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悔改所包含的要素


  西敏斯特小要理問答中有一條問題問: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什麼意思?回答是:

  悔改以致得永生是上帝所賜的救恩,使罪人因真正覺悟自己的罪,又確知上帝在基督裡的恩慈,就痛心懊悔,恨惡並離開自己的罪,歸向上帝,立志竭力重新順服。

  悔改包含些什麼呢?悔改的實際經驗和用情深度是會因人而異的,也會因各種各樣的人生背景和生活環境而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有某些特徵是相同的。

  (i)羞愧感的產生。當我們認識到罪已經使我們墮落,而且更重要的是,罪已經奪去了上帝在我們身上所有的榮耀形象時,我們便產生出悔改的心。這悔改的心往往與一種自覺羞己辱上帝的感覺一起產生。所以保羅說羅馬的信徒會覺得有「現今以為羞恥的事」( 6:21)

  (ii)謙卑感的產生。很奇怪的,當一個人開始為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愧時,他內心很可能會被他的傲慢所充斥,於是他開始為自己找藉口!他的心也就因此變得越來越剛硬。但當上帝叫我們真悔改時,我們則會感到無法狡辯,唯有在上帝面前認罪、謙卑降服在他的審判台前( 3:19)

  (iii)憂傷悔疚之心的產生。被上帝降服後,我們因看到了己的現狀而會悔不當初,乃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事。我們會為自己曾經對不起上帝、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自己而感到痛悔不已。我們問自己:從前怎麼會浪費了那麼多的恩典,虛渡了那麼多的光陰呢!

  (iv)這一切還不能算是悔改。這些只是為真悔改而鋪路。真悔改會產生一股對罪恨惡的心,也就是悟罪時的感覺,因為那時,我們嘗到了罪真正帶來的苦頭;這也是上帝光照人心時所作的工作,叫我們全面認清罪的醜陋和可怖。我們不僅為罪所帶給我們的後果和不便而懊悔,我們更會像詩人大衛一樣,說:

   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
 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得罪了你,惟獨得罪了你;
 我行了你眼中看為惡的事,
 因此,你宣判的時候,顯為公義;
 你審判的時候,顯為清正。
 看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
 我母親在罪中懷了我。(51:3-5)

  我們也會像寇佩爾(WilliamCowper)那樣說:

   我痛恨罪,
 罪使你傷透心,
 罪使你遠我靈。

  (v)還有一點常會被人遺忘,也許是由於這一點與以上四點看上去不屬同一類吧。真悔改一定包含對上帝赦免之恩的認識。就好像西敏斯特小要理問答所言,我們悔改因為我們「確知上帝在基督裡的恩慈」。就是這恩慈,我們才懂得懼怕;也因這恩慈,我們得以從懼怕中得釋放。對這一點的闡述,最具代表性的經文要數詩篇130篇了。馬丁路得稱這篇詩作「保羅之詩」,也就是這個原因。在這首詩裡,詩人對自己的罪認識得極為深刻,幾乎要被這悔疚感所吞沒,他從深處向上帝發出呼求(1),他知道在上帝那裡有他犯罪的檔案(3),他也不能妄想自己能夠在上帝面前站立得住(3)。但是,他的盼望是:「但你有赦免之恩,為要使人敬畏你...耶和華有慈愛,也有豐盛的救恩。」(130:4,7)。只有當我們的雙眼不再注視著自己的罪,而是定睛在上帝的慈容上,看到他的赦罪之恩,我們才會開始悔改;也只有當我們看得到原來上帝是有恩典、有赦免的,我們才敢悔改,敢回到上帝跟前,敢與他契合。

  因此,在新約裡,悔改被視為福音的禮物,是藉著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的(5:31;11:18;參提後2:25)。保羅說領我們悔改的是上帝的恩慈( 2:4)。律法或許能使我們知罪,帶給我們一種罪疚感,正如讓保羅感受到的那樣(7:7-13)。但是,只有當恩典從水平線上升起來,把上帝的赦免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心才會被上帝慈愛的陽光所溶化,以致能夠回心轉意歸向上帝。



真悔改


  信心和悔改是一組手牽手不可分割的教義。任何真正合乎福音的信仰經歷,都少不了這兩者其中一項。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主的話,這樣的信就必須帶著悔改的態度;同樣,如果我們真心悔改的話,這悔改也必須帶著相信的態度。此外,這一組對上帝恩典的反應,不只是在新生命誕生時才形影不離地在一起,就是在我們今後一生的日子,它倆兒仍是繼續不斷地攜手同工,從不分離的。當我們不斷信靠基督時,我們也就會不斷認罪悔改。約翰加爾文對悔改的理解就是這樣的,他給悔改下了以下的定義:

