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神學與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神學與哲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論證手法種類

論證指的是通過論據,證明觀點、立場、理論正確性的過程。

一般常見、常用到的論證手法有八種,分別是舉例論證、歸納論證、類比論證、引用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演繹論證、因果論證。

  • 舉例論證:使用典型的、具體的、確鑿的事例作為論據,證明論點的正確性。
  • 歸納論證:通過觀察、分析實例,得出可適用的、共同的結論,推論出普遍的真理。
  • 類比論證:通過已知的類似或具有相同特點的事物進行比較類推,證明論點。
  • 引用論證:引用名人名言、警句、公理進行論證,增加說服力的同時添加權威性。
  • 對比論證:使用正反兩面的論點、事實進行對比,使要證明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 比喻論證:使用通俗易懂的事物加以比喻,論證論點,形象生動地證明立場觀點,淺顯易懂。
  • 演繹論證:一般以三段式進行推演,根據一般原理分析具體事物,並且綜合對這一具體事物的結論。
  • 因果論證:根據客觀事物之間存有的普遍因果關係、規律性,進行論點的論證。

 

 

什麼是”論證”

 

論證是為了影響他人的思想和/或行動而形成理由,證明信仰的正當理由,並得出結論的過程。

 

論證 (或論證理論 )也指對該過程的研究。 論證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是邏輯學 辯證法和修辭學研究者關注的核心問題。

 

將論據性 文章 ,文章,論文,演講, 辯論或演示文稿與純粹有說服力的文章相對照。

 

雖然一個有說服力的作品可以用軼事,形象和情感訴求來構建,但是一個論證性作品需要依靠事實、研究、證據、 邏輯等來支持它的主張。它適用於將研究結果或理論提交給其他人進行審查的任何領域,從科學到哲學以及其他領域。

在編寫和組織一篇論述性文章時,您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技巧和工具:

  • dissoi logoi (顯示優勢證據)
  • expeditio (排除所有錯誤的項目以得出結論)
  • 羅傑里安論據 (呼籲共同點)
  • 蘇格拉底式對話 (通過回答問題得出結論)

目的與發展

有效的論證有很多用途 - 批判性思維技能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用的 - 而且這種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

  • 批判性論證的三個目標是識別,分析和評價論證,論證一詞在特定意義上用於指稱支持或批評可疑或可疑的主張的理由。從這個意義上說,某件事情是一個成功的論點,意味著它有充足的理由或多種理由來支持或批評一項主張。
  • 論辯情況
    爭論的情況......是爭論發生的地方,交換和改變觀點,探索意義,發展概念和達成諒解的場所,也可能是人們被勸說和意見分歧解決的場所,但這些流行的目標並不是唯一的目標,而過於狹隘地關注它們可能會忽視很多,因為論證是一個重要的中心工具。
  • 推理的論證理論
    現在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理由是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目的而演變的:贏得爭論。理性,按照這個標準......不過是在辯論舞台上取得勝利的僕人。這種觀點,偏見,缺乏邏輯和其他污染理性流程的假設缺陷,反而是社會適應,使一個群體能夠說服(而擊敗)另一個群體。證言起作用了,然而它們可能會背離事實。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神學人學哲學之目的

 

    提到「思想」必定涉及判斷和推理,哲學是這樣,神學也是這樣。我們常常將「思想」與「主張」混淆在一起,以致於無法把基督教的世界觀和聖經的理據說明清楚。正如保羅宣講死人復活,不單是一個主張,是表達一個全新的基督教理念,是與希臘哲學有別的「基督教思想」。

 

    我們學習哲學的目的是要把神學的命題,清晰的表達出來。神學是一種思想,它涉及對象是上帝的啟示;也涉及推理活動,即神學命題的邏輯性。而神學既是思想必然和判斷有關係,判斷是「知識」方面的活動,並不與「情緒」糾葛在一起。我們必須依照神學思想的進路,按邏輯思維,尋求出神學知識的合理性。

 

    說到此我們對於教父們建立「三位一體」教義,是花了三百多年從聖經啟示、文學根源、邏輯思維,為依據推論出來,其中所涉及的辯論,正正是基督教思想的特色。

 

    我們在此有一個結論,就是我們可以有一個神學主張,但是必須建立神學思想來說明之,如此才能帶領人進入信仰之中。

 

 

 

