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論教會

壹、「教會」一詞在聖經中的意義
        在舊約中,有兩個字專指「教會」,一是qahal,是由qal這個字根變化來的,乃「呼召」的意思;第二個字是 』edhah,字根為ya'adh,是「指定」或「在指定的地方集會」的意思。這兩個字意義本不完全相同,但後來成為同義字,專指敬拜上帝的以色列會眾。在新約中,「教會」(ekklesia) 一詞是最為普遍,也是最為重要的,其字根包括 –ekkaleo,乃「召出」的意思。以上所提到的幾個字,都說明教會是神所呼召出來,分別為聖的群體。在新約中,主耶穌是第一個提到「教會」一詞的。祂稱圍繞祂的那群人為教會,就是那些公開認祂為主、接受天國道理的人。後來這個詞被賦予了更多層面的涵義:
一、             指某固定地點的信徒團體,即地方性教會,並不一定是崇拜性的聚會。有的聖經章節在用這個詞時,提到信徒的聚集 (徒五11;十一26;林前十一18;十四192835),有些則否 (羅十六4;林前十六1;加一2;帖前二14)
        二、有些章節用到這個詞時,指的是某個人家裡的聚會。似乎有些富人在他們自己的家中設立聚會場所 (羅十六523;林前十六9;西四15;門2)
        三、在大部分的章節中,「教會」指的是信徒全體,在靈性上與救主基督聯合的人,不拘在天上或地上、過去或將來 (弗一22;三1021;五232425272932;西一1824)
        聖經也經常用一些暗喻來像徵教會:教會被稱為「基督的身體」 (林前十二27;弗一23;西一18)、「聖靈的殿」 (林前三16;彼前二5)、「在上的耶路撒冷」 (加四26)、「天上的耶路撒冷」 (來十二22)、「新耶路撒冷」 (啟廿一2),及「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三15)。此外要注意的是,「教會」一詞的字源還包括「屬於耶和華」的意思,這說明教會是神的產業。

貳、教會的本質
        論 到教會的本質,羅馬天主教與更正教之間有相當不同的見解。前者認為教會的本質在於外在可見的組織。嚴格說來,這組織並不包括教會的全體信徒,而是以神父、 主教、大主教、紅衣主教、教宗所組成的神職人員政體為中心。羅馬天主教將教會整體分為「教導的教會」及「學習的教會」。他們認為,教會的中心政體與教會的 榮耀屬性有直接的關係,包括教會的合一性、聖潔性、大公性等,而信徒只不過是這些屬性的間接裝飾。理論上,羅馬天主教雖然因受到事實環境的約束,不得不修 改這類的教義,但他們仍然主張「教會組織之外無救恩」的原則。更正教,即一般所指的基督教,反對將外在的教會組織視為教會的本質,並主張教會的本質是聖徒 間無形而屬靈的相通。這無形的聖而公之教會包括歷代的信徒;在聖而公之普世無形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這教會是耶穌基督屬靈的身體,在救贖之工的彰顯上,反 映神榮耀的光輝。

參、教會的各種性質
        一、爭戰的教會與凱旋的教會:現今在地上的教會乃是一爭戰的教會,她蒙召而為主爭戰。教會必須持續戰鬥,在各方面與邪惡的世界和黑暗的屬靈權勢相抗。反觀永恆中的教會,則是凱旋的教會,在此教會中,刀劍已變為勝利,戰場上的吶喊已成為凱旋之歌,十字架已成為榮耀的冠冕。
        二、有形的教會與無形的教會:耶 穌基督的教會,一方面是有形的,一方面是無形的。這種區分只應用在地上的教會。教會之所以被稱為無形,是因為在本質上她是屬靈的,不能為肉眼所見。並且, 我們無法憑外在的條件來斷定哪些人屬於無形的教會,哪些人不屬於無形的教會。無形教會是普世的、神聖的,她包括所有以神選民的身份進入恩典之約的得救之 人。另一方面,這無形教會藉由可見的信徒、聖禮、講道、行政組織等,彰顯於這世上。因此,教會也有有形的一面。有形教會中有麥子與稗子,有得救之人,也有 滅亡之人。因此,有形教會雖是無形教會的彰顯,且有形教會與無形教會的成員有多數的重疊,但並非所有有形教會的成員都屬於無形教會。《威思敏德信仰告白》 對有形及無形教會,有相當清楚而完整的定義。
        三、有機性的教會及組織性的教會:此 區分僅限於有形教會。有形教會並非單單藉由外在組織彰顯出來。就算所有的行政職務、聖禮、講道等組織性事物都消失了,教會仍會藉由信徒的相通、信仰的告 白、與世界的爭戰等可見的事物彰顯出來。後者即為有機性的教會。有機性及組織性,雖然都是有形教會的性質,但其基礎乃是屬靈而無形的教會。

肆、教會的定義
        教會既具有多邊的性質,我們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為教會下定義。
        一、從預定揀選的角度:從 這角度來說,教會就是「神選民所組成的群體」。這是從永恆的角度出發,以神的眼光看事情,而這樣的定義容易造成誤解。首先,我們無法十足肯定地區分誰是神 的選民,誰是被神棄絕的。並且,有些人在永恆中蒙神揀選,但尚未從母腹中生出,或已出生但尚未信主。從現世的角度來看,這些人仍尚未屬於神的教會。
        二、從有效恩召的角度:為 了避免以上的誤解,有些人較為強調從有效恩召的角度,將教會定義為「蒙聖靈恩召之人所組成的群體」。蒙聖靈恩召之人,自然是神在永恆中所揀選的人,因此這 個定義也包括了上一個定義。有效恩召的結果是信心與稱義,因此教會亦可被定義為「因信稱義之人所組成的群體」。不論是從預定揀選的角度,或是從有效恩召的 角度出發,都只能為無形的教會下定義,無法顧及有形的教會。因此我們還需要第三個定義。
        三、從洗禮及認信的角度:從 這個角度出發,教會可被定義為「公開承認真信仰並接受洗禮之人所組成的群體」,在大多數更正教的宗派中,這也包括了信徒的未成年子女。當然,公開承認真信 仰並接受洗禮之人,並不都是真正得救的人,因此這定義僅限於有形教會。這些人與他們的子女都屬於有形的教會,在神聖的盟約上有份,但並非他們中間所有的人 都會得著盟約的應許。只有那些屬於無形教會,蒙聖靈重生,因信稱義的人,才能得著恩典之約的應許。

伍、不同時代中的教會
        自從神在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之間樹立敵對關係以來,教會即已存在,但她在不同的時代中採取了不同的形式。
        一、列祖時代:在列祖時代中,敬虔的家族是教會的代表,在此家族中,父親有祭司的地位與職份。雖然創四26似乎暗示當時的人共同求告耶和華的名,但當時並無集體崇拜。在洪水時期,教會藉由挪亞一家得以延續。及至真信仰在地上面臨絕跡時,神揀選亞伯拉罕一家歸自己為聖。摩西時期之前,敬畏耶和華的人仍在家族中得蒙保守。
        二、摩西時代:以 色列人在埃及成為一個民族,在出埃及之後,他們就成為神的教會,並領受了敬拜上帝的律例,使得他們的信仰得以彰顯。當時教會並無獨立的組織,以色列即教 會,教會即以色列,國家與教會並未分離。異邦人若要進入神的盟約,必須成為以色列國民。這種形式的教會,一直延續到士師時期、王國時期、被擄時期,及間約 時期。
        三、新約時代:在五旬節聖靈降下時,教會正式脫離以色列,成為獨立的組織,從此之後政教分離。從前僅限於一國的教會,現在已變成普世教會了。基督的大使命正與這普世教會的理念相吻合:「你們要去,使萬民都作我的門徒。」

陸、教會的屬性
        羅馬天主教將以下所述教會之屬性,都歸於有形教會。然而,按聖經教導,這些屬性乃是屬於無形教會的。
        一、合一性:羅 馬天主教認為教會的合一指的是組織上的合一,因此羅馬天主教有極嚴密的集權政體。這種見解乃出於天主教的教會傳統,而非出於聖經。更正教所領受的則出自於 聖經,強調教會屬靈的合一性。教會雖有不同的宗派、組織,但所持守的是同一個信仰,所信的是同一本聖經、同一位主,因此不同的宗派以及其獨立的行政組織, 並不能破壞教會的合一與不同教會宗派間的聖徒相通。教會是基督奧秘的身體,所有信徒都是這身體上的肢體。這種無形的合一,也藉由信徒所認信的信仰、公共的 崇拜、共同的事奉等,有所彰顯,因此也有可見的一面,但其本質是屬靈的。
        二、聖潔性:羅 馬天主教著重外在形式上的聖潔,往往忽略信徒屬靈的聖潔,強調道德條例、懲戒的禮儀等。更正教強調信徒屬靈的聖潔,是由內而外的,聖潔的行為乃是出自於聖 潔的內心。在名義及地位上,教會已經是聖潔的了,而神也預定教會完全成聖,毫無玷污。但在這個世代當中,教會仍在繼續成聖,等到基督再來時,才會完全沒有 瑕疵。教會聖潔的性質,在信徒敬畏神的生活上得以彰顯。
        三、大公性:羅馬天主教認為教會的大公性在於其普及全世界的行政組織,但更正教卻強調無形教會才是真正的聖而公之教會。無形聖而公之教會包括了歷世歷代所有的聖徒,在萬國中皆有她的成員,其公同性並非組織上的,而是屬靈的。

柒、教會的標幟
        教會的標幟是屬於有形教會的,由此標幟可以區分教會之真偽。教會有三大標幟,其宗旨乃忠實歸依聖經標準的信仰與生活。茲略述教會三大標幟如下:
        一、真誠地傳揚主道:此乃教會最重要的標幟 (約八313247;十四23;約壹四1-3;約貳9)。 當然,幾乎沒有任合教會所傳的道是絕對符合聖經的;這種理想在地上是達不到的。因此,並不是說假如有間教會所傳的道稍微不符合聖經,就是假教會。但是真教 會不能偏離聖經清楚啟示的一套基要真理,即歷代教會所持守的正統信仰,包括三位一體、神的創造、聖子的神性、基督完成救贖之工、聖靈施行救贖之工、因信稱 義、聖經的默示、基督的再臨等。
        二、正當地執行聖禮:聖禮 (洗禮與聖餐禮) 決不可與聖經分離,因為聖禮乃是聖道有形的傳述,是救恩外在的媒介。行聖禮的人必須按著聖經的原則,只對信徒及其子女施行聖禮。聖禮的執行在初代教會中,乃是最顯著的標幟 (太廿八19;可十六16;徒二42;林前十一23-30)
        三、忠實地執行懲戒:忠實地執行懲戒,是確保教義純正、聖禮清潔的基本條件。教會在懲戒上呈現鬆懈的時候,真理的亮光即被遮掩,聖潔之事物也開始遭到濫用。聖經告訴我們,教會應堅持執行適當的懲戒 (太十八18;林前五1-513;十四3340;啟二141520)

