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今社會科學的分析,文化的形式約可分為三大類:就是「主流文化」(或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或是潮流文化)及「抗衡文化」。西方的文化學者一般上是按人的「意識形態」(ideology)來把文化形式分類。
一. 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Dominant culture),有時也稱為「精英文化」(Elite culture),或是「上流文化」甚至「傑出人物文化」。按意識形態來看,「主流文化」可以說是泛指民族文化中比較精粹的部分。它也是民族中最傳統的文化,含有最崇高的人生價值觀,道德倫理,藝術,生活理想,法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風俗習慣等等。
「精英文化」的理論背景可查考叔本華,尼采,施本格勒等。叔本華把「碌碌無為的芸芸眾生」看作「枯燥乏味的實用主義世界」,其中只有「天才人物」才是擺
脫常規的人。他認為大眾並不能理解天才的作品。尼采認為文化是精神財富的創造,來源自人的“權力意志”能力。這“權力意志”給社會上的“超人階層”“顯
貴”“統治者”創造文化的生命力。而另外一群人,“群眾”“烏合之眾”“賤民”是沒有創造文化的能力。社會和歷史學家認為西方的沒落是因為精英文化被大眾
文化所侵犯。
二. 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Mass culture),稱為「潮流文化」(pop/popular culture)或「普及文化」,是指人民大眾容易理解或掌握的較低層次的“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的形式及形成比較複雜。這種文化類型本是隨著大眾媒介的傳播而壯大的。追隨的人多是中下階層人士及青少年人。
「大眾文化」的發展是現今社會中一個不可否認的現象,尤其是在工商業的社會。大眾文化藉著多個方面得到發展;許有通俗音樂,通俗藝術,通俗文學等等。
“普及”的人可以說不分年齡,社會,地區,從看連環圖的幼兒到看電視的老人,從辦公室至家庭主婦,它總是不斷地、系統地、每日每時地起著作用。
大眾文化的普及方式計有:
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的普及,
二.資本家利用傳媒使他成為操縱群眾意識和情緒的有力手段,
三. 成為或被利用為普通勞動人民在精神上的一種“補償”。
今天大眾文化開始被文化學家視為是一個“不正常”的文化現象。它在破壞良好的社會結構;因其低級的價值製造了許多的“平面人”(受群眾意識影響的人),因為他標榜不實際的價值觀並且培養出了許多社會的“邊緣人”。
三. 抗衡文化
抗衡文化(Counter culture)的前身為「反主流文化」。當時反主流文化的出現是因為許多青年在西方對現在的工業社會強烈不滿,在無政府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和某些神秘宗教的影晌下,形成七十年代中許多的文化怪現象。例如,嬉皮士運動,性解放運動,神秘宗教活動,大學生騷亂,綠色和平運動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