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基督之名字與稱號


「耶穌是基督」既然是基督教的信仰中心,沒有耶穌基督,基督教就會瓦解,更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要給「耶穌」、「基督」和相關的名字或稱號正名,不然「名不正則言不順」,我講的耶穌和基督不是你講的「耶穌」和「基督」,探討《基督論》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
名字]

 

A‧耶穌(Jesus
 
英文 Jesus 其實來自拉丁文,希臘文是   (Iesous) ,音譯自希伯來文 Jehoshua 耶何書亞,民十三:16),簡寫為 Joshua 約書亞,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Jehovah is salvation)。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降生的時候,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這正是耶穌名字的意義。在巴勒斯坦,「耶穌」這個名字很普遍,所以《聖經》特別指明是「拿撒勒人耶穌」(可一:24,約一:45,徒二:22等)。

   
除了《聖經》的記載,經外文獻有提及拿撒勒人耶穌嗎?猶太史學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 ,生於主前37年)在《猶太古史》18.63-64有這樣的記載:
「那時有一 位叫耶穌的智者每 倘若他果真是『人』 每 出現。因為他做了很多奇異不可置信的事,又是眾人的教師,人們都因他而欣然接受真理。他吸引了很多猶太人,同樣亦吸引了很多希臘人。這人就是基督。雖然彼 拉多在我們的領袖的煽動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以之懲辦,但那些從起初就愛他的人,對他始終如一。他(死後)第三天,便復活了,並向他們顯現﹔這些事,以 及其他許多與他有關的奇事,上帝的先知們早已預言了。就是今天,那些以他的名稱為基督徒族類的,仍未完全消失。」


[
稱號]

 

A.基督(Christ
 
「基督」是頭銜,希臘文是   (徒四:26),希伯來文是   ,音譯是彌賽亞(Messiah,約一:41,四:25),意思是受膏者(anointed 詩二:2,但九:25)。在舊約,祭 司和 君王在受職時都有膏油倒在頭上使成聖(利八:12,撒上十:1)。這裡說的受膏者是誰呢?他是上帝透過先知對以色列人所應許的那位拯救者。以色列人因不守誡命,拜偶像,犯罪作惡,公然藐視上帝的聖潔和公義,所以上帝藉著先知宣告,他必執行在摩西律法中所定的,違命必受咒詛(申二十八:15-68),消滅他們。但上帝在震怒、施行審判時,不會忘記與大衛所立的永約,「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七:13)他應許一位受膏者(彌賽亞)要來拯救他們(如申十八:1518,賽五十五:4,詩二:6-9,詩一百一十,亞九:9),故施洗約翰打發門徒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太十一:3)。 在新約時代,彌賽亞的觀念已不斷擴展,特別是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有些猶太人期待他來給世界帶來和平﹔有些期待他帶來公義的統治﹔但大多數人都期待一位民族 英雄的彌賽亞,領導猶太軍隊征服全世界。猶太人不能接受耶穌是彌賽亞,就是因為「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三:13)他們認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不可能是彌賽亞。

   
耶穌是那位受膏者嗎?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境內,他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當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說:「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5-17)可見耶穌承認自己是基督,不過卻吩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太十六:20),以免猶太人對彌賽亞的誤解而引起騷亂。其實,當猶太人問他:「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訴我們。」從耶穌的回答:「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約十:24-25)可見耶穌在眾人面前也暗示了自己是基督。

   
耶穌受的是什麼膏?他受的是聖靈的膏(約一:32,徒四:27,十:38),以擔負先知、祭 司和 君王的三項職分(太二十一:11,徒三:22,來十:10-14,路一:33,約十八:37)。

B
.人子
 
在福音書裡,耶穌多次(共83次)以「人子」自稱,如太十六:13,可十四:41,路九:58,約十二:23等。為什麼耶穌以「人子」自稱?聖經學者有以下解釋:
 
一、耶穌自稱「人子」,說明他道成肉身,取了人的樣式,作為人的代表。當耶穌受洗,他對施洗約翰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太三:15)表示他藉著受洗的儀式,把自己「歸入罪人的身體」,他本來無罪的,卻藉著洗禮與罪人認同了。換句話說,他現在背負了世人的罪,開始走上各各他的路上。所以,「人子」的稱號是說明他的使命。