2022年4月17日 星期日

蘇格拉底(Socrates, 主前470-399年)影響神學家之思想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他的思想深遠的影響後來的時代。他有兩個方面的思想可以在後來的基督神學家中找到。

    蘇格拉底在道德方面認爲絕對的知識就是絕對的良善。他說,明確的知識必産生良善的行爲。邪惡的行爲是由無知而來。美德是可施教的。美德本來就存在人的裏頭,只要人加以指導或引發,便可獲得。

    蘇格拉底在討論神觀時,認為雖然神是人的肉眼所不能看見,但神是美德的創始者。神管理自然界,他也引導人類生活。只要人享有神的智慧,人的靈魂便享有神部份的性情。人的靈魂脫離身軀之後,其靈魂是永生不朽的。

    在初早期教會,許多教父的思想帶有道德上的特色,相信是受蘇格拉底的影響。亞歷山太革利免雖然是受柏拉圖的影響比較多,但是他也受蘇格拉底的影響,認為有了知識就會有良善。當時基督教異端諾斯底派(Gnosticism)更加高舉知識,認為知識和良善同為一。另外,殉道者游斯丁還說蘇格拉底實際上是一個基督徒(在象徵意義上) 。

    初早期教會許多神學家常認為蘇格拉底爲一位道德模範者。

 

 

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蘇格拉底(Socrates B.C.470-399)思想簡介

 


  1. 蘇氏對德行的看法

  蘇氏認為絕對的知識就是絕對的良善。他說,明確的知識必產生良善的行為。邪惡的行為由無知而來。美德是可施教的。美德本來就存於人的裡頭,只要人加以提引,便可獲得。

  2. 蘇氏對神的看法

  神,雖我們人眼所不能看見,但神是使人有美德的創始者。神如何管理自然界,他也照樣引導人類各方面的生活。只要人享有神的智能,人的靈魂便享有神部份的性情。人的靈魂脫離身軀之後,其靈魂是永生不朽的。

  3. 基督教會對蘇氏的評價

  殉道者游斯丁在他所著那本基督徒所信仰的哲學一書中,論及蘇格拉底實際上是一個基督徒。再者,初代基督徒尊仰蘇氏為一位道德模範者。

  4. 蘇氏對基督數會的影響

  (1)主後初幾個世紀,許多教父所傳的基督教帶有道德上的特色,這是因參考蘇氏著作的緣故。

    (2)蘇氏將知識與良善視為同一,這就影響以後的諾斯底派與亞歷山太革利免的看法。

    (3)希臘教會諸教父亦強調知識為基督教的本質。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柏拉圖(Plato B.C.427-347)與基督教思想有關係之處

   1. 柏拉圖的世界觀

  柏氏主張有一個二元的世界,即觀念世界和現象世界。唯一真正的世界是觀念世界。經常改變的現象世界,本來就不存在,只有在它享有觀念世界時,才能獲得真正的形質。唯有觀念世界才是良善的世界。這個良善的、觀念的世界之絕頂,便是神。

  2. 柏拉圖的神觀

    神是良善的,是一切良善、有益之事的根源。神不可能是邪惡之因。我們遭遇困苦,須從人這一方面來尋找困苦之原因。神是永不改變的、完全良善的、完全榮 美的、特優的。神若有任何改變,神就會變成低劣的神。柏拉圖在他那本迪母斯(Timaeus)書裡,稱呼神為「創造者」;「父」和「造物主」。神依照一種 永遠的型態,創造這個宇宙。柏氏這些觀念,自然深受基督教思想家的讚賞,並且影響基督教思想家所構成的神學。

  3. 柏拉圖對救贖的看法

  柏氏說,人的靈魂先存在於觀念世界,並且已經在那裡犯了罪。為了贖罪與潔淨的緣故,靈魂就被差送到現象世界來,並且與身體聯合。靈魂的任務,就是要脫 離這猶如監牢的身體,並且使這座矯正好的房屋(指身體),再回到那純靈的世界。完成自我救贖的主要方法有二:

    (1)以神為中心,默念世界。

    (2)實行一種神秘的禁慾主義。

  靈魂必須想念那一度曾在先存境界裡所看見的那些觀念。藉著渴望並追想那些觀念,便能取得那些觀念。因迫切想家(指想念觀念世界),靈魂便得高昇,並且 得以準備返回觀念世界。人必須克制身體,靈魂方能在智力與神秘方面逐漸上升。藉賴禁慾主義,性慾就會屈服於靈魂之推理力。這就要藉著身體與靈魂協調的聯 合,或要全然抑制身體才能達成。從這協調的過程,產生四大美德:智能、勇敢、節制、公正。不過,禁慾主義亦有其本身的目標,它能廢棄一切屬五官的現象暨屬 世的關係。柏拉圖有一句嘉言說; 「藉著逃脫世界,人便成為像神一樣,這事是有可能做到的。 」

