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基督再來與千禧年的盼望


一、早期教會論千禧年國  

    早期基督徒被教導要仰望耶穌基督的再來,並且也明顯見出新約中有些人也盼望主的再來。由於對啟示錄20︰1-6的字面解釋,導致一些古教父在第一次與第二次復活之間予以區分,並且相信有一間插的千禧年國;其中有些人非常喜歡討論千禧年國的盼望,並且以一愚蠢屬物質的方式來描繪未來世紀的福樂。

    帕皮亞與愛任紐就真是有這樣的想法,其餘的人如巴拿巴、赫馬、猶斯丁、與特土良,雖然也教導此教義,但卻避免加以誇大。克林妥(Cerinthus)、愛賓派,以及孟他奴派對千禧年的教義也甚愛好。

    千禧年前派說,在前三世紀千年國的教義普遍為人所接受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接受此教義的只不過是少數的人而已。而在羅馬的革利免、伊格那修、帕利克普、他提安、雅典納格拉、提阿非羅、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奧利金、戴奧尼修,以及其他重要的教父中,都找不到有關千禧年教義的線索。

  在早期教會中的千禧年主義學說,逐漸地銷聲匿跡。當一時代過去,基督還沒有再來;當逼迫終止,羅馬帝國接受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盼望基督再來的心變得不那麼強烈,而順應教會目前的工作,就取代了對基督再來的渴望。亞歷山大學派所介紹,也為奧利金所贊助的有關聖經寓意的解法,對於千年國的盼望也有一不良的影響。在西方教會中有奧古斯丁有力的影響,藉著他將教會與神國視為同一,使得對教會的觀念由未來轉移到現在,亦即教導人要在現今的基督徒世代尋求千禧年國。

二、中古世紀論千禧年國

    在中古世紀千年國的說法,一般都被認為是異端。在一些宗派的小旁門裡,關於千年國的偶發萌芽是確實的,但卻沒有什麼影響力。在第十世紀中有一種對世界末日普遍的期待,這雖然與敵基督即刻來到有關,但卻並沒有對於千年國的盼望。在此世紀中基督教的藝術往往從末世論取得題材,忿怒之日的詩歌(Dies rae)就是描寫即將來到之審判的恐怖;畫家也描繪到世界末了的情景;但丁作的神曲(Divina omoedia)就是如栩如生的描寫地獄的光景。

三 、改教時期論千禧年國  

    在改教時期千年國的教義為正統抗羅宗教會所拒絕,但在一些其他非正統的派別中卻死灰復燃,即如比較狂熱的重洗派,以及第五國人(Fifth onarchy en)。路德痛斥在審判大日之前有一屬地的基督之國的“夢想”。

    奧格斯信條定那些說︰“如今散佈猶太的觀念說,在死人復活前,義人要占領這世界的國,惡人在各處要受壓制”的人為異端(第十七條)。第二瑞士信條說︰“況且我們也定猶太人說,在審判大日之前有一黃金時代,義人要占據世界的國度,要把他們邪惡的仇敵踐踏在腳下的夢想為異端。”(第十一章)

四、十七世紀的千禧年,後千禧年   

    在十七世紀中,有一種千禧年國的主張出現,雖然有幾位路德宗與改革宗的神學家,反對在地上有可見的基督作王一千年的概念,可是他們卻贊成千年國屬靈的觀念。他們的見解是這樣,在世界末了與基督耶穌再來之前,將有一時期,在此時期中基督將有屬靈的臨在並為人所經歷,那時全世界的屬靈大複興就要來到;到那時耶穌基督的國將成為平安公義國。這就是與前千禧年主義有別的後千禧年主義的早期形式。

五、後數世紀論千禧年國

  在十八、十九世紀當中,千年國的教義在某些團體中又盛行起來。為本格爾學派(School of engel)所贊助,晚近則為爾郎恩(Erlangen)所贊助。跟從者則有賀弗曼(Hofmann)、戴萊慈(Delitzsch)、奧伯倫(Auberlen)、若特(Rothe)、珥略特(Elliott)、昆敏(Cumming)、比克斯帖特(Bickersteth)、伯納弟兄(Bonars)、亞勒弗德(Alford)、查恩(Zahn)等人。論到世界最後事件發生的次序,以及千禧年國實際的情形,在千禧年派當中實是意見懸殊。

