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罪愆和罪咎


定義

   
對 現代基督徒來說,「罪咎」的意義與跟聖經中「罪愆」的用法很不同。基督徒對「罪咎」這題目的興趣集中在心理層面,即分析罪疚感的成因和治療方法;這種罪疚 感深藏在每個人心中,並且使某些人無力生活。這種主觀的罪疚感(緣自莫名其妙的恐懼),跟罪人在上帝面前客觀的罪(這才是聖經所關注的),似乎很容易分辨 出來。
  

   
分 別是有的,但相同之處比驟眼看為多。罪疚對人的心理影響,在聖經中也清楚可見,耶弗他和大衛就是好例子。耶弗他在女兒死後,向以色列同胞大發雷霆;大衛對 眾子的罪採取散漫的態度。深深的罪疚感即使由專橫的父母引起,也能加深我們對於自己在上帝面前的失敗感,以及順服上帝的義務。

  

   
舊約有個半專門的字眼,是罪愆的聖經觀念的基礎,並且教導我們,罪愆基本上是個關係性的觀念。

  

舊約中的罪愆和贖愆祭


   
希伯來名詞asam的意義是「罪愆」(如耶五十一5,和合本作「罪」)和「贖愆祭」(利五14-19,七1-10等)。「罪愆」與「罪」的分別在此很重要。意思是「罪」的用詞集中於某罪行或個人的失敗,而asam則特別指由罪引起關係的破裂,尤其是指其後的罪疚感。以撒對亞比米勒說利百加是他的妹子,欲遮掩他們的夫婦關係時,亞比米勒指責他幾乎使他陷在asam裡(創二十六10──亞伯拉罕曾使他陷於這種asam裡,縱使上帝已禁止他與犯罪(創二 6),但他因為娶了撒拉,所以要作出極昂貴的補償(創二十14-16)。
  

  利未記五章14節至六章7節和民數記五章510節的條例,清楚指出asam的這種特質。若某人得罪了鄰舍,他必須作出十足的賠償,還要加上額外的五分之一;其後,還要向耶和華獻上「贖愆祭」,因為若人得罪別人,對人有虧欠,就是違反了上帝為祂的世界和祂子民所定下的秩序,因而也算虧欠了祂。

  

  因此,asam是個必須補償的虧欠。舊約表明將來會有一個人物出現,他的性命將是別人的asam(賽五十三10)。

  

新約中的虧欠和赦免


   
新約並沒有與asam相等的字詞,但虧欠的觀念顯然仍很重要。各種罪行在馬太福音的主禱文中稱為「債」和「過犯」(太六1214)。可是,作出補償的觀念已消失;別人欠我們的債必須一筆勾銷。這是倣傚上帝向我們所作的:我們必須饒恕人,正如祂饒恕我們一樣。浪子返回父家時,手中帶著asam──他已準備作出補償,在家裡當用人,不當兒子(路十五18-19)。然而,父親卻毫無條件地接納了他。在不憐憫人之僕人的比喻中,耶穌指出我們對上帝虧欠甚大,遠超過我們所能償還的(太十八21-35)。只要稍為口出惡言,我們就「難免」地獄的火(太五21-22);這債項是我們永遠也不能付清而又能存活的(比較太五 26;雅二10)。

   
新約不需要一個與asam相等的字詞,因為我們並不需要償還罪債。人子已獻上自己的生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清還了我們的罪債與虧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