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公禱書

 

    在聖公會的崇拜中,「公禱書」的使用是其中一個很鮮明的特色。而第一本公禱書的起源,是英王愛德華六世於1549年通過「統一法案」(The Act of Uniformity)後,由克蘭麥大主教起草編修而成,且自當年6月起英格蘭境內的所有教會都要遵照使用此公禱書。第一本公禱書承襲了西方教會的禮儀傳統,包含了「日課祈禱書」(包括經課、各時辰禱文等)、「彌撒書」(包括感恩聖禮禮文等)、「儀式書」(Ritual,包括各種禮儀如婚喪、探病、悔罪禮等指引及禱文)等。

 

    克蘭麥大主教編輯公禱書的邏輯,是嘗試在「聖言」(Word)和「聖禮」(Sacrament)中取得一個平衡。許多教會常偏重在單一焦點上,比較重視聖言的教會,是以「講台」作為中心;而重視聖禮的教會,除了莊重的「祭壇」外,還會有許多華麗的裝飾。而主耶穌所說的大使命(太28:18-20),應該要包含聖禮的元素(給他們施洗)和聖言的元素(教訓他們遵守)。因此,聖公會就是遵循主耶穌的吩咐,運用的是具有雙重焦點的崇拜方式,去使人成為門徒。

 

    而英格蘭教會也透過對公禱書的編修,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大眾的參與上,所以公禱書剛開始設定的對象就是一般的民眾,讓他們在公眾的崇拜中使用。隨著時代的演變,在普世聖公宗不同地方的公禱書也有各自的發展,但基本上都包含了各式連禱文、祝文、聖洗禮文、聖餐禮文、按立聖職禮文和各種家庭生活會用到的牧養禮儀。現在有些當代公禱書亦提供了傳統和現代兩種語言的禮文可以選用。而詩篇也被完整的收錄在公禱書中,另外還有一些選用的禱文、信仰綱要和歷史文件等。

 

    為什麼聖公會會使用公禱書來崇拜呢?可以這麼說,某種程度上所有的教會都是有禮儀的教會,或許型態不同但仍有他們的「禮儀」。即使沒有嚴謹的禮儀書,主領者還是會以他的習慣,每個禮拜提供類似的禱告或程序。然而,依照個別的習慣來禱告和崇拜,一定會比使用一本文字清晰優美和神學正統的公禱書來崇拜更好嗎?正如崇拜(Worship)這個字來自於「worth-ship」,表示要做那些最值得做,且不會改變、需要反覆做的事。所以崇拜中應該要提供信徒一套表達虔誠信仰的方式,而這需要有紀律的使用一套重複的禮儀。此外,公禱書的使用也帶有「教育」的目的,能幫助所有參與崇拜的人,能認識上帝的真理和明白如何實踐信仰生活。

 

 

禮儀的教會

 

    聖公會的崇拜十分莊嚴慎重,是在一種神聖的氛圍中榮耀上帝,教友能用他的五種感官來參與崇拜。他能「聽」到聖言和聖樂;並在聖餐禮中「摸」和「嚐」到祝聖的餅和酒;也可以「聞」到撒香的味道;當然也「看」見整個教堂的禮儀空間和莊嚴的崇拜。整體上來說,聖公會崇拜遵循優雅、敬虔的儀式進行,所以聖公會是一個禮儀的教會。

 

    而我們知道如此崇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使徒的時代,當時就已經有一些基督徒聚會的內容被記錄下來,包含敬拜、頌讚,甚至是聖餐。

 

    聚會在特定的區域舉行,由主教或長老主持。崇拜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對所有人開放,包含讀經、詩篇、講道、問安和頌讚;但後半部只有那些已經受洗的人能夠參加,包含奉獻祈禱和聖餐。所以,我們知道教會的崇拜從一開始就有禮儀存在。

 

    「禮儀」的目的就是要邀請人們參與崇拜,由它的希臘文Leitourgia暗示了這一點,它是由兩個字組成:「人們」(Laos)和「工作」(Ergon)。所以,禮儀的本質是關乎人們的工作,是上帝從起初就賦予人類的使命。所以禮儀不應是僵化的形式,而是要幫助人類表達自己使命的活動。特別在崇拜聚會中,良好的禮儀有助於形塑信徒的生命。

 

    然而在中世紀中,有些事態的發展削弱了一般人在禮儀崇拜中的參與。禮儀轉變為神職人員在祭壇上表演的複雜儀式,而一般人不懂拉丁文更是難以理解所發生的事。這樣的現象到了宗教改革開始之後,有了一些轉變。英格蘭教會透過對「公禱書」的編修,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大眾的參與上。所以公禱書剛開始的設定,使用的對象就是一般的民眾,目的在增進公眾崇拜中的使用。

 

    聖公會不同於其他認信教會(Confessional Churches),以教義信條定義其信仰;而是一個禮儀的教會,著重以崇拜親近上主,以禮儀深化信徒的信仰生命。透過禮儀崇拜我們使無形的神恩以有形的記號來展現。因此,禮儀不只是儀節規範,而是上主向在世門徒施予恩典的媒介。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基督代贖的價值無限