二、與「神子」和「彌賽亞」的稱號相比,「人子」可以避免使猶太人曲解彌賽亞的性質和使命,讓耶穌有「多一點」的活動空間和時間來完成使命。另一方面,「人子」在舊約裡有特別的意義。但七:13-14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這位人子就是彌賽亞。在耶穌與門徒的對話中也時常自比為但七:13-14 的「人子」,如:
太十六:27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太十九:28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太二十五:31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
路二十一:27 「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


C
.神子(上帝的兒子)
 
按《路加福音》的記載,在耶穌降生之前,天使加百列已經對馬利亞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路一:35)。
 
在《約翰福音》,耶穌宣稱自己是上帝(父)的兒子(如約五:17)。耶穌在公會受審的時候也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路二十二:70 「他們都說:『這樣,你是上帝的兒子嗎?』耶穌說:『你們所說的是。』」從可三:11 「污鬼無論何時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上帝的兒子!』」,污鬼也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對猶太人來說,這等於「將自己和上帝當作平等」(約五:18),也等於說自己就是「基督」,因為太二十六:63 「。。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上帝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上帝的兒子基督不是?』」 耶穌從來不稱上帝為「我們的上帝」(約二十:17),他只說「我的父」,這種子與父的關係是非常獨特的。在談到耶穌的神性和位格時,我會跟大家再探討這個項目。

D
.主
一般上,「主」的稱呼相當於「先生」或有權柄的人,如「主人」。但耶穌在一些場合卻用了舊約「主」的特別銜頭,等於自稱是「上帝」,如太七:21,二十二:41-45,可五:19,路十九:31,約十三:13。。當時的門徒並不瞭解耶穌的這個用法,直到他從死裡復活之後,他們才把舊約的「主」作為他的稱號,如約二十:28,徒二:36 「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羅十:9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何以舊約的「主」是上帝的代名詞呢?原來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文是由四個字音(YHWH)組成。由於十誡禁止人妄稱上帝的名(出二十:7),因此以色列人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他們讀聖經時就以「主」(Adonai)或「上帝」(Elohim)代替,久而久之,以色列人就忘記它是如何發音的。後來希伯來學者把「主」(Adonai )的母音附點用在YHWH上面,於是發音就成為「雅巍」(Yahweh)或「耶和華」(Jehovah)。


E
.救主(Saviour)或救世主(約四:42
 
耶穌沒有自稱為「救主」,但這個稱號卻在聖經裡用在他身上,如路二:11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門徒在耶穌從死裡復活後,他們就在多處(共22處)把這頭銜冠予耶穌,如徒五:31 「上帝且用右手將他高舉,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 徒十三:23 「從這人的後裔中,上帝已經照著所應許的,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穌。」 腓三:20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在希羅文化中,「救主」常作為一些神祇的頭銜,如宙斯(Zeus);有時也用在帝王身上,如該撒(Caesar)被稱為「世人的拯救者」,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被稱為「救世主」。所以,使徒宣稱耶穌為「救主」,不但表示他超越異教世界的任何神祇,也等於公開挑戰當時帝國的統治者。這是導致基督徒後來遭受羅馬政權迫害的原因之一。


[
名字和稱號的聯用]


A
. 主耶穌,如可十六:19,路二十四:3,徒一:21,四:33等。

B
. 主基督,如路二:11,羅十六:18,西三:24等。

C
. 耶穌基督,如太一:1,約一:17,徒八:12,羅一:8等。

D
. 基督耶穌,如徒三:20,羅三:24,林前一:2,加三:28等。

E
. 主耶穌基督,如徒十一:17,羅一:7,腓一:2 等。

F
. 主基督耶穌,如羅六:23,林前十五:31,提前一:2等。

G
. 主救主耶穌基督,如彼後一:11,三:18等。

H
.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如林後一:19,約壹一:3 ,三:23等。

 

