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早期的一些信條:
使徒信經(3-4世紀):「...我信聖靈。...」
尼西亞信經 (Nicene Creed,325):「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他曾藉眾先知說話。...」
亞他那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4世紀):「...父一位,子一位,聖靈亦一位,然而父子聖靈同一神性,同一榮耀,亦同一永恒之尊榮。父如何,子如何,聖靈亦如何。...聖靈亦不受造...聖靈亦無限...聖靈亦永恒...聖靈亦全能... 聖靈亦是上帝...聖靈亦是主...聖靈由於父與子,既非作成,亦非受造,亦非受生,而為發出(proceeding)...」
2.
聖靈論的歷史發展與實況
追溯歷史發展的意義,在於明白教會對聖靈論之理解背景。
早期教會對論聖靈不多,主要涉及聖經乃是經聖靈而出,如俄利根 (Origen,185-254)說聖經是聖靈寫的。
二世紀末有較多聖靈的討論:
a. 特土良(Tertullian,160-220)稱聖靈為上帝,與父子同質(one substance)。其實以後的兩個世紀大家的注意力集中於聖父與聖子之關係討論,所以聖靈論乃是聖父聖子論的「副產品」。
b. 及至亞力山大主教亞他拿修(Athanasius,297-373)為回應當代一本喻意解經之作品有較詳盡之聖靈觀,因為那些作品稱聖靈為從無而有的受造物,在天使中為至高的,與聖父、聖子不同(Substance)。亞氏回應指稱聖靈有同等之神性,與、父子同質(Consubstantial
with the Father & the Son)。
c. 上述都是環繞著神學的思想,與信徒生活方面有關的見於156年孟他努(Montanus),認為他本人是聖靈的代言人,有新啟示,提出主將快來,鼓吹說方言,並道德嚴謹的生活。
中世紀教會對信徒生活的經驗沒多興趣討論,所以對聖靈論不大重視。
改革宗的年代,也只有少許的討論,馬丁路德只論及聖靈將愛灌注信徒心中,使他(她)順從上帝的旨意,聖靈的內住使人在老我中有掙扎。加爾文則重聖經的權威上,認為是聖靈感動之作,特別討論聖靈如何感動聖經作者。
近代方面:
a. 有約翰衛斯理 (J. Wesley,1703-1791)論聖靈與成聖之關係,有類似聖靈的洗的主張,人亦可以參予協助聖靈之工作。
b. 18至19世紀聖靈論鮮出現與時代的氣息有關,神學的發展上,聖經雖然被高舉,但當代關注的是正統信仰方面。此外,理性成為衡量真理的途徑。即使論聖靈,傾向浪漫色彩,如德國神學家士來馬赫(F. Schleiermarcher,1768-1834),反理性主義,強調信徒內在的個人經驗。
c. 在19世紀美國大復興,強調悔改與歸信(conversion),與聖靈的工作有密切的關係。某些宗派如五旬節宗(Pentecostal),尤其重視聖靈,在其神學中佔一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