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中保職分的歷史發展

 

 

中保職分(The Office of the Mediator)在基督教神學中,是一條從聖經啟示貫穿教父、改革宗、直到現代的重要教義發展軌跡。以下是這一教義的歷史發展總覽,帶你看見這條「基督唯一中保」的信仰主軸,如何被保守、辯護並深化:


📜 一、聖經啟示時期(舊約預表、新約成就)

舊約中的預表與影子:

  • 摩西:在百姓與上帝之間代求(出32),為預表中保角色;
  • 祭司制度:利未人按年獻祭,為百姓贖罪(利16),是基督永遠祭司的影子;
  • 彌賽亞預言:以賽亞書 53章預示「代人受罰」的僕人。

新約中明確揭示:

  • 提摩太前書 2:5:「上帝與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就是耶穌基督。」
  • 希伯來書 9–10:強調基督一次的獻祭、永遠為祭司,坐在上帝右邊替人代求。

這是中保教義的核心聖經根據:基督既是上帝又是人,唯有祂能代替人又代表上帝。


🏛二、教父時期(主後100–500):釐清基督的「兩性一位」

中保教義的基礎,是基督的兩性(神性與人性)合一於一位(hypostatic union。早期教父特別致力於澄清這真理:

教父

貢獻

伊雷內烏(Irenaeus

提出「第二個亞當」觀念,強調基督順服代替亞當悖逆

亞他那修(Athanasius

在《道成肉身論》中論證:「上帝成為人,為要使人得以歸向上帝。」

加帕多家教父

發展「上帝人二性合一」,為以後中保論打下形上根基

迦克墩信經(451年)

明確宣告基督「一位,兩性,不混、不變、不分、不離」——中保角色由此確立

這一階段,中保教義奠基於基督論


三、天主教中世紀(500–1500):中保地位被模糊與取代

  • 中世紀強調基督中保地位,但逐漸將代求權「分配」給聖徒、瑪利亞、甚至教宗。
  • 教宗被視為「地上的中保」,聖徒為「轉求者」。
  • 教會體制變得類似神人之間的「行政中介」。

例如:

「信徒應透過聖母馬利亞或聖人禱告,因為他們更能感動上帝的心。」

這實際上削弱了基督唯一中保的神學地位。


🛡四、宗教改革時期(1500–1600):恢復基督唯一中保

馬丁·路德:

  • 強調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反對聖徒中保說與功德制度;
  • 認為基督是「唯一通往父上帝的道路」;
  • 在講道與禱告教導中不斷強調:「基督正在天上為你代求!」

約翰·加爾文:

  • 在《基督教要義》中系統性陳述中保教義(卷215章):

「除非上帝自己道成肉身成為人,否則人無法被拯救。故此,只有耶穌基督,完全的上帝與完全的人,才配擔當中保之職。」

改革宗信條:

  • 海德堡要理問答1836題、以及比利時信條皆明確指出:

「我們不能靠任何受造物作中保,只能靠耶穌基督。」

宗教改革徹底恢復了「基督唯一中保」這個被中世紀制度模糊的福音核心。


📘 五、近現代神學(1600–當代):深化與擴展中保的意義

  • 改革宗與路德宗繼續維護三重職分(先知、祭司、君王)為中保的表現;
  • 現代神學(如赫爾曼·巴文克、卡爾·巴特)重新強調道成肉身對人性的尊重與救贖;
  • 當代神學反思中保職分不僅是救贖的工具,也是啟示上帝愛與人性尊嚴的啟示媒介

例如,巴特(Karl Barth)認為:

「基督的中保職分,不只是過去的救恩事件,更是上帝與人對話關係的持續根基。」


📌 小結:中保職分歷史發展脈絡圖

時期

關鍵教義方向

危機 / 發展

聖經啟示期

耶穌是唯一中保,神人二性合一

成為神學基礎

教父時期

基督論確立,保障中保職分

釐清異端:亞流派、拿斯督、尤提克等

中世紀

中保角色模糊,被聖人、教會替代

神學式微,制度取代福音核心

宗教改革

恢復「唯獨基督」,反對人為中介

建立系統神學,堅守基督中保的唯一性

近現代

深化三重職分與中保關係、牧養應用

更注重實踐與對話功能


 

中保職分的持續性

  

基督作為中保(Mediator)的職分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持續性(perpetuity,在歷史與永恆中都發揮祂獨一無二的功用。下面我們從聖經、神學傳統與牧養意義三個層面,來探討基督中保職分的持續性。


一、📖 聖經根據:基督中保職分的「現在進行式」

1. 祂如今仍在為我們代求

  • 羅馬書 8:34:「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復活了,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
  • 希伯來書 7:25:「凡靠著祂進到上帝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為祂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