  以上柏氏的看法,對基督教有兩點的影響:

    (1)禁慾主義略微地被暗示於新約聖經。

    (2)在教會修道主義上,恢復那不近人情的方式。

  4. 柏拉圖對靈魂存在的看法

  人先存的靈魂屬於觀念世界,是永生不朽的,柏氏對靈魂不朽之問題最感興趣。他提出許多憑據、證明靈魂不朽。他的憑據用詞有:非物質性、單一性、生活力、抓住永恆觀念的能力等。基督教神學家亦使用這些用詞。柏拉圖曾引用蘇格拉底臨死之前的遺言說:「我深信有一件真正會復活的事,死人的靈魂是存在的、良善靈魂比邪惡靈魂得到更好的結局……你們抓住我,可以把我活埋……但我是勇敢的, 並且很放心。我要再說,你們只能埋我身體而已。」

  5. 柏氏對來世的看法

  凡救贖自己靈魂的,就有永遠良善和永遠榮美的後果。惡人將受未來的刑罰。惡人連續遭受幾個年代刑罰之後,就可免去刑罰。這種觀念成為以後中世紀天主教煉獄教理的胚胎。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清代的哲學(經學)

 

清朝(公元I644-1911),原為女真(金國)人後代。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朝代。

 

清朝還是以儒學為主流。當時分有漢學派,宋學派,公羊學派。

 

    在清代學術史上最值得注目的一事為四庫全書(就如今天的百科全書)的編寫。四庫全書分四大類: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史部,子部,集部。

 

    自鴉片戰役(公元l840)以後,西化漸漸傳人。天主教西教士利馬竇帶來天文學與水利學。後來是兵法的西化。一直到十九世紀初,許多英國和法國的名著被翻譯成中文而影響中國人的思想。

 

清朝諸帝都崇信佛教,並喜好修禪。當時的藏經卻有七千二百四十七部。在民間,佛道二教的影響力不見得到廣傳的地步。清朝末期,西教士東來,基督教卻在中國傳佈起來了。

 

. 宋學派:這是一個義理學派。宋學派的思想多以陸象山和王陽明的思想為宗。更與朱熹之學和通。認為天地之心(天理)是人心的本體。那可以闡明心命的奧秘者卻為聖人。

 

. 漢學派:漢學派的主張在於依據考證,闡明經書的精義以獲得孔孟的真意。漢學派的治學精神及方法具有莫大的價值,計有十種特色:

    a. 凡立一義,必憑證據,無證據而以臆度者,為不確實。

    b. 選擇證據,以古為最好。

    c. 孤證不為定,無反駁的暫且接納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駁則棄之。

    d. 隱匿證據或曲解證據,皆認為不德。

    e. 羅列事項並比較的研究求出原則為公正。

    f. 凡引用舊說,必註明來處,抄說認為大不德。

    g. 見到不合理,就要相辯詰,雖弟子駁難老師,亦所難免,受之者從不以為忤。

    h. 辯駁應以那問題為範圍,言詞要篤實溫厚,影射譏笑者,為不德。

    i. 應該專治一業,作窄而深的研究。

    j. 文體貴在於樸實簡潔,最忌言有枝葉。

 

. 公羊學派:在春秋經中有卷公羊傳。公羊傳以今文寫成。在西漢時曾受重視。後因古文的流行,公羊傳才被忽略,差不多有兩千年的光景。公羊傳為孔子門生子夏的弟子公羊所作。記載孔子對春秋時代戰爭的意見。把那個時代分成三個:據亂之世,升平之世,大同之世。學說認為社會是漸漸進展的。

 

    康有為(公元1858-1927),研究公羊傳得出中國戰敗的因素,逐向皇帝提出改革的策略(公元1894)。清王認為這是書生的夢想,不予採納。康氏後回鄉講學,著名弟子有陳千秋、梁啟超等。後變法維新失敗,逃至日本。康有為的學說認為社會是逐漸進化的,大同之世是社會進化的最高階段。他不主張廢除皇帝,只主張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