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教會的功能(一)-敬拜

        主耶穌已經給教會頒布了大使命。根據教會所看到的異象,個別教會提出自己的使命宣言。教會能完成使命不是靠人力、物力、財力,乃是因主耶穌的應許,即有聖靈的能力、基督的同在和賦予的權柄。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要有使命感和迫切感。

      
為要落實使命,教會要有組織和治理,組織要發揮應有的功能,就如身體的器官組織和它們的功能一樣。若功能失調,身體就有病痛,教會也就不能有效的行出使命。教會的主要功能有敬拜、團契、禱告、傳福音和主日學。


[
教會的敬拜]

       什麼是敬拜?敬拜的英文字是 worship,來自古代英語(Anglo-Saxon)的worth-ship,意思是giving worth to God,把上帝應得的榮耀歸給他。啟四:10-11 天上的敬拜把這意思表達得最好:“那二十四位長老就俯伏在坐寶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遠遠的,又把他們的冠冕放在寶座前,說:‘我們的主,我們的上帝,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你創造了萬物,并且萬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

      
再說,什麼是敬拜?敬拜就是與上帝相會。舊約時代的會幕被稱為帳篷聚會,上帝說:“我要在那裡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出2943

 
但 與新約的教會相比,兩者的相會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在前者,上帝是住在至聖所,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贖罪大日,唯獨大祭司一個人才能進入至聖所﹔在後者,“我們 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借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來十:19-20
 
偉大尊嚴的上帝,竟能如此屈尊和我們相會,這是教會何等的光榮﹔而我們能朝見上帝,這也是何等的特權啊!

      
還有,什麼是敬拜?翻譯為“敬拜”的希臘文之一是Latreuo,如腓三:3“因為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上帝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的。”這個字的意思是“事奉”,如羅12“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換句話說,敬拜上帝不是只在禮儀中,事奉上帝也是敬拜上帝。

      
怎樣敬拜上帝呢?主耶穌說:“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上帝是個靈(注:或無字),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真理)拜他。”(約四:23-24
 
所以,敬拜絕對不是為了自娛娛人而設計的節目﹔敬拜不是以人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中心。人不是問自己從敬拜中得到了什麼,而是問自己在敬拜中把什麼上帝應得的歸給了他。

      
從 個人的立場來說,一個人是可以在任何場合,用任何形式敬拜上帝的。在三自教會可以敬拜上帝,在靈恩派教會可以敬拜上帝,在鄉村的家庭教會可以敬拜上帝,在 城市裡的各宗派教會可以敬拜上帝。問題是:什麼形式最能引導人來到寶座的面前?什麼場合最能幫助信徒以心靈和誠實敬拜上帝?

      
所以,教會的神聖責任就是為信徒提供一個最能引領信徒進入心靈誠實的敬拜場合和形式。敬拜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場地、主題、程序編排、詩歌、讀經、講道、事奉人員等。

   
歸納以上所說的,

敬拜的中心:上帝
敬拜的方式:心靈誠實,不是私意崇拜(西二:23
敬拜的目的:把上帝應得的榮耀歸給他。
敬拜的內容:透過讀聖經和傳講上帝的話,以及祝福,上帝對我們說話﹔藉著歌唱、禱告與奉獻,回應上帝對我們所說的。
敬拜的心態:敬虔,不是只有敬虔的外貌,而是要有敬虔的實意(提後三: 5)﹔敬畏,“應當敬畏上帝,將榮耀歸給他,因他施行審判的時候已經到了!應當敬拜那創造天、地、海和眾水泉源的。”(啟147


      
所以,在歸正宗裡,敬拜注重聖經、講道、所有會眾的完全投入事奉,但少強調那精心包裝的外在儀式和避免浮誇與外在的禮儀。敬拜全然以聖經作依歸,程序由各崇拜群體自行決定﹔講台被置放在教堂前方的正中央。

       
敬拜的意義有三:一、把上帝應得的榮耀歸給他﹔二、與上帝相會﹔三、廣義的說法,事奉就是敬拜。敬拜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用心靈誠實拜他,不是自娛娛人,而是以上帝為中心。敬拜的心態是敬虔和敬畏,因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加六:7)。要記得,把最好的獻給上帝!

       
在歸正宗裡,敬拜注重聖經、講道,全然以聖經作依歸,所以,講道成為敬拜的整個焦點。


[
教會的講道]

 

    約二十一:15 “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

   
徒六:“。。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西一:25 “我照上帝為你們所賜我的職分作了教會的執事,要把上帝的道理傳得全備。”

   
提後二:15 “你當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什麼是講道?“講道,是上帝的真理透過人而傳出。”


       
誰在教會負責講道?從新約的經文,我們可以看到初期的教會有兩種職員:一為特殊的職員,一為普通的職員。特殊的職員是使徒、先知和旅行佈道家。普通的職員有長老、教師和執事。長老是居教會首要的地位,負責管理教會的一切事務。他們是由使徒和佈道家所按立,有很高的權威。

       
當教會增長的時候,問題就隨之而來。長老很難全時間牧養在他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的旨意照管他們。於是在長老當中,有的把自己完全擺上成為全時間牧養群羊的長老,他們因為沒有時間兼做別的職業,所以應受教會“加倍的敬奉”(提前五:17)

這些長老以後有被稱為“牧師”的,就是保羅在弗四:11所稱的 “牧師和教師”。他們在講台宣講和教導上帝的話語。

       
十九世紀名牧Alexander MacLaren 說:“我一開始事奉主,就立志全心專注在我的講台上按著正意分解真道。”
 
他通常是花六十個小時來準備一篇信息。所以,一個不立志全心專注在講台事奉的牧師傳道人不配做牧師傳道!