先賢所信,萬古長存

        我們基督徒向慕道的朋友傳福音時,恐怕他們將之解讀為拉人入教,於是乎,常作如下三點聲明:
        第一,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不是讓人接受一套有關神學的教義和理論。(由此使一些聲稱「各宗教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教理體系,我又怎能知道究竟誰對誰錯」的人,暫時啞口無言。)
        第二,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也不是關乎人遵行一套倫理道德的標準。(由此來幫助一些人破除「所有宗教都不過是勸人為善」的執迷。)
        第三,基督教信仰最首要的,更不在於人加入一個宗教團體、服從一套宗教禮儀。(這又使一些擔心「在接受信仰的同時,又得盡上某種義務」的人鬆了一口氣。)
        如 此三箭齊發後,慕道朋友的好奇心終於被激發出來了:「那麼,對基督教來說,什麼是最要緊的?」好了,時候已到,機不可失,我們於是一鼓作氣,字字鏗鏘地 說:「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全在於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耶穌是誰?』。」趁著聽者正感莫測高深之際,我們再接再厲地補充道:「所以我們傳福音不是要你入教, 而是邀請你來信主──接受耶穌基督為你個人的救主。」

「以基督為中心」的真義
真是快刀亂麻,一語中的。如此傳福音,可使人立即感受到基 督教確實不同凡響,從而幫助對方直接進入到基督信仰的核心。的確,在其它宗教和任何社會改革運動中,領袖們從來無法讓他們自己成為人們追隨的終極目的,他 們充其量只能藉著所宣揚的理念與主義,來號召群眾跟他們一起去追求達成某種目標。而基督教恰好相反:耶穌來到世上,至終的目的是引導我們認識祂、跟隨祂; 因為「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耶穌最為人熟知的教導是指著祂自己而說的(約三16、十四6),最大的神蹟 (復活) 更是為顯明祂的身份而來的;而耶穌所完成的事工 (包括在十字架上為罪人受死) 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也無一不是因著耶穌的身份 (神的兒子成了完全的人) 而確立的。保羅論到耶穌時指出:「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萬事上居首位」(西一17-18),這就是基督教信仰裡特別強調的「以基督為中心」的原則。我們若看不見這一點,就把握不住基督教信仰的本質了。
        然 而,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既然教義神學、道德倫理、教會聖禮在基督教裡都佔據不了中心的位置,那麼這些事就是無足輕重、無關緊要的?這種想法當然不對,因為 這裡誤解了「以基督為中心」的真義,將神原本在基督裡相互聯繫的合一啟示作了簡單的劃分、甚至對立的處理。在基督教裡,我們對教義、倫理及群體價值的重視 與珍惜的程度,與其它宗教的努力相比,不但不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倒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一定比其它宗教更優越,而是因為教義、倫理與教會在基督教中不可 或缺的重要性,乃是那萬主之主、萬王之王的耶穌基督憑著祂特有的身份與權柄,加以肯定和宣告的。原來,以基督為中心的本意,並不是要基督教的其它部分因此 受到排斥而變得無足輕重;恰好相反,基督是基督教的中心,意味著其它的一切都要與居中心的基督相連,同享祂所發出的光輝和榮耀。

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我們試看一例:教會那無與倫比的價值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當年彼得在上帝指示下,認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後,耶穌就宣告說:祂要將教會建造在這不可動搖的認信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太十六16-18)。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弗五25),這是教會無比珍貴的價值源頭;同樣,教會的重要性也在於耶穌基督所託付的使命上。基督是教會唯一的根基 (林前三11),世世代代的教會都要傳揚、維護、且委身於這永不改變的真理,才能立於永遠不敗之地。保羅提醒提摩太,永生神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顯然,神的教會必須堅守在神啟示的全部真道上,否則就會受虧損。對此,忠於基要真理的基督徒都沒有異議;但是在具體的做法上,教會如何堅守神的真道,不被異端邪說所迷惑,也不致被各種偏差所左右,人們的意見就不一樣了。
        有 一種說法是:「教會只要教導信徒好好地讀經禱告,學習如何愛主、親近主,就可以得蒙神的保守。」如果此時有人提出:「不但如此,信徒還要有些教義及神學上 的訓練和裝備,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白並把握神全備平衡的真理。」這人就會受到某種質疑:「有這種必要嗎?」不是嗎?基督徒最大的特權就是可以在基督裡與神相 交,我們既有了那又真又活的主和神賜給我們的話語 (聖經), 幹嘛還要組織一套乾巴巴的、咬文嚼字的、學究氣十足的教義呢?尤其是看到那些同信一位主的基督徒之間因著教義的問題而引起爭論、甚至導致不和時,人們難免 會想:為何我們不能乾脆不理教義,單單仰望耶穌呢?至於神學,那都是書本上、頭腦裡的知識,對信徒的敬虔生命不但沒有什麼幫助,學了反而使人容易自高自 大、誇誇其談!

生命非教義,教義無生命?
        這 種責難有其真實合理的一面,因為基督信仰最重要的,永遠是關乎人與神在生命裡的相交。但若深入思索,我們會發現上述責難一則對教義神學及其作用有所誤解, 一則也受到了某種偏差的方法論的影響,用簡單二分的眼光,將基督教信仰中原本應該是和諧一致、相互效力的方面對立起來,甚至造成自我矛盾。頗具諷刺性的是 當有人主張信耶穌最重要、教義與神學都無所謂的時候,這人就是在試圖宣告一條重要的教義,而這個教義唯一的目的,就是使人不要相信教義的重要。我們再說一 次,上述主張的前半部份──信耶穌最重要──是對的 (而這也正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教義所強調的), 只是我們還要追問這人:耶穌為什麼在基督教信仰中如此重要?這時他就不能說這是憑他的感覺而來了;他會說這是根據聖經的啟示,他會從耶穌獨特的身份和祂所 成就的的事工這兩方面來支持他的說法。他若想將這主張表述得清楚、完整且具權威性,就非得回到教會兩千來歷經考驗的、有關耶穌位格的神人二性和十架救恩的 教義上來不可;而若要將這兩個教義講得清楚,他又怎能不聯繫上正統信仰中有關三位一體、神的創造與人的墮落等教義呢?這些教義在基督教信仰體系中具有頭等 重要性的地位,基督徒如果否認教義的重要性,又從何確信耶穌必須是我們信仰的中心呢?
        英國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麥葛福 (Alister McGrath) 曾就什麼是基督教的教義以及教義為什麼重要,寫過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今日基督教教義》(基道書樓,以下簡稱《今》)。他指出:「基督教教義是基督教會對神的自我啟示 (特別是神在聖經中及透過耶穌基督的啟示) 所作出的回應」(p. 10),「它 (教義) 是人類在思想上對神的回應,正如愛是從人心裡對神作出的回應」(p. 5)。 教會必須忠於神的託付,成為祂奧秘事的管家;而教義就是教會對所持守的信仰真理集中、全面、系統的界定和宣告。教義使信徒知道什麼是可靠的信仰生活指引、 什麼是不可違背的信仰宗旨,也使世界知道基督教與他們的分別何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教義並非人的創造發明,教義的真理性及權威性只能建立在對神在基督裡 啟示的忠實回應上。一句話,教義不因人們的好惡而存廢,教義不接受世界潮流的同化,教義只忠於它的主人──神的啟示。
        保羅一直關心教會是否能在主耶穌裡忠心盡職地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將神的道完全準確地傳下去。他在離世前的最後歲月裡還不忘提醒提摩太,要守住神藉他所傳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一13),並且「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原來,神的道須從兩個方面來維護:即神道內容的純正性 (純正,原文意為健全、未被侵害過),和神道規模的完整性 (規模,原文是樣式、模範);前者為杜絕在神的道中混雜人的私意,後者指防止神的道被傳講得不完全、不平衡。如何防止神道在宣講中的混雜和走樣呢?保羅勸勉提摩太作神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原來基督教的教義,就是從遵行保羅這一教導而來的;教義不是別的,恰是那真理的道 (啟示本身) 被正意分解而建立的標準。教義首先在微觀上必須純正精確 (忠實回應啟示),其次在宏觀上必須完備有序 (全備回應啟示)。藉著教義,教會將神純正的話語及其規模宣告出來;一切的解經若違反了已經建立的教義標準,那就不是按著正意,而是私解和強解了。事實上兩千年來私解與強解的事是經常發生的,若因此造成的後果危及了基督教的主要教義時,我們就稱之為異端。
        從教會的歷史上看,正統信仰的教義往往是因著必須與異端的謬誤搏鬥而建立起來的。譬如耶穌神人二性合成了單一基督位格,這個完整的教義是經歷了與諾斯底 (否認基督人性的真實性)、馬吉安 (否認基督道成肉身及復活)、亞流 (否認基督的神性)、涅斯多留 (認為基督的神人二性構成雙重位格) 等等異端的多次鬥爭,才藉著使徒信經 (約主後100)、尼西亞信經 (主後325)、迦克墩信經 (主後451) 的宣告,完全嚴密地建立起來的。
        讀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問:我們又如何得知基督教的教義是正意分解真理的結果呢?神在此使我們從兩方面得到驗證:其一是藉著聖靈的帶領和光照,那就是耶穌所應許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真理的靈 ( 十六13)。聖靈既然能帶領教會的先聖明白聖經的啟示,並且以教義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同一位聖靈也能帶領世世代代的基督徒同感一靈,來明白和相信這些教義確實表達了聖經啟示的真理。由此可見,教義的準確可靠性,不是人智慧的誇耀,乃是神大能的明證 (太十三11,西一26)
        第 二個驗證的依據,是以神的啟示為研究對象而建立的合理治學方式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神學。教義和神學是兩個互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神學就是有關神的 知識和學問,教義則可說是汲取了敬虔而豐富的神學研究成果,而被教會確認的重要信仰準則。教義是以神學為基礎的,但教義又不僅僅是神學:第一,因為教義關 懷的是神學中那已被清楚顯明的真理。任何在最終的意義上不能幫助教會看清神啟示的真理,並深入理解、把握、及應用這些真理的神學研究,是毫無價值的。「隱 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廿九29),教義不建立在隱晦不明的經文之上,也不越過神啟示的界線。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對矢志忠於聖經的神學研究者起著約束、規範、判別及指導的作用。第二,教義不僅向我們陳明有關神真理的知識,教義更是教會 (神子民的全體) 向神所作的信仰委身。神學家雖可以自由地從事神學研究並發表個人的研究成果,但卻不可以隨便將自己的結論上升為教義,造成教會中信仰的混亂;因為神學可以只代表個人的觀點,但教義卻永遠是教會持定真理的方式與依據。