 

  「限定的代贖」這個教義並不是要限制基督代贖的價值與能力。代贖的價值有多高,要看是誰來代贖,代贖的人愈尊貴,代贖的價值就愈高。既然基督是以「是上帝也是人」的身份受苦,他受苦的價值是無限的。聖經清楚提到基督是以「是上帝也是人」的身份受苦,例如:「榮耀的主」被釘在十字架上(林前二8);惡人「殺了那生命的主」(徒三15);上帝「用自己的血」「買贖」了教會(徒廿28)。代贖的價值既然無限,所以上帝如果計畫要拯救全人類,這代贖的功勞是足以拯救全人類的。所謂代贖被限定,是指「這代贖功勞的對象」被限定,只有某些人得到代贖的功效,就是那些真正得救的人才得到代贖的功效。

   說到這裡,有時候會有人誤以為加爾文主義教導「基督為這個人受了一些苦,又為那人受了一些苦,如果基督還要拯救更多人,就還得受更多苦」。但是我們相信,即使人類中蒙赦免得拯救的人數很少,這些人還是需要無限價值的代贖,才能使他們得到赦罪救恩的福氣。

      反之,如果有許多的人,甚至全人類都要蒙赦免得拯救,基督受死的功勞作為他們得救的憑據,也是綽綽有餘。這就好像如果地上只有一棵樹木,太陽要讓它生長必須發射的光線,和如果地上長滿蔬菜樹木,太陽要讓它們生長必須發射的光線,兩者是一樣的。

      同理,如果只有一個靈魂得救,基督必須為他受的苦,和如果大多數人甚至全人類得救,基督必須為他們受的苦,兩者是一樣的。罪人既然是得罪那位有無限尊榮的上帝,並且已經被定罪,要永遠受苦,除非另外有一位既有無限的價值,又為他犧牲的人物,否則他的罪就不能得贖。

      既然沒有人會因為「人類由於亞當犯罪而被定罪」,就說「亞當為這個人犯了一些罪,又為那個人犯了一些罪,所以如果有更多的罪人,亞當就還得犯更多的罪」。那麼他們對基督受苦,怎麼可以有那樣的想法呢?

2024年6月12日 星期三

自我否定的信仰

  

    基督教之自我否定和棄絕世界的哲學:我們不屬自己,乃屬上帝《基督教要義》第3卷第7章提到「自我否定」內容如下

 

1. 我們是屬上帝的,並不是自己的主人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12節)

 

    我們被分別為聖並將自己獻與上帝,好使我們之後的思想、言語、行為都能榮耀上帝。「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 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148節)

 

    作基督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離棄自己,且在否定肉體私慾後,能完全聽從上帝的靈,保羅稱這變化為「心意更新」;誠然,我們是屬上帝的,並不是自己的主人。

 

2. 因將自己獻給上帝而自我否定

 

    第二個步驟是我們不再尋求自己的事,而是尋求上帝的旨意及榮耀祂的事。「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節)

 

    耶穌對跟從祂的門徒吩咐,要他們學習捨己,選擇自我否定,今日對你我亦然。人若不捨己,尋求自己的好處,則與假冒為善的人一樣,在今世已得賞賜,天上再沒有財寶。

 

3. 提多書2章所教導的自我否定

 

「因為上帝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 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 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提多書21114節)

 

    保羅所說的不敬虔不只是指迷信,也包括一切攔阻我們熱心敬畏上帝的事。世俗的情慾與肉體的私慾是一樣的。保羅將我們行事為人侷限於自守、公義、敬虔。自守指貞潔和節制;公義指我們對別人當盡的本分;敬虔即是離棄世俗的罪孽並過聖潔生活,且與上帝和好;三者使我們成為完全的人。

 

●自我否定的原則與我們跟別人的關係

 

1.       自我否定使我們對他人有正確的心態

 

    聖經吩咐我們要看別人比自己強,並誠實、全心全意善待他人,這些才能是上帝所賜, 不可驕傲,且要省察自己過錯,常常謙卑下來,並尊敬別人。

 

2.       自我否定使我們能幫助自己的鄰舍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1345節)

 

    聖經牽著我們的手, 引導我們不求自己的益處,以愛心出發即能幫助鄰舍且否定自我。

 

3.       愛鄰舍不是看鄰舍是否應得,乃是仰望上帝

 

    除了哥林多前書13章「恆久忍耐……不輕易發怒」,希伯來書1316節「不可忘記行善」、路加福音610節「上帝要我們在鄰舍身上看到上帝的形像」,都指導我們不再記念他人的過犯,且吸引我們愛鄰舍又接受他們。

 

4.       主要的是意圖,並非外在的表現

 

    不少人在施捨的時候,懷著輕看他人的心態;基督徒應站在對方立場,可憐他人困境就如同自己所經歷和擔當一樣,主要是意圖, 不在外在表現。

 

●我們與上帝關係的自我否定

 

1.       在上帝面前的自我否定:順服上帝的旨意

 

