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神學與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神學與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哲學與基督信仰的關係

 哲學(Philosophy)與基督信仰(Christian Faith)之間的關係長久以來一直是神學與思想界的重要討論議題。哲學作為對世界本質、知識、倫理和存在的探討,其方法和結論時而與基督信仰互補,時而產生張力。

在教會歷史上,基督徒對哲學的態度分為積極運用、批判拒絕轉化更新三種不同的立場。本文將探討哲學與基督信仰的關係,包括聖經觀點、教會歷史、主要討論議題,以及如何在信仰中運用哲學


1. 聖經對哲學的態度

聖經本身並未直接定義「哲學」,但它對人類智慧、知識的追求有許多相關的教導。

1)對哲學的警告

  • 「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philosophia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歌羅西書 2:8
    • 這是聖經中唯一一次提到「哲學」(philosophia)。保羅在此警告哥羅西教會,小心當時與基督信仰不符的哲學,如**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或希臘神祕主義。

2)對智慧的肯定

  •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言 9:10
    • 這節經文表明真正的智慧來自對上帝的敬畏,而非單純的世俗哲學。
  • 「總要試驗各樣的事,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羅尼迦前書 5:21
    • 這節經文鼓勵基督徒分辨與篩選不同的思想,取其善者而用之。

3)使徒保羅與希臘哲學的對話

  • 「我看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使徒行傳 17:22-31
    • 在雅典的亞略巴古(Areopagus),保羅引用希臘哲學家的話(如斯多亞派哲學家),並以「未識之神」為切入點,向希臘人介紹耶穌基督。這顯示基督信仰可以與哲學進行對話,而非完全拒絕。

2. 教會歷史上的哲學與神學

1)早期教父與希臘哲學

  • 奧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
    • 受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影響,認為「上帝是真理的源頭」,人類的理性可以在上帝的光中理解世界。
    • 認為哲學可以成為基督教的「侍女」,幫助我們理解信仰。
  •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
    • 受亞里士多德哲學影響,發展了「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認為人可以透過理性和觀察世界來部分認識上帝(如「五路論證」證明上帝的存在)。
    • 這影響了天主教神學的發展。

2)宗教改革時期對哲學的回應

  •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 強調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認為哲學不能超越上帝的啟示,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信仰服務。
    • 批評亞里士多德哲學,認為它與基督信仰的救恩觀不符。
  •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
    • 接受某些哲學思想,但認為人因罪墮落,理性受到污染,唯有聖經啟示能帶來真正的智慧

3)現代哲學與基督信仰

  • 啟蒙時代(17–18世紀)
    •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我思故我在」——強調人的理性,使哲學開始獨立於神學。
    •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伏爾泰(Voltaire)等人批判基督教信仰,推動世俗化思想。
  • 20世紀哲學與神學的對話
    •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如克爾凱郭爾(Søren Kierkegaard)強調信仰的個人抉擇。
    •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如阿利斯特·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強調基督教倫理的重要性。

3. 基督徒應如何看待哲學?

1)哲學可以幫助基督徒

  • 強化理性思考與護教學(Apologetics
    • 透過哲學訓練,基督徒可以更有邏輯地解釋和捍衛信仰,如**威廉·萊恩·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使用哲學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如宇宙論證)。
  • 幫助理解神學概念
    • 許多神學教義,如三一論(Trinity)、基督論(Christology),都是透過哲學工具來表達的。

2)哲學的危險

  • 過度依賴理性,忽略信仰
    • 基督信仰的核心是「信心」(Hebrews 11:1),哲學不能完全取代對上帝的信靠。
  • 相對主義與懷疑主義的影響
    • 後現代哲學(Postmodernism)強調「沒有絕對真理」,這與基督信仰的絕對性產生衝突。

3)如何平衡哲學與信仰?

  1. 以聖經為根基——任何哲學思想都應在聖經的光照下被檢驗(帖撒羅尼迦前書 5:21)。
  2. 尋求上帝的智慧——「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各書 1:5
  3. 避免陷入哲學的驕傲——「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能造就人。」(哥林多前書 8:1

4. 結論

哲學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關係充滿張力,但也可以互相補足。哲學可以幫助基督徒更深刻理解信仰、強化護教學,但基督徒也應警惕哲學可能帶來的偏離與驕傲。

最終,基督信仰的核心不在於哲學理論,而在於耶穌基督的啟示與救贖。哲學可以作為信仰的工具,但不能取代信仰本身。

 

形式哲學(Formal Philosophy)

  

形式哲學(Formal Philosophy 是一門關注哲學思維的結構與形式的學科,它研究概念、推理、邏輯法則,以及知識的結構。與傳統的形上學(Metaphysics)或倫理學(Ethics)不同,形式哲學主要依賴數學邏輯、符號語言和精確的推理方式來探討哲學問題。