[
傳講主道的原則]

 

    一、 有道:講道是否是在根據《聖經》,說明《聖經》本有的精義?這樣的講章才有屬靈的權威,叫人信服。反之,講台不是“炮台”,也不是傳講高言大智、高調無聊、時事、故事、笑話的場所。

   
二、 有理:講章的大段、小條是否有清晰的結構,每小條內容是否有合宜的推理?這樣聽眾才能明白、了解、注意諦聽。反之,結構鬆散、主題模糊、條理不清晰,只用教牧權威壓下去和硬銷,都不能說服聽眾。

   
三、 有情:理能服人、情能感人。講章和講述是否都有豐富的感情?不是演戲,但須自由釋放,加上簡單的故事例証和喻証,言詞和表情才能發揮感人的力量。反之,講道不是查經,“一篇好的講章應像一場橄欖球那麼刺激。”(Andrew W Blackwood) ,不是給人遲鈍麻木的感覺。

   
四、有力:有沒有合宜的話語推動聽眾必須實行和把道落實在生活中?有沒有禱告懇求聖靈的同工?“把你自己的生命投入整段經文,把整段經文融入你自己的生命。”(Johannes Albrecht Bengel)反之,沒有生命力的講道只是一場無足輕重的演講。


[
教會與講道]

 

       有話說,有怎麼樣的講道,就有怎麼樣的教會,這句話一點不假。John Stott 說:“一家沒有道可聽的教會是死的教會。這是不變的原則,上帝是用他的話來甦醒、餵養、感動、指引他的百姓。人何時能忠實、系統地講解《聖經》,上帝就藉著這樣的講解給他的百姓異象,沒有異象,民就滅亡。”

       
他又說:“最令我困擾不安的,莫過於今天教會中基督徒的膚淺:很少人真正已經在基督裡長成了!…雖然不同的觀察家對這種教會的病症有不同的診斷,主要的原因正如先知阿摩司所說的:‘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八:11)”其實,底線是:今天教會的講台還有沒有“道”?

教會的功能(二)- 團契與小組

        敬 拜的功能我們已經談過了。講道不是敬拜的一個節目,而是上帝透過他的僕人對我們說話。牧師和教師要立志全心專注在講台上,按著正意分解真道﹔每個講道都要 有道、有理、有情、有力。牧師也透過講台的教導帶領會眾向著目標前進。我們則要帶著一顆謙卑受教的心,洗耳恭聽,並借著聖靈的能力行出生命的道。

      
試想一想:假使有一天政府決定關閉教會,信徒失去主日敬拜、聽道、查經、交通等例常活動。 一兩 年過去了,你還相信耶穌,靈命還會成長嗎?

      
有弟兄或姐妹突然被接回天家,教會牧師要怎樣在最短的時間通知全體會友?


[什麼是團契/小組]

 

       John Stott 說:“團契(Koinonia)一字源自koino,即‘共同’之意,它從兩方面見証教會的共同生活。首先,它表示我們共享的一切,這是指上帝本身,因為‘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約壹一3)

而這裡還有‘聖靈的感動’。因此,團契是一種三位一體的經驗﹔那是我們在上帝,即父、子及聖靈裡的共享。不過,從第二方面來說,團契亦表示我們共同分享的一切,即我們施予和接受的東西。”

[
教會團契/小組的聖經根據]

    一、家的觀念

    弗二:19 “你們…是上帝家裡的人了…”

   
提前三:15 “你也可以知道在上帝的家中當怎樣行。這家就是永生上帝的教會。”

    二、身體的觀念

    林前十二:12-27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並且各自作肢體。”

       
從這兩個觀念,延伸出許多“彼此與互相”的生活原則,如彼此相愛(約十三:34-35)、彼此相顧(來十:24)、彼此相待(帖前五:15)、彼此服侍(加五:13)、彼此擔代(羅十五:1-2)、彼此接納(羅十五:5-7)、彼此認罪(雅五:16)、彼此饒恕(西三:13)、彼此包容(西三:13)、彼此推讓(羅十二:10)、彼此順服(彼前五:5)、彼此對說(弗五:17-19)、彼此教導(西三:16)、彼此勸戒(西三:16)、彼此勸慰(帖前五:11)、彼此代禱(雅五:16)等。這些彼此都只能在團契/小組裡得到操練和實踐,而不能在單純的大型聚會裡落實。

       
所以,通俗地說,小組是一個定期聚集的小群體﹔透過這個群體的生活,學習彼此相愛、分享、分擔及代禱的生活﹔學習彼此分享、將真理應用在各人的生活上﹔為要活出一個以聖經為基礎的見証生命,並完成耶穌基督大使命的托付。

       
我要強調的是:團契/小組是教會組織所發揮的應有功能,小組是活的有機體,是“小教會”(細胞小組),一、兩年一小變,兩、三年一大變﹔一旦功能僵化或形式化,小組就變成死的個體(如標本),雖然在組織上還能扮演一點角色(如聯誼會)。


[有關團契/小組溝通的問題]

 

       研究顯示,當團契/小組人數超過十五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密切關係就達到飽和的階段。兩個人有兩條溝通路線﹔三個人有6條﹔四個人有12條﹔十五個人共有210條,這是最大的極限。[方程式:溝通線 = N x (N 1) ] 如果小組有八位成員,每個人要維持的關係線是28,也就是說,每個人要維持28個與他人建立的關係,若要達到八個組員之間都能保持緊密的關係,這已經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團契/小組人數以 9人比較適宜,是理想,9 -12人是極限。
 


[新約初期教會 - 團契/小組的典範和特徵]

 

    徒二:42  47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A
、對上帝的崇拜與讚美(敬拜)

    B
、來自於上帝的領受與造就(教導)

    C
、對內的交通與分享(團契)

    D
、對外的服侍與使命(傳福音)


[有小組的教會不等同小組式的教會]

 