我們可以繞過神學嗎?
        談 到這裡,真恐怕有人會說:「那我懂了,與教義相比,神學就不重要了;以後可以只重視教義、不管神學了。」但這推論又將教義與神學兩者的關係割裂了。如前所 述,教義不僅是神學,而且是正信的神學研究中要努力建立、闡明、應用、保守及傳承的最重要課題。教會正信的教義若得不到從神學教育與神學研究而來的支持與 堅固,教義的面目就會在教會中變得日益生疏、隔膜,教義這種「大道理」也就越是彷彿與基督徒的實際生活不相干了。原來教義既然是教會對神啟示的認信,這種 認信不是一旦建立,就可一勞永逸的。每個時代的教會都有責任在神面前重新確認先賢的信仰,這就需要教會不斷地在神學的深度上對教義作重新的思考、發現和應 用,否則教義就會僵死,對內不足以指導教會信徒的靈命成長,對外不足以抗衡世俗學說對基督教的侵蝕。例如當前某些教會極力提倡信徒說方言的事,神學就為我 們提供了一個教義性的判別標準:萬一有人提倡信徒不講方言便不算得救,我們可以斥之為異端,因為這主張違背了基督教「因信稱義」的主要教義。而如果有教會 鼓勵信徒學說方言使靈命成長,我們也不得不說那是偏差,因為:第一,真正的方言不可學說,它來自聖靈的特別感動,豈能靠人為的模仿練習來操縱?第二,即便 方言是恩賜,但恩賜不能代替生命,說方言當然也不等於靈命的成長。
        撒 但的詭計是,牠一方面使敬虔的信徒遠離容易使人「自高自大」的神學,另一方面又不斷讓各種個人色彩濃厚的自由神學與極端的神學侵入到教會,以此腐蝕教會從 保羅、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等所建立的正統信仰,達到從真理的根基上破壞教會的目的。令我們擔心的是,當今在北美教會中追求敬虔生命的基督徒,雖然 不至於被各種新派或極端的神學思潮牽著鼻子走;但也正因不願理睬這些錯誤的神學,而本能地遠避一切的神學,殊不知這麼一來正好掉進了一個錯誤神學的泥坑, 那就是鼓吹「基督教不需要神學,因而也不需要教義」的神學。說實在的,當今可能對教會危害最大的錯誤神學,正是這類不以神學面目出現的神學,例如某些自由 派神學家一掃過去理性自信的風格,改以謙和悲憫的面目出現,他們聲稱:只要我們是人,就永遠不會明白神道的真義;因為神是如此的超越偉大,而人是如此的渺 小卑微,什麼三位一體、因信稱義,那不過是人用可憐而有限的語言,對神道一種模糊的猜測罷了。故此他們宣稱不可將基督教的信仰絕對化,否則就是唯我獨尊; 也因此基督徒最好不要執著於教義的堅持,而應當定睛於耶穌偉大的人格上,謙卑、寬容、接納,愛一切的人。這話聽起來符合許多不喜歡神學教義,而重視敬虔生 命的基督徒的口味,而實質上這其中卻塞進了自由神學中的許多私貨,牽涉到一系列對神的啟示、真理的性質、甚至語言學的特點、倫理學的基礎,以及教義的作用 等許多的謬見。我們若對這些錯誤神學的前提、企圖、結論一無所知,又怎能識破其中的險惡呢?

自外於教義的讀經?
        讓我們回到前頭「教義無生命」的責難吧。有些人天真地以為,基督徒的生命成長可以繞過這一切高深莫測的神學和乾巴巴的教義,直接在聖經或其它靈修書籍中得到餵養成長。可是這樣做,我們只會停留在「神聖言小學」中,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來五12)。鍾馬田博士 (Martyn Lloyd-Jones), 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英國最傑出的解經大師之一,曾就此評論道:「真令人難以置信,他們竟然把研經讀物和基本教義分開,當作兩種截然對立的東西!如果不是為 了表達基本要義,聖經有什麼用?如果不能引導人認識真理,研經書籍又有何價值?」這裡,鍾馬田清楚地點明了聖經與教義密不可分的關係,接著他剖析背後的原 因:「這些人不喜歡教義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教義會直接迫使他們作一抉擇,讓他們不能再作個袖手旁觀的清閒者。教義會令他們坐立不安,而讀那些屬靈書籍, 他們則可以躺在安樂椅上,像欣賞文學作品般當作消遣。」(《靈性低潮》p.43)。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話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值得我們省思。
        也許有人不服氣,說:「教義既然都在聖經中,我讀聖經,不就同時也知道了教義?這一切直接從神來不更好嗎?幹嘛還非得去學習前人所訂的那些教義呢?反正我是信主,又不是信教!」有這種看法的人,至少犯了下列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不明白教義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神的啟示不被誤解或歪曲。加爾文早就指出,教義如同一副眼鏡,透過它,便能正確地閱讀聖經了。麥葛福認為,教義可在兩個方面來幫助信徒正確閱讀聖經:第一方面,教義是讀經的地圖和指南;我們藉著教義導引,就能將聖經裡一系列的故事和教訓聯繫起來。第二方面,教義是聖經精義的摘要和大全。教義將聖經中各種敘述和斷言的意義整合起來、分成專題,作出簡潔、明確的表達 (《今》p.26, 27)。 宗教改革運動中,聖經被翻譯成各國語言並大量印發。教會鼓勵平信徒讀聖經,這觸動了當時天主教敏感的神經:信徒各人都憑自己的亮光私解聖經怎麼辦?這豈不 會造成教會在信仰中的混亂,讓各種異端邪說都打著聖經的招牌大行其道了嗎?誠然,這種危險是存在的,但是因著改教運動的主流對教義的重視,在發行聖經的同 時,也準備了大量的教義聲明及要理問答(其中著名的有1618年的《海德堡要理問答》,以及1646年的《威斯敏德信仰告白》),使廣大信徒有了可靠的讀經指引,以致在改教後宗派林立的情況下,仍保護了教會在基本信仰上的合一。
        第二個錯誤,不明白神建立教會,使教會 (而不是個人) 成為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的美意。當人聲稱自己不需教會的幫助,就能憑著個人的讀經直接從神尋求明白 (這裡指整體的明白) 時, 他不僅是將自己擺在教會之外,簡直是放在教會之上了;這不是神要我們在祂面前的那種單純的信心,而是我們在神面前的無知與在人面前的驕傲。《使徒行傳》記 載:當腓利問埃提阿伯的太監是否明白所念的聖經,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神既然指定教會成為祂奧秘事的管家,那麼解明聖經、傳揚神道就成了 教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設想我們這些對聖經原文與以色列歷史文化一竅不通的人,居然都能明白聖經的基本信息,靠的是什麼?除了內住聖靈的指引,就是神的道在 教會裡被傳講;其中教義性的講道,更是幫助信徒明白聖經的極好途徑。這說明了神將不同的恩賜分給不同的人,是為著讓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

來與眾聖徒同國
        保羅當年勉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意即我們對真理的思考不要老是停留在幼稚的孩童階段,見林前十四20), 這句話也適用於目前的許多華人教會。對真理的思考與追求失之於膚淺表面,這是當今北美華人信徒的通病;因著對真道缺乏深刻而整全的理解,生命也就老長不 大。北美如此,中國又如何呢?由於神動的工是如此奇妙,多年來家庭教會福音傳佈、信徒增長的勢頭堪稱教會史上所罕見;我們一直深為國內肢體那種單純的渴慕 所感動,也為他們在艱難逼迫中為主受苦的心志所激勵。可惜國內家庭教會雖然愛主,只因對信徒缺乏有關基督信仰的要義為什麼重要,以及如何在教義的嚴格層面 上把握真道、辨識異端的教導,以致撒旦趁虛而入,名目繁多的異端伺機興起,侵擾破壞神的家。沉痛之餘,我們呼籲愛主的基督徒正視這些現象,還給教義與神學 應有的地位和尊重。
        我 們並非要求每位信徒都要在神學和教義上受同樣的訓練,更不是鼓吹只有受過正規神學訓練的人才能明白神的道;但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不讀神學就可以不重視教 義,或把神學看作只是傳道人的事,輕看神學在我們信徒生命中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教義是神學研究的結論。我們多數信徒雖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從頭去學 神學,至少我們要懂得如何抓住重要的神學結論,用慎思明辨的心,善用兩千年來歷代先賢貢獻給教會的寶貴資源。
        眾 所周知,在科學的發現史上,一切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與知識的積累上。如果說當年牛頓曾稱自己之所以能在科學上取得那樣的成就,是因著站立在歷史偉 人的肩上,那麼我們基督徒更沒有理由讓自己屬靈的生命及其裝備永遠從零出發,不尊重、不珍惜以往兩千年教會留給我們豐厚的屬靈遺產!願我們從先賢所持守的 正統信仰看清楚兩千年來聖靈大能的作為,將福音真理的傳承模式──正信的教義以及其中敬虔豐富的神學反省──薪火相傳,直到主再來的日子。

基督教會的責任

        大約一千九百年前,巴勒斯坦地區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宗教信仰。它起初是個地下宗教,但一個世紀之後,其影響已遍及羅馬帝國的每座城市,三百年之後,整個羅馬帝國都臣服於這個宗教之下。到了今天,這信仰已經傳遍地極。這信仰就是基督教。
        初期教會的信仰顯然在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初期教會有什麼特點呢?關於這個問題,所有的歷史學家,不管他們是不是基督徒,都一致認為,初期教會有許多在仇敵或朋友眼中看來都相當突出的特點。

初代教會的三大特點
一、教義性的教會
        第一,初期教會十分強調教義。今日許多自稱為神學家的人,說教義是宗教經驗的表達,反映出宗教生活。但初期教會卻不這麼認為。初期教會是先有教義,才有生活。生活是以教義為基礎,教義並非以生活為基礎。
        這在原始文獻中是相當明顯的,例如帖撒羅尼迦前書。這是所有歷史學家都承認的,不管他是不是基督徒。使徒保羅把他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事,作了一個摘要。保羅在帖撒羅尼迦與腓立比,以及其它地方傳道時,這些地方鬧得天翻地覆。看看徒十七6,到底他所傳的是什麼道呢?他所傳的道,是教義性的道。根據保羅的說法,基督教教義並不是在得救以後所產生出來的東西。有人說,教義是基督徒宗教經驗的表達,這是不對的。教義乃是得救的必要知識。基督徒的生活是以教義為基礎的。
        耶 路撒冷的頭一個教會,也有同樣的事發生。耶路撒冷的教會,也是教義性的教會。根據哥林多前書的記載,保羅從初代耶路撒冷教會所領受的是什麼?初代耶路撒冷 教會所傳授給保羅的又是什麼呢?光是勸勉嗎?或是向他介紹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初代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是否曾說過「耶穌活出了一個自我犧牲的生命,我們已經受 了祂的感化,要過祂那種生活,所以我們邀請你們和我們一同來過這種生活」?絕不是的。耶路撒冷基督徒所說的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 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4)。這不是生活上的勸勉,乃是教義性的事實;說話的口氣不是命令式的,乃是敘述式的;不是生活方式,乃是教義。
        初代基督教運動,是個教義性的運動。這個運動有一個直截了當的信息,其中心是耶穌基督的位格與救贖之工。這兩者都是教義。
       
