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稱義之依據

 

1)天主教的觀念

    自中世紀時開始,天主教漸漸認為,稱義是上帝的恩典和人的善地合作而成的果實。他們教導稱,人用信心領受了上帝的恩典,這恩典能幫助他行使基督徒的美德,然後上帝因著這些美德而宣告他為義人。罪人本身向善的意志,和上帝所賜與的恩典,協同使他獲得義人的地位。上帝的恩典之能,果然是不可缺少的,但這恩典被灌注到罪人身上後所產生之義行,卻實在是人的義行。

    天主教又把稱義和成聖,混為一談。他們認為,人若要保持義的地位,必須要繼續行善。

    在宗教改革期間,天主教發起“對抗改革運動”,在曲雷得城舉行會議,重申天主教之教義。其中包括下列兩段關於稱義之教訓︰

“凡稱說罪人單因信稱義,其本人毋需合作而獲取稱義之恩,並毋需預備其心志之決定者,必被咒詛”(教法第九條第十六章)。

“凡稱說所領受之義並不藉著善行而在上帝面前得以保持及增加,並稱說善行只是稱義之果實與標記,而不是增加之原由者,必被咒詛”(第廿四條)。

    由此可見,天主教雖然承認,罪人是因信稱義,但卻否認信心是唯一的媒介。人必須加上他自己的善行,才能被稱為義;並且必須繼續行善,以保持義人的地位。

    這種見解之目的或許有可嘉之處,它鼓勵信徒行善。但它卻是與聖經的“惟獨因信稱義”之教訓,大相逕庭,輕視了上帝的恩典。

2)信心之義和行為之義的對照

   

    信心稱義和行為稱義是完全相對的方法。若要靠信心稱義,就必須排除行為的功德;若要把行為當作稱義之依據,信心就沒有足之餘地。人若把行為作為稱義的根據,就有所誇口,並因之擦除恩典(加五︰4)。

    保羅舉亞伯拉罕為例,証明稱義完全是靠信心,不是靠行為。這項原則是不改變的(羅四︰3~5,23~24;加三7~9)。相反地,凡想靠行律法而稱義的,都必失敗,且被咒詛,因為無人能完全遵守上帝的律法(羅三︰10~11;雅二︰10。參羅九︰31~32;十︰3)。

    保羅並以他本人的經驗,作為見証。他在以往熱心追求律法之我,自稱在律法上是無可指摘的;但是當他認識因信稱義之原則後,就把他從前認為寶貴的,看作無用,並完全放棄之,因為他確知,律法的義和信心的義,是不能和合相容的(腓三︰5~9)。

3)上帝的義

    上帝的義就是在律法之外所顯明的義。關於上帝的義,我們應當注意下列數點︰

    第一,這是出於恩典的義,它完全是上帝的行動,叫人“白白的稱義”,故此其中不能摻雜人的行為(羅一︰17;三︰22~24,27~28)。

    第二,這義是由基督成就的。他以自己的生命當作挽回祭,作了罪的贖償,所以上帝將我們的過犯,歸在基督身上(賽五十三;10;羅三︰25;五︰15~21;林後五︰21),同時將基督的義行歸與我們,以至他的順服成為我們的順服,他的善行成為我們的善行(羅五︰18下,19下;林前一︰30。參加二︰21)。

    第三,上帝的義是藉著信心而領受的。信心的目標是上帝的恩典和應許,即基督耶穌的義。凡放棄依靠自己的善行稱義,而信靠上帝所賜之義的人,都能獲得基督的義(羅三︰28;四︰5,24;加二︰16;三︰8~9;腓三︰9;來十一︰7;雅二︰23)。

    但我們必須認清,信心不是變相的善行。信心的行動並不賺得義位,也不是一件可誇口的義行(羅四︰2;林前一︰30~32;弗二︰8~9)。

    接受一件禮物,並不構成禮物的一部分,因禮物完全是來自送禮者。加爾文正確地指出︰“信心是指向基督,但本身不是基督;它指向基督的義,但本身並非是基督的義”(3︰11︰11)。

    第四,上帝稱罪人為義,並不與他公義之本性衝突。上帝的律法並被廢止,罪也並未被忽視,因為,律法在基督身上已經成全,罪的代價也已由他付清(羅三︰25;八︰32~33;十︰4;約壹二︰2)。

祈禱與神蹟醫治

 

    在12世紀前,大學尚未建立,醫藥知識在修道院中傳遞。修士和修女為了實踐基督愛人的精神,接受醫療訓練,並在教會裏實行醫療服侍。其實遠自6世紀,本篤修會會規(The Rule of St. Benedict)強調醫治病人、照顧客旅、扶助窮人的行動都在將來審判之日被記念。

