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悔改所包含的要素

  

「悔改所包含的要素」在基督教神學與聖經教導中是一個關鍵的主題,涵蓋了心靈轉變、行為改變與對上帝的回轉。在您提供的文件中,以下是從馬丁路德的作品與改革宗神學中關於「悔改」要素的深入理解與整理:


一、悔改的核心要素(根據馬丁路德神學)

根據《馬丁路德神學基本著作》(Martin Luther’s Basic Theological Writings)與其相關作品,悔改(拉丁文:poenitentia;德文:Buße)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核心面向:

  1. 認罪(Confession
    • 承認自己在上帝面前的罪,是悔改的第一步。
    • 路德在其《九十五條論綱》第1條就指出:「當我們的主和老師耶穌基督說『悔改』時,他的意思是整個信徒的生命都要悔改。」
    • 這裡的「整個生命」暗示了悔改不僅是一時的情緒,而是一個持續的屬靈旅程。
  2. 痛悔(Contrition
    • 真實的痛悔是對罪的悲傷,不是出於對懲罰的恐懼,而是因為明白罪是得罪上帝。
    • 路德批評中世紀教會只強調形式上的悔罪(如買贖罪券),卻忽略了內心的破碎與真誠哀傷。
  3. 信心(Faith
    • 悔改不是靠自己的功德換取赦罪,而是因信靠耶穌基督的救恩。
    • 在《基督徒的自由》與《論基督徒的義》裡,路德強調「因信稱義」是悔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生命更新(Renewal / Amendment of Life
    • 真悔改必然導致生活方式的改變。
    • 在《小要理問答》與《大要理問答》中,路德強調悔改帶來聖潔的生活與每日對老我之死的操練。
  5. 倚靠聖道與聖禮(Means of Grace
    • 悔改不是脫離教會生活的個人行為,而是在上帝話語的光照與聖禮(如聖餐、洗禮)中經歷恩典的更新。
    • 路德認為聖道與聖禮是信徒悔改生活的中心支柱。

二、悔改與律法的關係

在《加拉太書註釋》中,路德提到律法的功能之一就是使人知罪,驅使人悔改,進而轉向福音。這表明:

  • 律法責備人,使人絕望於自己
  • 福音宣告赦罪,使人得著盼望與釋放

因此,悔改是律法與福音交錯之處所發生的屬靈轉變。


三、悔改的結果

  1. 赦罪的確據(Assurance of Forgiveness
    不是因人的誠意或行為,而是因耶穌基督已完成的贖罪工作。
  2. 與上帝恢復關係(Reconciliation
  3. 對罪的憎惡與對義的渴慕(Hatred of Sin & Love of Righteousness

小結:悔改的五大要素總結

悔改要素

說明

認罪

承認自己的罪與虧缺

痛悔

出於愛上帝而對罪憂傷

信心

信靠基督的赦罪應許

生命更新

脫離罪行,活出聖潔

恩典中堅持

持續倚靠聖道與聖禮

 

真正的悔改

 

 

「真正的悔改」(True Repentance)在聖經與教會歷史中是一個極其核心而深刻的主題,不僅關乎個人與上帝的關係恢復,也關係整個信仰群體的更新。以下是從聖經神學、改教運動與靈修傳統中對「真正的悔改」的深入探討。


📖 一、聖經中「真正的悔改」的定義

希伯來文:שׁוּבshuv)=「轉回」

  • 表達的是方向的改變,從偏離上帝的道路「轉回」歸向上帝。
  • 例:耶利米書 24:7:「他們要歸向我我也要作他們的上帝。」

希臘文:μετάνοια(metanoia)=「心意的轉變」

  • 意指思維方式的更新與改變生活方式
  • 例:馬太福音 3:8:「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二、改教運動中的「悔改」觀

馬丁·路德在《95條論綱》的第一條寫道:

