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間之境」(Intermediate State)是一個神學概念,指的是人在死後、最終的復活與最後審判之前的靈魂狀態。這個主題觸及靈魂的命運,以及人在死亡後但尚未進入天堂或地獄的情況。對此,聖經和基督教傳統提供了一些線索,但也存在不同的解釋和觀點。以下我們將從聖經經文、神學觀點以及實際應用來探討「居間之境」。
一、什麼是居間之境?
居間之境是指靈魂從肉體死亡到末日復活期間的狀態。這一觀念試圖回答的問題包括:
- 死後靈魂會去哪裡?
- 靈魂是否有意識?
- 這段期間的狀態如何影響最終的審判與永恆命運?
這個問題與「陰間」(Sheol)、「樂園」(Paradise)、「陰府」(Hades)以及「亞伯拉罕的懷中」等聖經概念密切相關。
二、聖經中的相關經文
聖經中對居間之境的直接描述並不多,但有一些經文提供了線索。
1. 陰間(Sheol/Hades)
- 舊約:陰間(Sheol) 舊約中,「陰間」被描述為人死後所去的地方。它是一個中立的地帶,並不直接指天堂或地獄,而是一個死者的聚集地(傳道書 9:10;詩篇 6:5)。義人和惡人似乎都會去陰間,但最終的命運有所不同。
- 新約:陰府(Hades) 新約中,「Hades」被用來描述死者的暫時居所。例如,路加福音 16:19-31 中,財主與拉撒路的比喻提到,財主死後在陰間受痛苦,而拉撒路在「亞伯拉罕的懷中」得安慰。這表明死後的靈魂狀態已經有了分別,但還未達到最終審判的階段。
2. 樂園(Paradise)
- 耶穌對十字架上的悔改強盜說:「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 23:43)。這裡的「樂園」被解釋為一個義人靈魂在死後安息的地方,與「亞伯拉罕的懷中」相似。
3. 亞伯拉罕的懷中
- 路加福音
16:22-23 提到,義人死後進入「亞伯拉罕的懷中」,這是靈魂在死後得安慰的地方。這一描寫表明,在居間之境中,義人和惡人的靈魂狀態已有區別,但尚未進入最終的永恆狀態。
4. 靈魂與基督同在
- 保羅在腓立比書
1:23 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這表明義人的靈魂在死後可以立即與基督同在。
5. 最後的復活與審判
- 聖經強調,在末日,所有人都會復活並面對最後的審判(約翰福音 5:28-29;啟示錄 20:12-15)。因此,居間之境是介於死亡與末日審判之間的過渡期。
三、神學觀點:不同傳統對居間之境的理解
1. 傳統基督教觀點
- 傳統基督教相信,死後靈魂立即進入某種有意識的狀態。義人的靈魂進入「樂園」或「與基督同在」的狀態,而惡人的靈魂則進入痛苦的地方(如陰間)。
- 然而,這只是暫時的,最終的命運在最後的復活與審判後才完全確定。
2. 天主教:煉獄(Purgatory)
- 天主教教導,義人死後未完全潔淨的靈魂可能會進入煉獄,在那裡經歷潔淨,為最終進入天堂做準備。煉獄不是地獄,而是一種過渡狀態,目的是除去罪的殘餘。
- 煉獄的教義主要基於次經(如瑪加比下 12:45)的記載,並非普世基督教都接受。
3. 改教運動的觀點
- 新教改革家,如馬丁·路德和加爾文,拒絕煉獄的教義,認為死後的靈魂不是直接進入永恆的幸福或痛苦,就是處於等待復活的狀態。
- 一些改教傳統,如路德宗,認為靈魂可能「沉睡」(Soul Sleep),即死後進入一種無意識的狀態,直到復活日。
4. 靈魂沉睡論(Soul Sleep)
- 一些宗派(如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主張,死後的靈魂進入一種「沉睡」狀態,無意識地等待復活日。這一觀點主要基於舊約中對陰間的描述,如傳道書 9:5:「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
5. 普救論(Universalism)
- 少數基督教派別(如某些東正教神學家)認為,所有人最終都會得救,居間之境是一個淨化與成長的階段,而非永久的懲罰。
四、居間之境的實際意義
1. 對死亡的盼望
- 居間之境提醒我們,死亡不是最終的結局,而是一個過渡階段。基督徒可以因耶穌基督的救恩而確信,死後靈魂會得享平安(約翰福音 14:2-3)。
2. 福音使命的迫切性
- 聖經清楚教導,人的最終命運取決於今生對福音的回應(希伯來書 9:27)。因此,基督徒有責任向未信者傳福音,使他們在死後能得享與基督同在的榮耀。
3. 激勵我們活出聖潔
- 如果義人死後立即進入與基督同在的喜樂之地,那麼我們應當更渴望活出聖潔的生命,以榮耀上帝並準備自己進入祂的國度(彼得前書 1:15-16)。
五、結論
「居間之境」這一概念幫助我們理解死亡與最終復活之間的過渡狀態。對於義人來說,這是一段在主裡安息的時光;對於惡人來說,這是刑罰的開端。同時,居間之境提醒我們,今生對上帝的回應至關重要,因為我們的永恆命運取決於此。正如耶穌所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上帝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翰福音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