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文化形式的分類

    按照現今社會科學的分析,文化的形式約可分為三大類:就是「主流文化」(或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或是潮流文化)及「抗衡文化」。西方的文化學者一般上是按人的「意識形態」(ideology)來把文化形式分類。
 
. 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有時也稱為「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或是「上流文化」甚至「傑出人物文化」。按意識形態來看,「主流文化」可以說是泛指民族文化中比較精粹的部分。它也是民族中最傳統的文化,含有最崇高的人生價值觀,道德倫理,藝術,生活理想,法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風俗習慣等等。
 
   「精英文化」的理論背景可查考叔本華,尼采,施本格勒等。叔本華把「碌碌無為的芸芸眾生」看作「枯燥乏味的實用主義世界」,其中只有「天才人物」才是擺 脫常規的人。他認為大眾並不能理解天才的作品。尼采認為文化是精神財富的創造,來源自人的“權力意志”能力。這“權力意志”給社會上的“超人階層”“顯 貴”“統治者”創造文化的生命力。而另外一群人,“群眾”“烏合之眾”“賤民”是沒有創造文化的能力。社會和歷史學家認為西方的沒落是因為精英文化被大眾 文化所侵犯。
 
. 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Mass culture),稱為「潮流文化」(pop/popular culture)或「普及文化」,是指人民大眾容易理解或掌握的較低層次的“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的形式及形成比較複雜。這種文化類型本是隨著大眾媒介的傳播而壯大的。追隨的人多是中下階層人士及青少年人。
 
   「大眾文化」的發展是現今社會中一個不可否認的現象,尤其是在工商業的社會。大眾文化藉著多個方面得到發展;許有通俗音樂,通俗藝術,通俗文學等等。 “普及”的人可以說不分年齡,社會,地區,從看連環圖的幼兒到看電視的老人,從辦公室至家庭主婦,它總是不斷地、系統地、每日每時地起著作用。
 
大眾文化的普及方式計有: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的普及,
 
.資本家利用傳媒使他成為操縱群眾意識和情緒的有力手段,
 
. 成為或被利用為普通勞動人民在精神上的一種“補償”。
 
  今天大眾文化開始被文化學家視為是一個“不正常”的文化現象。它在破壞良好的社會結構;因其低級的價值製造了許多的“平面人”(受群眾意識影響的人),因為他標榜不實際的價值觀並且培養出了許多社會的“邊緣人”。
 
. 抗衡文化
 
  抗衡文化(Counter culture)的前身為「反主流文化」。當時反主流文化的出現是因為許多青年在西方對現在的工業社會強烈不滿,在無政府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和某些神秘宗教的影晌下,形成七十年代中許多的文化怪現象。例如,嬉皮士運動,性解放運動,神秘宗教活動,大學生騷亂,綠色和平運動等等。
 
   今天所說的抗衡文化與七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不相同。這次抗衡文化的再復興是由主流文化的人物來發展和推動。因為大家見潮流文化在社會中的破壞性而提出許多“傳統”及健康”文化活動,為了要阻止潮流文化對社會的侵犯。

未來文化現象

    正 當西的文化向前邁進時,「文化未來學」的研究逐漸興旺起來,這是對於人類文化未來的反思結果。八十年代的時期,許多未來學家著書預測西方的未來,計有貝爾 的《後工業社會》、托夫勒的《第三波》、布熱津斯基的《電子技術時代》等等。未來學的觀點一般上走向兩個方向:樂觀的和悲觀的未來。
 
. 樂觀的未來:
 
一般的西方未來學者抱樂觀的較多。八十年代以後他們對未來人的出現充滿希望。按照這些未來學家的設想,將有一批“成熟的公民”擔當起“未來的艱巨任務”,他們具有“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敢於幻想”,“具有發展社會物質財富的積極性”。
 
社會學家把“文化進步時代”的理想的人分為五種類:
 
. 自覺的人: 能夠使用科學方法認識物質現象和社會現象;
 
. 成熟的人: 能夠擺脫傳統的束縳,在生活中有獨立的追求;
 
. 有創造精神的人(Homofaber):相信世界是由人創造,或至少是由人來促其形成;
 
 . 能掌握技術的人;
 
. 有動力的人: 即不受生活、鄉土、宗教、社會階級的局限,能夠按個人能力、愛好和機遇積極地活動的人。
 
還有許多樂觀的未來學家認為按教育制度的發展,電子技術的進展,農業的科學代,城市的現代化,家庭結構演變的定形化,政治的全面化,物質享受的普及化,宗教精神的平衡,生態受控制這些“多樣性”的文化現象會帶給全人類幸福的生活。
 
. 貝爾的「三領域分立說」:
 
說明未來的文化趨向將朝向三個領域分鼎而立,就是經濟領域(經濟與技術),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宗教、哲學和藝術)
 
他說:「這三個領域各受不同的軸心原則支配,彼此經常發生對抗。如現代西方社會,支配經濟領域的軸心原則是高效率、專門化和快速增長。」
 
然後他推測說,經濟的勝利和政治的勝利也是不牢靠的,不完備的,它們會使文明的發展終止。可見貝爾是一位悲觀未來學者。

後現代主義(The Postmodernism)

