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上帝國」的王子——耶穌

  《聖經》證言:「上帝國」的實現不在於人類之努力,乃是在於上主的攝理及上主親自的建設行動。為此,上主的「道」(Logos)就在歷史的某一時間中化身成肉為一位人格,他就是耶穌基督(約翰一: 118)。由此見之,「上帝國」真正的王子就是耶穌,這點《聖經》有充分的證明。

 

()上帝國王子之封立

 

  《共觀福音書》記載,當耶穌接受施洗約翰洗禮之後,上主的靈降在耶穌身上,並且有來自天上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三:1317,馬可一: 911,路加三:2122)。這已顯示,做為上帝國王子的耶穌是「上主的靈」親自封立的;而『這是我的愛子』乃是以色列君王的加冕詞(詩篇二: 7),『我所喜悅的』即主的僕人先知或祭司之封立語(以賽亞書四十二: 1)。因此,上帝國的王子耶穌不但是「和平君王」,也是以奴僕的態度建立「上帝國」的主;他不但是「贖罪羔羊」,也是重視人權與社會公義的先知。因為這位「上帝國王子」擁有聖靈之權柄,所以他能以神跡異能來傳達「上帝國」的福音,醫治人的靈、魂、體之全人格。

 

(二)上帝國王子之事工

 

  我們可以從四福音書之記述,來領悟這位上帝國王子--耶穌的事工,均與「上帝國」之建立有密切的關係。比喻說,耶穌所宣揚的福音內容,均以「上帝國」為主題來加以發揮。就如「山上寶訓」(馬太五章至七章)即上帝國之金律,「撒種子的比喻」(馬太十三: 1 9,馬可四: 1 9,路加八: 4 8),「芥菜種的比喻」(馬太十三:3132,馬可四:3032,路加十三:1819)及「麵酵的比喻」(馬太十三:33,路加十三:2021)旨在說明「上帝國」成長過程的奇妙與阻力,而「凶惡佃戶的比喻」(馬太廿一:3346,馬可十二: 112,路加廿: 919)與「王子婚筵之比喻」(馬太廿二: 114,路十四:1524)不外說明世人對「上帝國王子」來臨之抗拒,以及「上帝國」的公義平等與恩典的內涵。值得注意的,耶穌的事工實質上是一場與撒旦魔鬼之決戰:

 

  1.耶穌的事工就是一場「聖戰」

 

    耶穌曾經聲言,他之來臨不見得促使世上和平,相反地是帶來刀劍(馬太十:3436,路加十二:5153,十四:2627)。這等於是說,上主的國度與撒旦的國度是對立的,而且爭戰亦不可避免。就歷史觀點而言,耶穌在當代社會之出現,因為他的作風一反猶太教傳統,實在無法見容於祭司集團的撒都該人,走敬虔主義路線的法利賽人,以及猶太教的文士與拉比。耶穌在「安息日」治病(馬太十二: 914,馬可三: 1 6,路加六: 611),以及「潔淨聖殿」(馬太廿一:1217,馬可十一:1519,路加十九:4548)的行止,均可視為一種宗教改革行動,更可視其為「聖戰」。這樣看來,拿撒勒人耶穌在當時的行止,對猶太教社會之衝激實在太大了。

 

  2.耶穌的神蹟即戰勝魔鬼之明證

 

    《新約》時代的猶太人與台灣人有個共同的俗信,就是將人的疾病以至死亡都歸於惡魔邪靈作祟之結果,只是兩者的魔鬼觀念不同而已。為此,《四福音書》中記載著有關耶穌醫病趕鬼的神蹟(參照:馬可五: 143,六:5356,七:3137,八:2225,九:1429)。就耶穌醫病趕鬼的神蹟意義而言,那真正是上帝國王子耶穌得勝撒旦魔鬼作為的一場「聖戰」。所以耶穌說:『我趕鬼若是靠上帝的能力,就證明上帝國已經在你們當中掌權了』(路加十一:20)。因為耶穌在當代社會的出現,的確成為那時候猶太人的希望,並使眾多疾苦的病患獲得釋放,這一點實在是「上帝國」的勝利!『我看見撒旦像閃電一樣,從天上墜落下來』(路加十:18)的話,實在是上帝國王子耶穌的勝利宣告。

 

「上帝國」的意義

 

  《馬可福音書》所用的「上帝國」一詞的意義即指:「上帝的王權與國度」,也就是上帝以王者的身份出現來統治世人的意思。如果我們細加考查,耶穌所宣揚的「上帝國」及其「君王」,實在不能用君主立憲或君權至上政治的立場去理解(雖然耶穌用當代君權政治背景的言詞來說明)。因為「上帝國」畢竟與「人間王國」不同,其君王不是凡人,而是一位神。如果加以分析的話,可有下列幾點:

 

()「上帝國」的土地是人心

 

  耶穌起初宣告『時機成熟了,「上帝國」快實現了!你們要趕快離棄罪惡,信從福音』(馬可一:15)。這句話的內容,誠然已經暗示出「上帝國」的「國土」是「人心」,當人心肯悔罪去接受上主拯救世人之福音時,上主對人心的統治就已經開始了。關於這點,耶穌就曾經直接地教訓過門徒:他指出「上帝國」的實現是眼睛所看不見的,因為「上帝國」將於人的心裡實現(路加十七:2021)。

