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與基督教神學中,「悔改之成分」(Elements of Repentance)是對人心靈、意志與行動全面轉向上帝的過程中,內在運作的要素。這些成分幫助我們分辨真實的悔改與假冒的後悔,也引導信徒活在每日悔改的生命中。以下是從聖經教導與宗教改革者(如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神學整理的悔改成分:
一、悔改的四大基本成分(從歷代教父至改革宗傳統)
成分名稱 |
說明 |
1. 知罪(Knowledge of Sin) |
意識到自己違背了上帝的律法與旨意,認識罪的本質與後果。 |
2. 痛悔(Godly Sorrow) |
因冒犯了上帝而深感悲痛,不是出於懼怕懲罰,而是出於對上帝的愛與敬畏。 |
3. 棄罪(Turning from Sin) |
決心離棄罪惡,停止原有的罪行與生活方式,與罪劃清界線。 |
4. 信靠(Turning to God in Faith) |
倚靠上帝的恩典與基督的赦罪,並相信上帝已接納悔改的人。 |
二、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的悔改成分整理
加爾文將悔改(poenitentia)定義為:
「悔改是真實的回轉,從我們的肉體轉向上帝,伴隨著誠實的心痛和敬虔的畏懼、對罪的憎恨,以及渴望過聖潔的生活。」
他指出悔改包含兩大分支:
- 內在的破碎(Contritio cordis)
- 心靈對罪的破碎與哀傷;
- 被聖靈光照,認清自己何等需要恩典。
- 外在的更新(Vitae emendatio)
- 生命行為的實際轉變;
- 結出悔改的果子(太3:8)。
三、馬丁路德對悔改成分的強調
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第1條說:
「當我們的主耶穌說『悔改』時,他的意思是:整個信徒的生活都應當是悔改的生活。」
他認為悔改包含:
- 從罪惡中破碎與轉離;
- 對福音的信心與倚靠;
- 在聖道與聖禮中接受上帝的赦免與更新。
他特別強調悔改是:
- 一種屬靈生活的狀態,而非一次性的舉動;
- 必須以信心為中心,否則會墮入律法主義或絕望。
四、聖經中顯明的悔改成分經文支持
成分 |
關鍵經文 |
備註 |
知罪 |
詩篇 51:3「我的過犯我知道;我的罪常在我面前。」 |
大衛認罪,清楚知道自己的過犯 |
痛悔 |
哥林多後書 7:10「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 |
強調「敬虔的悲傷」與「屬世的憂愁」不同 |
棄罪 |
箴言 28:13「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 |
悔改不能停留在認罪而無實際行動 |
信靠 |
使徒行傳 3:19「所以你們當悔改歸正,使你們的罪得以塗抹。」 |
悔改不只是悲傷,還要「歸正」轉向上帝 |
五、牧養與屬靈反省應用
當我們教導或引導信徒悔改時,可以這樣幫助他們檢視:
- 我有真誠地認識自己得罪上帝的地方嗎?(知罪)
- 我是否因得罪上帝而感到悲傷?還是只是怕被揭露或懲罰?(痛悔)
- 我是否真心決定停止犯罪?還是還有妥協?(棄罪)
- 我是否信靠耶穌基督的赦罪應許?還是仍靠自己表現?(信靠)
六、總結:悔改成分的整體圖像
悔改成分 |
對象 |
效果 |
知罪 |
自己的罪 |
看見需要拯救 |
痛悔 |
上帝的聖潔 |
內心破碎 |
棄罪 |
過去的生活方式 |
改變行為 |
信靠 |
耶穌基督 |
得著赦免與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