二、不妥協的教會
        第二,初代教會是不妥協的。因為她強調教義,所以不能與任何非基督教的文化與信仰妥協,她與當代思潮是對立的。
        當時的文化主張宗教上的妥協,所以初代的基督教與當時的時代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初代教會要求專一的敬虔態度,對神、對教義都是專一的,一個人不能敬拜基督教的神,同時又去拜別的神。基督徒不能接納基督所提供的救恩,同時又承認別人用別的方法也可以得救。

三、道德性的教會
        第 三,初代教會強調道德。當時的宗教,除了猶太教之外,很少與道德倫理扯上邊的,所以初代教會與其它非道德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是個道德性的宗教。初 代基督徒曉得,神是聖潔的,在祂面前,不聖潔的人站立不住。耶穌基督在地上成就了完美的道德典範,只有那些饑渴慕義的人才屬於祂。當然,基督徒並不是完全 的,他們在神面前得以立足,並非由於他們自己的功德,而是惟獨仰賴救主基督的救恩。可是,他們得救了,還要成為聖潔,就是在今世生活中,也必須漸漸成聖。 根據初代教會的看法,一個允許人繼續犯罪的救恩,不管其信仰告白有多好聽,仍是一個虛僞的救恩。人得救了以後,不能停留在放縱犯罪的景況中,必須與罪爭 戰。

爭戰的教會
一、歷代教會持守初代教會信仰
        初 代教會的特性,在漫長的教會歷史中從沒有完全失去過,可是這些特性必須時常在教會內外仇敵的攻擊之下被護衛。這種敵對的形勢,在使徒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新 約聖經完全沒有暗示說教會可以避免爭戰與辯論。有些人說,我們傳道的時候,不必積極地批評教義上的錯謬,也照樣能傳揚真理;但新約聖經並不贊同這種說法。 加拉太書是最明顯的例子。
        主 後二百年,教會發生了一次重要的爭論,就是反諾斯底派與諾斯底主義的論戰。諾斯底主義是初代基督教的異端,混合了巴比倫、埃及的神秘宗教,以及希臘的二元 論思想。對諾斯底主義的反擊,使得教會從聖經中領受了許多重要的真理教義。在這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奧古斯丁為基督教的罪觀而抵抗柏拉糾。柏氏 主張人性本善,人能行善,人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得救,達到完全無罪的境界。這與奧古斯丁所主張的預定論與原罪論互相衝突。在這次論戰中,奧古斯丁在聖 經中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真理,為後來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加爾文的預定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柏拉糾主義在第五世紀很盛行,後來在主後四三一年被以弗所大公會 議定為異端。
        中 世紀末,教會變得十分腐敗,其主流思想有嚴重的柏拉糾主義傾向,教導因功稱義。教會世俗化,天主教販賣贖罪券,教會為異教所控制。馬丁路德在羅馬的時候, 當地異教之風甚為熾烈。但由於路德的奮戰,人們開始再次高舉聖經。路德的九十五條文告公諸於世,加爾文也寫成了他的《基督教要義》,神藉著這次屬靈的爭 戰,繼續保守祂的教會,使她能夠堅守初代教會所領受的神聖信仰。宗教改革正如初代教會一樣,是教義性的、不妥協的、道德的。教會在種種的壓力之下,仍然保 全了這些特性。例如,宗教改革的領袖並沒有採取伊拉斯姆的路線。伊拉斯姆的態度是模棱兩可的,也是妥協的。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完全高舉聖經,改教家如使徒一 般,立志不傳別的,只傳聖經中的耶穌基督,為罪人提供惟一得救的途徑。

二、今日教會面臨的挑戰
        現今的教會仍須為主爭戰。與從前一樣,我們所面對的不是基督徒之間的衝突,乃是與異教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與以前一樣是在有形教會內進行的;異教的勢力,利用基督教的名義,企圖控制有形教會的組織。
        現 代異端對於基督教的攻擊,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但實質上都是一樣的。這種攻擊有時採取自然主義的路線,否認復活等神蹟在歷史上的真實性。有些異端雖然不正 面質疑聖經記載的真實性,卻主張基督教的福音不是必要的、不是唯一的真理。但嚴格說來,這其實無異於直接攻擊聖經的真實性。他們說,基督教不是一套教義, 乃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教義只不過是為了表達基督徒在每個時代中的宗教經驗。某一個教義可以在這個時代中表達基督徒的經驗,而在別的時代中,基督徒的經驗可 以藉由另一個相衝突的教義表達出來。
        這 種實用主義式的懷疑論,這種人類自我滿足的樂觀宗教,今日嚴重地威脅到正統的基督教。他們氣焰高張,其影響力幾乎可見於所有基督教的宗派。正統的基督教持 守以下幾項教義:神的超越、人類失喪在罪中而完全無助、神在耶穌基督降世、受死、復活的大能救贖作為中所顯示的奇妙恩典。許多平信徒及個別的教會,都屬於 真正的基督教。但是,在很多情況之下,一些宗派的總會卻逐漸不再繼續傳揚真基督教,而成為異教的代言人。

今日教會的責任
教義認信 vs. 社會福音
        在談到今日教會的責任時,我要先說明:我所說的教會,不是有形的教會組織,不是任何的更正教宗派,而是全世界有形教會當中,所有忠於聖經的真基督徒。
        今 日的教會組織,經常在文化當中發揮其作用,例如社會福利、政治影響等。這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功能不是教會最重要的功能。在這種屬世功能的範疇中,我總認 為,那些新派的異端份子甚至比正統基督教的教會組織,表現得要更為出色。麻煩是,在這些組織中掌權的紳士們,雖然意圖甚好,而且備受世人讚譽,但是他們的 神學卻錯得無可救藥。教會應當是有一套教義可以認信的,認信是對聖經的回應,教義是聖經真理的陳述。以教義的認信為其基礎,是歷代教會所追求的,可是現今 的教會卻悄悄地將它拋諸腦後,而從事其它的活動與宣傳。從屬世的眼光看來,他們或許有些成就,但是他們的立場卻是錯的,與教會最高的目的相違背。

真教會的定義
        正如以上所見,今日的有形教會,已經有一大半離經叛道,不是真教會了。然而真教會又是什麼呢?

        第一,今如往昔,真教會強調教義。她 從不以宗教經驗代替教義;她從不說教義是宗教經驗的表達;她也從不混淆真理與實踐。她認為真理是一切信仰與生活的根基。對於人類所追求的意義,以及現代人 對人生意義的失望,教會都給予一個清楚的信息,叫人知道何去何從。這個信息在聖經中,這個信息不是個人經驗的記錄,乃是從神而來的啟示,就是聖經所教導的 教義。
        第二,真教會不能妥協。這一點須要稍作解釋。我們說教會不妥協,並不是說教會要強迫人受洗,像一些極端路德宗的人以及基要派的人,在街上到處拿水潑人。有效恩召是聖靈的工作,蒙聖靈恩召的人,會自願接受洗禮,這是人所不能強迫的。
        當 我們說真教會不能妥協時,我們的意思是,教會只能傳一個信息,而且傳到地極。她所傳的耶穌基督的福音,不僅是一種救恩之道,而且是獨一的救恩之道。教會不 能和其它宗教或文化妥協,教會的使命是領不信的人歸主。所有人都失喪在罪中,除了信靠福音所闡明的救恩之外,沒有人能得救。基督教令人討厭的地方即在於 此;但是,她的榮耀和能力也在於此。一個容忍其它宗教及文化的基督教,根本就不是基督教。
        第三,真教會強調道德。假如教會想要討好人,這個教會就是不道德的。假如這個教會自認完全,縱然她的會友是藉著神的恩典而得救的,這個教會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教會如果將她的盼望放在另一個世界上,因而在今世本著神的恩典而活出新的生命,那麼,這個教會就是道德的。
        這 個新生命要藉由愛才能表現出來。無疑地,愛應該散溢到所有人身上,不管他是不是基督徒。但是,愛並不是做做好事就可以的。的確,愛是施人小惠;愛是當人身 體有需要的時侯,不冷漠無情,置之不理。但是,愛並不以滿足人身體的需要為目標。愛所追求的,不是滿足人類肉身的舒適,或填補人類心靈渴慕永恆意義的空虛 感。愛所尋求的,乃是將各處的人,不論尊卑、貧富、智愚、本地人或化外人,帶進神的家中,享受真正屬天的溫暖與快樂。
       
教會道德行為的誤用
        有些事是屬基督的教會不能作的。
        第一,你不能期望她與異教或異端合作,或者與非基督教的機構合作。真基督教與外邦的道德文化工作毫不相干。有人認為,聖經可以幫助人樹立品格,可是如果將聖經中有關道德的那部分,與救贖的偉大真理分開,那麼,這種品格的樹立是靠不住的。而且這種觀念與聖經對罪的教導,是背道而馳的。對罪的瞭解,應是所有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基礎。
        基督教必須堅持,建立在經驗上,而不建立在神律法與福音上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
        第二,你不能期望教會與政黨結盟,或以教會組織的名義參政。教會組織的功能,不在於此。她用以抵擋罪惡的武器是屬靈的,不是屬肉體的。如果教會組織參與政治活動,不論她所擁戴的政治措施是好是壞,她都是離開了她真正的使命。教會的使命是要人聽信福音。(但 這並不否認基督徒有責任以個人的名義參政,也不否認教會有文化使命。政府雖不屬於神的國度,但基督徒仍當像但以理、約瑟那樣,在屬世的政府中榮耀主名。教 會也不是不能採取政治立場;基督教當然是反對共產黨、法西斯、納粹黨的。政黨的黨綱背後其實都是一套神學,例如共產黨的神學是無神論,因此共產主義不但是 政治意識形態,更是異教,是我們必須拒絕的。教會應持守組織上的政教分離,但這並不包括意識形態上的政教分離,因為所有政治意識形態基本上都是神學性的)

真教會有道可傳
        我 們不能期望教會與世界妥協,但我們可以期望一些別的事。假如你對世上虛偽的道德感到不滿;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罪;如果你饑渴慕義;如果世界不能滿足你靈魂的 需要,你在尋求一位永活的真神,那麼,你可以來到教會,她定能滿足你的需要。可是,今日這樣的教會,往往不易分辨。這種教會的組織力量不怎麼龐大,她往往 這裡藏藏,那裡藏藏。這樣的教會有時是在大宗派的小分堂裡,有時也在由一些已經得救並且是神國子民的人所組成的大小團體裡。但是,不論你在何處發現這樣的 教會,你就該加入這些教會,來聽聽主的信息。當然,這樣的教會中,必定仍存在人的罪性。但真教會所傳的信息,不是基於屬人的權威;你在真教會中,會聽見主 的信息,如果你聽見這信息,你要特別注意,因為你會從中獲得最大的財富。

當代教會的責任
        你 認為,如果你從事政治和社會科學研究時,又兼顧福音信息,你就不會有多大成就嗎?你認為,如果你變成天國的公民,你就難以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了嗎?你認 為,如果接受了基督教的信息,就會阻礙政治或社會的前進嗎?不!我親愛的朋友們,我告訴你一個似非而是的道理,但它確實是真理:人如果將世界的幸福視為他 們的最終目的,那麼,這個世界的問題就永遠不能解決;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切,那麼,這個世界永遠不會變好。要想移動世界,總得有個站腳的地方啊!因 此,當代教會的責任,與歷代教會的責任一樣,就是宣講聖經所啟示的真理:這個世界失喪在罪中;人類以及整個人類歷史,在永恆的無限中,只不過是一顆極小的 沙粒;有一位聖潔的永活真神,是萬有的創造主,祂托住萬有,在萬有之上,祂的國度永無窮盡;祂在聖經中向我們啟示祂自己,並且使我們藉著主耶穌基督與祂交 通。對任何人、任何國家來說,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盼望。
        我們所傳的信息,不是處處受人歡迎的信息,因為它「不實用」。但是,這卻是基督教的信息。如果你不加以重視,那麼你就自取沉淪;如果你留意它,那麼你就會得著生命。

為何要參加教會?