  悔改——真誠的以己歸向上帝的轉變,出於對上帝單純、迫切的敬畏,也包含了治死自己的肉體和舊人,並在聖靈裡作新人。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談到救恩起頭的種種經驗和信徒所嘗到的優惠,但我們不可忘記,悔改可是一生一世的事。舊約聖經中,悔改包含了多個意思。Nacham這個字,含有心中難過的意思,且有具體改變原有目的或作法的意思。有時,聖經用這個字來指因心中憂傷痛悔而產生的結果,並且帶有安慰、安撫的意味。或許可以這麼說,這個字所概括的意思就是指人在悔改後,將發現自己心靈得到了一種無比的釋放和安慰。這些話在舊約裡甚至可以用到上帝自己身上。神學上有個很重要的字「Shub」,就是「回轉」的意思,表示把以往的事拋諸腦後,永不再提。它所包涵的是一種很強烈的形象描繪,而且是用來形容被擄到巴比倫後再次回歸到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上帝向他們應許自己的同在。在這批人心中所存的,就是悔改的心,就是歸回上帝的心。

  在舊約裡,一般來說,悔改總是和一些外在的表現連在一塊兒的(王上21:27;58:5;9:1;7:14;3:8)。有時,在舊約的宗教觀裡,悔改一詞也被人訛誤成苦行的意思,他們以為單憑外表的愁眉苦臉,上帝就會受感動,又或以為悔改是一種可以換取功德的行為。舊約聖經半點沒有支持過這種的觀念,舊約從未給律法主義留過餘地!又有的時候,悔改被理解成一種表面的、機械式的動作。何西亞的時代,人們就好像有這樣的表現,何西亞先知用了在整本聖經中被喻為最尖銳、最生動、最透徹的描述,來形容當時的以色列民:

  來吧!讓我們回轉歸向耶和華;因為,他雖然撕裂了我們,但必定醫治我們;他雖然擊傷了我們,卻必替我們裹傷。兩天以後,他要使我們復原;第三天,他要使我們起來,我們就可以活在他的面前。(6:1-2)

  而上帝對這些話的回應是什麼呢?

  以法蓮啊!我要怎樣待你呢?猶大啊!我要怎樣待你呢?你們的愛心像早晨的雲霧;又像瞬即消逝的朝露。( 6:4)


  縱使以色列民對上帝的心意模糊不清,先知卻清楚認識到悔改是要付很大代價的。以賽亞先知把眾人指向上帝所要的那種悔改。這樣的悔改能結出道德行為上的果子,並且能帶來新生命。「你們要撕裂你們的心腸,不要撕裂你們的衣服。」( 2:13)真正的悔改是發自內心的,不是僅僅外在的表面功夫。

  在舊約先知的勸戒下,人們被召回頭,真心悔改,從心靈裡和道德行為上悔改。這種召人悔改的呼召,集中點則放在上帝與人所立的約上(正如何西亞書6:7所指出的)。以色列民是一群違約的百姓,他們必須回到上帝的約、和立約的上帝那裡。

  在舊約裡,真心悔改的記號有三方面:

  (1)真悔改乃對主產生新的信靠:「你們得力在於平靜和信靠。」( 30:15)

  (2)悔改結出的必然果子就是順服,在耶利米先知的時代,就提到這種順服的表現,耶和華說:「現今你們悔改,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各人向自己的同胞宣告自由,並且在稱為我名下的殿中,在我面前立了約。」( 34:15)

  (3)這種順服尤其表現在對邪惡之事的棄絕,並且回頭歸向所立之約的生活方式。人要聽從,轉離自己的惡道。(26:3;36:3)

  這即是向整個民族發出的呼籲,也是向每一個個人發出的呼籲。以西結在這一點上所表達的,可謂再清晰有力不過了(3:19;18:21,23,27;33:12,14,19)。如果一個人從自己的惡道中回轉,他必會發現這悔改所引向的是生命(18:21-23)。你能看出以西結這句呼籲的邏輯嗎?「為自己造一個新的心和新的靈。以色列家啊,你們為什麼要滅亡呢?」( 18:31)所以,你看到了嗎?信心和悔改的前題是重生,這個道理,不只是耶穌在他的教導中才提出來的,連舊約先知也是這麼說的。

  在一些英文聖經譯本裡,「悔改」(repent)翻了原文兩個字,一個是metanoesymbol,意思是叫人改變心意;另一個是metanelomai,其真正的意思比較接近「懊悔」(toregret),過於接近「悔改」(torepent)

  真悔改(metanoia)就是歸回上帝。這歸回使基督徒的靈命開始,也使基督徒的靈命的延續,一直到這靈命結束。悔改就是浪子從遠方回到父家,從此服事他,被他接納。浪子之所以會歸家,很明顯是由於被心中一種懊悔的意念所促使:「我父親有那麼多雇工,又有豐富的食物,我卻要在這裡餓死麼?」( 15:17)然而,我們在這裡所講的悔改,不僅僅是指懊悔。悔改是指一種「方向的扭轉」。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七章裡,他「懊悔」和「悔改」兩個字都有用到,並且清楚劃分了兩者的意思。他提到一種「沒有懊悔的悔改」(林後 7:10),此乃憂傷的結果。但保羅也講到,人的心也許會感到憂傷,但不一定會向上帝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