    後現代主義究意是什麼?這個像迷一樣令人極其困擾的概念,被用來定義二十世紀末期的文化狀況。

    後現代主義宣稱:「現代性」 - 從「啟蒙運動」成長,經歷「工業革命」到馬克思主義 - 已經崩潰。我們現今是活在一種無止盡的「當代」(now)文化中,周圍的現象和意義不時在變動,等待「第三紀元」(Third Millennium)文化的到來。
    一般上,「後」(post)是指一種繼續富創造力的時代而起的消極(negative)感,也可進一步的指一種超越否定性意識形態的積極(positive)感。可見後現代主義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的。

    那,所謂「後現代」是什麼意思?它是現代主義的結果?或餘波?或遺腹子?或伸展?或否定?肯定的是,後現代是一部分或全部分這些意義的混合搭配。要正規的認識後現代主義,可以從理論、藝術,及經濟方面去著手。

理論-否定辯證法(negative dialectics)和解構(deconstruction)
  
早在十八世紀,黑格爾就提出辯證法(dialectic)這種認識和解釋歷史的辦法。後來被馬克思用來批判當時的工業社會,提出共產主義才是解決工業社會問題(不公平,腐敗等等)的方法。因此,藉著否定辯證法引證出來的共產主義被說成是後工業社會的主義。如今,眼見工業社會繼續發展龔固,許多批判社會學者提出以解構理論(類似否定辯證法)來認識和批判工業及現在的社會。

    解構理論是一種看事情的態度,從現在或不能確定的現在(uncertain now)去尋找新的意義。藉著解構,自由地與不能確定或還未確定的現在對話,目的是要拆毀(deconstructing)而非為了建設(construction)

   解構理論可算是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ralism)的一個產品,一種對傳統社會的新態度。一種對傳統,對規矩的反抗或否定。

    解構最大的動作是認為意義並不是去發掘原有的世界,並不是要把原初的意義顯明出來,而是認為這世界是向「我」這讀者/觀察者展開的,要求「我」有新創意的意義。解構使「我」對這世界的認識有更多的空間,更擴大的視野(horizon)去創新意義。也讓「我」不必理會過去的意義,不需向傳統負責,最重要的是我得到新的意義。

米格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是當代兩位最特出的解構理論學者。他們的理論提出,當我們發現現象中許多無法解釋或矛盾的看見時(unresolvable contradiction),這說明這現象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意思(a unified meaning)。我們就必須觀察它的“不定性”(undecidability),從中找出威脅及推毀(threatens to collapse the system)的解構意義。
    
    簡單的說,解構就如把過去一卻「倒轉過來」看:

    例如,把教育人的學校解釋為教壞人的學校。

後現代藝術

    什麼是後現代藝術呢?它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它可以是美,或醜,可以是古典,也可以是混雜或折衷,最後它可以「無厘頭」。

    鏡像論(mirror theory)基本上主張心靈乃現實的鏡子。把存在於心靈(感知)的物體,以真實的方式再現,例如畢卡索的「阿維農的故娘」,這些瘦削的變形人體和帶假面具的娼妓,表達出畢卡索自己對梅毒的恐懼。最重要的,宣告了一種反再現的(anti-representational)()形相()((de)FORM(ation))

    後現代覺得藝術不必再躲藏,把心中的意念表達出來,即使是醜陋的,病態的,甚至不切實際的。例如,把一間破爛的廁所和一個尊貴崇高的名女人畫在一起。

    後現代的生活藝術可以是折衷的(eclectic)或者說無用物雜湊的(junk)。折衷主義是當代一般文化的零度(degree zero):一個人喜歡聽搖滾音樂,看粵劇,中午吃麥當勞,晚上吃中餐,在東京噴巴黎香水,在北京穿西裝,回去紐約的偶所穿日本和服睡覺。反正什麼東西都可以,都無所謂(anything goes)。沒有任何審美的標準,所有品味,都可以按市場和當時的所好來決定,或不決定。
       
    可複製性的藝術和渴望擁有原作。現代大眾消費主義把藝術帶進一個兩難的境地 - 大量複製使人更渴望擁有原作。在拍賣會中一個原作品可以叫價數千萬元,只要越多的複製出現叫價就更高。梵谷的「向日葵」越是成為印刷物上的常客,你就得為原作付出越多的錢。

    複製也把後現代的消費者帶進了想像消費主義(image consumerism)。床頭的自由女神台燈只值半個小時的工資,王帝用的餐具每晚都出現在我的晚餐中,要去美國旅行嗎?打開國際電腦網絡,配合清澈的影幕和動人的音樂,使人如身歷其境的美國豪華團,只需要一個小時的觀賞。

經濟

    超級現代主義(hypermodernism)變成了現代主義在技術層面的超越化。技術與經濟融合,隱藏在各式標籤下 - 後工業的、電子的、服務業的、資訊、電腦經濟。

    超級現實的金融(hypereconomic)把世界金融市場串連起來,以便二十四小時不停地交易。在這個密佈著電話、數據機、電腦與傳真的想像空間中,由接管專家組成的集團隨時可以迅速入侵而剝奪一家大公司。數以億計的金錢四處飛濺