1. 形式哲學的核心概念

  1. 邏輯(Logic
    • 研究推理與論證的結構,區分有效推理與無效推理。
    • 主要包含:
      • 演繹邏輯(Deductive Logic:如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Syllogism)。
      • 歸納邏輯(Inductive Logic:根據經驗得出一般性結論。
      • 模態邏輯(Modal Logic:處理可能性與必然性的邏輯。
      • 數學邏輯(Mathematical Logic:如布爾代數、集合論。
  2. 數學哲學(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 探討數學概念的本質,如:
      • 柏拉圖主義(Platonism:數學對象是獨立存在的。
      • 形式主義(Formalism:數學只是符號遊戲,沒有獨立實在。
      • 直覺主義(Intuitionism:數學是心靈活動的產物。
  3. 語言哲學(Philosophy of Language
    • 研究語言的邏輯結構與意義,如:
      • **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邏輯原子論(Logical Atomism)。
      •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
      • 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強調科學語言的可驗證性。
  4. 知識論與形式方法(Epistemology & Formal Methods
    • 使用數學邏輯來分析知識的結構,例如:
      • 貝葉斯推理(Bayesian Inference:用機率計算知識的不確定性。
      • 公理化知識論(Axiomatic Epistemology:嘗試建立知識的形式系統。

2. 形式哲學與基督教信仰

  1. 聖經與邏輯
    • 《約翰福音》1:1:「太初有道(Logos……」,其中Logos在希臘哲學中具有邏輯與理性原則的含義。
    • 保羅在《羅馬書》論證信心與律法的關係,展現了類似三段論的邏輯推理。
  2. 神學中的形式方法
    • **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使用亞里士多德邏輯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五路論證)。
    • **奧古斯丁(Augustine**探討上帝的真理如何與數學真理一致。
  3. 信仰與數學哲學
    • 形式主義認為數學是人造符號,但基督徒可以認為數學反映了上帝的秩序。
    • 例如,牛頓(Isaac Newton)認為自然法則顯示出上帝的智慧。

3. 結論

形式哲學透過邏輯、數學與語言的分析,幫助我們更清晰地理解哲學與信仰的問題。對於基督徒而言,它不僅能強化神學論證,也能顯示出宇宙秩序與神聖智慧的和諧關係。

 

辯證哲學(Dialectical Philosophy)

 辯證哲學(Dialectical Philosophy 是一種強調對立觀點之間的對話、矛盾的發展以及思想動態性的哲學方法。這種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哲學,特別是**蘇格拉底(Socrates**的對話法,後來經過黑格爾(Hegel)和馬克思(Marx)等人的發展,成為不同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概念。


辯證哲學的發展歷程

  1. 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與柏拉圖
    • 蘇格拉底的「辯證法」(Socratic Dialectic:透過問答方式,引導對話者發現自身觀念的矛盾,進一步追求真理。
    • **柏拉圖(Plato**發展了辯證法,認為透過理性對話可以逐步接近「理念」(Forms)的真理。
  2. 中世紀與神學辯證法
    • **奧古斯丁(Augustine阿奎那(Aquinas**使用辯證法來解釋神學概念,例如上帝的存在、信仰與理性的關係。
    • 中世紀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經常使用「問答辯證」來解決神學與哲學問題。
  3. 現代辯證法:黑格爾(Hegel
    • 黑格爾辯證法(Hegelian Dialectic:他認為歷史和思想的發展是透過「正題(Thesis反題(Antithesis合題(Synthesis)」的過程進行的。例如:
      • 正題:個人自由
      • 反題:社會規範
      • 合題: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平衡
    • 這種方式強調思想的發展不是靜態的,而是透過矛盾與對立的解決而進步的。
  4.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Dialectical Materialism
    • 馬克思(Marx)與恩格斯(Engels)批評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轉而強調物質決定意識,認為社會變革是透過階級鬥爭的辯證過程推動的。
    • 歷史唯物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發展是由生產方式的變革驅動的。

辯證哲學與基督教信仰

  1. 聖經中的辯證思想
    • 智慧文學(如約伯記、傳道書)常以辯證的方式探討人生的意義、苦難的來源與公義的問題。
    • 耶穌的教導:耶穌常用問題引導聽眾思考,例如:「該納稅給凱撒嗎?」(馬太福音 22:17)。
    • 保羅的神學:在羅馬書中,保羅透過辯證法討論律法、信心與恩典的關係(羅馬書 3:27-31)。
  2. 辯證法與信仰成長
    • 信仰不是靜態的,而是透過「挑戰反思深化」的過程成長的。
    • 神學討論(如奧古斯丁與伯拉糾關於恩典與自由意志的爭論)經常使用辯證方法來澄清教義。

結論

辯證哲學強調透過對立與衝突來推動思想和歷史的發展,這與基督教信仰中的「成長、試煉與更新」有相似之處。無論是黑格爾的思想發展模式,還是聖經中的辯證智慧,這種方法都能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信仰與世界的關係。

 

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存在主義角度的「信心」

 

  存在主義認為認識上帝必須在上帝的話中與上帝相遇。我們必須說「上帝的話」,而不能說「關於上帝的事」,否則我們就建構了一個新偶像。然而既然我們不能比較聖經的記載,並且確認上帝要告訴我們的事情,那麼存在主義的詮釋聖經又會不會相同的建構了另一個新的偶像呢?