基督的名字及稱號


耶 穌是誰?不但是面對耶穌在世時之猶太人的一個問題,而且是自始就引志新約教會內糾紛的一個問題。當使徒約翰還在世上時,教會內已對這個問題開始爭論。當時 有一部分人否認基督具有血肉之體。約翰稱他們為假先知,並肯定的說︰「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凡靈不認耶穌〔是成了肉身來的〕,就 不是出於神」(約壹四︰2~3)。
神 怎能成為人?神既只有一位,耶穌如何可能也是神?神既是不改變的,那末神子道成肉身,豈不是經過改變了麼?神怎能與人聯合而同時仍是神也是人呢?無罪的神 如何能存在於血肉之體內呢?無形之神如何能顯露於有形之人身上呢?這些和其它連關的問題,始終激發神學家的興趣和研究,並且引致教會內的不寧。
------------------------------------------------------------------
一、耶穌
希伯來文稱作約書亞。在舊約時代中,以色列有兩位特出的領袖,名叫約書亞。一位是摩西的助手及繼承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他帶領以色列人攻佔迦南地,劃分地區,作以色列各族之產業(書一︰13;十四︰1等)。另一位約書亞是大祭司,他隨同所羅巴伯等領袖,從巴比倫被擄之地,回到耶路撒冷,協助重建耶和華的祭壇和聖殿(拉二︰1~2;三︰2;四︰3;五︰2)。
耶穌的名字是神親自題的,意即「耶和華是救恩」,或「救主」。當耶穌降生以前,天使曾來通知約瑟,為童貞女瑪利亞所要生的兒子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
二、基督
希伯來文稱作彌賽亞,意即受膏者。基督是一個稱號,他受膏被指派作神與人之間的中保。在舊約中,受膏是表示受到聖靈澆灌之意,使受膏者得到神的特別恩賜,以履行他的職務。以色列國的君王和祭司,在受職時都須經過這步手續(撒上十︰1;利八︰12)。神也指示以利亞膏封以利沙為先知(王上十九︰16)。
耶穌降世為救主,擔負先知,祭司及君王的三項職位(太廿一︰11;徒三︰22;來十︰10~14;路一︰33;約十五︰37),為此受到聖靈的膏(徒四︰27;十︰38等;參約一︰32)。耶穌雖在他的門徒中承認他是基督,但阻止他們對外宣佈(太十六︰1620),主要原因可能是欲避免一般猶太人對彌賽亞的誤解而引起之糾紛。他們將彌賽亞當作一位政治領袖,帶領他們爭取國家獨立和自由,而基督的任務乃是建立神的國度(太九︰35;約十八︰36;參約六︰15)。
三、神子
基督在多方面可被稱為是神的兒子。他是三位一體中之第二位,即聖子。他在永遠中即是聖子(約十七︰1511下;來一︰2)。基督降生於世,並非是他聖子生命的開始,而只是他取了人的形體這開始。
耶穌並為神的兒子,也是因為他的降生是由聖靈大能的覆庇,藉著童貞女瑪利亞而出。所以,按肉體說,他是大衛的後裔,但按聖靈說,他實是神的兒子(路一︰3235)。耶穌以神人的身份,來到世間,他故能稱神為他的父(路二︰49)。
基督來到世上的目的,是履行神託付他的任務,並作為人的代表。某些經文似乎帶著這個含意(詩二︰7~9;路一︰32;來二︰11~1217)。
四、人子
舊約中曾有數處提到人子;(但七︰13;結二︰1等);在四福音中,這是耶穌用作自稱次數最多的一個名字(例馬太十二︰8)。而除了耶穌自稱為人之外,新約中他的門徒或一般猶太人,幾乎從不應用這個名字稱呼或提到耶穌的。(例如︰徒七︰56;啟一︰13;十四︰14。約十二︰34是引用耶穌的話。)不但如此,而且在早期基督徒的著作上,也絕少有應用這個名字的。
有 些人認為,耶穌時常應用這個名稱,為要不使一般人知道他是彌賽亞,特別是在他初期傳教的一段時間。又有人認為,這個名字可以避免使猶太人曲解彌賽亞的性質 和使命,而表達彌賽亞的屬天性及屬靈性。這種解釋的一個旁證乃是但以理書七章十三,十四節。該處論到但以理順異象中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 被領到瓦古常在者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即是說,當時的猶太人,大多在盼 望著一位帶領以色列進入權力與榮耀的彌賽亞。他們的視線只有看到地上的耶路撒冷,而耶穌卻要他們看得更遠,看到那永遠賓新耶路撒冷。
問題的解答或許可以從耶穌救贖之工作的使命上找出來。聖子到世上來,是要宣揚神的愛,並且藉著他的捨身,拯救罪人。為要宣揚這個福音及實行這項救法,聖子道成肉身,取了人的形體,稱人為他的弟兄,作了人的大祭司,而且代表人(腓二︰7;來二︰14上;二︰11下;四︰15;林前十五︰4547)。他要世上瞭解,他雖然是神的兒子,但是因為愛他們的緣故,不以與他們為伍為恥。他自願親近罪人,因為「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 因為他是人子,他能瞭解人的境況,體貼人的軟弱,代表並代替人承受罪的懲罰。所以,若被他到世上來的使命而言,「人」乃是最恰當不過的一個稱號。保羅在提 摩太前書二章五節中論到基督為中保時,也特別強調他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而且在上文中提到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4節)。
另 一方面,門徒及其他的人猶豫不用「人子」的稱呼,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基督的尊重之故。在耶穌一方面,他自願地紆尊降貴,代表罪人,與稅吏為友。但在門徒一 方面,他們仍是覺得不配,不敢輕易地用這個似乎是降眨的名字,來稱呼或提到他們的主。他們已經相信,而且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十六︰16)。他們或許認為,應當用更尊貴的名字來稱呼他們的救主。當多馬親自見到複活的基督時,他很自然的稱呼他說︰「我的主,我的神」(約廿︰28)。
初期教會的著作顯出,作者往往很謹慎地選用使徒們的著作所用的文字。他們很可能因為發覺,在使徒的書信上絕少有應用「人子」的稱呼,從而也避免在他們自己的著作上,應用這個稱呼。
五、主
這 個稱呼在聖經中有幾種不同的含義。有時它只是一種禮貌上的稱呼,譬如「先生」。有時是指有權柄或地位的人,如僕人稱呼主人,或百姓求告官長。有時則是指 神。舊約的「七十士希臘譯本」將「耶和華」譯作「主」。若要區別每次當這個稱呼應用在耶穌身上時含有之意義,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在某些經文上,我們能 清楚地看出,那稱耶穌為主的人只是當他為先生,或是一位能治病趕鬼的宗教領袖(例︰太八︰68~9)。在另一些經文上,「主」的含意並不十分清楚(例︰太十五︰22)。但是有時很明顯地是含有「神」的同義的(例︰路二︰11;三︰4),特別是在基督複活以後(例︰約廿︰28;腓二︰11;林前十二︰3)。我們應當記得,耶穌的門徒對於舊約聖經都是很熟悉的,舊約譯本中「主」的稱呼和他們稱耶穌為主,在含義上是有著聯繫性的。