    經濟不只是過去社會的商業活動,它變成了一個不時變動的數據,沒有人可以知道它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人活在不能為下一刻肯定的數據之中。

    藉著科技,工作效力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過去一百人用一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上千萬的工人被迫成為多餘的。

    經濟社會出現許多虛擬式的現象。後現代不只承接現代不時在社會潮流中製造偶像,更進一步製造「虛擬」式的偶像(Virtual model)

    瑪丹娜(Madonna)不只是瑪麗蓮夢露的化身,更盜取了許多好萊塢巨星的形像,甚至把自己呈現為萬用的色情性對象。把各部份加起來,她希望成為「新女性」(New woman)的虛擬模特兒(cyber-model)

    蝙蝠俠復活,成為連環畫的超級英雄。

    不能解決底特律城的犯罪問題,卻刻意製造一個機器戰警(Robocop),甚至在無政府狀態中能有效地抵抗罪惡,但一卻都是虛擬的。

    還有許多魔鬼終結者(Terminator),是一些電化人,來自未來而任務是改變現在的社會問題,使人獲得虛擬式的滿足。

    今天我們繼續看見後現代出現了許多使用電腦技術為滿足人剪貼而成的英雄人物、美女偶像、電影明星、體壇明星、商業英雄 - 可能都是虛擬的。

    最主要的是,商家可以出售許多虛擬的產品,令人可以用平宜的價錢擁有這些「偉大」或偉大人物所擁有的東西。

    後現代人的社會也是虛擬真實的(Virtual Reality)

    民主資本主義社會似乎在後現代已得勝了,淩越了集團主義或共產主義這對手社會,似乎資本主義社會有了繁榮、物質、民主、自由,但是背後卻蘊藏著許多腐敗、貧窮,比過去更脆弱、更苦難。

    後現代人的心理不只是混雜的,也是虛擬真實的(Virtual Reality)。愛心和關懷是可以從領養電子雞或其他動物甚至人類獲得。

後現代的宗教信仰 - 新紀元運動(New Age Movement)

  新紀元運動可算是本世紀後現代社會一種精神、政治、文化性的信仰現象,結合許多元素如形而上哲學、玄術、心理分析、太空科學思想、政治、音樂、環保、東方神秘宗教及基督教信仰等,試圖喚醒現代人擺脫傳統觀念及社會制度之束縛,而尋求自然界的真理。
 
    換 言之,是出自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和反應,提醒人可藉著一些本身的天生能力,配合一些“神秘頓悟”的過程來轉化人成為神,以致於把一個空前富裕、和平與諧和的 世界新經驗帶給人類,建立另一個新秩序和統一的烏托邦世界,最後達到實現自我和自我解脫的境界,從而創造自己的神明小宇宙。
 
   新紀元運動可算是一個龐大的網絡,其思想配以美麗的包裝,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範疇。它是沒有秩序和結構的,也沒有固定的一套理念,正因為它吸納 各種思想,從古代到現代,又以摩登玩意和渠道來作推銷,形成一個精神超級市場,吸引現代追求潮流時尚的人去接觸和參與,使人在潛移默化下不知不覺接受和認 同。
 
   新紀元運動流行的成因其實是對現代物質主義的反動,尋求超物慾的精神滿足,內心和平諧和,達致天體共融的境界。又由於現代在機械刻皮生活中失去自我,亦 感到社群割裂疏離,加上工作壓力大,新紀元思想便為人提供另一種生活方式,藉此抒解壓力,使人尋得自我和發揮潛能。利用潛能講習班、環境保護、身心健康和 治療等的「餌」,再以銷售商品作推銷,吸引人去參與,然而這些活動課程及商品背後則涉及占星問卜、通靈、超覺靜默、輪迴心理治療等方法去操練屬靈世界,使 人隨己意去創造他的「神靈」,也就是自認「自我就是神」,自己就是生命的主宰,有無限的潛能待發揮,這便是新紀元最核心的焦點,也是最大錯繆之處。
 
    新紀元運動的主要原則使人具有神性,並且具有無限的潛能。因為人可以成為神,因此具有無限的潛能待發揮。人可以藉著潛能創造他的未來。這種潛能是每個人獨有的,因此他所創造出來的未來或是實在(reality)是獨自的,沒有對或錯,也不受任何法律的控制。只要人類作“超越的改變”,這種神化的動作就足於拯救人類。
 
    “超越的改變”可以藉著多種技巧達到。今天我們見到世面上有許多這類的技巧出現,例如,超覺靜坐、觀看水晶球、電磁療法、音樂治療法、想像能力、通靈、各種的心靈醫術、草藥學、一些針灸療法、腳底按摩術等等。
 
聖經的答案:
 
一.「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道書19-10)這是因為人心空虛,對神的事厭煩,加上社會充滿了罪惡,因此人想憑著自身的能力去尋找出路。不要過去,活在現在就夠了。
 
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人類必須藉著耶穌基督來改變自己,認識上帝的美好旨意並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行。
 
三.後現在主義是撒旦魔鬼迷惑人類的技巧:「因為那不法(撒旦魔鬼)的隱意已經發動這不法的人來,是照撒旦的運動,行各樣的異能神蹟,和一切虛假的事。」(帖撒羅尼迦後書27-12)
 