    我們的私慾貪愛錢財、尊榮、權威;聖經要我們將一切交託在上帝的旨意中。畢竟追求財富、尊榮來自我滿足,是一無所值。

 

2.       唯獨依靠上帝的祝福

 

上帝賜福心裡純潔、行為正直的人,故當離棄惡念和敗壞的行為。須知,一切的財富、尊榮均上帝照祂旨意分配給人。

 

3.       自我否定幫助我們在患難中忍耐

 

    信徒在順境、逆境都感謝上帝,因信徒知道祂的恩典不會離棄自己。「這樣,祢的民,祢草場的羊,要稱謝祢,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祢的話,直到萬代。」(詩篇7913節)

 

    他宗教信徒在遭受患難時,常歸因於命運,這是極其愚昧,因它盲目且不可理解,唯有上帝公義地賜給人順境與逆境,使自我否定者在患難中學習忍耐。

 

當優先思想與上帝的關係

 

   從加爾文「自我否定」論述,得到一些感想:

 

   他的預定論,學者稱之為「鬱金香」( TULIP),即T(完全墮落Total depravity)、U(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al selection )、L(有限制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 I(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able grace)、P(聖徒永得保守Preservation of saints), 誠然,自我否定與完全墮落有異曲同工之意味。通常「自我肯定者」端賴自己才華、聰明來行事,而「自我否定者」則將主權由上帝來引導,以上帝旨意為依歸;前者高抬自我,後者高舉父上帝。

 

    當優先思念天上的事,置地上的事為次要。《人生下半場》一書的作者班德福(Bandford)強調:「人生上半場追求成功, 下半場追求意義。」

 

    主耶穌在主禱文中教導我們先求上帝的國和義,即是天上的事為重;奈何吾人身處地上環境,錢財、尊榮、權勢何其重要,然而這些僅突顯私慾擴張成功而已,信徒當以天上的事為念。

 

    有一首詩歌〈天堂是我家〉,內容約言如下:「天堂是我家,歸家吧!世界無可掛,世上名譽草上風,爭名奪利作什麼,唯要聽主話,天堂是我家,世人都辱罵,人雖辱罵我不怕,天堂是我家,歸家吧!世界無可掛。」

 

    歷代聖徒均盼望有根基之城,「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稱為他們的上帝,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1316節)

 

    20世紀莫特曼(J. Moltmann)的「盼望神學」的確帶震撼給世人,這對於無輪迴觀的基督教言, 何其重要。信徒在自我否定中常思念天上的事,來榮神益人。

 

    基督徒正確心態是經常能仰望上帝,且看別人比自己強,又不求自己的益處,因從鄰舍身上見上帝形像,內心意圖順服上帝旨意,不求外在表現。須知,「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壹書217節)

 

    仰望神,得知「既是這樣, 還有什麼說的呢?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馬書831節)「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37節)

 

    莫忘我們心思意念當仰望上帝,如此,則「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7節)

 

    自我否定者能居順境,逆境亦處之泰然, 隨遇而安。保羅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 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 1213節)任何環境都泰然安穩。

 

    信徒在自我否定中經歷在基督裡的滿足,能預嚐天堂的喜樂,人生充滿彩色及意義。人生在生、老、病、死中度日,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在基督裡信徒成為「新造的人」,不再受罪的捆綁,在謙卑及否定自我中,「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b節)

 

    如此必能預嚐天堂喜樂,在感恩、見證、禱告、讚美中呼求上帝,讓天堂景觀藉著我們來彰顯,則區區人生歲月沒有留白,且充滿色彩與意義矣。

2024年6月1日 星期六

有兩件事同樣正確

 

 “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心靈卻因義而活。”羅馬書 8:10 (ASV)

 

    在我們的基督徒生活中,當我們追求主時,重要的是要了解我們的肉體有內在的敗壞本性。一邊追求主,一邊感覺肉體的敗壞,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保羅在上面的經文中將這兩件事放在一起。

 

    我們可能會認為,當保羅說:“基督若在你們心裡”,他的結論是:“你們的罪就被赦免了,你們就有了完全的喜樂和幸福,你們在世上就沒有問題了。”

 

    但保羅卻說:“基督若在你們心裡,身體就因罪而死了。”

 

    保羅在這裡陳述了一個關於我們在這必死的身體裡時的實際狀況的事實。儘管基督在我們裡面,我們的一部分仍然處於死亡或完全軟弱的狀態。這部分人對於上帝的事完全無能為力。

 

    因此,憑藉我們「死」的身體,我們沒有能力做我們想做的事,甚至我們想做的事。有某種東西在拖著我們,我們可以感覺到它的拉力。這種吸引力是由於肉體的罪或內在的罪而導致死亡的感覺。

 

    羅馬八章十節末了說,『靈因義就是生命。大多數聖經版本將“靈”翻譯成小寫的“s”,因為保羅在這裡將人體與人類的靈而不是聖靈進行對比。

 

    身為信徒,有兩件事同樣適用:一方面,身體因罪而死,因此我們感到自己的軟弱;另一方面,人的靈因義與主聯合,就是生命。如果基督在你裡面,這兩件事都是真的。這有助於我們了解基督徒生活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