認識基督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第三節告訴我們:「認識你獨一的真上帝,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我們討論了上半段也就是認識上帝現在繼續第二部分也就是認識基督首先我們先來思考基督這個詞的意思, 「基督」原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彌賽亞」是同意,其原本是來自於舊約中三個很重要之職分,也就是先知、祭司和君王,這三個職分是上帝所賦予的,各有不 同之任務與使命,在舊約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就任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就是用香膏澆灌在頭上,所以這個詞就是「受膏者」的意思。
    這是舊約的記載,而我們是在新約的時代,跟我們有甚麼關係呢?當然有關 係而且關係可大呢!我們都相信聖經是上帝的道,是我們信仰的依據,是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的。聖經包括兩大部分:也就是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而舊約全書就書卷 數量及內容,所佔的比例遠大於新約,所以不可忽略舊約,更何況耶穌所讀的聖經,也只有舊約全書,不可因為難懂而不去研讀。
    舊約是預言基督或說彌賽亞將要來到,新約則是宣告基督已降臨,並且為他的選民釘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日復活、升天到上帝的右邊、並以聖靈為印記,應許祂必再來領凡屬於祂的人進入上帝國,享受永生無限。
    新約這些宣告是「新」的嗎?或是來自希臘、羅馬的宗教或哲學嗎?不是 的!完完全全是來自猶太人的信仰,也就是舊約。自從猶太人亡國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七十年,又歸回耶路撒冷,他們在先知以斯拉的教導下,重新回到上帝面前,認 罪悔改,建立起更堅定的信仰,重新建造聖殿,收集律法書、先知的著作以及智慧文學和詩篇編纂成聖卷,也就是我們的舊約全書。不僅如此,在此時開始建立起對 彌賽亞的盼望,他們根據先知以賽亞及耶利米等人的著作,相信彌賽亞是大衛的子孫,並且彌賽亞是要來恢復以色列國,脫離外族的統治,重新建立如大衛時代的以 上帝為中心的政權,這也是馬太福音一開頭就用「大衛的子孫」來表示耶穌就是猶太人所盼望之彌賽亞。當然今日絕大部分的猶太人,因為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也 就是不認為彌賽亞已經來了,他們仍然在等待彌賽亞。
    然而這位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彌賽亞為何成了是上萬國萬民的救主呢?我們可 以從福音書及使徒行傳中可以認識到,耶穌本身不將救恩限制在猶太人,擴張到萬國萬民,祂差遣門徒去傳福音一直到地極。我們也可由路加福音中記載,天使報佳 音給牧人時宣告:「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耶穌不只是猶太人的彌賽亞,也是你和我的救主,因為祂是上帝的獨生子,上帝是超越國界的,同樣基督也是超越國界的。
    聖誕節其實應該證明為基督降生日。基督本為天上的上帝,卻取了人身成為 人的樣式,他雖然成為人卻是沒有罪的,因為他的出生是奇特的,是一個神蹟,由童女馬利亞從聖靈懷孕,在聖靈的保守下,使神性和人性成為一個位格,也就是完 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成為上帝和人的中保,在人的中間向人彰顯上帝,在上帝面前向上帝代表人。人無法認識上帝,除非藉著父懷中的獨生子將上帝表明出來。 人因亞當犯罪,與上帝隔絕。而基督代表人類受死,償還罪債,使上帝與人和好。從此上帝和人從新建立起新的關係:就是上帝是供應者,人是接受者。人不可離開 上帝獨立生活,人必須倚靠上帝而活,正如詩篇第一篇所說一棵數栽在溪水旁。人不可靠自己的才幹自誇,人要誇的是基督和祂被定十字架,因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 恩,我們才可以進入上帝的國,得享永生。
     當然我們認識基督不可能只有知識和客觀上的, 因為每一個聽到耶穌之名的人,都要面對一個抉擇,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的救主,或是拒絕祂成為你的救主,僅有這兩條路。而這樣的決定是上帝給人的權利,只 是這短暫的決定卻會給你永恆的處境有所不同。決定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的救主,就成為上帝國的一員,享受永生之福;拒絕祂成為你的救主,則與魔鬼同在地獄 火湖,受永死之苦。
    今日我們所要追求的不是光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同樣教會所當追求的不是人數的增長,因為我們都有永生的盼望。我們所當作的是在這個世代中以上帝的道-聖經為基礎,配合聖靈的引導,向世人見證耶穌基督的救恩,使人們勇敢且樂意接受耶穌基督的呼召,和我們一樣成為天國的子民。