       有小組的教會裡,小組不過是許多事工,如敬拜、禱告會、主日學、差傳、節日慶祝…的一部分。教會的資源由所有事工分享。

       
小組式的教會裡,教會的資源幾乎全部用來支援小組,教會沒有其他的活動與小組競爭。


[今日小組式教會的模式]

 

    趙鏞基牧師的葉忒羅小組模式——韓國全備福音教會

   
李樂夫(Ralph Neighbour)的純小組模式——新加坡堅信浸信會(2002年之前)

   
哥倫比亞波哥大市 Cesar Castellanos 的十二門徒(G-12)小組模式——國際靈恩宣教教會和現在的新加坡堅信浸信會

   
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的目標導向教會模式——美國馬鞍峰教會 Saddleback Church

教會的功能(三)- 禱告

        團契/小組不錯是教會組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它是個活的有機體(故稱“細胞小組”),發揮了敬拜、關顧、禱告、傳福音和教導的全部功能,是名副其實的“小教會”。

聖經裡所有“彼此與互相”的生活原則都只能在團契/小組裡得到操練和實踐。在小組式的教會裡,教會的資源幾乎全部用來支援小組,教會沒有其他的活動與小組競爭。一旦小組的功能僵化或形式化,它就變成死的個體,雖然在組織上還能扮演一點角色(如聯誼會)。


[
教會的禱告]

 

    太六:9 - 10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提前二:1 - 4 “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這是好的,在上帝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約十四:12 - 14 “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

   
弗六:10 - 19 “你 們要靠著主,倚賴他的大能大力,作剛強的人。要穿帶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 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所以…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也為我祈求,使我得著口才,能以放膽開 口講明福音的奧秘…”

   
綜合以上的經節,我們說:

   
一、定義——“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

    A
、懇求(deesis supplications) — 這不是宗教專用字。它是指個人有極大的需要,自己解決不了,於是到一個有辦法的人那裡求助,這就是懇求的意思。為萬人懇求是什麼意思?因為要叫萬人得救,我們的力量太過微小,惟有向上帝懇求。教會花多少時間在膝上,為社區來懇求呢?

    B
、禱告(proseucheprayers) — 懇求的對象可以是人或是上帝,但禱告的對象就只能是上帝。為萬人禱告什麼?人心中的罪咎感只有上帝可以釋放﹔受傷的心靈只有上帝能醫治﹔人被魔鬼捆綁就只有上帝能把它趕逐。教會如果不把這些人的需要帶到上帝那裡,他們就永遠都不會得救。

    C
、代求(enteuxeisintercessions) — 原文的意思是進到皇帝面前,把一份請願書交給他。用在禱告的時候,就是來到上帝的面前,為人向上帝稟明實況,求他施恩憐憫,出手解決問題,上帝一定有辦法給你成全。萬人不認識上帝,不懂得來到上帝面前,所以教會要為他們代求。

    D
、祝謝(eucharistiathanksgivings) — 禱告不是向上帝討債,好像上帝欠了我們什麼似的。我們要時常為上帝所賜的而感謝他。萬人蒙上帝賜福,但他們卻不懂得,以為一切是自己賺來的,所以教會有責任為他們獻上祝謝。

   
二、“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 - 禱告的權柄已經給了教會!教會領袖和全體會友要行使所賦予的權柄,禱告改變萬事!

   
三、“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 - 禱告是一場屬靈的爭戰。

   
四、“願你的國降臨” - 上帝的國度事業在教會的禱告事項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教會的功能(四)- 主日學/教育

教會不禱告也可以作許多事工,但只有透過禱告成就的事工才是蒙上帝喜悅。上帝已經賦予教會禱告的權柄。教會的禱告包括了四項要素:懇求、禱告、代求和祝謝。
 
懇求是表示承認自己的力量太過微少﹔禱告則表示全能的上帝是我們求告的對象,只有他有赦罪的權柄﹔代求意味著我們被賦予為人禱告的特權﹔祝謝是承認發生的一切事都有著上帝的美意。
 
教會要行使禱告的權柄,打這場屬靈的爭戰,叫上帝的國可以早日降臨。我們要立志做一個禱告的勇士,情詞迫切地禱告。


[
教會是學校]

 

       太二十八:19-20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弗四:11-14 “他 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 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

       
所以,當我們說教會本身就是學校,並沒有言過其實,因為“使萬民作我的門徒”表示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是跟隨主耶穌,作他的“學生”。

 
教會有責任提供信徒全面和系統的基督教教育,幫助他們“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三:18),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基督的生命(弗四:1)。

   
從“教會是學校”的角度來看,今天這間教會“學校”出了什麼問題?


[
教會的主日學/教育]

 

    一、緣起:

       
奇怪的是,這個如此重要的觀念卻要等到1780年英國人瑞克斯(Robert Raikes) 開始兒童主日學校後,才得到落實,以後傳播至美國、歐洲及世界各地。開始的時候,有些人還懷疑主日學的功能,有的批評主日學是那惡者的機構,有危險性,Canterbury 大主教曾召集神父們企圖要阻止它的發展。十九世紀開始,主日學教育事工在量和質上都飛躍地發展,從兒童的教育進而發展到全部年齡的教育。

   
二、意義:

       
主日學是以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課本,用各樣的方法教導信徒,目的是要叫信徒完全認識上帝,明白福音真理,站穩真理的立場,作個生命穩固(西一:28),全人發展的基督徒,正如主耶穌在路二:52 所留下的榜樣﹔裝備信徒,目的是讓信徒得以發揮個人的恩賜,承擔聖工,好建立一個健全、成熟和增長的教會。(弗四:11-12


對象:男女老幼,不分貧富,不分學歷,不分貴賤,有教無類。

   
內容:以聖經為課程內容中心,包括以下幾點:
 