    宗教改革之後,路德、加爾文、慈運理反對向傳說具有醫治能力的聖者禱告。路德更反對藉祈禱操控上帝的做法。加爾文認為中世紀靈修觀缺乏對上帝道成肉身的準確瞭解,因此加爾文修正中世紀靈修觀著重默想耶穌基督的受苦,轉而慶祝上帝在基督裏;既然上帝在基督裏,我們就從耶穌基督的受苦轉望那位超越的上帝。這位上帝對人有主權和最美好的旨意,所以當人面對疾病痛苦的時候,並非是要追求與受苦的基督契合,而是深信上帝藉疾病痛苦教導和管教我們。受苦並非毫無意義,尋求醫治,擺脫痛苦是自然的;但上帝未必醫治,痛苦及死亡亦有意義。

    路德、加爾文皆強調人的被動性,上帝的主權確定,人不能左右。但是,神學上的問題並非在於上帝的主權及人的被動性方面;而是人的祈禱能否改變上帝的決定?

   
影響祈禱與神蹟醫治理解的相關理念

1. 當代耶穌醫治職事的重尋

   
強調包括醫治的牧職才是「完整」(wholeness) 的牧職理解。因為按太4:23和9:35,耶穌職事主要包括講道、教導和醫治。而新約多處經文記載耶穌醫治,可2:1-12醫治癱子、可10:46-52 醫治盲人巴底買、路4:33-37在迦百農趕鬼等等,都是証明。而且耶穌所採用醫治的方法並沒有規定。

2. 當代神醫觀念(Divine Healing)的湧現

    西方歷史中,理性化與世俗化過程,自啟蒙運動後就把神秘主義(esotericism)排於門外,但神秘主義透過浪漫主義留存下來,形成與啟蒙運動的世界觀衝突。雖然當代神學把自然與超自然二分,醫治被理解為自然界醫學上的範圍;但另一方面卻仍有很多人追求祈禱得醫治這非常例外的恩賜。

3. 當代內在醫治(Inner Healing)的觀念

    認為部份疾病與罪有關係(約5:14、路5:18-24),釋放是醫治的一種。(但疾病亦可以與罪是沒有關係的,見約9:2-3)。

    醫治的途徑可以是:學習上帝的話、禱告、悔改、順服、寬恕、更新、委身、認罪及接受輔導等。強調上帝的主權,身體醫治並非終極;最重要是更像基督,例如保羅。

   
釋放是藉祈禱和屬靈爭戰,把被魔鬼控制的人鬆綁的過程。

    以上三方面概括的指出了祈禱與神蹟醫治的理據和被實行的原因,但我們並不能就此簡單作一個是與非的判斷。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按聖經與實在的經驗作神學反省。以下的各點,可以作為我們在禱告與醫治服侍中留心思考的範圍。

1. 肯定耶穌及教會醫治職事

    聖經中「救恩」是與醫治有關。而出15:25-26指出耶和華是醫治的上帝。人守律例,免患病;事奉上帝,病得醫治,而耶穌對醫治與宣講同樣重視,並且差遣門徒傳道治病(可16:15-18)。

2. 肯定病與罪的關係

    雖然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與罪有關(約9:2-3),但無可否認,罪與疾病是常常相連(雅5:14-16)。 

3. 肯定醫治的不同方式

    耶穌並沒有以一定的方式醫治病人,祂有以一句話、伸手摸他、甚至用唾沫和泥土,也有趕鬼。保羅也曾像主耶穌,病人觸摸他的衣裳也得醫治(徒19:11-12),透過按手(路13:12-13)抹油(雅5:14-16)亦是方式之一。

4. 運用醫治的恩賜

    醫治是一種恩賜(林前12:9),醫治者要有憐憫的心腸(太20:29-34),願意付出(徒3:6)。若然醫治是一種恩賜,我們就不能否定,但同樣也不應被視為每個信徒都一樣擁有,否則這就不是恩賜了。至於如何辨別和獲得,這正是我們要認真和謹慎處理的問題。

5. 肯定上帝的主權和旨意美善

    醫治或許是人的期盼,但死亡不應被視為人生的終結。基督徒的信仰是死後進入永生(約11:25)所以身體得醫治不是唯一的目標,戰勝罪與對死亡的恐懼更重要(林前15:55-56)。基督徒不美化死亡;亦不懼怕死亡。