基督(彌賽亞)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說:『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太二十41-42)
「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德烈。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繙出來就是基督)。』」(約一40-41)
「基督」是希臘文CHRISTOS音譯過來的,與希伯來文MESSIAH同義,音譯為「彌賽亞」,其本來的意思是 「膏抹」(annointed)。「基督」代表一個職分,一位「受膏者」。以色列的先知、祭司和君王接受職分時,要被膏油塗抹,他們都被稱「受膏者」。然 而,舊約先知所提到的一位「彌賽亞」,是神應許在大衛家興起的拯救者(參賽七13-17、九6-7;耶廿三5-8;彌五2-15),是猶太人所一直盼望要 來的救主(參詩二2;詩四十五7;但九20)。
舊約有300多處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完全應驗在耶穌的身上,足證耶穌就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十六16)

耶穌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彼得說:「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請你注意這句話,這是彼得最先講出來的!

    換 句話說,當許多門徒對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或是對「上帝有兒子」這個觀念還模糊的時候,彼得是第一個講出這樣偉大話語的人。我個人對彼得這次的信仰告 白,懷著無竅無盡的欽佩。感謝上帝,竟然有一個人在跟隨主這樣短的時間裡,就認出這是永生上帝的兒子。上帝怎麼會有兒子?太太在哪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那他的媽媽呢?很多人就說,這很簡單嘛!媽媽叫作馬利亞,爸爸叫作天父耶和華,那以後馬利亞就感孕了,把孩子生出來,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當我們提到上帝的兒子時,你要瞭解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個原則是什麼呢?這是「基督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上帝的生命在基督的身上」﹔因為當你看到子的時候,你就看見 他生命的本質與父相同。人類生人類,在「類」裡面是相同的。「子」的生命,就是與父的生命同本質。所以約翰福音第五章26節告訴我們:「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他兒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

