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西方哲學方法論概述

一.遠 古
 
    西方的人在遠古(史前)時期已被人間的現象及大自然界的現象吸引及迷惑。在這樣的處境中,一方面「心」主導向「美好」()的追求,另一方卻在思考大自然現象界的道理。這時人們遁著兩個方向去進行思考。
 
A.神話的人生:當時各民族間出現了許多寓言或神話的思想,藉著這樣的思想,民間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這些神話及寓言故事多形容人想要追求美善的人生,當中含著一個理想的世界。這反映人們的心在追求美好的/理想的人生與世界。這些思想為人們提供心靈(精神)上的滿足。荷馬史詩、伊索寓言、奧菲斯神話為我們提供這時代最好的參考資料。
 
B.理性思考:這時的人開始為現象界作理性的思考,把「主」體(認知主體“我”)與「客」體(現象物體“他/它”)分別開來。從這出發點,盼望知道現象物(客體)的本質是什麼,想控制那多變的現象界(大自然)。也盼望探知這現象界背後的真正物質/真理。當時的泰勒斯、畢達格拉斯、赫拉克利特、之諾、德莫克利圖等思想家提出了許多初型的答案。這些初型的答案成為了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材料。
 
C. 蘇格拉底:蘇格拉底不只為這時期的哲學指出了一條正確的出路,也為以後西方的哲學擺上正確的軌道。首先,他籌定了作哲學的倫理基礎,認為哲學家必須有美好 的生命;人們思考的目的是要為人類帶來快樂美好的生活。這種感性的快樂生活必須由理性的思想來創造。另外,他也利用辯証法來確立批判的態度,指明所有的理 性思想必須受過批判來審定。
 
二.古 希 臘
 
    古希臘的哲學奠定了西方哲學的思考方法。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成為了最主要的基礎。
 
A.柏拉圖:柏氏先以二元論把世界分為形上的「概念」(Idea)及形下的「事物」。也認定概念是理性的、超越的、恆常不變的、真實的,本質也在概念里。而現世(現象世界)事物也只是概念的反映。事物因此是會變化的,是會過去的,本質不在事物中。
 
B.亞里斯多德:亞氏卻把柏氏的整個二元論架構向下移,把柏氏認為在人心內(或腦中)的概念變成「形式」(Forms)。也認為「質料」(物的本質)在現象事物中。「形式」與「質料」相合而成為實體。
 
    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探究方法也維持了西方的思想有二千年的時間。中世紀的唯名論和唯實論者只不過是新柏拉圖和新亞里斯多德思想的延續。
 
三.康 德
 
    現代西方哲學的方法論雖與希臘的哲學無多大的變化,但是在方法上卻有許多突出的地方。
 
A.笛卡兒:當眾人正在為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方法論爭論的時候,笛卡兒為西方的理性思考系統定了模式。他不只肯定了理性思考的方向,更認定理性思考的出發點/主體是在“我”(我思故我在)。藉著“我”這主體,現象界事物這些客體就可以繞著“我”被認識。當然,首要的工作是肯定“我”的存在。
 
B.經驗論:經驗論者與笛卡兒的理論相反,認為是必須先有現象界事物的存在,然後人們的經驗才會有這些事物的出現。認為所有的知識皆由現象界來提供。
 
C.康德/胡塞爾:以上兩個理論爭持了兩百多年至至康德為止。康德首先肯定了人的認知能力,人的先天觀賞、分析、綜合能力幫助人作各種不同程度上的認識。這種認知能力協助人類對現象分析,而現象的本質(物自身)才是真正的認識,它是完全的,是超越的。真理在於這本質內。
 
D.自然科學:藉著人的認知能力,近代西方開始追求自然科學,探究大自然界的本質現象,甚至在實驗室裡尋找真象。自然科學為西方的現代工業化奠定恆久不變的發展基礎。
 
四.現象學和存在主義
 
A.存在主義:兩次的世界大戰破滅了理性主義、經驗科學主義的理想。青年人開始對現代化或機械工業式的生活厭倦了。人們想走回,去自我尋找個人活著的意義和價值,開始為自己的存在著想。
 
  存在主義雖然叫西方社會的年青重視自身生活的意義,但是無法為這些年青人活著的答案;到底我是一切活動的中心,仰或是世界才是我的中心而我必須依靠這世界尋找我的存在。後期的存在主義更走進了虛無主義的死胡同。
 
B.意義的解釋:意義學已進入每一個學術範圍,大家對藝術、宗教、社會現象、經濟、科學等皆有不同的解釋。人們也習慣去接受對每一樣事情的多元化解釋。主觀或個人意見並不會被反對。
 
五.文化、經濟、科技
 
A. 經濟和科技:當一九六九年人類靠科技登上月球,以及一九七五年大量生產電腦開始,人類的思想、生活方式、文化意識有了許多的變化。人類藉著科技把自己當著 是一個經濟個體。個人的經濟價值和財富成為了人最首要的追求,其他的活動和思想例如宗教、藝術、文化皆擺在次要的地位。今天某些大商業集團的經濟力量甚至 可以左右某些小國家的政策。每天科技也為人類和社會帶來了新的氣象。傳播媒介甚至可以令一個國家的政治解體。商業機構藉著符號的力量希望在社會中霸佔更多 空間。
 
B.文化意識:因為經濟和科技的影響力,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已越來越薄弱。保守社會不得不開放自己。上流社會文化和一般的潮流文化漫延至每一個家庭和人的思想。社會問題充塞著每一個大都市。政府和社會學家以抗衡文化來抵抗潮流文化對優良社會的侵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