,基督教內部存在多種觀點:

1. 靈魂不朽與天堂地獄

大多數基督教傳統認為,靈魂在死亡後會立即進入天堂或地獄,並且這是一個永恆的狀態。

2. 靈魂沉睡(Soul Sleep

一些宗派,如某些浸信會或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認為人死後靈魂進入一種「沉睡」的狀態,直到末日的復活與審判。

3. 身體的復活為核心

聖經的核心教導是關於「身體的復活」,這在使徒信經中也被強調(「我信身體復活」)。這種觀點認為,人的救贖是靈魂和身體的全面救贖,而非僅限於靈魂。


四、基督徒的應用與盼望

  1. 永生的確據: 基督徒相信藉著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得著永生的盼望,這不僅包括靈魂的存續,也包括末日的身體復活(約翰福音 3:16;哥林多前書 15:42-44)。
  2. 對死亡的態度: 靈魂不朽的教導鼓勵基督徒不懼死亡,因為死亡並不是終結,而是通向永恆的一道門(腓立比書 1:21-23)。
  3. 活在永恆價值中: 明白靈魂的永恆性,基督徒應當珍惜今生,為永恆而活,並分享福音,使更多人進入永恆的生命。

結論

靈魂不朽的教義不僅是一個神學理論,更是一個帶來盼望的信仰核心。無論我們認為死亡後的靈魂進入沉睡還是立即與主同在,聖經最終指向的是一個復活與新天新地的盼望。在基督裡,無論是靈魂還是身體,最終都將得享永恆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