    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也怎樣賜給子「在自己」有生命﹔這個叫作自我存在、自我依靠的生命 。上帝是自己有生命,不是因別的生命而有生命。

    你的生命是因為你父母的結合生出來的,你的生命不是「在自己」有生命﹔你的生命是從父母來的,父母是從父母的父母來的追本溯源,最後發現人是上帝創造的結果。而上帝的生命是「在自己」有生命,他也照樣賜給子「在自己」有生命。上帝的生命有自我存在、自我倚靠、自我滿足、自我成全、自我永恆 。這些特性,所以上帝才是上帝!

    如果他不是自我存在,不是自我倚靠,不是自我成全,他就不是上帝。彼得看出這位每天跟他在一起的耶穌,原來是「在自己有生命」的那一個特別的位格。所以彼得就說,「你是基督,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當聖靈啟示一個人,或光照一個人明白這已經啟示的「基督論」時,他的信仰會提升到一個地步,會發現基督在人間的顯現,是無限的上帝在有限界的具體呈現。
 

歷史上耶穌與信仰的基督


   
我們要把「耶穌」和「基督」結合起來。對基督的信仰要透過對「歷史的耶穌」的認識。這個原則又來了,我們從歷史上的耶穌,看到了基督已經親自來到世界。

    布特曼的思想和那些受了高等批判、自由批判傳統的神學家,他們都把「耶穌」和「基督」分開了。怎樣分開呢?他們說:「信仰中的基督從來不存在於世界上,而存在於世界上的那一位,叫歷史的耶穌。」

    他 們把歷史上的耶穌和信仰中的基督分開來了。這樣,基督教所信的,乃是初期教會幾百年的歷史過程中所堆積起來的一種信念的結合,基督就被「偶像化」了。那一 位耶穌被偶像化了以後,人就把他當作基督來拜。所以,教會裡面所信的基督,和歷史上曾經作過人的那個耶穌,根本是兩回事。

    怎麼是兩回事呢?那位歷史的耶穌是沒有行神蹟的,那位耶穌不是童貞女生的,那位耶穌是死了沒有復活的,那位耶穌不是上帝的兒子,是普通人。因為他 那麼靠近上帝,他的宗教經驗那麼濃,他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那麼好,以致於大家以為他就是上帝。是人把耶穌神化了,把耶穌偶像化了,而偶像化的耶穌就變成教會信經裡面的基督 ﹔所以他們把兩者分開為歷史中的耶穌和信仰上的基督。他們認為信仰上的基督,不是在歷史中的耶穌﹔而在歷史中的耶穌,不是在信仰上的基督。這是高等批判與自由神學的理論,這不是我們的信仰,不是聖經的思想。

    聖經要我們認識的基督是保羅所說的:「大哉!敬虔的奧秘。」(提前三:16

    聖經要我們認識的基督,就是聖經裡面提到的「道成肉身」、「上帝與我們同在」、「以馬內利」。感謝上帝,當彼得講「你是基督」時,他 正把那一個應許中的彌賽亞,和歷史上顯現,在加利利呼召他的這一位,配合成為一體。他認出這一位就是「那一位」,這一位跟那一位是不應該分開的。

    這一位就是那超歷史而在歷史中顯現的永恆者﹔這位就是超有限,卻被差派到有限界的那位絕對者﹔這位就是在創造界的創造者進入被造界,也是愛被造之人的那位創造主。這位就是主宰,這位就是彌賽亞。

基督的身份和工作

   神學家提出這個問題:這兩樣東西是否要分開來研究,或是只需要注重一個就足夠了?也就是說,是否先要認識基督的身份以後,才去認識基督的工作,或是先認識基督的工作(救贖論),然後才藉著基督的工作去認識基督的身份(基督論)

 

    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認為我們必須先認識那為我們作了些什麼的基督,然後才可以去認識基督是誰。後來,田立克(Paul Tillich)進一步發展這理論,指出說:「救贖論(Soteriology)可以用來解釋基督論(Christology)。救贖論問題才會產生基督論問題,也為基督論提供答案。」

 

