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解放神學之背景

 

      在20世紀的人類歷史上,6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理想主義——這個在今天被鄙夷、被清算、被圍剿的幽靈,曾經在那個年代裏游走世界。因為崇尚理想並敢於把理想付諸實踐,60年代被人們稱做“世界性年輕化”的時代。

      法國1968年以學 生為主聯合社會各階層的“5月風暴”,美國的反越戰和平運動和標新立異的“嬉皮士”,日本的“全學聯”、“全共鬥”等左翼學生運功,英國的“甲殼蟲樂隊”、“滾石樂隊”,拉美的“解放神學”。墨西哥1968年在“三文化廣場”遭到血腥鎮壓的學生民主運動,以及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某些理論和實踐,只是 60年代的一部分內客。歐美國家的60年代帶有更多的文化色彩,而包括拉丁美洲在內的“第三世界”的60年代大多帶有更濃的政治色彩和更廣泛的社會性。 法國“5月風暴”反對舊的教育制度;反對資本主義文化對於人的異化,學生們提出了“一切權力歸想象”之類的烏托邦式的口號,拉美學生向巴黎學生發出了聲援電。但是,在拉丁美洲大陸上,真正激動人心的還是1959年古巴革命的成功和革命後的變革。歐洲、美國文化運動中的“自我放逐者”、“邊緣人”形象在這塊大陸上變成了格瓦拉式的革命者形象。

      面對嚴峻的貧窮落後,拉丁美洲曾有過各種各樣的政治方案。50年代在拉丁美洲佔主導地位的是“發展主義”戰略,它曾給人們帶來過一線希望;它的特點是強調對外開放,發展本國經濟和階級合作。隨著這種戰略在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壓力下陷入困境。它逐漸失去了人民群眾的信任,貧困現象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50年代末,古巴革命的成功使人們看到了另一種選擇。60年代末70年代初,拉丁美洲出現了一批對人民實行高壓政策的軍人獨裁政權。這一切釀成了大規模的抗議運動和城市、農村的游擊戰爭。同一時期,拉丁美洲思想界深受“依附理論”的影響,這是拉丁美洲進步學者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它從世界經濟的本質結構和“外圍國家”(不發達國家)的角度出發研究帝國主義“中心國家”向外擴張的後果,得出了只有反對帝國主義擴張,徹底改變依附型的社會經濟結構才能擺脫不發達狀況的革命性理論。

      拉丁美洲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大陸。60年代活躍在歐洲、美國的資本主義文化批判思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以及“革命神學”、“希望神學”、“政治神學”等現代基督教神學理論對於拉丁美洲知識分子來說並不陌生,一批拉美國家的大主教神父也正在這個時代就學於法國或比利時的神學院。

      在宗教領域里,50 年代流行的做法可以總結為呼吁富人發慈悲。神父們忙於接受歐洲援助組織的經濟救濟,分發美國奶粉,散發“告富人書”,開展普及“每家一個廁所-”之類的慈善衛生運動……但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拉丁美洲,貧窮的基層天主教徒已經悄悄地創造出了一種群眾性的自我教育、組織自發抗議行動的宗教團體,後來這些團體有了一個共同的名稱——基層宗教社團。它們構成了解放神學的群眾基礎。教徒們在對《聖經》的自發研討中反復體會基督的一段話;“你們對我的最卑微的兄弟的所作所為就是對我的所作所為。”

      他們認定這是耶穌發出的呼籲︰“窮人就是我。”

      愛窮人就是愛上帝——這句最普通的話也許就是解放神學的旗幟。一批日後倡導解放神學的神職人員也在這個時代從不安的歐洲回到了動蕩的美洲大陸,與他們苦難的教友和兄弟在同一個目標相遇。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一貫保守的羅馬教廷發生了重大變化。約翰二十三世自1958年擔任教皇之後,一反前任的保守路線,採取了面對世界的改良主義方針。1962年召開的著名的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提出了窮人和社會正義的問題。此後教皇發布的多次通諭也明確譴責資本主義剝削。這種變化被人稱為“約翰二十三世的革命”,教皇本人被極右保守勢力稱為“紅色教皇”。其繼任者保羅六世繼承了這一路線。拉丁美洲主張解放神學的神職人員和教徒毫不猶豫地利用了這一有利的轉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