6. 當代醫治職事的確立

    教會自從第四世紀開始失落醫治的使命,313年君士坦丁皇帝發表Edict of Milan後,教會成為社會建制一部份,忘記了教會醫治個人及更新社會的使命。 
醫治應包括四方面:身體、情感、屬靈、關係。教會履行醫治職事,有更新社會,見證上帝國度的作用。從牧養及輔導角度建立教會醫治的使命,重視身體醫治的禱告,但更要注要心靈得醫治的祈求。同時輔導病人學習接受無法醫治的事實,迎接死亡是牧靈的另一焦點。 

7. 實際的應用

    對於那些認為自己大有信心的信徒,表明自己的立場,不存偏見。任何人無論信心如何,也要尊重醫院的醫療運作。不可隨便作宣告醫治的祈禱,要知道承擔責任。祈禱要察驗整體方向,辨別上帝的心意。祈禱一方面是個人的,另一方面是屬於群體的;信徒群體是「聖徒相通」的群體,所以要讓病人及家屬親友感到基督徒的關懷。

 

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聖靈的名稱和稱號

 

在聖經中,人們常常可以通過研究賦予某人的名字和頭銜來了解關於某人的很多信息。聖靈也是如此。賦予他的十三個頭銜提供了對他真實本性的深刻洞察。他被稱為:

 

A.     上帝的靈

 

“不知道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面嗎?” 1 Cor. 3:16

 

B. 基督的靈

 

“但你們不是在肉體裡,而是在靈裡,如果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面。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屬他的了”(羅馬書 8:9

 

C. 永恆的靈

 

“基督藉著永遠的靈將自己毫無玷污地獻給上帝,他的寶血豈不更能洗淨你的良心,從死行中潔淨你,來事奉永生的上帝嗎?” (希伯來書 9:14

 

D. 真理的靈

 

“然而,當他,真理的聖靈來臨時,他會引導你進入一切的真理:因為他不說自己;但凡他聽見的,他就說;他要將將來的事指示你們”(約翰福音 16:13

 

E. 恩典之靈

 

“你們想一想,他曾將上帝的兒子踐踏在腳下,並數算立約的血,使他成聖,成為不聖潔的事,並且不顧上帝的罪而行了何等嚴厲的懲罰,恩典之靈?” (希伯來書 10:29

 

F. 榮耀的靈

 

“如果你們為基督的名受辱,你們有福了:因為榮耀和神的靈停在你們身上:在他們方面,他被說成是邪惡的,但在你們方面,他是被榮耀的”(彼得一書 4 14)

 

G. 生命之靈

 

“因為在基督耶穌裡生命之靈的律,使我脫離了罪和死的律”(羅馬書 8:2

 

H. 智慧和啟示的靈

 

“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上帝,榮耀的父,將智慧和啟示的靈賜給你們,使你們認識他”(弗 1:17)。

 

I. 安慰者

 

“但保惠師,就是父要奉我的名所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教訓你們,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過的一切話”(約翰福音 14:26)。

 

J. 應許的靈

 

“和他們聚集在一起,命令他們不要離開耶路撒冷,而要等待父的應許,他說,你們已經聽說過我。因為約翰是真正用水施洗;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使徒行傳 145

 

K. 兒子的靈

 

“因為你們不再受制於恐懼的精神;但你們已經領受了兒子的靈,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馬書 8:15

 

L. 聖潔的靈

 

“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馬書 1:4)。

 

M. 信仰之靈

 

“我們有同樣的信心,正如經上所寫,我相信,所以我說過;我們也信,所以說”(2 Cor. 4:13)。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論悔改

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 ——路加福音十五章七節

 

    我們已經知道,耶穌要求人回轉。我們也已知道,回轉包含三個要素:悔改、相信和更新。回轉究竟依什麼次序雖難明說,但一般都同意,很可能三者同時發生。不問你是否清楚感覺到——在回轉的關鍵時刻,三者一齊出現。

 

    用最筒單的幾個字來描寫悔改就是「回頭」。那從什麼地方回頭?答案只有一個字:罪。我們知道,聖經指出罪就是偏離正路,違背上帝的法則。罪是否定上帝的權柄,拒不接受人應盡的一切本份。罪是亞當與夏娃被誘惑墮落時進入伊甸園的那惡源。自從伊甸園的悲劇發生後,那邪惡的毒素便侵蝕到一切的人,因此「人人都犯了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罪破壞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從而也打亂了人與人,甚至人與自己的關係。

 

