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舊約中約伯記是解答苦難的問題,不過,上帝並沒有回答約伯的問題(伯卅八至卅九章);但祂說話,表示祂在場。
苦難與上帝論
在神學歷史發展的過程中,苦難問題很自然成為上帝論的問題。在生活裡,很多人會說,當人面對苦難的時候,不是問「為甚麼」(why),是問「如何」(how)。例如:如何應付壓力、情緒低落、抑鬱?如何獲得正能量?如何逆境自強?心靈如何得醫治?不過,仍然不能逃避「為甚麼」(why),因這是人生根本意義的問題,直接影響我們對上帝的理解。
而聖經有很多敘事與詩歌的文體,表達人內心的矛盾。希伯來人相信上帝是全能的,亦同時承認苦難是難以解釋的。基督教神學高舉上帝的「全知」、「全能」和「全善」,亦同時強調上帝的預定論。面對人生的苦難問題,基督教神學的重點:是證明雖然上帝是宇宙的第一因,但祂不是造成苦難的原因,不必為苦難負責任;因上帝是正義的(「神義論」Theodicy)。
「神義論」很有意思,卻不能圓滿地解釋為甚麼人世間有苦難。那麼,究竟基督教神學是否為了高舉上帝的超越、完美,不變,就不願、不敢面對人間的苦難呢?
十架上的啟示
馬丁.路德的十架神學,正好說明上帝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中彰顯出來。他強調上帝不是在大自然的榮耀中啟示自己,而是在十字架的軟弱中啟示自己。
路德沒有逃避苦難的問題,相反,他嚴肅地面對,認為上帝在大自然中隱藏自己,卻在十字架上啟示自己。路德認為我們不能夠完全認識上帝,因為上帝有隱藏性,我們只可以知道上帝要我們知道的事。
路德強調,耶穌基督為我們承受苦難而死,與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受苦僕人」的形象相同。耶穌基督主動以公義代替不公義,祂本來不需要受苦受死,但是祂願意為世人付上自己的生命。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受苦僕人」與耶穌基督主動的代罪犧牲,成為我們面對苦難時的激勵。當我們覺得受到很不公平的對待,或是面對個人突如其來的重病、家人朋友離世的痛苦,我們可以默想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當我們回到聖經的時候,發現上帝是與人同行的上帝,是進入人生歷史的上帝,是進入人類歷史的上帝。這是上帝的「內在性」。這位「內在」人間的上帝,又是「超越」人間的上帝(弗四6)。
耶穌基督的父上帝,既是「超越」眾人與世界的,同時卻願意進入人類世界,在人類歷史中與人相遇。我們在人生歷程中亦有與上帝相遇的經驗,上帝亦在人的心中留下一種追尋永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