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公元I644-1911),原為女真(金國)人後代。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朝代。
清朝還是以儒學為主流。當時分有漢學派,宋學派,公羊學派。
在清代學術史上最值得注目的一事為四庫全書(就如今天的百科全書)的編寫。四庫全書分四大類:經部(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史部,子部,集部。
自鴉片戰役(公元l840)以後,西化漸漸傳人。天主教西教士利馬竇帶來天文學與水利學。後來是兵法的西化。一直到十九世紀初,許多英國和法國的名著被翻譯成中文而影響中國人的思想。
清朝諸帝都崇信佛教,並喜好修禪。當時的藏經卻有七千二百四十七部。在民間,佛道二教的影響力不見得到廣傳的地步。清朝末期,西教士東來,基督教卻在中國傳佈起來了。
一. 宋學派:這是一個義理學派。宋學派的思想多以陸象山和王陽明的思想為宗。更與朱熹之學和通。認為天地之心(天理)是人心的本體。那可以闡明心命的奧秘者卻為聖人。
二. 漢學派:漢學派的主張在於依據考證,闡明經書的精義以獲得孔孟的真意。漢學派的治學精神及方法具有莫大的價值,計有十種特色:
a. 凡立一義,必憑證據,無證據而以臆度者,為不確實。
b. 選擇證據,以古為最好。
c. 孤證不為定,無反駁的暫且接納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駁則棄之。
d. 隱匿證據或曲解證據,皆認為不德。
e. 羅列事項並比較的研究求出原則為公正。
f. 凡引用舊說,必註明來處,抄說認為大不德。
g. 見到不合理,就要相辯詰,雖弟子駁難老師,亦所難免,受之者從不以為忤。
h. 辯駁應以那問題為範圍,言詞要篤實溫厚,影射譏笑者,為不德。
i. 應該專治一業,作窄而深的研究。
j. 文體貴在於樸實簡潔,最忌言有枝葉。
三. 公羊學派:在春秋經中有卷公羊傳。公羊傳以今文寫成。在西漢時曾受重視。後因古文的流行,公羊傳才被忽略,差不多有兩千年的光景。公羊傳為孔子門生子夏的弟子公羊所作。記載孔子對春秋時代戰爭的意見。把那個時代分成三個:據亂之世,升平之世,大同之世。學說認為社會是漸漸進展的。
康有為(公元1858-1927),研究公羊傳得出中國戰敗的因素,逐向皇帝提出改革的策略(公元1894)。清王認為這是書生的夢想,不予採納。康氏後回鄉講學,著名弟子有陳千秋、梁啟超等。後變法維新失敗,逃至日本。康有為的學說認為社會是逐漸進化的,大同之世是社會進化的最高階段。他不主張廢除皇帝,只主張進行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