    假若不能把這種上帝「所厭惡的可憎之事」去除,我們既不能與上帝恢復和好,世界上人與人間也不會有和平。我們的內心也得不到平安。上帝不單只要我們遠離罪,還得與一切的罪割絕——不為世上邪惡的力量所影響、不陷在肉體的罪中、不給魔鬼留餘地。換句話說:面對罪,決無商量或付價還價的可能,絕不讓步,決不妥協。基督要求我們百分之百的忠城。

 

悔改與信心

 

    叫我們對基督盡忠的是由於愛。要是我們全心全意愛耶穌基督,便不去做祂憎厭的事,會自動與生活中所有的罪斷絕來往,憑信心把自己托付給祂。因此悔改和信心是攜手同行,二者缺一不可。沒有了靠基督得救的信心,便不能有真正的悔改;沒有真正的悔改,也不會有得救的信心。

 

    主耶穌出來傳道時,宣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四17)。這是上帝藉著他的兒子所傳的信息。耶穌來到世間,心裡滿了慈愛和憐憫;但祂毫不遲疑,立即一針見血,指出人的過犯與人的罪惡,呼籲人類承認他們的罪,從不義的道路上回轉。祂要人明白,人須先悔改,才能接受祂的慈愛、恩典和憐恤。祂決不肯忽略、也不能輕看人的罪孽。祂要求人審察自己,從偏行的道路上作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回過頭來。他要人有新生的樣式,全新的態度,才能得到上帝的大愛。

 

    有一天,有些人來見耶穌,說羅馬總督彼拉多手下的士兵平息猶太人的某次亂事時,曾把所殺的加利利人的血攙雜在猶太人的祭物中。他們又告訴耶穌,西羅亞地方的—座大樓倒塌時,死了許多人。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麼?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路十三23)。耶穌的意思是說,人不問死於橫禍、意外或自然死去,若不悔改,回歸上帝,都難逃滅亡的命運。因此若不先悔改,信心絕不可能出現。上帝的恩典無限,非人所能限制;但人的悔改讓上帝的恩典可以進來。悔改是人必須做到的第一步。

 

悔改與上帝的思典

 

    人的得救完全靠上帝的恩典。聖經說得很清楚,人不能靠行律法稱義;又說:「義人必因信得生」(羅一17)。人的得救與稱義完全靠基督的救贖大功。不過,要讓基督在十字架的犧牲收效,產生作用,人,不問老幼,必須先承認自己的罪,同時憑信心接受基督。

 

    先知約拿向古亞述的首邑尼尼微城傳悔改的信息,全城的人悔改,未遭傾覆之禍(約拿書第二章)。先知以西結傳悔改的信息時說:「以色列家阿,我必按你們各人所行的審判你們;你們當回頭離開所犯的一切罪過,這樣,罪孽必不使你們敗亡」(結十八30)。

 

    悔改也是施洗約翰所傳偉大的信息,他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三 2)。

 

    新約全書裡頭提到「悔改」不下七十次。耶穌說:「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使徒彼得在五旬節那一天所傳的信息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徒二38)。使徒保羅也傳講悔改,他「對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證明當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聖經說,上帝要人悔改,「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上帝並不鑑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徒十七30)。悔改是上帝的命令,是必須的。上帝說:「若不悔改,只有滅亡!」你悔改了沒有?你真的悔改了嗎

 

    聖經上記載有許多假悔改的例子。以色列人要求離開埃及、脫離奴役,前往應許美地迦南時,埃及王法老告訴他們:「我犯了罪了,……」(出九27),這不是悔改,只是後悔不該那麼做,算不得是真的認罪。舊約撒母耳記上十五章和二十六章記有掃羅王的認罪,也不屬真悔改。但大衛告訴先知約拿說「我得罪耶和華了」(撒下十二13;二四1017),卻是真正悔罪(看詩篇五十一篇)。

 

耶穌給悔改下的定義

 

    主耶穌說的悔改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全本聖經一再提到這件事呢?打開英文字典,查repent(悔改)這個字解釋是「後悔,從心底裡感到難過」。但耶穌用的「悔改」這個字的原文,意思比這要深刻得多,不只是為犯罪而難過和後悔。聖經上的「悔改」的意思是「改變」或「回轉」,包含行動和衝力,是個人完全十足的轉向,回過頭來。聖經叫我們認罪和悔改,是叫我們遠離罪的道路,走上與罪相反的方向,和罪及與罪有關的一切完全割斷關係。

 

    耶穌講過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來生動地說明悔改的真義。浪子悔改不是消極地坐著不動,心裡為罪難過。他不是留在豬群裡不動;他起來,他離開,他朝相反的方向走,回到父親的家裡,在父親面前謙卑認罪。結果,他得到赦免。