    作為基督徒的,必須在這世代把得救的福音帶給人類,使認識主耶穌基督,讓主耶穌來改他們的生命。

西方哲學方法論概述

一.遠 古
 
    西方的人在遠古(史前)時期已被人間的現象及大自然界的現象吸引及迷惑。在這樣的處境中,一方面「心」主導向「美好」()的追求,另一方卻在思考大自然現象界的道理。這時人們遁著兩個方向去進行思考。
 
A.神話的人生:當時各民族間出現了許多寓言或神話的思想,藉著這樣的思想,民間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這些神話及寓言故事多形容人想要追求美善的人生,當中含著一個理想的世界。這反映人們的心在追求美好的/理想的人生與世界。這些思想為人們提供心靈(精神)上的滿足。荷馬史詩、伊索寓言、奧菲斯神話為我們提供這時代最好的參考資料。
 
B.理性思考:這時的人開始為現象界作理性的思考,把「主」體(認知主體“我”)與「客」體(現象物體“他/它”)分別開來。從這出發點,盼望知道現象物(客體)的本質是什麼,想控制那多變的現象界(大自然)。也盼望探知這現象界背後的真正物質/真理。當時的泰勒斯、畢達格拉斯、赫拉克利特、之諾、德莫克利圖等思想家提出了許多初型的答案。這些初型的答案成為了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C.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不只為這時期的哲學指出了一條正確的出路,也為以後西方的哲學擺上正確的軌道。首先,他籌定了作哲學的倫理基礎,認為哲學家必須有美好 的生命;人們思考的目的是要為人類帶來快樂美好的生活。這種感性的快樂生活必須由理性的思想來創造。另外,他也利用辯証法來確立批判的態度,指明所有的理 性思想必須受過批判來審定。
 
二.古 希 臘
 
    古希臘的哲學奠定了西方哲學的思考方法。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成為了最主要的基礎。
 
A.柏拉圖:柏氏先以二元論把世界分為形上的「概念」(Idea)及形下的「事物」。也認定概念是理性的、超越的、恆常不變的、真實的,本質也在概念里。而現世(現象世界)事物也只是概念的反映。事物因此是會變化的,是會過去的,本質不在事物中。
 
B.亞里斯多德:亞氏卻把柏氏的整個二元論架構向下移,把柏氏認為在人心內(或腦中)的概念變成「形式」(Forms)。也認為「質料」(物的本質)在現象事物中。「形式」與「質料」相合而成為實體。
 
    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探究方法也維持了西方的思想有二千年的時間。中世紀的唯名論和唯實論者只不過是新柏拉圖和新亞里斯多德思想的延續。
 
三.康 德
 
    現代西方哲學的方法論雖與希臘的哲學無多大的變化,但是在方法上卻有許多突出的地方。
 
A.笛卡兒:當眾人正在為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方法論爭論的時候,笛卡兒為西方的理性思考系統定了模式。他不只肯定了理性思考的方向,更認定理性思考的出發點/主體是在“我”(我思故我在)。藉著“我”這主體,現象界事物這些客體就可以繞著“我”被認識。當然,首要的工作是肯定“我”的存在。
 
B.經驗論:經驗論者與笛卡兒的理論相反,認為是必須先有現象界事物的存在,然後人們的經驗才會有這些事物的出現。認為所有的知識皆由現象界來提供。
 
C.康德/胡塞爾:以上兩個理論爭持了兩百多年至至康德為止。康德首先肯定了人的認知能力,人的先天觀賞、分析、綜合能力幫助人作各種不同程度上的認識。這種認知能力協助人類對現象分析,而現象的本質(物自身)才是真正的認識,它是完全的,是超越的。真理在於這本質內。
 
D.自然科學:藉著人的認知能力,近代西方開始追求自然科學,探究大自然界的本質現象,甚至在實驗室裡尋找真象。自然科學為西方的現代工業化奠定恆久不變的發展基礎。
 
四.現象學和存在主義
 
A.存在主義:兩次的世界大戰破滅了理性主義、經驗科學主義的理想。青年人開始對現代化或機械工業式的生活厭倦了。人們想走回,去自我尋找個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開始為自己的存在著想。
 
  存在主義雖然叫西方社會的年青重視自身生活的意義,但是無法為這些年青人活著的答案;到底我是一切活動的中心,仰或是世界才是我的中心而我必須依靠這世界尋找我的存在。後期的存在主義更走進了虛無主義的死胡同。
 
B.意義的解釋:意義學已進入每一個學術範圍,大家對藝術、宗教、社會現象、經濟、科學等皆有不同的解釋。人們也習慣去接受對每一樣事情的多元化解釋。主觀或個人意見並不會被反對。
 
五.文化、經濟、科技
 
A. 經濟和科技:當一九六九年人類靠科技登上月球,以及一九七五年大量生產電腦開始,人類的思想、生活方式、文化意識有了許多的變化。人類藉著科技把自己當著 是一個經濟個體。個人的經濟價值和財富成為了人最首要的追求,其他的活動和思想例如宗教、藝術、文化皆擺在次要的地位。今天某些大商業集團的經濟力量甚至 可以左右某些小國家的政策。每天科技也為人類和社會帶來了新的氣象。傳播媒介甚至可以令一個國家的政治解體。商業機構藉著符號的力量希望在社會中霸佔更多 空間。
 