    以上的建議或者是好的,先認識基督的工作(救贖論)然後才去認識基督的身份(基督論)必然會把救贖論和基督論之間的討論距離拉得更近。可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我們不先認識基督是誰,那也無法正確地認識基督的工作。

 

    這是一個屬於「關連」(relevance)的問題。也就是說如何把這兩樣東西的關係,基督的身份和工作,正確地整理出來。福音派神學家愛立生(Millard J. Erickson)說: 「就如去看醫生,是否先說明有什麼病徵,然後才作身體檢查,或是先檢查才問病徵。如果病人已說明了病徵,醫生加以檢查身體,這更加可以確定病人的病症。這 兩個步驟都一樣重要。因此,如果我們先探討基督的工作,被這先例觀念決定了探討的程序,那可能會忽略了某些認識基督身份的要素...因此,按救贖角度去認識基督論並不是正確的途徑。」

 

    愛立生提出說,救贖論只能輔助基督論的探討。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兩種基督論

【從上面而來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Above)

    這是早期教會所注重的基督論,因為那時的教會並不會懷疑耶穌的歷史性。當代一些神學家如巴爾特(Karl Barth),布特曼(Rudolf Bultmann),布如勒(Emil Brunner)再次推崇這基督論。布如勒在其名著《中保》(The Mediator)提出以下數要點:

  . 認為認識基督的基礎並不建在歷史的耶穌,而是在於那被使徒宣揚的基督。
 
  . 約翰及保羅的信息中比較多記錄宣揚的基督,這也比較正確。符類福音只不過是記錄耶穌在地上的言行。
 
  . 對基督的信心並不需要歷史的證據,也不可能以科學來證明。歷史的耶穌並不能真正引導人對基督有信心。

    布如勒進一步說明,人是信仰那「道成肉身的基督」(Christ in the flesh)而不是「在地上行走的耶穌」(Christ after the flesh)

【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Below)

    按凱士曼(Ernst Kasemann)在「歷史的耶穌之新探討」運動中認為福音書所宣揚的基督就是歷史的耶穌,人們必須接受這歷史的耶穌,並讓這歷史的耶穌成為他們信心的基礎。後來潘能保(Wolfhart Pannenberg)在其名著《耶穌-上帝和人》(Jesus - God and Man)更詳細的分析這理論。他認為基督論的方法必須有以下的根據:

  . 基督論必須提供相信基督的理性基礎(rational support)。從上而來的基督論缺乏這樣的理性基礎。
 
  . 基督論必須有歷史的耶穌作為前提。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忽略了這重要性。
 
  . 基督論必須考慮到墮落的人的限制,人尋求上帝的能力已喪失,必須由認識歷史的耶穌作為開始,然後才去認識那宣揚的基督。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假定了人有能力直接去認識那宣揚的基督。

    潘 能保繼續提出說,從歷史的角度進門去認識宣揚的基督是可能的,也是正確的神學途徑。信心不單只是建立在宣揚的基督身上,也必須建立在歷史的耶穌身上。而歷 史的耶穌是正確的歷史,也是世界歷史的一部份。人可以藉著一般認識歷史的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耶穌。藉著這歷史的認識:耶穌是由童貞女懷孕而生、耶穌行神蹟、 耶穌復活,都是歷史的實事。這使我們更加能認識耶穌的神性。

【結論】

這兩種基督都有其強點和弱點。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其強點就是高舉那道成肉身的基督,因此比較容易讓人接受那在地上的耶穌。但是它的弱點就是過份推崇了一個超然的基督而令人注重耶穌的神性及行神蹟能力。這樣將會造成一種「超越感」(容易想像和靠感覺)的信心。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雖然可以使人更貼實地認識那歷史的耶穌,但是它的弱點是比較容易忽略了一種信心的「委身」,並且當初使徒也是這樣委身於基督身上。

    潘能保(Pannenberg)給於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適合的解釋。平衡理性與信心的重要,認為信心必須有理知(歷史的耶穌/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作基礎,尤其是那些要求理性信仰的人。但是潘能保進一步說明,人的理性因為罪的緣故已被破壞,因此對基督的信心或委身於基督必須有福音的大能,加上聖靈的工作,才可以從歷史的理性階段走至信心的地步。