  布特曼認為上帝是創造者與神聖者,但是這些字眼卻又是出於他的聖經傳統。照他的方法說到上帝,應該用下面的敘述:「我瞭解我自己是一個『擁有對上帝的存在』的受造物」。

  當布特曼被批評將上帝降低到主觀的存在時,他強調我們只能說「上帝是什麼」(that God is),而不能說「上帝像什麼」(what God is like)。有趣的是既然我們可以在存在的角度裡瞭解上帝,為什麼我們一點也不能知道上帝是什麼呢?基督徒在過去十幾世紀的討論中多少可以發現上帝的一些事情。假如我們否定這些成果,那是不是就等於承認我們所知道的一切有關上帝的事情都是幻覺?

  當人在決斷的時刻時,他就覺知到自己的存在。這聽來對基督徒回應基督的呼召有很大的鼓舞力量,但是值得討論。這樣的說法使得存在變成是斷斷續續,且不連續的。過去與將來被割裂開來。基督的呼召是持續的,而人的回應也是連續的。布特曼這樣的見解會不會將新約聖經中信心的穩定性消除了呢?

  存在是個別的,個人做決定並有得有失。布特曼對於個人自我理解的應用會有很大的困難。舉例來說,除了我們在「所能說上帝」的限制(the limit on what I can say of God)以外,這樣的說法顯然欠缺了社會倫理意義,以及最基本的對「教會」的強調。聖經說要愛我們的鄰舍,但是布特曼認為人必須獨處以免在群眾中失去對個人存在的覺知。要同時愛鄰舍又要同時保持孤立(isolated self)相當困難。雖然布特曼沒有忽略教會,但是他並沒有相對的給予教會在教義上最基本的強調(the minimal emphasis on the doctrine of chuch)。

  在新約聖經中,教會是宣講福音宣告的所在,信心也是透過所宣講的而產生。可是教會的肢體生活,信徒的相交,豈不也是福音的見證,並向世界宣告上帝的愛嗎?這樣的見證豈不也是出於信徒的前瞭解(pre-understanding)與自我理解嗎?若有人聽了福音願意接受,他聽到的是一個孤立的個人福音,或是在信心中有團契、信徒相交的福音呢?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柏拉圖(Plato, 主前427.347年)影響神學家之思想

 

      有許多柏拉圖的思想觀念是與基督教思想有關係。

      在世界觀方面,柏拉圖主張有一個二元的世界,即觀念世界和現象世界,這是柏拉圖著名的「概念論」。唯一真正的世界是觀念世界。經常改變的現象世界,本來就不存在,只有在它享有觀念世界時,才能獲得真正的形質。唯有觀念世界才是良善的世界。這個良善的、觀念的世界之終絕,便是神。

      柏拉圖也認為神是良善的(God is the Good),是一切良善、有益之事的根源。神不可能是邪惡之因。我們遭遇困苦,須從人這一方面來尋找困苦之原因。神是永不改變的、完全良善的、完全榮美的、特優的。如果神有任何改變,衪就是一位低劣的神。柏拉圖稱呼神爲「創造者」和「造物主」(demiurge)。神依照一種永遠的型態,創造這個宇宙。

      關於救贖的看法,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先存在于觀念世界,並且已經在那裏犯了罪。爲了贖罪與潔淨的緣故,靈魂就被差送到現象世界來,並且與身體聯合。靈魂的任務,就是要脫離這像監牢的身體,並且使這身體因著靈魂的善行,再回到那純靈的世界。這就使靈魂和身體同時得救了。

      一個人要怎樣作成救贖的功夫呢?柏拉圖說要完成自我救贖的方法有兩個:

  (1)以神爲中心,默念神(就是對神的知識)更多。

  (2)實行一種神秘的禁欲主義,時常潔淨自己。

      柏拉圖繼續解釋靈魂的存在。認為人先存的靈魂屬於觀念世界,是永生不朽的。這靈魂是非物質的、是有活力的。柏拉圖曾引用蘇格拉底的遺言說:「我深信會有復活的事,死人的靈魂是存在的,良善靈魂比邪惡靈魂得到更好的結局……你們抓住我,可以把我活埋……我要說,你們只能埋葬我的身體而已。」

  藉著概念論的思想,柏拉圖對來世有清楚的論說。他認為凡救贖自己靈魂的,就有永遠良善和永遠榮美的後果。惡人將受未來的刑罰。惡人連續遭受幾個時期的刑罰後,就可免去刑罰。這觀念成爲後來中世紀天主教煉獄教義的源頭。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論點的要求

 

論點應該:

 

    針對性強 論點要能針對議論的題目,也要與整篇議論的立場一致。

    合乎情理 論點要能因應情境建構,符合邏輯,言之成理。

    明確清晰 論點要有清晰的中心,意義明確。

    深中竅要 論點要體現對事理的深入分析,能一語中的。

    獨特新穎 論點應具備獨特的視角,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