B.文化意識:因為經濟和科技的影響力,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已越來越薄弱。保守社會不得不開放自己。上流社會文化和一般的潮流文化漫延至每一個家庭和人的思想。社會問題充塞著每一個大都市。政府和社會學家以抗衡文化來抵抗潮流文化對優良社會的侵蝕。 

上帝主權的恩典﹕聖父、聖子、聖靈的救贖工作

    救贖計劃中三位一體所扮演的角色:

1) 聖父﹕計劃﹕救贖之約

以弗所書13-6
1:3 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在基督裏,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
1:4 就如上帝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瑕疵;
1:5 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
1:6 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所賜給我們的。

2)聖子﹕順服﹐自願﹐成就救贖﹕

     a. “恩典之約 

以弗所書17-12
1:7 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
1:8 這恩典是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
1:9 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祕,
1:10 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
1:11 我們也在他裏面得(得:或譯成)了基業,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作萬事的,照著他旨意所預定的,
1:12 叫他的榮耀,從我們這首先在基督裏有盼望的人,可以得著稱讚。

     b. 聖子﹕謙卑自己

腓立比書25-11
2:5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2:6 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
2:7 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
2:8 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2:9 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
2:10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
2:11 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3)聖靈﹕施行聖子所成就的救恩

以弗所書113-14
1:13 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
1:14 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原文是質),直等到神之民(民:原文是產業)被贖,使他的榮耀得著稱讚。


    最後用兩句話作結論:

「上帝的恩典﹐是宇宙掌主權的王的恩典。」

「上帝﹐掌宇宙主權的上帝﹐是恩典之上帝。」

宗教改革信仰與亞米念派之救恩關點比較


宗教改革信仰
亞米念派
聖父的揀選
聖父的揀選是根據祂愛我們,是按祂自己的美意,在創立世界以先,在我們還未存在出生之前,就特定揀選我們。祂在基督裡賜給我們信心,所以我們才會信。
若不是祂先揀選我們,我們必然不會有信心來信祂。

總結:因蒙聖父揀選,我才會有信心;信心是蒙揀選的結果
人若要蒙揀選成為神的兒女,則必須先有信心來接受。所以,聖父是預知預見那些自己會信的人,才預定揀選他們。所以,有可能全人類沒有一個人會信,也就沒有一人蒙揀選。神只是預定了蒙揀選的條件方法,並沒有在人相信以先,揀選特定的人。

總結:我的信心是蒙聖父揀選的條件;信心是蒙揀選的原因
聖子的贖罪
基 督的贖罪是為選民付出贖價,贖罪果效在十字架上已經完成,確保選民的罪得赦免。凡是聖父所揀選的子民,基督已經為他們付出贖價,贖罪果效已經達成。所以, 凡是蒙主寶血贖罪的子民,神就賜給他們信心,收納他們為兒女,與主基督同為後嗣。十字架不是只為選民帶來得救的可能,乃是確保他們必定得救到底,必蒙神賜 信心給祂們。
宗教改革說:「基督在十字架,為我付出贖價,確保我得救到底,永不滅亡。」

總結:基督十架贖罪,確保我必蒙神賜信心;一切屬靈恩福都是源自主基督在十架上為我所作成的,所確保的
基督的贖罪是造成罪人得救的可能性,滿足神的公義要求,為自己會相信悔改的人安排出路。基督的贖罪是為全人類付出贖價,但是並不能保證一定有人會信祂而罪得赦免。信心是人自己的選擇,來配合接受各各他的贖罪,信心使人得著贖罪果效。
亞米念派說:「沒有基督釘十字架,我就不可能得救。十字架的贖罪是必須的,但是卻未確保我一定會得救,這要看我有沒有以信心來選擇接受。我現在相信接受,也不能保證我會得救到底。」

總結:我的信心使基督十架贖罪,在我身上成為有效;我的信心使我得救,但是我若失去信心,就不能得救到底
聖靈的恩召
聖 靈的恩召,在選民內心必定帶來確定的果效,使他們重生,以悔改相信來回應。所以,此內在的恩召,不只是「光照」,更是「重生」選民:除掉我們的石心,賜給 我們肉心,更新我們的意志,用祂的大能使我們定意向善,有效的吸引我們歸向基督。祂的主權恩典,使得我們原本被罪捆綁(失去自由)的意志,得著自由釋放, 必然定意歸屬基督。所以,宗教改革說:「主的恩召,使我重生覺醒;我的鎖鍊斷開,心得釋放;我欣然起來,跟隨基督」

總結:我自己的意志受罪捆綁,必然拒絕福音的呼召。恩召改變更新了我,使我活過來,意志脫離綑綁得以自由。所以,恩召本身是大有功效的,使我必定樂意歸屬基督。內在恩召,在選民身上,必定達到拯救的目的,果效是確定的。
聖 靈的恩召帶來內在的勸化,只是「光照」而已,讓人看見神的真理,但是不保證任何人(包括選民)會悔改相信,所以,此恩召不一定有果效。人要自己決定要不要 接受福音,人自己(包括選民)可能拒絕接受,所以,內在的恩召臨到任何人(包括選民)都是可抗拒的。所以,亞米念派說:「是我自己決定要選擇耶穌,我自己 決志要成為基督徒」。