這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祂仍是我們的大祭司與中保,在天上為我們祈求。

2. 祂是永遠的祭司與君王

  • 希伯來書 5–10反覆強調,基督「照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來5:6)。
  • 地上的祭司會死、會換人,但「這位既是永遠活著的,就有不被更換的祭司職任」(來7:24)。

二、🧠 系統神學的觀點(特別是加爾文與路德)

加爾文:

  • 在《基督教要義》第二卷中指出:

「基督的中保職分並未因祂升天而終止,反倒因祂坐在父的右邊而更加有效。」【參見《要義》II.xv.6

  • 他強調基督在天上的中保職任,使我們今日仍能坦然來到施恩寶座前(參來4:16)。

路德:

  • 路德強調「基督如今仍在聖餐中與我們同在」,這體現祂「活著的中保」身份。
  • 在他的祈禱指引中強調「禱告是經由基督、因信心向父發出的呼求」——這只有在祂仍是中保時才成立。

三、三重職分與中保職任的延續

基督作為中保,持續執行祂的「三重職分」:

職分

過去完成

現在持續

未來終極應驗

先知

宣講天國真理

藉聖靈光照教會

最終顯明真理審判萬民

祭司

一次獻上自己成全贖罪

在天上代求、為我們請命

完成救贖,使信徒得榮耀

君王

在十架上勝過罪與死

在教會中掌權治理

萬王之王再來建立永恆國度

基督「一次」的獻祭(來10:10)確實成了贖罪的根基,但祂**「永遠」的代求與治理**,是我們現今得救、得堅固的保障。


四、💒 牧養與實踐意涵

  • 我們不孤單:即使我們在地上軟弱、犯罪、受試探,耶穌基督仍在天上為我們「活著祈求」。
  • 我們有確據:中保職分的持續性,使我們的救恩「拯救到底」,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持續的護衛。
  • 我們有靠山:教會今日的敬拜、聖餐、禱告、宣講,全都立基於「這位活著的中保」。

🧭 結語:中保不是歷史角色,而是我們現在的盼望

基督不是過去曾經是中保,而是今日仍然是中保,並且直到永遠都為祂的百姓施行祂的拯救與治理。

「祂是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一樣的。」(希伯來書 13:8

道成肉身與救贖歷史的連結圖表

 

 

這裡是「道成肉身與救贖歷史的連結圖表」,幫助你整全地看見基督的道成肉身如何貫穿整個救恩歷史(Heilsgeschichte),成為上帝永恆旨意的中心事件:


📜 道成肉身與救贖歷史連結圖表

救贖歷史階段

關鍵事件 / 應許

神學意義

道成肉身的連結

創造(創1–2

上帝按祂的形象造人

人原本與上帝親密相交,受託治理萬物

基督是「真人」,道成肉身恢復人原初尊榮【約1:14

墮落(創3

人犯罪、隔絕於上帝

罪進入世界,人與上帝、人與人關係破裂

基督為「第二個亞當」來重建破碎關係【羅5:12–19

救贖應許(創3:15

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

第一個福音預言(protoevangelium

基督道成肉身,應驗這預言,粉碎撒但權勢【來2:14

亞伯拉罕之約

萬國因你的後裔得福【創22:18

上帝的應許針對特定族裔發展救贖藍圖

基督是「後裔」的應驗者【加3:16

摩西與律法

上帝頒律法、設立贖罪制度【出19–利未記】

指出罪、設立獻祭制度為影兒

基督是「真正的贖罪祭」,道成肉身才能「獻上自己」【來10:5–10

大衛之約

應許永遠掌權的後裔【撒下7

彰顯彌賽亞的王權

基督是「道成肉身的大衛子孫」,永遠作王【路1:32–33

先知的預言

彌賽亞將來到:以馬內利【賽7:14

彌賽亞將與人同住、施行拯救

基督名為「以馬內利」,道成肉身與人同住【太1:23

道成肉身(約1:14

上帝子取了肉身,住在人間

救贖歷史的轉折點、成全所有預表與應許

上帝以人性來接觸人類、為人受死

十字架與復活

為罪受死,第三天復活

完成贖罪,戰勝死亡

唯有道成肉身的基督才能以「人的身體」流血贖罪【來9:11–14

升天與中保工作

坐在上帝的右邊,為我們代求【羅8:34

持續在天上施行中保與祭司的職分

基督的中保工作建基於祂仍保有人性【來7:25

教會時代

福音傳遍萬邦

上帝的國度透過基督身體(教會)展開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源於道成肉身【弗1:23

再來與新創造

基督再來,審判世界,更新萬有

道成肉身的榮耀將完全顯現

道成肉身的基督將顯現並住在新天新地中【啟21:3


📌 核心總結:

道成肉身不是附屬的歷史事件,而是整個救贖歷史的中心與實現
所有舊約的預言、約、制度、人物都預表或預備了祂;
新約的一切救恩、教會、再來都根植於祂已經來到人間,成為人並為人而死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