    A系統的學習聖經
 
1)概論書卷查經﹔
 
2)信仰主題查經﹔
 
3)系統深入查經﹔
 
4)簡明系統神學﹔
 
5)釋經學原理

   
目標:讓信徒能掌握聖經的系統內容。

    B
系統的門徒訓練

 
1)生命塑造﹔
 
2)品格塑造﹔
 
3)事奉裝備

   
目標:讓信徒能接受門徒訓練的栽培。

    C
基督徒生活原則

 
1)生命塑造﹔
 
2)倫理生活﹔
 
3)家庭生活﹔
 
4)工作生活﹔
 
5)教會生活

   
目標:讓信徒能在現實生活中遵守基督徒的生活準則。

    D
裝備事奉的訓練

 
1)領人歸主﹔
 
2)關懷服侍﹔
 
3)關懷輔導﹔
 
4)帶領小組﹔
 
5)教導事工

   
目標:讓信徒能接受事奉的裝備而參與教會的事奉。

    E
普世差傳的意識

 
1)宣教歷史﹔
 
2)宣教故事﹔
 
3)差傳報告﹔
 
4)差傳禱告﹔
 
5)差傳參與

   
目標:讓信徒有差傳意識和參與。

   
機構:教會,小組/團契,家庭。


[
教會的主日學/教育的重新定位]

    一、人人參與 每 “不是老師,便是學生﹔不是學生,便是老師﹔由老師變學生,不感到羞恥﹔由學生變老師,也不感到驕傲。”(美南浸信會的口號)

   
二、教會投資在主日學/教育的事工上,包括課室、設備、教材、師資、進修…

   
三、朝向系統化/專業化:按靈命分班分級﹔課程規划﹔教師鑒定﹔教學評估…

   
四、馬丁路德說:“你要做好牧師,必須先做主日學的良師。”

 
弗四:11 說的“牧師和教師”,在原文只有一個冠詞,表示牧師也是教師。所以,牧師必須負起全教會主日學/教育的主催者與領導者的職責。

教會的功能(五)- 傳福音/佈道/宣教

        說教會是學校一點也不誇張,因為每個信耶穌的人都是跟隨他,作他的“學生”。
 
教會有責任提供信徒全面和系統的基督教教育:一方面教導他們,使他們完全認識上帝,明白福音真理,站穩真理的立場,身心靈全人在基督裡成長,活出基督的生命﹔另一方面裝備他們,使他們得以發揮個人的恩賜,服事上帝,建立一個健全、成熟和增長的教會。
 

[教會和傳福音]

 

    羅一:“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上帝的福音。”

   
林前一: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為施洗,乃是為傳福音,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羅十:13-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林前九:16“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啟十四:“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國、各族、各方、各民。”

       
所以,當教會把自己圍在四面牆之內,人人只求自己的事,並不求上帝國的事(腓二:21),如果我說這種不傳福音的教會只是挂名的教會,一點也不為過。

       
什麼是福音?福音就是好消息,“。。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1-4

   
教會要怎樣傳福音?要佈道,要差傳/宣教。

    [
佈道和差傳/宣教有什麼不同?]

       
從堂會傳福音事工的角度看,假若事工的果子歸於本堂會,我們說這是佈道事工﹔果子歸於別的堂會,我們說這是差傳/宣教。

       
從障礙及難度的角度看,假若福音能不需要障礙便能自然傳遞,這是佈道事工﹔但假若必須跨越地域、言語、文化、階層、族群等障礙才能傳遞,這是差傳/宣教。

       
從福音工人呼召的角度看,假若工人作的是自然及正常的福音工作,並不需要特別的呼召及差遣,這是佈道事工﹔但假若工人必須有上帝進一步的呼召及差遣,這是差傳/宣教。


[
教會的佈道]

 

    一、個人的佈道:


       
從《使徒行傳》第八章教會大遭逼迫後,我們看到初期教會的傳福音都是隨走隨傳的個人佈道式(徒八:4)。
 
他們傳講的內容是什麼呢?“宣講基督”(徒八:5)和“上帝叫耶穌從死裡復活”(徒十三:34)。主耶穌給了我們一個個人佈道的最佳典範——在井邊和撒馬利亞婦人傳道(約四:1-42)。

       
教會有責任教導信徒“個人佈道法”,如“三元福音倍進佈道法”(簡稱“三福”)、“福音橋”、“啟發課程”等。

       
佈道法固然重要,但佈道心更不可少(太九:35-38)。凡信主的人,都有責任傳福音和作見証領人信主。
   
   
二、教會佈道會

       
沒有個人的佈道,就沒有教會的佈道﹔有教會的佈道,而沒有教會的跟進,一切都是徒然。


[
教會的差傳/宣教]


      
為什麼要差傳?因為三位一體的上帝是差傳的上帝:

      
天父差遣聖子降世,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傳講生命之道﹔且死在十字架上,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一:14,三:16-17,腓二:8

       
主耶穌已經頒佈差傳的大使命予教會(太二十八:18-20),要教會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他的見証(徒一:8)﹔教會也有他的應許,即聖靈的能力、基督的同在和賦予的權柄(徒一:7-8,太二十八:1820)﹔教會還有差傳的榜樣,即安提阿教會裡最優秀的人——巴拿巴和保羅,奉聖靈差遣到亞西亞傳福音(徒十三:1-3)。

       
所以,今天的教會也應當如此行。

       
奇怪的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竟然忽略了宣教事工!馬丁路德、加爾文、慈運理等都極少提及海外宣教,教會亦普遍認為初代使徒已經完成大使命,所以與當時教會無關﹔假若基督要其他民族信主,他自有辦法,不需我們擔心。

 
但上帝的心意終於在十八世紀末顯明。他在一位英國修鞋匠的生命中動工,這個人被譽為“近代宣教之父”的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他參加了一個禱告小組,每月一次與其他人一同通宵禱告,目的是“為教會復興及普世福音工人禱告”。
 
