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職分(The Office of the Mediator)在基督教神學中,是一條從聖經啟示貫穿教父、改革宗、直到現代的重要教義發展軌跡。以下是這一教義的歷史發展總覽,帶你看見這條「基督唯一中保」的信仰主軸,如何被保守、辯護並深化:
📜 一、聖經啟示時期(舊約預表、新約成就)
舊約中的預表與影子:
- 摩西:在百姓與上帝之間代求(出32),為預表中保角色;
- 祭司制度:利未人按年獻祭,為百姓贖罪(利16),是基督永遠祭司的影子;
- 彌賽亞預言:以賽亞書 53章預示「代人受罰」的僕人。
新約中明確揭示:
- 提摩太前書 2:5:「上帝與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就是耶穌基督。」
- 希伯來書 9–10章:強調基督一次的獻祭、永遠為祭司,坐在上帝右邊替人代求。
這是中保教義的核心聖經根據:基督既是上帝又是人,唯有祂能代替人又代表上帝。
🏛️ 二、教父時期(主後100–500):釐清基督的「兩性一位」
中保教義的基礎,是基督的兩性(神性與人性)合一於一位(hypostatic union)。早期教父特別致力於澄清這真理:
教父 |
貢獻 |
伊雷內烏(Irenaeus) |
提出「第二個亞當」觀念,強調基督順服代替亞當悖逆 |
亞他那修(Athanasius) |
在《道成肉身論》中論證:「上帝成為人,為要使人得以歸向上帝。」 |
加帕多家教父 |
發展「上帝人二性合一」,為以後中保論打下形上根基 |
迦克墩信經(451年) |
明確宣告基督「一位,兩性,不混、不變、不分、不離」——中保角色由此確立 |
這一階段,中保教義奠基於基督論。
⛪ 三、天主教中世紀(500–1500):中保地位被模糊與取代
- 中世紀強調基督中保地位,但逐漸將代求權「分配」給聖徒、瑪利亞、甚至教宗。
- 教宗被視為「地上的中保」,聖徒為「轉求者」。
- 教會體制變得類似神人之間的「行政中介」。
例如:
「信徒應透過聖母馬利亞或聖人禱告,因為他們更能感動上帝的心。」
這實際上削弱了基督唯一中保的神學地位。
🛡️ 四、宗教改革時期(1500–1600):恢復基督唯一中保
馬丁·路德:
- 強調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反對聖徒中保說與功德制度;
- 認為基督是「唯一通往父上帝的道路」;
- 在講道與禱告教導中不斷強調:「基督正在天上為你代求!」
約翰·加爾文:
- 在《基督教要義》中系統性陳述中保教義(卷2第15章):
「除非上帝自己道成肉身成為人,否則人無法被拯救。故此,只有耶穌基督,完全的上帝與完全的人,才配擔當中保之職。」
改革宗信條:
- 海德堡要理問答 第18、36題、以及比利時信條皆明確指出:
「我們不能靠任何受造物作中保,只能靠耶穌基督。」
宗教改革徹底恢復了「基督唯一中保」這個被中世紀制度模糊的福音核心。
📘 五、近現代神學(1600–當代):深化與擴展中保的意義
- 改革宗與路德宗繼續維護三重職分(先知、祭司、君王)為中保的表現;
- 現代神學(如赫爾曼·巴文克、卡爾·巴特)重新強調道成肉身對人性的尊重與救贖;
- 當代神學反思中保職分不僅是救贖的工具,也是啟示上帝愛與人性尊嚴的啟示媒介。
例如,巴特(Karl Barth)認為:
「基督的中保職分,不只是過去的救恩事件,更是上帝與人對話關係的持續根基。」
📌 小結:中保職分歷史發展脈絡圖
時期 |
關鍵教義方向 |
危機 / 發展 |
聖經啟示期 |
耶穌是唯一中保,神人二性合一 |
成為神學基礎 |
教父時期 |
基督論確立,保障中保職分 |
釐清異端:亞流派、拿斯督、尤提克等 |
中世紀 |
中保角色模糊,被聖人、教會替代 |
神學式微,制度取代福音核心 |
宗教改革 |
恢復「唯獨基督」,反對人為中介 |
建立系統神學,堅守基督中保的唯一性 |
近現代 |
深化三重職分與中保關係、牧養應用 |
更注重實踐與對話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