「我們主和夫子耶穌基督說:『你們應當悔改』(太4:17),意思是:整個信徒的生命應當是悔改的生活。」

這表示悔改不是單一行為,而是:

  • 持續的生命方式a continual posture of turning toward God
  • 與信心相連(悔改與信心是上帝賜予的雙重回應)

加爾文也強調悔改是「心靈真實地轉向上帝,並在生活中結出敬虔的果子。」


💔 三、真正悔改的五個要素

  1. 認罪(Confession:真誠地承認自己的罪(詩篇 51:3–4
  2. 悲痛(Contrition:對罪的痛悔,不僅因後果而哀傷,更因得罪了上帝(林後 7:10
  3. 決裂(Turning from sin:實際遠離過犯的行為(以賽亞書 55:7
  4. 信靠(Faith in Christ:不是靠行為補償,而是信靠基督的赦免(徒 20:21
  5. 更新(Fruit of repentance:生命結果子,顯明悔改是真的(太3:8;加5:22

🔥 四、與「假悔改」的區別

真悔改

假悔改

痛悔是因為得罪上帝

痛悔是因為受懲罰或失敗

有生命改變的果子

沒有實際行為的改變

接受赦免後活出恩典

只是暫時性的情緒或宗教儀式

伴隨信心與順服

只在乎赦罪,不願順服上帝


🙏 五、實踐與靈修建議

  • 每日靈修中操練認罪與省察(如加爾文與路德的晚禱格式)
  • 閱讀詩篇51篇、32篇,作為悔改的禱告詞
  • 參與聖餐前的悔罪與自我省察(林前11:28
  • 在小組或屬靈同伴中坦誠分享生命中的掙扎與悔改旅程

🕊六、一段悔改的禱告(參考詩篇51

「上帝啊,求你按你豐盛的慈愛憐憫我,按你豐厚的慈悲塗抹我的過犯求你為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詩篇 51:1, 10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為何主耶穌必須死?

 

 

這是整本聖經的中心問題之一:為何主耶穌必須死?

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四個關鍵角度來看:上帝的聖潔與公義、人類的罪、上帝的愛與計畫,以及耶穌的順服與使命


一、因為上帝是聖潔而公義的上帝

上帝的本質是絕對聖潔(利未記 11:45),祂不能容忍罪惡。聖經說:

「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 6:23

這不僅是指肉體的死亡,也是與上帝隔絕的靈性死亡(以賽亞書 59:2)。

在上帝的公義下,罪必須被審判。祂不能無視罪惡,否則就違背了祂自己的本性。


二、因為人類無法自救

人雖被造為上帝的形象,卻選擇悖逆上帝,陷入罪中(創世記 3章)。所有人都犯了罪(羅馬書 3:23),而且無人能靠善行補償:

「我們都如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以賽亞書 64:6

祭物與律法(如摩西律法的獻祭制度)只是影子,不能真正除罪(希伯來書 10:1-4)。


三、因為上帝的愛與救贖計畫

上帝的公義要求刑罰,但祂的不願人滅亡(彼得後書 3:9)。因此,祂差遣自己的兒子,作為無罪的代贖者

「上帝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翰一書 4:10
「上帝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上帝的義。」(哥林多後書 5:21

耶穌的死,是上帝愛與公義的交會點。


四、因為耶穌甘願順服與犧牲

耶穌不是無奈地被殺,而是主動地走向十字架

「我父愛我,因我將命捨去,好再取回來。沒有人奪我的命,是我自己捨的。」(約翰福音 10:17–18

祂成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 1:29),為要成就新約的應許——使凡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 3:16)。


小結:耶穌的死是唯一的道路

耶穌必須死,因為:

  1. 只有祂能完全滿足上帝的義與聖潔要求
  2. 只有祂是無罪的人子,能代替有罪的人類
  3. 只有祂能打破死亡與罪的權勢,帶來永恆的生命與救恩(希伯來書 2:14-15);
  4. 祂的死開啟了與上帝和好的唯一道路(約翰福音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