 

    今天,太多基督徒講悔改時大大離開了聖經的教導,他們以為悔改只是對著已犯的罪搖搖頭說:「糟糕,我做了這種事,真抱歉!」然後繼續生活如故,好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真正的悔改是「改變,轉過頭來,朝新的方向走去。」只是感到抱歉,離悔改仍有一大段路。曾經跟從過耶穌後來出賣了他的加略人猶大,心裡十分後悔,以致自縊而亡。他的行動說明他已認錯,但是一種未真正悔改的認錯,就連改過也未達真正悔改的要求。無論你怎樣苦待己身,怎樣用患難操練你的心志,都不能取悅全能的上帝。我們的罪不能靠己力來救贖,只有也必須靠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大功,因祂在那裡為我們的罪受苦、擔去了我們應受的死的刑罰。人所能忍受的任何苦痛都不能令我們真正悔改。

 

悔改的三方面

 

    悔改的第一步,是認識什麼是罪。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遠不配)上帝的榮耀」(羅三23)。先知以賽亞承認自己有罪時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賽六5)。古代智者約伯瞥見上帝的聖潔時說:「我厭惡自己」(伯四十二6)。使徒彼得承認:「我是個罪人」(路五8)。而保羅也承認自己的罪,稱自己「罪魁」(提前一15)。

 

    人受聖靈感動,承認自己有罪。事實上,若無聖靈在人的心裡動工,悔改不會出現。聖靈可能藉著一位慈母的禱告,一位牧師的講道,福音廣播中的一個節目,禮拜堂高聳入雲的的尖塔,或者一位所愛之人的逝世,來觸動人認罪的心。

 

    其次,悔改涉及感情。真正的悔悟中不能沒有感情的成份。

    第三,悔改還和一個人的意志有關。

 

    意志是悔改的核心,一個人必須有脫離罪的決心,也就是改變自己對本身、對罪和對上帝的態度;改變個人的感受、志向、性情和目標。

 

    只有上帝的靈能給你真正悔改的決心。有個小女孩子禱告,她說:「求主改造我,使我做個好女孩,不用好到十分,只要不用挨爸爸打便夠了。」悔改只做到這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有許多人在教會的名冊上有份,有時間偶爾赴崇拜,也捐錢幫助一些教會的活動。禮拜過後跟牧師握握手,稱讚他講道出色:他們套用信徒間屬靈的話語傾談,也能背得出相當多的聖經節,但卻沒有真正經歷悔改的過程;他們對信仰的態度是可有可無;生活中遇到難處會來到上帝面前求,平安無事時,很少想到那曾為他捨命的主。可是聖經的教訓是:一個真正歸信基督的人,是一個在凡事上都有了改變的人。

 

悔改要求奉獻自己

 

    聖經上找不到一句話,說是做基督徒以後,生活可以隨便,願意怎樣便怎樣。基督進入人心中後,他希望你尊祂為主,要求你完全的奉獻與交託。無論是行動,是思想,都由祂來管理,把你一切的才能獻給祂。而你的所行所為都奉他的名而作,不打一點折扣。

 

    今天,太多的基督徒可以很輕易決定不去做禮拜,但要決定不買冰箱卻很為難。要他們在分期付款購汽車和捐點錢傳福音之間作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什麼,不用我說你們也猜得到。太多的所謂基督徒把提高生活水準放在用錢的首位,不願拿出錢來傳播基督的教訓。他們有時間去電影院、看足球比賽、或者去旅遊,卻沒有時間留給那位時刻看顧他們的天父。我們願意為了購置新居或者更大的電視機而節衣縮食,要我們照聖經吩咐奉獻收入十分之一,卻拿不出錢來。

 

    這種態度一定得徹底改。我們指責異教信徒,指責古代拜偶像的人,我們與他們間的不同,只是我們所膜拜的是亮晶晶的鉻和鋼的製成品,是物質、地位、名和利,還有聲望與安全。一切妨礙我們與上帝親近的事物都是偶像。

 

    耶穌要我們把他放在首位,一切社交生活、家庭生活、辦公生活與生意都須以基督為主。祂是我們的工作、思想和言語的中心,因為一個真正悔改了的人,一切都會交託給上帝。

   

    記得那位與耶穌同釘十架。在死前悔改的強盜說的話嗎?他說:「主啊,求你記念我……」他稱耶穌為主,表示他完完全全的順服。他把自己完全付託,真正的回轉。這是真實悔改後才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