總結:我的意志可以決定接受恩召,也可以拒絕恩召;恩召只是光照我,然後我自己的意志作抉擇,要不要接受。所以,恩召是否有效,要看我的意志來決定。內在的恩召,即使是選民也可能拒絕,所以不一定會達到拯救目的,果效是不確定的。

「多特信經」與「抗辯派」之救恩觀點比較

『多特信經』闡明的「宗教改革信仰」
「抗辯派」的「阿米念主義」
1. 宣告「神獨作救恩,神拯救人」
1. 強調「神人合作,神幫助人自救」
2. 三一真神拯救失喪子民:聖父揀選,聖子救贖,聖靈恩召;三位格向同一子民施行拯救
2. 三一真神作工的對象各有不同:聖子救贖全人類,聖靈恩召聽見福音的人,聖父揀選那些回應福音的人;
3. 三一真神的每一位格的工作,皆是確保子民的得救
3. 三位格每一位的工作,皆不能確保任何人的得救
4. 人得救的最終關鍵:完全是神的工作
4. 人得救的最終關鍵:人自己的選擇
5. 信心是神白白賜給子民的,他們永遠蒙保守,必得救到底,有至終得救的確據
5. 信心是人自己的選擇參與,人在得救之後要看他能不能繼續持守自己的信心到底,所以不能確保他至終得救
6. 唯獨神得一切的榮耀:從始至終,完全都是神的工作
6. 神與人都得榮耀:神安排得救方法,人以自己的信心來按照此方法得救
7. 一切都是恩典,主權的恩典,必達到神拯救選民的目的,所以是全然的「神本」
7. 恩典必須加上人的配合,連選民也可能會抗拒神的恩典,使神的恩典達不到目的,所以是徹底的「人本」

怎樣確定你是基督徒

得救的確據──就是對自己的得救、得赦免、得永生、成為上帝的兒女,絕對沒有疑惑。

   
上帝要祂每個兒女都清楚知道自己有永生。聖經說:「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壹五13

   
在這關乎永生與永死的大事上,我們絕對不能馬虎或糊塗。

   
早期的信徒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得救充滿確信,所以能夠在患難中站得住,臉上滿有喜樂與榮光,能為主作強而有力的見證,衝擊、翻轉當時的世界。請看他們的一些豪語:

   
「我們知道我們是屬上帝的,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約壹五19

   
「親愛的弟兄阿,我們現在是上帝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壹三2

   
「為這緣故,我也受這些苦難;然而我不以為恥,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提後一12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麼?是困苦麼?是逼迫麼?是飢餓麼?是赤身露體麼?是危險麼?是刀劍麼?……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 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八35, 38-39

他們是「深知」、「確信」的人。你若接受耶穌基督為你的救主與生命的主,也可加入他們的行列中!

洗禮的來源

很多宗教都有潔淨的儀式,表明人是有罪的,在親近上帝以前要先潔淨自己。舊約祭司制度中有藉水或血潔淨的儀式(8:6、出 29:21、民 8:6-13),先知以賽亞曾經呼籲,要百姓洗濯、自潔、除去惡行( 1:16)。猶太人在從巴比倫被擄歸回之後 ,凡是外邦人要入猶太教,均須行割禮、沐浴禮,並誦讀摩西律法,洗禮在這裡是皈依儀式之一。
 
兩 約之間馬加比革命之後的哈斯摩年王朝時期,有愛色尼派的人,除了入教者須接受潔淨禮外,成員天天奉行潔淨禮。施洗約翰興起時,他呼籲猶太人要悔改,使罪得 赦,並為前來聆聽其訓誨者施洗;這裡也有潔淨的意思。施洗約翰的工作有一項重要目的,亦即預備人心歸向主,為耶穌的來臨鋪路( 1:1-4)
 
洗禮本是外邦人入猶太教的儀式,而約翰呼召猶太人出來接受洗禮,意思就是要猶太人承認自己以前的生活宛如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所以今天要把自己當成一個不認識上帝的外邦人重新立志加入敬畏上帝的信仰。是一種悔改性的儀式。

生命冊

有關生命冊之經文如下:
 
詩 69:28 願他們從生命冊上被塗抹,不得記錄在義人之中。

賽 4:3
主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又將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除淨。那時,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冊上記名的,必稱為聖。

腓 4:3
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她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還有革利免,並其餘和我一同做工的,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

啟 3:5
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

啟 13:8
凡住在地上、名字從創世以來沒有記在被殺之羔羊生命冊上的人,都要拜牠。
 
啟 17:8
你所看見的獸,先前有,如今沒有,將要從無底坑裏上來,又要歸於沉淪。凡住在地上、名字從創世以來沒有記在生命冊上的,見先前有、如今沒有、以後再有的獸,就必希奇。
 
啟 20:12
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大小,都站在寶座前。案卷展開了,並且另有一卷展開,就是生命冊。死了的人都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
 