不久,這位禱告者變成行動者,加入了普世宣教行列,往印度傳福音。1792年,他出版了一本小冊子,清楚指出大使命對當代的教會及信徒仍然有效,更指出使用特別的“方法”來促進宣教工作是合宜的,這“方法”就是成立“差會”專門負責招募及差遣宣教士的組織。以後,各宗派和超宗派的差會紛紛成立,如戴德生(J Hudson Taylor)的內地會(1865)…18001900年是偉大的宣教世紀。

   
二十一世紀呢?胸懷普世,教會宣教化?“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証,然後末期才來到。”太二十四:14 

 

    大衛•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說:

   
“主啊,你可以差我到任何地方——只要你願與我同行。
   
你可以把任何擔子放在我身上——只要你願意支持我。
   
你可以切斷我與世界的聯繫—— 只要將我與你連在一起。”

        
你願意受主差遣,努力傳福音嗎?

教會的組織和治理(一)- 行政體制

[教會的組織]

 

       箴言二十九:18 “沒有異象,民就放肆。”
同樣道理,教會沒有異象,也會放肆。有了異象,沒有行動,僅是空談,所以教會要把異象轉化為使命。為要落實使命,教會要有組織,不然就不能發揮它應有的功能。


[
聖經的管理和領袖觀]

 

    A. 在神權治理下的以色列,上帝揀選的領袖如摩西,只是一個僕人,他將一切大小事通通向上帝稟告。但這樣做,使得摩西勞累不堪。賜人智慧的上帝透過摩西的岳父葉忒羅,教導摩西管理的學問(出十八:13-26)﹔摩西揀選有才能的人,立他們為百姓的首領,小事他們處理,大事才呈到摩西那裡。

    B.
君王統治下的以色列更不用說,有完善的組織和管理制度,但僕人式的領袖已被君王為主的治理取代。

    C.
新以色列的教會又如何?主耶穌的教導有二:

   
一、太二十三:8-12 “但 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也不要稱呼地上的人為父,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師尊的稱 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師尊,就是基督。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二、路二十二:25-27 “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

       
換句話說,基督是教會至高的元首,教會的領袖皆僕人,是服事人的。因此,在教會中領袖所享有的權柄,并不是一種國家施政的權柄,而是服事的權柄(彼前五:1-4)。教會行政中的管理并不是轄制而是照管(彼前五:2,提前三:5)。“照管”(Episkopeo)含關懷、關照的意思。因此教會的管理方式是出於愛和關懷,不是轄制。

       
正如君王統治下的以色列,初期教會也發展出一套執事和長老的管理制度﹔不同的是,僕人式的領袖并沒有被取代。


[
教會的行政體制(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一、監督制(Episcopalian Ststem

       
監督制的教會在行政結構上以會督為最高領袖。但在實際的行政上,卻分成三個明顯的牧制階層:會督(主教 bishop)、會長(牧師 priest)、會吏(deacon)。監督制認為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已經把教會的管理權特別交托給監督,因為監督是使徒的繼承者。而教會的信徒并不享有參與教會管理的權柄。這樣的體制是英國國教或所謂聖公會的體制。

   
二、羅馬天主教制(Roman Catholic System

       
嚴 格來說,羅馬天主教制的體系是監督制,只不過它比監督制更徹底。這體制不但認為監督是使徒們的繼承者,更認為教皇本身是彼得的繼承者,是教會的最高領袖, 有如彼得是眾使徒的領袖一般。教皇是教會的頭,是無誤的。作為基督的代表,教皇受予制定并管治一切教義、崇拜的規程,以及統治、管理教會的最高權威。

   
三、公理制(Congregational System

       
這 體制也稱為獨立體制,其行政權完全歸于當地教會的信徒。在這體制中,每一個地方教會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獨立的教會。教會管理的權力完全是教會會員的權力。 教會本處職員所享有的權力乃是為了執行教會事工的權力,并且這些權力并不能超越教會會員所賦予之權力。教會與教會之間并不互相干預。區會與總會只不過是扮 演咨詢、顧問的角色,是為了促進宣教、布道事工的合作而成立的。

   
四、長老制(Presbyterian System

   
長老制乃是以長老為教會的管理體制,長老為教會行政領導者。長老制之會制為四級:堂會(session)、區會(presbytery)、大會(synod)、總會(general assembly)。在長老制中有長老與執事,而長老又分為教導長老(teaching elders)[牧師]與治理長老(ruling elders)

教會的組織和治理(二)- 職分

       教會的行政體制有羅馬天主教制、監督制、公理制和長老制。除了天主教制是背道離教外,其他的體制都各有千秋,在管理上帝國度的事業上有諸多貢獻,也興起許多屬靈偉人。

由於聖經對體制所言極少,但對人的揀選卻格外審慎,可見在上帝的眼中,人比組織更為重要(但不表示組織并不重要)。

[
教會的職分]

      聖經提到的職分,如今還有的是:長老、執事和牧師。

    A長老(提前三:1-7 - 這裡指的是治理的長老。

   
1)具僕人的心態,深知上帝的心意,用愛心和智慧治理教會。

   
2)長老的工作就是監督教會(徒二十:28),所以治理長老的職位其實高過教導的長老。他最嚴肅的責任之一就是監督牧師的生活與工作,若有需要,矯正他,驅策他,輔導他。

    B
執事(提前三:8-13- 更好的翻譯是幹事

   
1)具僕人的心態,深知上帝的心意,用愛心在教會管理庶務,特別是慈惠的事,給予那些需要的人援助,使牧師傳道可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3 - 4)。