    關於基督再來的確定時間他們履費周章,都認為基督再來的時間是迫切的,但到目前為止,這些估計卻都沒有兌現,都失敗了。此信仰到目前為止雖然傳布廣遠,特別是在美國,說到基督再來後在地上將有一眾目所睹的暫時國度,可是在神學的見解上卻受到指責。在新神學派的範圍當中,有一後千禧年派的新形式出現,他們所期待的是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在此新的社會秩序中,基督的律法將要盛行,而平安、公義,以及現在屬靈勢力的蓬勃,就是此新秩序的結果。”這就是饒申布須當他說︰“我們需要一個千年國盼望的恢復”的時候心中所存的觀念(社會福音神學,224頁)。然而到目前為止,千年國的教義向來沒有在任何教會的信條中具體化,因此不能被認為是教會的教理。

最後的審判與最終的賞賜


一、教父論最後的審判

  最早的教父關於末後審判的事,很少言及,但都確定審判是必有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主張,聖徒在天上將根據他們在地上的功勞而享受不同等級的報償、福氣。有些教父的著述中充滿著未來世界可用感官領受的喜樂,但奧利金在其著述中則表現了天堂屬靈的一面;他認為惡人所受的刑罰,一般說來是屬於永遠的,這是奧利金獨特的觀念。在奧利金通俗的講論中,他確實說到永遠的審判,但在他專著的原理論(De Principiis)中卻把這概念予以刪除。可是他並沒有瞭解到將來的刑罰純粹是屬靈的刑罰。實在說來,他把審判分解為一種懲罰,即對惡人有一種期望,一種對萬事萬物將來的復興的信仰。

   後來的教父也堅決地主張,在世界的末了將有一最後的審判,但是他們是用一高度修辭學的方式來說到最終審判,正如講到末世論所發生的事件,並沒有傳達出一確定的報導。奧古斯丁有一種假想,說聖經論到審判,只是一種寓言式的;他說基督將再來審判活人與死人,但卻主張這審判的時限在聖經中並沒有說清楚。

   至於天堂的福氣是什麼,則沒有一致的見解,而大家所提出幾項的特點是這樣──比較更充份的知識、和聖徒有交通、從肉體的捆綁中得解脫,與真自由。惡人所受的苦正與天堂所享的福相反。有些人相信,雖然所享的福或所受的苦都是永遠的,但福、苦中卻有等級的差別。大多數的教父也堅決持守地獄之火是真實的觀念,可是有些人卻推測,惡人所受的刑罰主要是與上帝分離,並覺知自己的邪惡。

二、經院學派論天堂與地獄

  經院學派人士對天堂、地獄的位置在哪裡這件事,非常注意,根據他們的說法,他們將天堂分作三個部份,即

(1)有形的諸天(穹蒼);

(2)屬靈的天堂,聖徒與天使的居所;

(3)理智的天堂,在那裡蒙福之人可以立刻見到上帝。

    他們也將陰間分作幾個部份,即

(1)一般所說的地獄,魔鬼以及惡人的居所;

(2)可以稱為天堂與地獄間的居間之境,又分為︰

     a)煉獄,最靠近地獄的地方;

     b) 嬰兒界,未受洗孩童之居所;

      (c) 先祖界,舊約聖徒的居所 。

三、改教後期論最後的審判

  宗教改革家論到基督再來審判世界的聖經單純教義,都很一致且確定。他們在世界末了的總審判,與個人死時所經歷的隱秘審判間,作了一詳細的區分,而前者的目的就是公開地表明上帝的公義,好給予人公開的賞賜。改教家們也都相信這一般所說天堂的永福與地獄的永刑的觀念;有些重洗派教導萬人得救說;有些索西奴派教導惡人毀滅說。有些抗羅宗派神學家主張,地獄中的火是真正的火,在惡人受刑罰上是不可少的;一些別的神學家則未置可否;還有其他的神學家,說這火是寓意性的說法。雖然從前世紀的中葉,有條件的不朽的教義就大大流行,但是宗教改革所教導將來的賞賜與刑罰的教義,到現今為止仍是教會正式的教義。只有徹頭徹尾的普救論者──為數無幾──相信普遍的救恩與萬物的復興。

2019年12月3日 星期二

上帝的本性


一、有關上帝的知識

人們根據幾種理由來否認有認識上帝的可能性。在某種情形下,這種否認也就等於說人不能理解上帝。當然這是實在的。人是不可能以絕對徹底瞭解的知識來認識上帝,來窮盡神性無限的深度。雖然我們只能認識上帝的一部分,但有關上帝的知識卻是實在的、真的知識。人認識上帝的知識大致可分二端︰

