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教義重要還是經歷重要?

 

 

一、兩者的意義

  • 教義:是教會對聖經真理的系統整理與表述,幫助我們認識「我們信的是誰、信什麼」。
  • 經歷:是信徒個人在聖靈引導下,實際遇見上帝、被上帝更新的生命體驗。

二、歷史上的兩個極端

  1. 只有教義,缺乏經歷
    • 容易變成枯乾的理性宗教,知識正確卻沒有火熱的心。
    • 例子:法利賽人熟悉律法,卻錯過了彌賽亞(約 5:39-40)。
  2. 只有經歷,忽視教義
    • 容易陷入主觀感覺、混亂或異端。
    • 例子:哥林多教會強調屬靈經驗,但保羅提醒他們「凡事要規規矩矩按著次序行」(林前 14:40)。

三、聖經中的平衡

  • 教義與經歷相輔相成
    • 耶穌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 8:32教義帶來經歷
    • 保羅說「上帝的愛已經藉著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裡」(羅 5:5經歷印證教義
  • 初代教會既有 信仰告白(使徒信經的雛形,林前 15:3-5),也有 聖靈充滿的經歷(徒 2)。

四、神學家與牧者的見解

  • 加爾文:強調「認識上帝」必然連結於「敬虔生活」——教義若不能進入生活,就不是真智慧。
  • 衛斯理:提出「四重詮釋法」(Wesleyan Quadrilateral):聖經、傳統、理性、經驗——其中經驗被視為信仰真實的印證。
  • 現代應用:教義是「地圖」,經歷是「旅程」。若只有地圖不出發,就無法抵達;若只有旅程沒地圖,則容易迷路。

五、如何整合?

  1. 教義是根基:幫助我們判斷經歷是否合乎真理。
  2. 經歷是活水:讓教義不只是頭腦知識,而是心靈生命。
  3. 教義保護經歷,經歷印證教義:二者不可偏廢。

結論
在基督教信仰中,教義與經歷同樣重要,但次序上 教義為基礎,經歷為印證

  • 沒有教義的經歷,容易走偏;
  • 沒有經歷的教義,容易僵化。
    真正健康的信仰,是「在真理中遇見上帝,在經歷裡活出真理」。

「經文 → 信經 → 教義 → 實踐」的整合

 

 

一、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 經文:創世記 1:1「起初上帝創造天地」;詩篇 24:1「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
  • 信經:肯定上帝是獨一的創造者與維護者。
  • 教義:上帝論(上帝是全能、創造者、維持者);人是照祂形象受造,有尊嚴與責任。
  • 實踐:信徒敬拜創造主,尊重受造界,實踐管家職分(如環境保護、生命倫理)。

二、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 經文:約 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腓立比書 2:6-11(基督倒空自己)。
  • 信經:宣認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上帝、完全的人,是救恩的核心。
  • 教義:基督論(道成肉身、十字架救贖、復活升天);救恩論(代贖與因信稱義)。
  • 實踐:呼召信徒跟隨基督,活出謙卑與愛的生命,傳揚福音。

三、我信聖靈

  • 經文:約 14:26「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使徒行傳 2(五旬節聖靈降臨)。
  • 信經:聖靈是真神,與父子同尊同榮,內住並引導教會。
  • 教義:聖靈論(重生、成聖、賜恩賜、建造教會)。
  • 實踐:依靠聖靈過聖潔生活,彼此服事,活出聖靈果子(加 5:22-23)。

四、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 經文:弗 4:4-6「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徒 2:42-47(初代教會的團契生活)。
  • 信經: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普世合一;聖徒彼此相通。
  • 教義:教會論(教會是上帝子民、基督身體、聖靈殿);聖禮(洗禮與聖餐)。
  • 實踐:活出愛與合一,守望相助,實踐大使命。

五、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

  • 經文:約壹 1:9「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約 11:25「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啟 21:1-4(新天新地)。
  • 信經:救恩與盼望的總結。
  • 教義:救恩論(赦罪、稱義、成聖);末世論(基督再來、復活、永生)。
  • 實踐:懷抱盼望過日子,面對苦難仍有信心,積極等候基督再來。

總結

「經文信經教義實踐」是一條清晰的神學脈絡:

  1. 經文 是根基(聖經啟示)。
  2. 信經 是教會歷史中的信仰告白(正統界線)。
  3. 教義 是系統化的信仰內容(神學思考)。
  4. 實踐 是信仰的落實(敬拜、生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