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題 | 卜仁納 (Emil Brunner) – 《自然與恩典》(1934) | 巴特 (Karl Barth) – 《Nein!》(1934) | 
| 人性與墮落 | 人雖然墮落,但仍保有一個「接觸點」 (Anknüpfungspunkt),使其能對上帝有初步的感知。 | 墮落使人完全喪失任何自然認識上帝的能力;沒有任何「接觸點」。 | 
| 自然神學的可能性 | 承認有限的自然神學:良知、秩序、創造顯示某種程度的神性。 | 絕對否定自然神學:自然不能帶來任何真認識,只有啟示才行。 | 
| 啟示與自然的關係 | 自然是恩典的準備;上帝的特殊啟示不是憑空臨到,而是與自然相互關聯。 | 自然與恩典之間無延續性;上帝的啟示是徹底超越的事件,只在基督裡臨到。 | 
| 神學基礎 | 上帝學需要考慮普遍啟示與特殊啟示的關聯。 | 神學必須完全建基於耶穌基督的啟示,不容自然作基礎。 | 
| 歷史與處境 | 認為自然神學可作為理性信仰對話的起點,特別在普世宣教與倫理上。 | 在納粹德國背景下,強烈反對自然神學,因為「自然」可能被種族主義、政治濫用。 | 
| 關於人類責任 | 人類仍對上帝負責,因為上帝的痕跡仍然在人心存在。 | 人類只有在基督裡被上帝重新呼召,才能回應上帝,否則毫無可能。 | 
📌 總結
- 卜仁納:強調「恩典與自然之間仍有連續性」,自然雖不足,但仍是啟示的預備與接觸點。
- 巴特:強調「唯獨啟示」,自然完全不能作為神學基礎;他擔心自然神學會導向偶像化與政治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