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與悔改」(Faith and Repentance)是基督教救恩教義中不可分割的雙重回應,是人面對上帝福音時所必須經歷的轉變。以下從聖經根據與宗教改革神學角度,整理出它們的關係與次序、異同與合一:
一、聖經中「信心與悔改」的關聯
在聖經中,「悔改」與「信心」常常成對出現:
- 馬可福音 1:15:「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信福音!」
- 使徒行傳 20:21:「又對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證明當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
這表示:
👉
悔改是對「罪」的轉離,
👉
信心是對「上帝」的轉向,
兩者合一,構成救恩的回應。
二、悔改與信心的定義與區別
要素 |
定義 |
關注方向 |
悔改(Metanoia) |
從罪中回轉,悲痛懊悔並決志離罪 |
對罪的反應(離開) |
信心(Pistis) |
對上帝的應許、特別是對基督的信靠與委身 |
對上帝的回應(依靠) |
區別:
- 悔改偏向「否定面」:對罪的悲傷與棄絕。
- 信心偏向「肯定面」:對上帝的信靠與接納基督的救恩。
三、兩者的先後關係?
神學上有三種主要看法:
- 悔改在前,信心在後(Preceding Repentance)
- 特別在靈命甦醒時,人先認識罪才會仰望基督。
- 常見於傳統福音派與路德宗強調的律法→福音模式。
- 信心在前,悔改隨後(Preceding Faith)
- 因為人無法真實悔改,除非先被上帝賜下信心而重生。
- 此觀點強調信心的超自然來源(參加爾文神學)。
- 同時發生(Simultaneous)
- 改革宗普遍認為「悔改與信心」是重生的雙生子,是同時由聖靈所激發的恩典反應。
- 《海德堡要理問答》第21問中說明,真正的信心必然包含對罪的痛悔與生命的改變。
四、信心與悔改的合一性
- 馬丁路德說:「悔改與信心是對同一個福音的雙重回應。」
-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強調:「真正的悔改不能離開信心,真正的信心也總伴隨悔改。」
- 悔改若沒有信心會落入律法主義與絕望,
- 信心若沒有悔改則會陷入虛假或廉價恩典。
五、牧養與屬靈操練中的應用
在傳講福音、屬靈指導或靈修反省中,我們可以:
- 同時呼召人悔改與信靠耶穌:如使徒行傳的講道。
- 提醒信徒每日活出悔改與信心的生活:路德說「整個基督徒的生命就是悔改的生活」,而改革宗則視「信心活出來的樣式」為每日的順服與轉向上帝。
- 避免只強調悔改的情緒而缺乏信心的應許:這會導致律法主義與定罪感。
- 也避免只強調信心的接受卻忽略悔改的行動:這會變成廉價恩典(Dietrich Bonhoeffer)。
六、結語與靈修建議
信心與悔改是一條恩典的道路:
- 我們悔改,是因知道上帝會赦免我;
- 我們相信,是因知道祂呼召我轉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