        最近有人問一問題是:「我能作一個基督徒而不參加教會嗎?」

有人回答說:「請問一個學生能不去學校上課嗎?一個軍人能不參加軍隊嗎?一個國民能拒絕付稅嗎?一個探險家能不帶地圖嗎?一個船員能不在船上工作嗎?一個商人能在無人居住的小島上營業嗎?一個球員能不參加球隊嗎?請你回答。」

很顯然的,此答案是︰一個基督徒當然不可以不參加教會。如果一位基督徒可以不參加教 會,就等於一個學生不上學;一個軍人不參加軍隊;一個國民不納稅也不投票;一個探險家不帶地圖等等。就是說,如果一個基督徒不參加教會,就是一個有名無實 的基督徒。因為基督徒若不參加教會,就成為一個逃避責任、前途無希望、生活無目標、人生無目的的人。他不但不知道什麼是人生的使命,也不明白上帝要他在今 生作些什麼事。以上所講的有關於基督徒應否參加教會的解釋,是消極方面的見解。此外我還想從積極方面,提出四點理由來說明為什麼基督徒應該參加教會。

一、教會是福音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三15),所以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聖經告訴我們:「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羅十13-15)。 從這裡我們知道,一個罪人悔改、信主、得救,是從聽道而來的。一個信徒的靈性得到培養與長進,一個基督徒的成聖與得勝,直接與間接地,都離不開聽道。聽道 須要有傳道人,而傳道人不但要蒙上帝呼召,還要有傳道的恩賜。除此以外,他更要有良好的行為,並受過嚴格的訓練。在這些條件都合格以後,他還要受教會差遣 作傳福音的工作。可見教會對於傳福音的使命、對於講道的責任所佔的位置多重要。如果我們要在真道上面得到造就,如果我們要在生命中行出上帝所給我們的使 命,我們非參加教會不可。聖經也清楚地告訴我們,教會是基督耶穌的身體,是信徒的家,是上帝藉著基督所建立的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參弗一23;提前三15)。如果我們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如果我們是眾信徒家中的一份子,如果我們要把信心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那麼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二、為了順從聖經的教訓,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聖經說:「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上帝的大能」(羅一16;林前一18)。作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我們是聽過福音,並且蒙上帝藉著福音的大能所拯救的人。我們聽到的福音與教會是分不開的。作為基督徒,我們已經與基督有了密切的關係。凡是基督徒都當知道,基督耶穌來到世上不但是要拯救上帝所揀選的人,更要藉由這些人建立祂的教會 (參弗 4-5;二19-20)
        既然上帝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信徒的家,那麼,如果我們是屬基督的,我們就必須是祂教會的一份子。耶穌基督親自對我們說:「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約十五5)。再者,希伯來書也告訴我們:「我們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22-25)。這是聖經的教訓,若我們願作順命的兒女,我們就必須參加教會。

三、因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彼得前書二9說: 「惟有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知道,既然我們是上帝 的子民,是基督耶穌家裡的人,那麼,我們就要作上帝所喜悅的兒女,主耶穌忠心的僕人。上帝曾經付出最高的代價,把祂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為了要 叫我們因祂的恩典與大愛,可以得到永遠的平安與喜樂。
        同樣地,上帝要凡信祂的人付出極高的代價來完成祂的使命。如果我們這樣作的話,就是與祂同工。換句話說,上帝要我們作負責任、付代價的兒女。我們的主耶穌不但叫凡跟從祂的人捨棄自己,還要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 (太十六24)。主耶穌要我們愛祂勝於愛世上的一切 (參太廿二37;十37-38)
今天福音已經散佈到世上很多的國家。這是愛主的弟兄姊妹順從主的命令,盡他們的力量 去完成主所吩咐的工作。凡教會的工作,都是上帝的兒女要去作的。感謝主!上帝竟然藉著祂的兒女,通過祂自己所建立的教會,去完成祂自己的工!所有上帝國度 的事工,都是教會及基督徒的責任。我們應該在教會中盡我們的責任。主耶穌要我們過付代價的生活。因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因為我們是主耶穌的門徒,所以我們 必須參加教會。

四、我們必須參加教會,以建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
        誰 都知道,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人群而獨自生存。同樣地,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用他的才幹來服事他周圍的人。我們須要愛人,我們也須要人的愛;我們須要幫 助人,也須要人的幫助。人類的互相依靠與共存是上帝所立下的定理。教會弟兄姊妹間的生活也是如此。我們不可以說自己是基督徒,卻不願意跟其他基督徒有密切 的來往,因為我們需要主內的基督徒在肉體上、道德上、真理上與靈性上的幫助。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幫助那些在生活上、道德上、真理上、靈性上有需要的弟兄姊 妹們 (參羅十二3-21;林前十二12-27)
聖經教導我們愛人如己。為了成全眾聖徒的好處,我們必須各盡其職來建立基督的身體 (弗四12)。 我們的世界觀須要不斷地在真理上得到培養。我們須要跟基督身體中的肢體有所相通,有所團結。基督徒在耶穌基督裡的交通與團結,就好像一塊燒著的火炭,須要 繼續不斷地在火堆裡燃燒,才能維持它的熱度。一旦我們把它從這燒熱的火爐中抽出來,這一塊被抽出來的火炭不久就要因沒有受到其它燒熱的火炭的互相燃燒,而 慢慢熄滅。同樣地,無論哪一位基督徒,都要跟其他基督徒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基督徒之間的互助與團結是聖徒共存的要道。如果我們抱離群獨居的態度,如果我們 抱唯我獨尊的精神,那麼我們如果不是因為獨居而漸漸地冷淡下去,就是因為獨尊而慢慢離開主。所以,凡屬耶穌基督的信徒必須團結、互相勸勉、互相幫助,這樣 才能使我們在真道上、在主的工作上、在教會的事工上,活在上帝的榮耀中,作上帝所喜悅的兒女。為了建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我們必須參加參會。
        當你讀完了這篇文章,或許你會問:那麼誰不須要參加教會呢?讓我告訴你,唯有死人不須要參加教會;唯有屬肉體與屬世界的人才不須要參加教會。如 果你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那麼你必須參加教會。基督徒離了教會,是無法在靈命上繼續存活的,就像魚離了水,很快就會死。你須要參加教會,否則你的靈性很快 就衰亡了。

宗派繁多與參加教會

        基 督徒參加教會的必要性,而在此我們要提出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如果你曾經邀請過那些自稱為基督徒、但平常卻不聚會的人去做禮拜的話,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答 辯:「先生!今天基督教的宗派那麼多,不同名稱的教會到處都有,你要我到那一家教會去做禮拜呢?」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不知作何感想。人家告訴你,因為教會 宗派繁多,不同名稱的教會不勝枚舉,要選擇一間教會做禮拜,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難道你不會體諒人家的苦衷嗎?
        說 起來很好聽,可是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如果你對教會的事情比較瞭解,你就會知道,通常說這種話的人,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但是,他們卻欺騙不了上帝與那些愛 主的弟兄姊妹。話講回來,這些不想做禮拜,不想參加教會的信徒,雖然他們擅長花言巧話、藉詞推託,這不過表現出他們的愚昧與無知而已。他們仍存著一顆不悔 改的心。不然的話,他們絕不會對遵從聖經的教訓與促進靈性的事情漠不關心。再進一步說,不做禮拜的信徒必然漸漸離棄真道,邁上屬世的道路。
        現 在讓我們看看基督教宗派的繁多,是否能夠成為不參加教會的理由。當我們說基督教宗派繁多的時候,無形中就是說:「今天的教會不需要這麼多宗派;我所認定的 教會只有一個,就是耶穌基督自己所建立的獨一無二的教會。」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在組織上完全合一的教會。但試問這樣的教會,在地上有可能建立 嗎?這樣的教會,是否合上帝心意、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呢?

宗派、傳統、成聖     
        首先,這種組織上的大公教會,像天主教或聚會所那樣,容不下教會內部的神學爭辯,結果不論是像天主教那樣注重傳統,或像聚會所那樣反傳統,最後都不免須要以人的權威建立傳統。
        正 統基督教雖然分許多宗派,但這些宗派並非互不往來,而是同氣連枝,彼此在認信同一套聖經基要真理的前提下,一面持守自己的立場,一面與其它宗派對話,彼此 提醒,也對自己宗派的立場進行反思。使徒時代中,就有保羅與巴拿巴分道揚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再共同事奉同一位主。正統基督教自初代教會開始,就建立了 這樣一個活傳統,在不同見解、不同教會文化的刺激下,在教義上不斷回歸聖經、以聖經啟示查驗每個派系的神學立場,尤其自宗教改革起,不同的宗派間形成一種 健康的張力,使得教會傳統能不斷回歸聖經,不至於變成人的死傳統,對於新興的異端,也藉由這種張力,有效地加以排斥。這是教會組織上的多元化加上靈性上的 合一,所造成的效果。倘若教會組織被一元化,那麼教會將無力阻擋異端的入侵,也無力更正教會中的死傳統,正如羅馬天主教始終無法擺脫半柏拉糾主義的陰影。

教會組織一元化的危險
        此外,缺乏組織上的多元性的教會,很容易造成兩種錯誤。第一是像天主教那樣,出現中央集權的教會政體;第二是將 一兩 個領袖高舉過所有的歷代聖徒,甚至將其偶像化、神格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維持龐大組織的向心力。但這明顯是違反上帝心意的。