   
2)聖經有例証顯示,如司提反與腓力,執事有時候也參與傳福音的工作。

    C
牧師和教師(弗四:11- 占了兩個職分,即是治理,也是教導的長老(但教導的職分占優先的地位)。

   
1)由於這是一個全時間的事奉,有上帝特別的呼召,加上作先知講道和成全聖徒,各盡其職,所以當受特別的敬重。(提前五:17

   
2)具僕人的心態,深知上帝的心意,對內用愛心治理和牧養群羊﹔對外宣教和傳福音。(徒二十:2831,猶3

基督教的聖禮(一)- 定義、條件、元素

      長老制教會的長執會(Session)是由牧師、長老和執事組成。
 
牧師以教導為重,治理為次,由於有上帝的特別呼召,所以當受特別的敬重﹔長老以治理為重,教導為次,有監督牧師的生活與工作的職責。
 
兩者的權力相互牽制,提供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 的作用。但如果一方“不守本分”,或沒有僕人的心態,或不能用愛心說誠實話,長執會將成為一個權力鬥爭的場所,後果將不堪設想。
 
執事是幹事,是長執會的手和腳,使牧師傳道可以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
 


[
基督教的聖禮]

 

    A.定義:
 
聖禮是恩典的媒介之一(另一為聖言)。
 
神學家Louis Berkhof 說:“聖禮乃是主耶穌基督所親自設立的儀式。這儀式乃借感官所能感觸到的記號為代表、為印記,以把上帝在基督裡的恩典施行在信徒的身上。而信徒則藉此向上帝表明他們的信心與順服。”
 
聖禮也被看成是上帝那“看得見”之道,有別於上帝那“聽得見”之道或聖經。但兩者是不能分割的。


   
記號(Sign) —— 是看得見的表記或物件,特別為了表達或傳遞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時記號也用於提醒(如洪水後的彩虹)或作為指向所應許的事物(如割禮指向恩約中的應許)

   
印記(Seal)—— 是古代的印章。

        a)
表示對領受印記者的擁有權﹔

        b)
証明事物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c)
給與保護免受侵犯。如水禮表明受洗者屬上帝所有,並確保上帝在恩約中的應許之真實性和有效性,至終必蒙上帝救贖。

    B
.作為聖禮所必備的條件:

    1
. 必須是主耶穌親自設立﹔

    2
. 必須有上帝自己所使用,看得見或是感觸得到的元素﹔

    3
. 必定是能夠施行以及成為福音應許的印記。

   
所以,基督教(新教)只接受洗禮和聖餐為聖禮。

    C
.每個聖禮應該有以下三樣的元素:

    1
.外在看得見的元素(記號):例如,在水禮中,必定有水﹔在聖餐中,必定有餅和酒。

    2
.內在被象徴的屬靈恩典(印記):記號一般上當然有它所代表的內容。如水禮表達受洗者

    3
。外在記號與內在恩典的聯合:這樣就構成聖禮的實質。

基督教的聖禮(二)- 聖餐禮

        大家要切記,聖禮是恩典的媒介之一!
 
但聖禮與聖道永不能分開,因為聖禮是藉著聖道所傳的真理之有形的表象﹔離開聖道(如天主教),聖禮就淪為儀式,沒有任何屬靈的恩益。


       
聖禮有感官所能感觸到的外在的記號(Sign)和內在的印記(Seal)。簡言之,“記號”就是指示牌,指向所應許的事物,也就是“印記”﹔“印記”表明受禮者屬上帝所有,印証恩約中的應許之真實性和有效性,以及至終必蒙上帝救贖。受禮者必須表明他們的信心和順服才能獲得聖禮的恩益。


[
聖餐禮:(類似舊約的逾越節禮 每 林前五:7]

 

    A.這是主耶穌親自設立的:太二十六:26-28,可十四:22-24,路二十二:19-20,林前十:16-17,十一:23-29,約六:53-56

    B
.聖經的教導:根據這些經文,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有關聖餐的教導:

    1
.教會要執行聖餐禮直到主再來。
 
    2.聖餐含物質元素,即是餅和酒。

    3
.聖餐聚會中包含有三部分:
 
a.為餅和酒祝謝﹔
b
.要掰餅,要倒酒﹔
c
.把餅和酒分派給領餐者。

 
    4.聖餐的意義:

a.紀念基督的死﹔
b
.代表我們與基督的身體和血有份﹔
c
.代表信徒與基督、並信徒與信徒之間的聯合﹔
d
.表明並且印記我們接受以基督寶血所立的新約。


[
不同宗派持有哪些不同的聖餐觀]

 

1羅馬天主教的觀點:(天特會議 Council of Trent 制定)

      
羅馬天主教的觀點稱為變質論(transubstantiation)或化質論(conversion of substance)。這論說認為當主持聖餐的神父為聖餐祝禱說:“這是我的身體”(拉丁文hoc est corpus meum)時,餅和酒就真正的變質成為主耶穌自己的身體和血。

 
從羅馬天主教的觀點來說,這經過祝福的餅和酒,雖然外表看來,它們的形狀、顏色、味道、化學性質等等仍舊一樣,但已不再含有餅和酒的本質,而已化成是基督的身體和寶血。

       
因為基督的身體和靈魂是不可分開的,而基督的靈魂與他的神性也是不可分開的,因此,當領受聖餐者用口領受聖餐時,他們真實的是在吃、喝基督的身體和血。

       
羅馬天主教相信這變質是不可逆轉、是長久的。也就是說,當這餅和酒變成基督的身體之後,它們就一直是主耶穌的身體和血。

       
天主教認為聖餐的功能,是會增加信徒成聖之恩和特殊的恩典,赦免輕微的罪,防止致命的罪,并會確信有永遠得救的盼望。這是聖禮本身的作為,所以無論領受聖餐者是邪惡,或敬虔,接受了聖餐的餅之后,就能得到恩惠。