    作為今日的傳道人,當宣講基督時就必須有以上的理解。在宣揚/講道中必須平衡「歷史--宣揚」之間的張力,面對一些不要求客觀歷史的耶穌的聽眾或者不必注重信息中「歷史」的成分,但是面對一班要求理性者,就必須由歷史起步,帶領聽道者進入委身於宣揚的基督的階段,但是必須謹記那福音的大能及聖靈的工作。

耶穌的歷史性

早期教會只關注談論耶穌的身份,並從形而上的角度,嘗試去解釋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如何結合在耶穌一人身上。經過幾十年的爭論,塵埃落定,得著的答案是耶穌擁有神人二性:完全的神性及完全的人性。

 

代教會卻關注耶穌的歷史性。懷疑那神學談話中的基督如何等於是那一位行走在巴勒斯坦地的耶穌。這懷疑拋起了「尋找歷史的耶穌」的神學運動。這運動初期由數 位神學家希望證明歷史的耶穌並不是等於那出現在聖經中的耶穌,認為那位在地上的耶穌只是一位好人,一位懂得許多宗教真理的人,並不是福音書中所記載那位行 神蹟,創世之前已存在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位格的基督。這方面最著名的神學家哈納(Adolf von Harnack)認為今日的人無法從福音書中去認識耶穌的真正生平,他提出三點:

 

  . 認為在耶穌的時期,當時的人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正確地分別「可能」及「不可能」事情,尤其當時是在充滿神話的「落後」環境。

 

  . 認為當時出名人物死後都會被後來的人誇大。

 

  . 認為當時的人並沒有科學知識,對一些奇異的現象當著是神蹟。

 

    哈納的理論是建於一個自由及懷疑的神學派別上而提出來以上的講話。福音派教會對他如此的言論不認同。後來也有許多神學家跟隨哈納的方法去研究耶穌的歷史性。德國著名聖經學者伯恩坎(Gunther Bornkamm)在其書《歷史的耶穌》的序言中說:「再也沒有任何人能夠寫出耶穌的生平了」。他認為福音書並沒有提供給我們寫耶穌傳記的史料。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更加認為當時的使徒急於傳講耶穌帶來了一個末世上帝的國度,因此把耶穌「包裝」了起來而令今天的人無法看見一個真正的耶穌。

 

    我們知道以上數位德國神學家作出如此言論是因為他們對歷史哲學持不同的觀點。他們按德國學術,把德文「歷史」這字眼分為Historie(客觀或外在的歷史)Geschichte(註釋了或內在的歷史)。兩者的分別在於前者指客觀的的記述,而後者是指主觀意義的註釋。也認為當時的使徒是主觀的把耶穌記述下來。認為真正歷史的耶穌(Historical Jesus)已無法獲得,只能從聖經中認識宣揚的基督(Historic Christ)

 

凱勒(Martin Kahler) 為歷史的耶穌是歷史學家所想像及所重建的耶穌,而聖經中的耶穌才是教會所宣揚的基督。他以因果律來說明基督教信仰的產生和教會的興起是基於耶穌的歷史給予 人的影響。他完全否認歷史的耶穌的存在而認為聖經的耶穌才能改變和影響人的生命。因此叫人不必去注重那歷史的耶穌,只需要宣揚的基督就足夠了。

 

後來又有多位學者提出相似的言論。布特曼(Rudolf Bultmann)認為有歷史的耶穌存在,但是他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人,沒有任何超自然的本能和作為。教會所宣揚的基督是初期教會所要傳講的耶穌,也將耶穌神化了。這「神化」的解釋只含有少許的歷史內容,主要是強調耶穌的死帶有特殊的意義,並且能將這意義給予相信的人。

 

後來繼續有新的討論。凱士曼(Ernst Kasemann)與羅賓遜(James M. Robinson)在「歷史的耶穌之新探討」運動中以存在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的耶穌和宣揚的基督有密切關係。認為福音書所宣揚的基督就是歷史的耶穌。人們必須接受這歷史的耶穌,並讓這歷史的耶穌成為他們信心的對象。

 

艾伯林(Gerhard Ebeling)堅持歷史的耶穌之重要性。他認為基督教的信仰是以歷史的耶穌為基礎。兩者是分不開的。他認為宣揚的基督的基礎和源頭就是歷史的耶穌,所以耶穌的生平和言訓就成了基督教信仰的來源和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