地上的教會:屬靈的合一
        這種在有形組織上一元化的教會,在地上是無法發揮教會應有的功能的。聖經告訴我們,信徒在基督裡的合一,是限於信仰與靈性上的合一,並非組織上的合一 (參約十七1121;弗二13-16;四4-6)
        聖經說當主耶穌再來時,那些得救的信徒才終於在主耶穌面前一塊兒唱詩讚美上帝,正如啟示錄七9-10所說的:「我觀看,見有許多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的上帝,也歸於羔羊。」
        前幾年,英國有位著名的基督徒文學家這樣說:「今天的基督教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但是你的確不須要因為宗派多了就灰心。最要緊的是,這些不同的宗派,他們的信仰合乎真理,他們的工作以聖經為基礎。只要你參加一個這樣的教會,那麼你就是屬於那合一而無形的普世教會了。」
        這 位作家舉例說明,基督徒參加不同宗派的教會,就好像被自己國家派往參加一個世界性的會議。當我們到達這個議會廳的時候,所看見的是各種不同的小組研討會。 由於時問的短促與議程的限制,我們不能參加會議中所有的討論會。假如你是某一國家的經濟部代表,你就只好放棄其它小組的討論會,專心參與經濟組的討論。由 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你無法同時參加會議中每個小組的討論。雖然在這次世界性的會議中沒有參加各小組的討論,但是因為你參加了其中一些討論會,你就是參加 這一次的會議了。信徒參加教會也是這樣,只要我們參加一個信仰純正、合乎聖經教訓的教會,那麼我們就參與了那無形的基督教會。
        每位信主的弟兄姊妹要記得兩件事情。第一,主耶穌來到世上,是要尋找拯救我們這些失喪的人,恢復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參弗二13-18;加三23-29)。第二,主耶穌到世界來建立祂自己的教會,這就是聖經之所以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的原因 (參太十六18;弗一23;二20)。因此,凡信主的人不能說他已經得救卻不參加教會,更不能說因為教會宗派繁多而與耶穌的身體沒有關係。
        聖 經告訴我們,上帝按祂的形像造我們。自從始祖犯罪以後,我們就失去上帝所給我們的仁義與聖潔。藉著耶穌的救恩我們才能恢復人類固有的本質。這件事實告訴我 們,人類本性的墮落與回轉歸向上帝的必要。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身體的構造與其他的民族沒有差別,雖然外國人的鼻子比我們高一點,他們一樣有個鼻子。雖然非 洲人的嘴巴長得大一點,同樣他們有個嘴巴。其實人類身體的構造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我們各有不同的背景與文化、不同的歷史及語言、不同的制度與生活方式, 造成不同的見解與思想。如果人類互相尋求瞭解,而非彼此敵視,那麼人類社會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爭端。(當然這是假設性的;世人若沒有和平之君,是不可能擁有和平的)。 基督的教會也是這樣。基督所選召的信徒來自各個不同的種族與地區。他們各有不同的文化與思想、生活與風俗、背景與言語、階層與教育。這些都是造成不同崇拜 的儀式與講解聖經方法相異的因素。同時,沒有一個教會或信徒敢說他已經完全了。為了這個緣故,基督教才有這許多不同的宗派與名稱。

宗派繁多的祝福
        正 如剛才所說,這是為了照顧到我們這所有不完全的人的需要;在新耶路撒冷中,我們已經完全了,因此就不再需要繁多的宗派了。但在基督再臨之前,我們須要有不 同的宗派,一方面讓我們在宗派間的張力底下學習彼此提醒、彼此扶持,一方面以不同宗派的特長來滿足不同背景的人的需要。改革宗重視神學,因此改革宗神學家 的系統神學著作,在神學院中有效地裝備浸信會、宣道會、公理會等宗派的傳道人。宣道會重視宣教,就在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進行福音工作。浸信會重視文化使 命,就在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影響文化。這許多宗派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歧見,但在基要真理上是一致的,而彼此間無疑是同氣連枝、彼此合作,互相遮掩對方的 軟弱。也只有這種組織上的多元化,才能夠提醒信徒在發生歧見時,回到同一位主面前、回到同一本聖經的光中;只有這種組織多元化所造成的張力,能夠使普世無 形大公教會在歷史中不斷地成聖、不斷歸回聖經。
        所以,我們的確不須因為教會宗派多就灰心。反過來說,我們要因為教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派,大家同感一靈,而歡呼感謝上帝才對。因為上帝竟然容許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信徒們,用不同的方式來敬拜祂、宣揚祂的道。這豈不是一件絕妙無比的神蹟嗎?

可見的合一見證
        但 是,我們切要記住,只要我們的信仰是以聖經為基礎、我們所崇拜的上帝是同一位創造天地萬物的耶和華、我們的救主是同一位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我們的教會同 建造在使徒與先知的教訓上、我們的會友都是愛主而願不惜任何犧牲遵從主道的,那麼儘管我們屬於不同宗派,都是屬於耶穌基督那合一的教會。除此以外,我們千 萬不要忘記在可見的信仰上、靈性上、聖工上,要互相合作、彼此扶持、彼此代禱。切勿以「無形的合一」的美名,作為互不理睬、互不合作、沒有合一見證的藉 口。耶穌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願我們把不同宗派之中的肢體,當成我們自己的至親之人,彼此扶持、彼此相愛,為主作見證。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教會的第一標記:喜樂

        大多數人不會認為喜樂是教會的基本特點,這可能顯示我們對喜樂的概念是何等忽視,又顯示我們離開早期教會的精神是何等遙遠,因為,若是早期教會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眾皆喜樂。
        耶路撒冷教會在首次教會會議以後,寄信給安提阿、敘利亞、和基利家眾教會時,一開頭就同他們問安:「願你們喜樂」(徒十五23)。雅各的書信開頭也是問安:「願你們喜樂」(雅一1)。保羅書信中也有許多這樣的問安。如此,當保羅在字裡行間流露著喜樂時,他希望最後還能給他的朋友腓立比人一點忠告,他寫到:「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4)
        然而今天教會喜樂嗎?基督徒喜樂嗎?
        無疑我們理當認為,喜樂是教會的標記,而且當那日我們聚集在施恩寶座前歌頌上帝的榮耀時,喜樂將無疑是個標記。但目前呢?目前經常可以看見,愁眉苦臉、發牢騷、生氣相、以及其他愁苦不堪的表現。
        我們應當喜樂,但我們卻經常憂慮。我們頽喪不堪,環境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我們原應過得勝的生活,但我們卻屢遭失敗與挫折。
        既然我們沒有人願意永遠那麼悽慘,那麼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是否有靈丹妙藥。
        第一劑靈丹妙藥可見於約十七13, 耶穌明明白白地說:「我還在世上說這話,是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這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喜樂的基礎是純正的道。耶穌早在約十七不久前的幾次講道中 就說過:「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 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五10-11)。喜樂乃發自於對上帝的性情和命令的認識,這認識乃基於祂的話語。一旦我們下功夫去認識上帝以及祂的旨意後,不論環境如何,我們就能平安與喜樂地信靠祂了。
        有 人會說:「噢,你說得倒容易,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情形。我今年卅二歲,未婚,父母雙亡,留下我一人孤伶伶的。若是一定要這樣下去過個三四十年,真不知該作些 什麼。」也有人說:「我一無是處,寸步難行,我的境遇是何等坎坷……。」如果你硬是這麼說,就表示你忽略了上帝的主權,並且承認你的意念並非真正在祂裡 面。希望我們不要這樣。要知道是上帝計劃了那些環境,我們應該由其中明白祂的旨意才對。
        讓我們說一說環境。我們常常怪環境不好。其實環境是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的。「環境」一詞是由兩個拉丁字組成:circum意思是周圍,stare意思是站立,所以合起來circumstare 就是英文的circumstances,就是圍繞在我們四周的事物,它們是外在的。而在這幅畫中,主在何處呢?祂不存在嗎?不,祂在裡面,乃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榮耀的盼望」(西一27)。所以若是基督在你裡面,為什麼還憂慮外面的事呢?知道祂在我們裡面,知道祂隨時指引我們,乃是我們重生稱義作上帝兒女後而有的超自然的喜樂秘訣。
        要治好信徒生活中缺乏喜樂的症狀,第二劑良藥是交通。這交通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垂直的交通──與上帝的交通;另一方面是水平的交通──信徒彼此間的交通。在這兩方面而言,基督均是我們的典範。
        當我們看教會的這六個標記時會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基督在每一項標記上都是典範。當然,這裡也不例外。因為耶穌是喜樂的,雖然經上說祂「常經憂患」,但祂在患難中仍有喜樂。我們從經文中就知道祂是喜樂的,因為祂在約十五10所說的不只是「喜樂」,乃是「我的喜樂」。祂的喜樂是什麼呢?乃是時時刻刻與父交通的喜樂。這使祂能繼續禱告;這使祂甘心上十字架。
        如果我們跟上帝之間也有交通,那我們也能獲得這種喜樂。請不要說「但那是為耶穌定的;祂是上帝的兒子,而我只是我」。我們不也是上帝的兒子嗎?耶穌自己不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嗎?祂教導,我們可以重生入上帝的國 (約三37);祂教導,上帝會成為我們的父 (約廿17)。因此,我們也可以藉著與父上帝不斷的交通,而享受基督的喜樂。
        此 外,我們也要藉著與眾聖徒交通而得享喜樂。事實上,聖徒相通是必然帶來喜樂的,因為每位聖徒都與上帝交通。所以若是你不喜樂,這可能是因你切斷與其他基督 徒的交通,甚至也許是因為你一味想建立你自己與上帝的私下交通。這樣是行不通的。你需要別的信徒,他們也需要你。沒有他們,你與上帝的交通可能會減少,你 的喜樂也不會得著滿足。
        還有最後一劑上帝給不喜樂者開的靈丹妙藥是:過聖潔的生活。因為罪會使我們遠離上帝,中斷我們與上帝的交通。在約翰福音十七章中,耶穌講完我們須要喜樂後,馬上就繼續說我們須要聖潔:「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17)。這件事在羅馬書十四17也提到了,保羅說:「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許多基督徒都沒有應有的喜樂,因為他們走自己的路,不走上帝的路,他們不聽上帝的命令。若能過聖潔的生活、安息在主懷中,讓祂「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我們的心」,該是何等美好阿!