2
路德/信義宗的觀點

       
信義宗所相信的是合質論或共在論(consubstantiation)。這論說是照字句解釋,認為當祝禱過後,主耶穌整個人,包括他的身體和血,就以一種奧秘的不可思議的神奇方式,真正的臨在/存在於這看得見之餅和酒之上、之下與之內,有如磁性之在磁石。因此當領受聖餐者用口領受聖餐時,他們也真實在領受主耶穌基督。信義宗與天主教有別,認為說,當聖禮結束之後,這樣的改變也就結束了。

3
慈運理(Zwingli)的觀點

       
慈運理認為聖餐只不過是一種記念儀式而已。在聖餐中,最重要的是記念主耶穌如何為罪人死。對領受聖餐者而論,他只不過是在宣認這一個事實而已。慈運理雖未否認基督屬靈的同在,卻絕對否認基督有形有體的同在。慈運理僅注重信徒信仰的表面,而抹煞了上帝的恩賜。

4
改革宗的觀點

       
加爾文採取一個比較介於慈運理與信義宗之間的看法。他認為主耶穌並不是肉身存在於餅和酒之中,而是一種屬靈的同在(spiritual presence)
 
加爾文的觀點比慈運理的觀點更跨進一步,他認為領受聖餐不只是一種記念的行動,藉著領受者的信心,領受者真實能夠在奧秘中與基督相通。
 
這樣的交通是由聖靈促成的,關鍵乃是領受者必須有信心。因此當領受聖餐時,重要的並不是信徒因吃喝餅與酒,用口與基督的身體和血交通,而是藉著信心與聖靈的工作,與耶穌整個「神人二性一位格」交通。
 
並且借著這樣的交通,使信徒在靈性上領受了基督的恩典與基督救贖工作上的益處。加爾文和路德都認為聖餐首要意義,乃為上帝藉以加強信心的命定方法。

       
我要強調的是:在歸正神學裡,聖餐和水禮都表示主耶穌的死。

       
水禮表示主耶穌的死,使我們得著新生的原因,但它沒有叫我們重生的功能。(水禮只施行一次)


       
聖餐表示主耶穌的死,使我們重生之後,有靈命長進的大能,但它沒有叫我們成聖的功能。(聖餐乃時常重複舉行,象徵基督對我們心靈經常的培養)。

       
兩者只是信徒與使他重生與成聖的基督關係的象徵,藉此把這個關係有力的確認,並生動的表明出來。
 

[參加聖餐的先決條件]

 

合格參加聖餐者:已經受洗的基督徒。
“海德堡教義問答”說:參加聖餐的“乃為那些痛恨他們自己的罪,但卻深信因著主耶穌基督,罪已蒙赦免,而其一切的弱點,也已由基督的憐憫與代死,而蒙遮蓋涂抹,因而切望越發加強他們的信心,而求改善他們的生活。”

不合格參加聖餐者(林前十一:27-29):孩童,不信者。
 

[聖餐的方式]

 

A.聖餐須在教會施行。

B
.聖餐須由教牧施行。

C
.舉行聖餐的次數:聖經並無明文規定。

基督教的聖禮(三)- 水禮

       我再說一次,聖餐禮沒有叫人成聖的功能,水禮也沒有叫人重生的功能,它們只是一個恩約的印記。

   
不同宗派持有不同的聖餐觀:
 

天主教
路得
慈運理
加爾文(改革宗)
/酒與基督的關係
變質論
(餅和酒變為基督的身體和血)
合質論
(基督真實地同在,如磁性之在磁石)
只作紀念
(餅和酒是基督的象徵,不是他真實的身體)
基督屬靈的同在
意義
功能
施行彌撒時,彌撒表明基督的獻祭,只是沒有流血。
一、參加的信友若犯了輕微的罪,可得饒恕。
二、得著力量抵抗試探。
三、得著永遠的榮耀及復活的應許。
與天主教不相上下,並無改進。


印記


(紀念儀式)
恩約的印記
一、表明受禮者屬上帝所有。
二、印証恩約中的應許之真實性和有效性。
三、至終必蒙上帝救贖。

[
水禮:(類似舊約的割禮) ]
A這是主耶穌親自設立的:太二十八:19 ﹔使徒們也是這樣吩咐教會遵行水禮的教導,羅六:3-4,西二:11-12,徒九:18,彼前三:20-21

B
水禮如何作為契約恩典的記號與印記:
    有三點能夠表明水禮本身是上帝與人所立之契約的記號(sign)與印記(seal)

    a)
水禮所含潔淨及與上帝交通的象徵意義和舊約割禮所象徵的是一樣的。從以下經文可見証水禮與割禮這方面的象徵意義:耶四:4﹔申十:16,三十:6﹔徒二:38,二十二:16﹔弗五:26﹔西二:11-12﹔多三:57﹔來十:22。這些經文都教導在新約中,水禮完成了舊約中割禮所完成的任務,代表人被潔淨並與上帝之間的交通。

    b)
割禮乃是舊約中上帝與以色列人立契約的記號與印記。藉著割禮象徵以色列人蒙接納進入上帝的契約(創十七:9-14)。割禮記號所表記的,最終要在主耶穌基督的身上應驗,特別是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割禮(西二:11-12)。新約的信徒乃是心靈受割禮的「真以色列人」(羅二:28-29)。而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應驗的,也正是水禮所象徵的。水禮所象徵的就是上帝恩典契約中的實體。因此,水禮就好比割禮一樣,是上帝契約恩典的印記。

    c)
水禮表記人與耶穌基督的合一,也就是人與三位一體上帝的合一。而水禮是契約的表記,這樣的合一因此是契約中的合一。作為這一個合一的記號與印記,水禮當然也就是契約恩典的記號與印記。

C
什麼是水禮作為記號與印記的內容?

