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未來文化現象

    正 當西的文化向前邁進時,「文化未來學」的研究逐漸興旺起來,這是對於人類文化未來的反思結果。八十年代的時期,許多未來學家著書預測西方的未來,計有貝爾 的《後工業社會》、托夫勒的《第三波》、布熱津斯基的《電子技術時代》等等。未來學的觀點一般上走向兩個方向:樂觀的和悲觀的未來。
 
. 樂觀的未來:
 
一般的西方未來學者抱樂觀的較多。八十年代以後他們對未來人的出現充滿希望。按照這些未來學家的設想,將有一批“成熟的公民”擔當起“未來的艱巨任務”,他們具有“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敢於幻想”,“具有發展社會物質財富的積極性”。
 
社會學家把“文化進步時代”的理想的人分為五種類:
 
. 自覺的人: 能夠使用科學方法認識物質現象和社會現象;
 
. 成熟的人: 能夠擺脫傳統的束縳,在生活中有獨立的追求;
 
. 有創造精神的人(Homofaber):相信世界是由人創造,或至少是由人來促其形成;
 
 . 能掌握技術的人;
 
. 有動力的人: 即不受生活、鄉土、宗教、社會階級的局限,能夠按個人能力、愛好和機遇積極地活動的人。
 
還有許多樂觀的未來學家認為按教育制度的發展,電子技術的進展,農業的科學代,城市的現代化,家庭結構演變的定形化,政治的全面化,物質享受的普及化,宗教精神的平衡,生態受控制這些“多樣性”的文化現象會帶給全人類幸福的生活。
 
. 貝爾的「三領域分立說」:
 
說明未來的文化趨向將朝向三個領域分鼎而立,就是經濟領域(經濟與技術),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宗教、哲學和藝術)
 
他說:「這三個領域各受不同的軸心原則支配,彼此經常發生對抗。如現代西方社會,支配經濟領域的軸心原則是高效率、專門化和快速增長。」
 
然後他推測說,經濟的勝利和政治的勝利也是不牢靠的,不完備的,它們會使文明的發展終止。可見貝爾是一位悲觀未來學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