教會的第二標記:聖潔

        聖潔乃是聖經中最常提到的上帝的屬性,因此名正言順它也應當是上帝教會的特性。我們當成為「聖潔的子民」(彼前二9);我們當「追求聖潔」。的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耶穌在禱告中說到教會這個特性,也說上帝會消滅邪惡。
        但 聖潔是什麼呢?有些人以為聖潔是一種文化上既定的行為模式,故將賭博、抽煙、喝酒、打牌、看電影,或類似的事看為不聖潔。但這是一種根本上的誤解。一位聖 潔的基督徒確實有些事是不該去作的,但聖潔的本質卻不在於此。因此,堅持教會不許怎樣怎樣,並不是促進聖潔,而不過是促進守法和假冒為善而已。有的教會走 極端,甚至可能強迫信徒以一些公認的道德行為來顯示自己的聖潔,以致於教會中出現許多假基督教。
        使徒保羅發現當日的猶太基督徒有此情形,正如耶穌發現祂周圍也有這情形一樣,所以他竭力駁斥這種「聖潔」,強調它和真正的聖潔有所不同。他說以色列人「因為不知道上帝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上帝的義了」(羅十3)
        要明白這個聖經的聖潔觀,我們可以思考一些相關的詞,例如「聖徒」或「成聖」。基督在約十七17曾用到「成聖」二字。何謂聖徒呢?聖徒並非達到某種道德標準的人,而是上帝分別為聖的人。
        然而現在我們須要問個問題。若是聖潔與分別為聖有關,若是信徒因上帝將他們分別為聖而已經聖潔了,為什麼基督還要為我們的成聖而禱告呢?為什麼要為我們已有的東西禱告呢?答案顯然是:雖然我們已被上帝分別為聖,但我們卻經常未響應這個呼召。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屬世的;世界看為寶貴的,我們也看為寶貴;世界以之為優先的,我們就惟之馬首是瞻。
        我 們經常羨慕世界的智慧。教會舊有的智慧,在每一時代、每個宗派中,都是聖經的智慧。基督徒站在上帝的話語面前,承認他們自己在屬靈的事上一無所知。他們甚 至承認自己無法瞭解聖經的啟示,除非上帝施恩藉著聖靈的運行,將聖經向我們開啟。基督徒承認他們反抗屬靈之事,並且承認倘若上帝讓我們選擇自己的路,我們 必然走回敗壞的路上。這是種自我否定,是教會的智慧。但我們這個時代,卻將此古老智慧擱置一旁,去尋別的智慧,結果忽略了上帝藉著聖經所發出的權威的聲 音、使人歸正的道理。
        其次,不僅在世界智慧的範圍裡,我們會面對世俗主義,就是在神學的範圍裡,我們也會碰到世俗主義。世俗主義神學很容易定義:世俗主義神學說,人基本上是善的、沒有人真正失喪過、得救並不一定要相信主耶穌基督。
        教 會經常使用屬世的方法做事,這讓我們看見,世俗主義也存在於教會中。屬上帝的方法是禱告和福音的大能,藉著聖靈使上帝的百姓從邪路上轉回,讓他們恢復與上 帝的關係。這一直是耶穌基督教會力量的來源,但今天這力量卻被藐視、被人嘲笑,因為那些發笑的人想用的方法是策略與金錢。
        教會的世俗主義太糟糕了,要治好教會世俗主義之症,必須以教會的第三標記為藥劑:真理。當然,我們早該注意到這藥到病除的一劑了。耶穌在禱告中說得很明白,一開始祂說:「我已將祢的道賜給他們」(14),然後末了又說:「求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17)。藉著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我們才漸漸分別為聖歸給上帝,並在實質上漸漸成為聖潔。
        沒有常規化、系統化地查考聖經,教會必然會世俗化,落入保羅對提摩太所描繪的景況中:「當末日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瀆、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凶暴、不愛善良、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上帝;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虛的實意」(提後三1-5)。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虛的實意」,就是世俗的教會。而靠著聖經,上帝的百姓就不會這樣了。當教會使用世界的智慧、世界的神學、世界的計劃、世界的方法 時,真理能夠將教會扭轉回來,她就轉而使用上帝的智慧、聖經的神學、上帝在聖經中所指引的計畫和方法,直到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

教會的第三標記:真理

        有件事十分奇妙:上帝今日在教會中所作的一切事,幾乎都是由聖靈藉著祂所寫下的啟示作成的。分別為聖的意思是:分別出來歸上帝使用。約十七告訴我們,我們分別為聖的唯一方法就是:信靠上帝的真理,這真理已為我們寫在聖經裡。
        若 是我們要接受上帝給祂教會的祝福,我們就必須以上帝所計劃賜福的方式接受祝福。這意思是說,有許多外在的途徑並不一定使我們聖潔。比方說,講道或聽道並不 一定能使我們聖潔。我們大多數人都認識一些經常參加培靈大會的人,他們聽道的技術之成熟,到了一個程度,講員站上講台尚末開口時,他就知道講員要說什麼 了。但單靠這樣,是無法成聖的。錯在哪裡?很簡單,他們聽來聽去都是跟人走,而不是跟上帝走。
        第二個不一定能使我們成聖的外在途徑是禱告或禱告聚會。禱告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它卻不是上帝所定下讓人成聖的途徑。禱告是使人愈來愈聖潔的準備工作,但上帝什麼時候才會在禱告中對我們說話、顯明祂的心意呢?唯獨當聖靈按著我們的需要將聖經的原則帶到我們心裡的時候。
        第三,我們不要期望藉著特殊經驗來成聖。每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找經驗時,你就是誤入歧途,在屬靈生活上遇到了紅燈。成聖通常是當你一心渴慕在生活中高舉主耶穌基督時所得來的,方法就是從祂所啟示的聖經中,發現祂對我們的期望。
        現在我們就來看我們的重點:成聖唯一的必要途徑是讀聖經。因此,教會第三個標記必是上帝的真理。大衛說:「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祢的話。我一心尋求了祢,求祢不要叫我偏離祢的命令」(詩一一九9-10)
        這 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分幾方面來解釋。第一,我們必須讓人知道,我們所以要做某些事,是因為聖經如此吩咐。聖經是我們的權威,我們必須遵行聖經的教導。我們 必須努力試著達到聖經的標準,我們必須探究上帝的話怎麼說,我們必須常常不斷地讀聖經。然後我們一定會問:從聖經原則來看,上帝在今天對教會及信徒有何要 求?
        第二,我們的神學必須清楚明瞭。這是有益處的,因為凡渴望聖經真理的人都會來聽這樣的神學。
        我 們須要闡明聖經的偉大教義,而不可藉由神學的名義來傳揚我們的文化。我們須要闡明人的墮落、人背叛上帝,叫人看見除了上帝的恩典,沒有任何希望。我們須要 傳講上帝的愛、上帝無條件的揀選,以及上帝如何在恩典中藉著聖靈進入個人的生活中,加強人的悟性,排除反叛上帝的意念。我們必須強調上帝能保守,也的確保 守了那些祂所揀選的人。這些教義都須要講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的優先順序。我們的優先順序跟世界不一樣。我們是以上帝的話語為標準。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忽視社會上的事。但我們要搞清楚我們的優先順序,例如,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使社會上每個人得溫飽,而是傳揚上帝的福音,榮耀祂的名。
        第四,我們須要在生活方式上與眾不同。我們必須優先關心的事之一是我們的時間。體育運動幾乎已成為世界各國所信仰的宗教,是許多人週末必行之事。許多福音派人士發現,自己的時間都讓運動佔去了,以致無法參加教會活動。這樣對不對呢?
        其次是浪費許多時間去看電視。美國平均看電視的時間是一天四小時,我曉得,基督徒並不例外。看電視的時間值得一天四小時嗎?聖經說:「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
        週日如何利用呢?我不是想強迫讀者排出某種特別的週日活動表。但我們如何利用週日呢?我們想敬拜上帝麼?週日早晨約六十分鐘、七十分鐘、或八十分鐘,難道就足夠讓我們好好敬拜上帝嗎?
        兒 童主日學有為主日所準備的一系列功課,這對我們孩子的影響很大。我們應當看遠一點,此乃基督徒會一再碰到的問題:那些戶外活動會比讓我們的孩子待在教會裡 更重要嗎?甚至如果我們的孩子因此而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受人歡迎,我們也應該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些乃是基督徒須要表現出的與眾 不同之處。
        我 們最應當表現出的與眾不同之處,可能是性道德方面的,尤其是我們的婚姻觀與表現婚姻觀的方式。在今日擁有聖潔的婚姻實非易事,世上的各種思潮幾乎都和基督 教的婚姻觀唱反調。我們這時代就是太過注重個人的滿足,而現代人常常感到,婚姻中的性關係不能為個人帶來滿足。但問題是:兩人結婚為的是什麼?難道是為個 人的滿足?或是因為我們相信,上帝讓我們結合在一起,為建立基督化的家庭,好使祂的真理被高舉、為基督教信仰的價值作見證,並使孩子能在主的教育和規勸下 長大成人?
        最 後,我們在用錢和使用其它資源上必須與眾不同。我們如何用錢呢?我們大家都被通貨膨脹搞慘了,但是如果拿美國的生活水準和世界其餘國家比,我們都還是百萬 富翁呢!我們大家都該將錢用在主的工作上。但我們真這樣用嗎?在這方面我們對上帝有信用嗎?有些人甚至沒有納過什一奉獻!讓我們把我們的生活、靈魂和所有 的一切,都用在主的聖工上吧!
        我已經舉了基督徒必須與眾不同的四方面,就是我們所遵循的權威、我們的神學、優先順序和生活方式四方面。但我得附帶再說一點,我們須要用可見的形式來倚靠上帝。我知道,沒有比這一點更容易抓住世人的注意了。
        基督徒如何才能改變世界呢?主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曾回答了這問題,祂並沒有說我們非操縱世界不可。祂沒有說:「去,在羅馬帝國裡找個高位,命令大家都信主。」非也!當然,這還是有可能的,祂未加以禁止,但那並不是祂所教導的方法。祂說:「你們是世上的鹽」(太五13),之後又說,「你們是世上的光」(14)
        鹽 有許多功用,但若失了味,它就沒有一點用處,唯獨當保有鹹味時,才有效用。所以,上帝的靈若在我們心裡召喚,要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我們就一定真正是基督的 子民,而且藉著祂的恩典,我們顯然不再是從前的我們。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了,努力的方向不一樣了,神學觀也非比從前。但我們仍在世界裡,要成為世界的鹽。
        我們也是「光」。光的目的是照耀,照射出去。所以主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我 們應當怎樣呢?應當作黑暗世界中的燈塔。但燈塔不能變成港口,罪仍存在著,威脅著人的生命。然而靠著上帝的恩典,光能變成指標,領船安全入港。那就是分別 出來歸上帝使用,或分別為聖的意義。我們應當作一個燈塔為人指路,這樣的教會是上帝所祝福的。凡因她的見證而尋到主耶穌基督的人,都將銘感肺腑。