 

()「上帝國」的君王是天父

 

  耶穌教導人向上主祈禱的時候,將上主稱呼為「天父」(馬太六: 915)。這點正指出「上帝國」的君王不是一位鐵面孔無人性的獨裁者,而是一位「慈父」。如此人文化神觀,委實是一種突破,上主也因此像人類父親一般地容易去祈求與親近(馬太七: 712)。既然上主為天父,人類自然就是天父大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了。因此人類理所當然去敬奉天父上主,自然也要友愛人群,為服務人間社會而盡力。

 

()「上帝國」的國策是愛與公義

 

  既然「上帝國」是天父的大家庭,人類即天父的兒女,彼此的關係是兄弟姊妹,就它的「國策」(也可說是「憲法」與「法律」)一定與屬世國度不同,而是建構於倫理關係之上。簡要來講,「上帝國」的基本國策即「愛」與「公義」;前者的具體教訓表現於「山上寶訓」(馬太福音五至七章)之中,後者則表現於耶穌公然斥責經學士與法利賽人的事件(馬太廿三章)以及「潔淨聖殿」的行動(馬太廿一:1217,馬可十一:1519,路加十九:4548,約翰二:1322)。也就是說,「上帝國」的倫理,於人際關係上講「愛」,而且是一種服務﹑犧牲﹑無條件的愛,這與《舊約》所言「彼此相愛」的標準是不同的。至於事際關係則強調「公義」,因為人間組織、制度、機構是非人格的,要以公義去制衡才不至於腐敗。由此見之,「上帝國」的基本國策乃是建構於「民主倫理」的基礎上,其目標即欲使「上帝國」實現於人間,使真正之世界大同理想能夠於天父的大家庭中澈底實現。

 

 

福音與上帝國

  基督徒若欲瞭解《聖經》所證言的耶穌基督「福音」為何,就得洞察「上帝國」的內容。《新約聖經》的「四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均言及耶穌在世時的工作主題即「上帝國福音」。《馬可》這本最早的福音書描述耶穌起初於加利利地區傳道時向群眾呼籲的第一句話是:

 

  『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趕快離棄罪惡,信從福音』(一:15)。

 

  按《馬可福音書》作者非常強調耶穌的人性,因此稱耶穌為「人子」。《共觀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記述耶穌最初於故鄉拿撒勒的會堂傳道(路加四:18以下),而後在加利利湖沿岸招收門徒與宣揚上帝國福音(馬可一:1415)。只是耶穌於進入傳道生涯之前,有過「禁食四十晝夜」以及後來「得勝魔鬼試探」的經驗(馬太四: 111,馬可一:1213,路加四: 113)。更重要的是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完成了一次「上帝國君王」的加冕典禮(馬可一: 911,馬太三:1317,路加三:2122)。

 

  當施洗約翰被希律安提帕關進牢裡以後,耶穌即在加利利湖邊招收了他的四位門人,即彼得﹑安得烈﹑雅各﹑與約翰為自己的門徒(馬可一:1619)。接著耶穌到處醫病趕鬼,他的名聲從此遠播,並且淩駕施洗約翰之上。一次耶穌在加利利湖對岸伯賽大的曠野以「五個餅」和「兩條魚」給五千人吃飽,藉以證明衪是超越物質糧食的「生命之糧」(約翰福音六: 1142559)。耶穌也曾經帶領著門徒前往巴勒斯坦西北邊境和他的門徒討論「受苦的彌賽亞」之秘密(馬太十六:1328,馬可八:27~九: 1,路加九:1827)。稍後,耶穌於高山上改變了形像,和摩西﹑以利亞這兩位歷史上的彌賽亞同列在一起,向彼得﹑雅各﹑和約翰顯現出他的彌賽亞秘密(馬太十七: 113,馬可九: 213,路加九:2836)。最後,耶穌帶了十二門徒走向猶太地首府耶路撒冷,在那裡「潔淨聖殿」(馬太廿一:1217,馬可十一:1519,路加十九:4548,約翰二:1322),和門徒守逾越節的「最後晚嚏v(馬太廿六:1725,馬可十四:1221,路加廿二: 7142123),也為門徒「洗腳」(約翰十三: 120)。後來於客西馬尼園被捕,受審判,被判死刑,並以政治犯罪名「猶太人的王」被釘死於十字架上(馬太廿六至廿七章,馬可十四至十五章,路加廿二至廿三章,約翰十八至十九章)。然而耶穌死後三天復活,並向門徒與婦人顯現(馬太廿八章,馬可十六章,路加廿四章,約翰廿至廿一章)。

 

    顯然地,《四福音書》用這麼詳細之篇幅來記述耶穌一生事跡,其目的皆在強調這「上帝國」的「福音」唯有來自耶穌基督。也就是說,耶穌一生的事工與「上帝國」之建立具有密切關係,「上帝國」就因耶穌的來臨而實現於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