啟 20:15
若有人名字沒記在生命冊上,他就被扔在火湖裏。
 
啟 21:27
凡不潔淨的,並那行可憎與虛謊之事的,總不得進那城;只有名字寫在羔羊生命冊上的才得進去。
 
******************************************************
 
    為何去尋找這些經文,是因為昨晚(9/25/2008 )小組聚會時,有位姐妹分享啟示錄2011-15節之內容,於是引起大家去瞭解「生命冊」的興趣。當然,在其中也使大家討論到「救贖觀」。
 
    而我因為神學立場偏向「預定論」,所以用以弗所書13-14節:『願 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神!他在基督裏曾賜給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就如 神從創立世界以前,在基督裏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無有 瑕疵;又因愛我們,就按著自己的意旨所喜悅的,預定我們藉著耶穌基督得兒子的名分,使他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讚;這恩典是他在愛子裏所賜給我們的。我們藉這愛 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這恩典是 神用諸般智慧聰明,充充足足賞給我們的;都是照他自己所預定的美意,叫我們知道他旨意的奧 祕,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裏面同歸於一。我們也在他裏面得(得:或譯成)了基業;這原是那位隨己意行、做萬 事的,照著他旨意所預定的,叫他的榮耀從我們這首先在基督裏有盼望的人可以得著稱讚。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 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原文是質),直等到 神之民(民:原文是產業)被贖,使他的榮耀得著稱讚。』來說明「生命冊」的名字是創世以前上帝早先就寫好的。
 
    然 而,因為「審判」的字眼,讓弟兄姐妹認為與行為有關,認為好行為的人才能列入「生命冊」;又有人認為並沒有每個基督徒都列入「生命冊」內。於是,弄到最 後,有些弟兄姐妹都沒有把握自己是否被列入「生命冊」內。不過,最後有人提出:熱心愛主和努力傳福音的一定在「生命冊」上有名字。
 
    心中為這種現象,十分著急。平常傳福音訓練是否不夠扎實?自己都沒有把握,怎麼能引導別人呢?
 
    所以,當場再次強調,「生命冊」是創世已先就寫好,我們得救贖是上帝揀選之恩,是聖靈讓我們「重生」,我們才能進上帝國,成為上帝兒女。可是,他們還是認為「生命冊」必有甚麼典故,要求我把「生命冊」之經文查清楚,下禮拜再和他們分享。
 
    感謝主,今天早上查了,啟 13:8 啟 17:8 支持「預定論」之揀選的看法,所以將來的日子,與大家之交通會好一點,也可以把他們引回聖經的教導,重回「因信稱義」非「因行為稱義」之正途上,也讓他們清楚「得救之確據」。
 
    寫到此不禁唏噓,真理在這時代,仍然晦暗不明,許多號稱基督徒又是長老教會信徒對得救之事認識不清又無確據。在紀念加爾文五百歲生日之際,真是期盼先賢揭櫫之神學思想,能光照黑暗中之人心,能完完全全來到上帝面前!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理性主義

    理性主義是指以理知(reason)來為一切事物作衡量。他們的共通點認為宇宙是有理性的(rational),可以以理知來了解。認為一切事物的真相可以以適當的理知(例如邏輯演繹法),配以合理的推論(例如數學),能給「事實」刻出一幅人人能了解的圖案來。

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
   
早期希臘柏拉圖的思想提出觀念界(思想/概念)和感官界(物質世界)是分開的,但是理性主義卻縮小這兩個範圍;只看重「心」和「物」。「心」是主體,而「物」是客體,就如「觀念」與「感官」是二元的,是對立的。認定說如果主體()能把握住客體()的話,那就可以得到真知識(或真理)。如果要把握住客體,那最先要把握住主體的存在。怎樣去肯定主體的存在呢?理性主義提出他們的意見。

       主體   ————> 客體

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
   
笛卡兒(Rene Descartes,公元1596-1650)因 其理性主義思想的創新而被冠為「現代哲學之父」。藉著祖父所留下來的財產,一生人保持著一個紳士式業餘學者的生活。每天工作與閱讀的時間都很短。多數時間 都是用來靜思默想。年輕時在耶穌會的學院受教育。學習科學,神學,哲學,數學等等。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了宇宙動力的總和不變論,在醫學方面他也發現人體血 液的循環,在數學方面,他發明了著名的坐何幾標學。但他真正的貢獻還是哲學與神學。主要著作:《方法論》(Discourse on Method)及《沈思錄》(Meditations)

. 知識論:

人 所認識或所得到的知識都是由客體而來。要怎樣肯定一個人對客體的知識是確定的呢﹖笛卡兒認為最重要是先肯定主體「我」的存在。因此,笛卡兒認為人們可以對 任何東西懷疑,但是有一件事是不能懷疑的﹖就是那個人的「懷疑」。這「懷疑」成為了「我」的「存在」的最好證明。因此,我的懷疑肯定了「我」的存在,那我 所認識的東西都是真確的了。「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 I think therefore I am)也就是說當我在懷疑我是否存在的時候,「我的懷疑」就因此證明了我的存在,這口號開創了現代的理性主義。