教會的第四標記:宣教

        多年前,當著名的佈道家凱波爾 (Ralph L. Keiper) 在紐澤西州迪菲街所舉行的一次宣教大會上講道時,說到一位小姑娘在未講道以前來看他。她大約八歲,曾參加過教會的暑期聖經班。這一天她踏進他的書房,問到:「凱波爾先生,我可以自殺嗎?」
        這位年輕的牧師聽到後很驚訝,但是他知道若不先找出她為何問這問題的原因,不可妄下斷語,因此反問到:「瑪利,你為什麼想自殺呢?」
        瑪利說:「那是因為今天早上我在查經班裡學到一些東西。」
        凱波爾心想:「這孩子聽了些什麼?」
        她說:「老師告訴我們,天堂是一處很好的地方,沒有懼怕、沒有哭泣、沒有打架,單是與主同在。那豈不太棒了嗎?老師說,我們死後才能與主同在。我聽得對不對,凱波爾先生?」
        「對的,瑪利,但你又為什麼想自殺呢?」
        「嗯,」她說,「你曾經到過我家,你是認識我父母親的。他們不認識耶穌,許多次他們喝醉了,我們早上就得自己起床,自己準備早點,然後穿髒衣服上學,同學就笑我們,回家以後,爭吵聲不絕於耳,嚇得我要命。為何我不可以自殺呢?」
        明 顯瑪利不相信理論神學,她相信實踐神學,她正面臨著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她其實是在問:為什麼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活在世上?這個世界若是這樣一個充滿咒詛 的罪惡之地,天堂又是那樣一個福樂之地,為什麼我們還一定要流連於此呢?上帝為什麼不在我們悔改信主後就立刻帶我們上天堂呢?或者,為什麼我們不自我了 斷,以加速度過那無論如何不可避免的結局?
        凱波爾回答說:「瑪利,上帝讓我們待在這裡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藉著我們生活與話語的見證,帶領人來認識主耶穌的救恩。」然後他指出,像瑪利這樣信靠主,就是在父母面前為主作見證。之後,她的母親果然信主了。
        這 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談了那麼多關於教會本身或關於基督徒個人的事。依次看過喜樂、聖潔、真理,就是要來到這一點。喜樂、聖潔、真理雖然重要,而 且無疑可以在此生中達到相當的標準,但是只有等到我們被接上天,這三者才得以完全。我們今生有喜樂,話是不錯,但是這個喜樂怎能和我們面對面見到喜樂的源 頭而有的喜樂相比呢?聖經承認這點,也就是在講蒙拯救的聖徒得福之事時,說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啟七17;廿一4)。此外,在這世界裡,我們無疑知道些關於成聖的事,但是要等到那日,我們才能完全像祂 (約壹三2)。並且,我們在今生得以領會上帝真理的幾方面,甚至可以很清楚地認識一些真理,但在末後得贖的日子中,我們才會完全明白。「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十三12)。若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不立刻去天堂呢?
        答案在於教會第四個標記上,因為教會不僅要往裡看,看見喜樂;往基督看,看見聖化;往聖經看,看見真理;我們還要往外面的世界看,看見上帝所吩咐的宣教事工。
        「宣教」(mission) 一詞來自拉丁文的mittomitteremisimissum 意思是「差出去」或「派遣」。但教會派誰出去呢?我們這些基督教的宣教士被派到哪裡呢?答案是:到世界上。耶穌說得十分明白:「祢怎麼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十七18)
        這 就是為什麼美國福音派教會不像她所宣稱的一樣是宣教的教會。問題不在於福音派教會不支持國外宣教,而是在於福音派人士遠避文化,許多基督徒似乎懼怕他們的 文化,因此他們設法儘量遠離世界,深怕世界玷污了他們,因而發展出他們自己的小文化。正如有一位傳道人所說的,有些人是基督徒父母所生、在基督教家庭裡成 長、交基督徒朋友、上基督教學校與大學、讀基督教的書、上教會做禮拜、作基督徒的生意,最後兩腿一伸,死了,給基督教殯儀館的人埋進基督教墓地。這難道就 是耶穌要祂門徒「到世上」的意思嗎?
        基 督差我們「到世上」,究竟是什麼意思?祂並非要我們傚法世界;教會的標記就是與眾不同。並不是說,我們要放棄與基督徒的交通,或放棄基本的基督徒生活態 度,乃是說,我們要去認識非基督徒,和他們交朋友,進入他們的生活中,開始以福音來影響他們。但不可讓他們屬世的思維影響我們,那全然是錯誤的。
        約十七18所提到的第二件事是那些擔任宣教事工者的特性,這裡重點是我們要像基督到世上一樣。1819節 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耶穌在兩方面將門徒比作祂自己,一是祂曾被父差遣到世上,二是祂將自己分別為聖,完全投身於上帝的聖工上。祂說:「上帝怎樣差我到世 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換言之,我們的宣教要像耶穌的宣教一樣,我們當傚法耶穌。
        也許你會說:「我不知道我像不像耶穌,我應該在哪些方面像祂?」顯然我們應當在每一方面都像祂。換言之,祂的生活是喜樂的,我們也應當喜樂。祂聖潔,我們也要成聖。祂宣講真理,我們也當宣講真理。
        我們也要像主耶穌基督一樣作和好的工作。這世界已被撒旦用各式各樣的伎倆弄得四分五裂。基督徒要勝過世界,才會有真正的彼此和好與合一。
        最後,若是教會能像基督在世所行的,那麼教會所表顯出來的一定是愛。耶穌愛世人。祂是為了愛我們而死,因此,我們若要勝過世界,我們就必愛世人,不是愛世界的體系或罪惡,乃是愛世上的人。
        有一次我們全家上館子,我小女兒不知有多少次地弄翻了她的可口可樂。我像往常一樣大為生氣 (我們從來沒有因不發生類似事故而能好好吃上一頓飯)。可是等我們吃完飯,離開餐館後,我女兒默默地走了一段時間,然後問我:「爸你很厭惡我們弄翻可樂,對不對?」我說:「我實在討厭你們做這事」。她有一子覺得很不自在,但隨後好像想通了,她猛然抱著我說:「可是你還是愛我!」
        她知道愛罪人與恨惡罪是兩回事兒,耶穌也是這樣。我們必須像祂一樣愛人,若是真能這樣,世人會看得見的,也會來歸向祂。

教會的第五標記:合一

        現今教會所存在的分裂情形太明顯了,我根本不須解釋。這些分裂包括明爭,也包括暗鬥,戰端熾烈。就連教會合併也無法醫治這種分裂,而且通常還導致更進一步的分裂,使那些不喜歡這種合併的人紛紛離去。基督禱告時,已經預先看見這些現象,所以祂只求教會在祂裡面合一。
        教 會的一切標記都與基督徒與某事或某人的關係有關。合一的標記乃是關乎信徒彼此間的關係,喜樂跟自己有關,聖潔跟上帝有關,真理跟聖經有關,宣教是與世界有 關。現在講的這個合一的標記,與最後一個愛的標記,在某種意義上是總歸納,講的是基督徒與一切同為上帝兒女之人的關係。
        這 是怎樣的合一呢?教會的合一不是指一個大組織的聯合。不論這種組織是好是壞,它本質上顯然不會產生基督所祈禱的結果,也不能解決教會的諸多問題。而且,教 會歷史中多次有人嘗試進行這種組織上的合一,結果都證明是不合上帝心意的。初期教會中滿有屬靈的生命與成長,但卻沒有組織上的聯合。之後教會在君士坦丁大 帝與其繼承者的禮遇下,漸漸中央化,直到中世紀期間,全歐出現了一個聯合的教會體制。一個人不論走到哪裡,或東、或西、或南、或北,都有一個基督教的聯合 組織。但這是偉大時代嗎?信仰真正合一嗎?教會剛強嗎?道德崇高嗎?男男女女紛紛來就此信仰,並承認耶穌基督是他們的救主嗎?一點也不!相反地,每個人所信仰的都大相逕庭,教會信仰漸漸偏離聖經。
        另 一種我們不需要的合一是步調一致,也就是使教會裡每人看來都一樣。這可能是福音派教會最大的錯誤。正如大部分自由派教會追求的是組織上的聯合,部分福音派 教會則似乎在追求信徒之間有同一的面貌和行為模式。這不是耶穌在禱告中所求的。相反地,基督徒中間應該有最大的差異:個性、興趣、生活方式、甚至事工上與 傳福音方法上的差異。這才使教會看起來有意思、不愚鈍。步調一致就是愚鈍,像一排排放在超級市場的早點食品盒子。口味變化多才有意思!
        但 若是耶穌所祈求的合一不是組織上的聯合,或由外表一致而達到的合一,那究竟是怎樣合一呢?答案是:元首基督裡的合一。因為耶穌曾講過這些話:「使他們都合 而為一;正如祢父在我裡面,我在祢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我在他們裡面,祢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約十七2123)。意思是,教會要追求屬靈的合一,包括眾聖徒的心意、基本態度、所渴慕的事情。保羅在寫信給哥林多人時,特別提到這種真正的合一,他說:「嗯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上帝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林前十二4-6)
        我 們可以從新約所用的一些比喻,來瞭解這種合一的性質。第一個重要的比喻是弟兄姊妹的關係,基督徒全是上帝家裡的人,因此他們名正言順地彼此成為弟兄姊妹。 有弟兄姐妹的家庭關係,則各人必然彼此互相託付。這關係的根基的是上帝的作為。聖經將救恩形容為上帝生了屬靈的孩子,因此他們藉著上帝的揀選,成為上帝屬 靈之家的一份子。
        這 個事實有兩個重要結果:第一,我們所屬的家若是上帝所建立的,家庭成員既是上帝所揀選的,那我們就不能選擇誰將會成為弟兄姐妹,誰將永遠是外人。第二,我 們彼此應有確實的交通,彼此互相幫助。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需要幫助,我們也彼此幫助,這是信徒間應有特殊情誼,是我們在世人面前所作的見證。
        在聖經中,描述教會合一的第二個重要比喻是「交通」,新約通常是用希臘文的koinonia,意思基本上是指分享某物或共有某物。屬靈的交通是基督徒才有的。在這方面,新約常說到我們與父 (約壹一3)、與子 (林前一9)有交通,有時也提到在基督寶血和身體中的交通 (林前十16)、與聖靈的交通 (林後十三14)等。
        但是交通不僅是內在的、無形的交通,也包括外在的交通,意思是,基督徒應該實際地與其他基督徒分享他們的思想言行、生活處境,以及物質資源。
        這 在實際操作上,並沒有一套固定的規定,完全視當時當地的情勢與需要,方法不盡相同。有些教會是小教會,因此比較容易找時間分享、交通,如全教會的聚餐、事 工討論和其他類似的方法,都有幫助。大教會則需要將會眾分成較小的團體,因為 一兩 千人在一起,實在很難舉辦聚餐或是事工討論會。
        聖經描述教會合一所用的第三個重要比喻是「身體」。這個比喻有許多重要的內涵。它說到基督徒合一的性質:若是將身體各部份分開,怎能存活呢?它說到互相依賴,甚至提到一種從屬關係,包括各種功能的互相依賴;因為手非腳、腳非眼,一切都是以基督為首。
        可是,身體最特殊的一個功用是服事。家庭的比喻強調彼此間的關係,交通的比喻強調彼此分享,而身體的比喻強調工作。有身體才能做事,因為我們現在談的是合一,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有身體才能使我們一起做工。
        你 屬於基督身體上的哪一部位呢?你應當作什麼呢?顯然你不能改變整個教會。但首先,你會漸漸瞭解你所屬的大家庭、交通和身體。你也會為此感謝上帝。第二,你 可以加入一個小團體,例如某個團契,在那裡你會經歷到基督徒實際的合一。第三,你可以和那個團體一起工作,表現基督徒的愛與服事。若是你願意這樣作,你會 發現上帝與你同在,你會看見上帝在其他人身上的作為,因而大感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