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康德與唯心論

    康德(1724-1804)可算是現代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他也是一位道德哲學家。他剛好介於傳統哲學(現代)及近代哲學之間。他的思想代表了十八世紀理性主義與經驗論的高峰,也是一個總結。
 
    出生於德國的科尼士堡(Konigsberg)一個虔誠基督家庭。長大後不太滿意制度教會而離開。終身未娶。獻身學術。終身也未出遠門,只靠勤奮閱讀與思考。他的實踐「道德命令」(Moral imperative)與中國傳統的倫理實踐思想極相似,因此,尼采諷刺稱他為「科尼士堡的中國人」。
 
    他所著的三本批判書使他名氣大操:《純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關於道德的有:《道德形上學基礎》、《道德形上學》、《實踐觀之人類學》。關於神學的書有:《上帝存在證明之唯一可能基礎》。
 
學說:
 
    康 德哲學的出發點主要是在傳統哲學的「主」「客」對立的知識論中。他首先批判經驗論主義,認為經驗論太過於相信感官,以為看得見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因此對於 形而上的事物都無法撐握,成為感官主義。然後他批判理性主義的偏狹,無論什麼事物都要放在理性的天秤上去秤。因此,以上兩個主義走在知識的極端,也逃不出 「知」的約束。
 
    藉著這些批判,康德認為主體「我」如果要超越出這「知」的範圍,必須以以道德實踐去「行」。
 
知識論:
 
    康德的知識觀是理性主義和經驗論的結合。他認為不應該像經驗論那樣問「我知道些什麼」這知識的內容,而是認為「知」是形而上的,而是應該問「我能知道些什麼」這知識的形式。進而他說,要知道知識的形式,那是感官不能達到的範圍,而是需要利用主體「我」的另一種先天能力直覺默想(intuitive meditation)
 
    在「純理性批判」一書中,他認為這「直覺的默想」有二種形式出現:
 
一.「先驗感性」(Transcendental Aesthetic),說明人天生來就有擁有欣賞感官能力與功用。這超越了經驗論所提出的後天感官能力。
 
二.「先驗分析」(Transcendental Analytic),說明人具生有能力在時間和空間中分別出「時間」與「空間」。超越了理性主義所認為人的理知是無法把握住「無限」。
 
三.「先驗統覺」(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說明人擁有綜合的能力。對於以下的各元素可以作出判斷:
 
1. 「量」(Quantity):單元(unity),複數(Purality),「整體 」(Totality)
 
2. 「質」(Quality):真實    (Reality),否定(Negation),「限度」(Limitation)
 
3. 「關係」(Relation):依賴與獨立(Inherence & subsistence), 因果性(Causality),共有性(Commonity)
 
4. 「情況」(Modality):可能與不可能(Possibility & Impossibility),存在與不存在(Existence & Non-existence),必然與偶然(Necessity &contingency)
 
    這些先驗能力(Transcendent abilities)可以使我們所得到的知識「形式」更加的接近「內容」。但是,怎樣能使這些「形式」落實呢?
 
    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認為人除了知性以外還有實行的能力:理性達不到的,實踐理性就有達到的可能。因此,人藉「實踐」能力,就縮短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道德觀
 
    康德認為人生下來自然會去“追求”三件事:就是自由、上帝的存在、靈魂不死。這樣的追求是天生的,是人良知的呼聲。
 
這心中的呼聲是「道德命令」(Moral imperative)。也認為道德是神放在人內心的。人的良心常會發出「道德命令」,人就因此會遵守道德律。
 
康德認為有了道德就不需要宗教,但是道德卻指向宗教,因為道德引導人進入「一個至善的觀念」。
 
證明上帝論
 
    對「上帝實存論」來說,康德認為「上帝是我們想像中最大至善的」。
 
對「創造論」來說,康德認為從創造可以推論至一位創者,但這創造者仍是一個謎,因此,這証明法不能証明上帝的存在。
 
對於「本源論」,康德認為「因果」論並不是絕對的(休謨已經如此証明),而且因果關係的效力也只能發生在物質世界內,因此,不能應用來証明超物質的上帝。
 
唯心論
 
    唯心論(Idealism)認為精神(或屬靈)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唯心論主義的範圍較廣,凡是講究精神,心理,的思想均屬在內,宗教也屬於唯心論。我們必須從不同的哲學家的思想來認識唯心論。
 
一.伯克萊(Berkeley)稱自己的哲學為「非唯物論」(immaterialism)。他認為除了人腦中的觀念以外,人無法知曉任何事物存在。物質的東西如樹木花草只是頭腦中的觀念。
 
二.萊布尼茲(Leibniz)認為人利用感覺就如盲人利用他的杖一樣。所以物質是不可能知道的(因為變化),只有在「精神」(Mind)裡的觀念才是不變的。
 
三.康德稱自己的哲學為「超唯心論」(Transcendental Idealism)。他認為知識不可以只靠理性而來,也不可只靠經驗。因為沒有了理智(理性的),感覺(經驗的)就是盲目的。人必須「超出自我」,離開純物質,在空間,時間,和分類(這些都是精神的)領域中去感覺經驗事物。
 
四.費特(Fichte),薛苓(Schelling)和黑格爾(Hegel)都是「絕對唯心論」者。費特認為在人之上有一精神或道德的主使力,人人可以靠著自由及靈性的「自我」(ego)來過活。薛苓認為這「自我」是無限的,絕對的,而整個宇宙就是這自我的表現。黑格爾說所有的現實(reality),不管是自然、歷史、或思想的現實,全是發源於「精神」(mind & spirit)。人類全部的知識不過是那「絕對的精神」(人類的頭腦)想出來的。或者說,人類所有的歷史、自然、思想,都是那「絕對的精神」踏上自知自覺的地步。他認為宗教也是「精神」的一個表現。上帝藉著人的「精神」活動,進入人的自覺中,因此,這「精神」也是上帝。
 
結論:
 
唯心論最大的弱點就是缺乏証據。唯心論哲學家的理論雖然長篇大論,卻無法實地示範出來。十八世紀尾及十九世紀初時,因為宗教歷史批判學的興起,許多無法証實聖經中歷史的神學家更抓著唯心論。以為它可以給基督教一個理性的解釋。後來看見唯物論者就把宗教與唯心論合起來批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