     一直以來,哲學都在尋找一個人怎樣確定我所見所思的東西是真確的。從「我」這個主體,到「他/它」這個客體之間的關係實在太難確定了。要確定我所見所思的東西是真的,那就應該先確定「我」是真的(或真的存在)。 怎樣證明我是真的存在呢﹖在笛卡兒著名的《方法論》裡有這樣說:有一天笛卡兒在一個很寒冷的冬天,坐在一個很熱的烘爐中默想如何找到真理。他說,當他從烘 爐中出來的時候,他的哲學就熟了。在烘爐中,他發明了「我思故我在」的理論。他也說,如果真理是真理的話,那應該是「清晰明瞭的」。就如 2 + 2 = 4 一樣。他所說的「懷疑」就是「清晰明瞭的」。因此,用感官去認識的東西是最危險的,也是最不能確定的。當然,問說他是怎樣知道他這「懷疑」,他提出了「直覺」(intuition)這觀念。這「直覺」是與生俱來的。

. 證明上帝論:

笛卡兒再提出「上帝實存論」(Ontological Argument)。上帝是「最完美的」。認為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上帝是我們想像中最大最完好的。祂也是「最清晰明瞭」的觀念。

    讓我們來審查笛卡兒思想的真確性。「我思故我在」到底是否是正確的前題?換句話說:「我思故我在」其實就是「我在故我在」的重申而已,沒有甚麼可以彼此證明的。我們每一天所見的東西靠我們的知覺就足夠其存在,又何必以懷疑來證明其存在而多此一舉。或像英國湯樸威廉(William Temple)大主教被問起歐洲歷史上最倒霉的一刻是幾時﹖他回答:笛卡兒將自己關在烘爐的那一天。

斯賓諾沙(Baruch Spinoza 公元1632-1677)
   
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富有的猶太人家庭。因接納理性主義,廿二歲就被教會趕出阿城。後來德國海德堡大學聘他為哲學教授。代表作是《倫理學》。神學著作有《神學政治論》。

. 知識論:

他認為宇宙的一切活動是有理性的。而其中的真知識(真理)也可以靠理知推論出來。上帝是一切真理的保証者。他不接受笛卡兒的「知識二元論」,而認為「本質」(substance)是一切真理的基礎。「本質」只有一個,是自生的,是不須依靠其他事物便可以形成的。「本質」又可稱為「上帝」或「自然」。因為一切都在上帝內,沒有上帝,任何事物都不能生出,亦不能存在。(我們稱這理論為汎神論 )

. 倫理學:

認為人生最重要的追是「幸福」。「幸福」只有「人-上帝」在一起才可以得到。他認為人可以藉著「愛」與上帝消融在一起,也能夠保全自己,使自己不被消滅。於是人可以靠著與神的融合而保全自己,也靠著這保全而「存在」於萬物中,也可藉著這「存在」去認識這世界。

        按斯賓諾沙的形而上學,大自然、上帝、人是三位一體的。我們也稱他的哲學是一種「自然-上帝-人」的哲學。

萊不尼茲(C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公元1646-1716)
   
出生於德國的萊比錫。十五歲就閱讀形而上學課本。廿歲得博士學位,並開始講授生涯。曾發明對數表 (Figure-table)。代表作是《單子論》(Manadologie 1714)及《神義學》(Theodizee 1710) 。萊不尼茲可算是最後一個理性主義的代表,也因此他結集了理性主義的學說大成。

. 單子論:

「單 子論」認為事物必有一個中心單子,然後有很多圍繞這中心單子的單子而構成宇宙。從這理論指出為什麼單子與單子之間沒有交往,也就是說人們不能夠站在感官世 界去認識另一個感官世界,應該透過中心單子。每個單子本身是獨立的,所以每個單子也自形成一個小宇宙,每個小宇宙也是整個宇宙的影像。因此,只要人們回歸 內心,在自己的內心裡認識自己的話,這樣也會看到整個宇宙的影像。每個單子有其獨立的存在,但存在的根源在於中心單子,中心單子也是知識的源頭。每個小單 子也領受了中心單子的「精神」,中心單子的目的也決定了每一個單子的目的。

        從這「單子論」,萊不尼茲推出了他的神學。他認為只要世上有存在,就必需有最後的存在。即中心單子的存在,也就是神的存在。這上帝(中心單子)也預定了每個單子的目的。

. 倫理學:

這中心單子是十全十美的,因此,整個宇宙也是美好的。(他碰到了惡」的問題)。萊不尼茲提出「惡」的解釋。把「惡」分為三種:

  a. 形上的「惡」:這世界本身是十全十美的,但卻是偶有的存在。這偶有的存在和那必須存在的上帝比較之下,就覺得世界本身並非十全十美而有缺陷,所以形上的「惡」是必須的,否則與那十全十美的上帝有所矛盾。

  b. 物理的「惡」:自然界中的疾病,痛苦,天災是由於物的有限與不完美,這不完美反映出「善」來,使人因此在有限的物理世界中去追求「善」。

  c. 倫理的「惡」:他認為人們作惡或作壞事,目的根本不是作惡,而是使善人有機會追求善。如果世上沒有惡人,又怎樣證明善人是善人呢﹖因此他結論說:惡的存在是為了善,使善更清晰明瞭,使人們去追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