1、內在、與生俱來的知識

所謂人有內在認識上帝的知識並不是說他生來就認識上帝。這句話另有所指。也並非暗示人生來就有某種認識上帝的知識。所說內在認識上帝的知識是在一般情形下,當他一與上帝的啟示接觸時,這種認識上帝的知識就會同時發生。這種知識是自然發展的,正如人受造時就賦予了這種認識上帝的本性,並非是在人這方面揀選的結果。當然這種知識是屬於一般性的。

2、後天的知識

另一方面,後天的知識是從上帝一般性的與特殊性的啟示得來的。此後天認識上帝的知識並非由內心自然發生的,乃是由於追求知識的結果。此種外部的知識只能經過感受與反省、理論與辯論煩瑣的程式而獲得的。因此要依賴人意志的自發性的指導與不斷的鑽研。

雖然人生來就具有認識上帝的可能性,但是人距離生來就認識上帝的界限尚屬遙遠。

據說,我們認識上帝的知識,只限於上帝對他的受造者的關系範圍之內,並不擴及上帝本性的存在;但這種說法不甚正確。如果對於上帝和人的本性毫無所知,就根本不可能瞭解到神人間的關係。雖然人的知識有限,但由於上帝將他自己啟示給人,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的本性與存在。

二、從上帝的啟示所瞭解的上帝的本性

雖不能給上帝下一正確的定義,可是我們卻能對上帝的本性作一概略性的描述。有人給上帝下了許多所謂的定義,但對上帝最好的描述,莫過於上帝是無限完全的純靈(Pure Spirit of Infinite Perfection)。此種說法包含以下數端︰

1、上帝是純靈

聖經根本沒有打算給上帝的本性下一定義。與此相類似的,乃是在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中所透露的︰“上帝是個靈”(424)。這意思是說上帝在本質上是個靈,凡一切屬于靈的完全概念都在上帝裡面;上帝是自知的、自決的一位。上帝既然是純靈,自然排除古世紀諾斯底派(Gnostics)與中世紀神秘主義派(Mystics)的觀點,說上帝有一種靈妙、純真的身體。也排斥那種上帝是可見的,可以用感官辨識的觀念。

2、上帝是有位格的

上帝是靈這個事實也包含著他的位格,因為靈乃是一個有理智與道德性的存在者,當我們談到上帝是有位格的時候,我們就是說他是一位理智者,能夠自決。現今有許多人拒絕上帝的位格,並且將上帝當作萬有存在的無意識的原因,是世界的完全的原則,或宇宙包羅萬象的目的。雖然如此,在世界有理智的與目的性的行動中都可以清楚地見到上帝的位格;人類的合理性、道德性與宗教性也都是由有位格之上帝所產生出來的;此外,在聖經中也有關於上帝的清晰描述。在舊新約聖經中清楚描述到上帝是有位格的上帝。他來他去,他與人交談,他為人所信賴,他與人相交,有經驗,在人有困難時,他解救,他以得勝的喜樂充滿人的心,這都描述到上帝是有位格的上帝。此外,上帝在新約中的最高啟示乃是位格的啟示。耶穌基督用這種完全的方法將父啟示出來,他對腓力說︰“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149)

3、上帝是無限的完全

由於上帝是無限完全的事實,所以他與一切受造之物有別。上帝的本性以及他的諸德都沒有任何的限製與殘缺。作為一無限完全的上帝,他不但是無限,而且也超越一切受造之物,在萬有之上,尊嚴崇高,大有權威。此無限性,以及上帝的完全特質,乃與一切受造之物的屬性有別。這在摩西過紅海的詩歌中曾經贊揚過︰“耶和華阿,眾神之中誰能象你,誰能象你至聖至榮,可頌可畏,施行奇事。”在以下聖經章節中也可以找到此項贊美︰王上827;詩964697999231475;賽5715;耶2324。近代學者如詹姆斯威廉(illiam James)與威爾斯(H. G. ells)都反對上帝的無限性。他們認為上帝是“有限的、發展的、掙紮的、苦惱的與人共用失敗與勝利”的。

4、上帝與其完全性為一

上帝的根本特性之一就是他的單一性。這不僅說上帝是個靈,非經諸多部分所構成,也是說他的本質與靈乃是一個。上帝的本性並非自體的存在,另外又附帶他的屬性。上帝本質的全部是在每一屬性之中,換言之,在每一屬性之中,都是上帝本質的全部。上帝的完全性就是上帝向人啟示他自己。上帝的完全性的功用就是上帝把他的本質更精細地加以描述。因此聖經說上帝是真理、生命、亮光、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