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起源:早期教會對基督的理解
在新約時代之後,教會在宣講福音時開始面對兩個看似矛盾的事實:
- 耶穌是人 —— 祂出生、成長、受苦、死亡。
- 耶穌是上帝 —— 祂赦罪、掌權、從死裡復活、被稱為主(Κύριος)。
這兩種見證同時存在於新約經文中(如約翰福音1:1「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與腓立比書2:6-11「祂本有上帝的形象,卻取了奴僕的形象」)。
但如何同時肯定耶穌既是上帝又是人,而不混淆或削弱其中一面,便成為神學爭論的中心。
二、第一次大爭論:亞流派(Arianism)與亞他那修派(Nicene Orthodoxy)
1. 亞流的主張
亞流(Arius, 約256–336)是亞歷山大的長老,他主張:
- 聖子是被造的(created being):上帝「在某個時刻」創造了聖子;
- 聖子雖為最崇高的受造物,但不是永恆的上帝;
- 亞流常用一句話總結他的神學:「曾有一時,子不存在。」
→ 這等於否認了基督的真正神性,只承認祂是次等的「神」。
2. 尼西亞大公會議(Council of Nicaea, 325 C.E.)
由君士坦丁召開,主要為解決亞流之爭。
亞他那修(Athanasius)堅決主張:
- 聖子「非被造、乃受生」;
- 聖子與聖父「同質(ὁμοούσιος, homoousios)」;
- 祂是「真神出於真神、受生非被造」。
會議制定的《尼西亞信經》宣告:
「我們信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從父而生,在萬世之前從父所生,上帝出於上帝,光出於光,真神出於真神,受生非被造,與父同質。」
這是基督神性正統信仰的第一次正式定義,直接否定亞流主義。
三、第二次爭辯:聖子的位格與本性
尼西亞會後,雖然基督「同質於父」的觀念確立,但新的問題出現:
- 若基督是完全的上帝,又完全成為人,那祂的「神性」與「人性」如何共存?
- 是否有兩個位格?是否混合成一種性質?
這些問題引發後來的兩大爭論:
1. 聶斯多留(Nestorius)與「兩性分離論」
他主張神性與人性並存於耶穌身上,但「分為兩個位格」;因此反對稱馬利亞為「上帝之母」(Theotokos)。
被定為異端於以弗所會議(431)。
2. 尤提奇(Eutyches)與「單性論」(Monophysitism)
他認為神性與人性在基督身上融合成一性,「人性被神性吸收」。
於是,基督變得「不像人」。
3. 迦克墩信經(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教會在這場會議中定義了最終平衡的信仰:
「耶穌基督是一位格(μία ὑπόστασις),具有兩性(δύο φύσεις):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
二性不混亂、不改變、不分割、不分離。」
這是基督論正統的巔峰——肯定基督完全的神性與完全的人性在一位格中聯合。
四、神學意義與後世影響
- 基督的神性確保救贖的有效性
若耶穌不是上帝,就不能真正帶來赦罪與救恩(因為唯有上帝能拯救)。
亞他那修說:「唯有那是真神者,才能使人得以與上帝相交。」 - 三一論的形成與深化
尼西亞信經與隨後的爭辯,使教會更清楚理解父、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奧祕。 - 現代意義:基督是啟示的最高峰
在後現代的語境下,像 Charles Taylor 在《A Secular Age》中指出,
現代人將信仰視為「內在選項」;然而基督的神性宣告——上帝已進入歷史——
正挑戰了世俗化的「封閉系統」,重申了上帝的臨在。
五、研經反思:基督的神性與信徒的生命
- 敬拜的根基:若耶穌不是上帝,基督教的敬拜便是偶像崇拜。
- 救贖的確據:唯有上帝自己進入人性,才能真正醫治人性。
- 門徒的榜樣:基督的神性不是權勢,而是「自我捨棄」的愛(腓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