    a)
水禮首先是我們罪蒙赦免,也就是我們稱義的記號與印記。福音最基本的宣告是說:每一個相信的人都有赦罪的應許。按照上帝自己的命令,這應許須有聖禮加以表記與印記:可十六:16﹔徒二:38﹔二十二:16。水禮乃是表記信徒的罪疚藉著耶穌基督寶血得以洗清。在水禮中,一個真正信主的人,他的罪得蒙赦免,因為水禮乃是與上帝的道相聯合(弗五:26)。當福音被宣揚時,聖靈就在人心裡完成使人歸主的功夫。信者的罪真實的藉著信心得以洗清了,因為這道應許了基督的寶血有洗清罪污的功效。水禮因此就是罪人罪蒙洗清的見証與記號(彼前三:21)。

    b)
水禮是重生的記號與印記,藉此表明當人與基督耶穌的死與復活相聯合時,他的舊人已經死了,而他的新人也因此活了。我們從羅六3-6﹔林前六11﹔加三:2627﹔西二:12﹔多三:5得知這樣的教導。信徒乃是因為與基督相聯合,就實際的與基督的死和復活有份。在水禮中,我們與基督相聯合,這也代表了我們的舊人與基督同埋葬,從水中出來時與基督同復活。

    c)
水禮不但是信徒與主耶穌基督聯合、相交通的記號與印記,也是信徒與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聯合、相交通的記號與印記。在水禮中,水禮使信徒與敗壞的族類及世界分別出來(徒二:40-41)。水禮因此是我們被分別出來的記號與印記。這領受水禮的人,因之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加入了基督看得見的身體,就是教會(林前十二:13;徒二:41)。在此之前,選民是以割禮作為歸入這上帝國度的記號。

D
為何給幼童施洗?

       
幼 洗是教會中相當具爭論性的問題。長老會,衛理公會,信義會,聖公會等都有為孩童幼洗的教義。而浸信會、弟兄會(福音堂)則堅決反對幼洗。反對幼洗之宗派, 認為只有那些本身能夠相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才可以給予施洗。關鍵因此乃在於嬰孩本身並不曉得信主、接受主是怎麼一回事,因此,就不可能按著自己 的信心接受主。也因為這樣,不應該被施洗。以此作為了解水禮的出發點,水禮的主體乃是信主的個體(成人或孩童)。而贊成幼洗的宗派卻以以下的論點作為支 持:

    a)
首先,雖然舊約中論述許多契約(covenant):挪亞契約( 創九: 8-17) 、亞伯拉罕契約(創十七:1-8)、摩西契約(出六:2-9)、大衛契約(撒下七:12-16),但這一切都是上帝與亞當所立的約之延續。因此這些不同的契約之間有其合一性(unity)。上帝與亞當所立的契約,不只包括亞當,也包括亞當的後裔。也就是說,這約中的恩典與應許,不單是給與亞當,也要給與亞當的後裔。

    b)
水禮好像割禮一樣,也是契約的記號與印記。我們甚至可以說,水禮與割禮有相平行的地位或甚至前者取代了後者。就好比割禮表明與罪的隔絕與心的改變(耶四:4﹔申十:16,三十:6),同樣的水禮也代表罪的洗清(徒二:38﹔彼前三:21﹔多三:5)以及心靈的更新(羅六:4﹔西二:11-12

    c)
由舊約到新約有一個持續的原則:舊約中,上帝與百姓所立之約的記號,不但信的人要領受,他們的後裔也要領受,新約也是如此(徒二:39)。在舊約中,孩童被完全認同及接納為上帝百姓的一部分。當上帝與百姓更新他的約時,孩童也在會眾中成為立約的一分子(申二十九:10-13﹔書八:35﹔代下二十:13)。在新約中,主耶穌與門徒也沒有把孩童隔絕在恩約中的祝福之外(太十九:14﹔徒二:39﹔林前七:14)。孩童被接納成為恩約一分子的原則,不只在基督之前要運作,在基督之後也同樣運作。

    d)
新約聖經中也多有整個家庭受洗的例子與經文的支持(徒十六:1531-33﹔林前一:16)。我們不能排除在這些家庭受洗的例子中有孩童的可能性。

    e)
那些讚同幼洗的宗派,其神學認為水禮最重要的是上帝恩典契約的記號與印記。因此對幼童來說水禮並不是信者信心的記號與印記,而是上帝恩典契約的記號與印記。為此,在幼童水禮中水禮的主體不是孩童(信者的信心),而是契約。
       在歸正神學裡,聖餐和水禮都表示主耶穌的死。

       
水禮表示受禮者和主耶穌基督發生特殊的關系,藉著洗禮歸入基督的死,和他一同埋葬,一同復活,與他聯合,是我們得著新生的原因,但它沒有叫我們重生的功能,只是上帝恩典的印記。(水禮只施行一次

[參加水禮的先決條件]

 

    合格參加水禮者:已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人。


   
不合格參加水禮者:不信者。


[
水禮的方式]

    “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二十八:19

    A
.浸禮

    B.點水禮
    C.洒水禮
 
       海德堡教義問答(The Heidelberg Catechism)第十四問說:“你所受神聖的浸禮,這所表徵的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受死,對你有什麼意義? ”

   
答:“主耶穌基督用所命定的水,把我們外面洗淨,並且應許我已被他所流的寶血和聖靈洗淨我心靈裡一切的污穢。這就是洗淨了我一切的罪,正如我被水洗淨了我身上一切的污穢一樣。”

教會的紀律/教會與社會/教會與文化

一、教會的紀律

 

    A.聖經的根據:太十八:15-17,徒五:1-11,林前五:1-13,提前五:19-20,多三:10
 
B.教會是上帝的家(弗二:19,提前三:15),家有家規,所以教會適當地執行懲戒,對教會是絕對有益的。教會不要怕因執行懲戒而人數會減少,或叫教會的榮耀受到減損。

C
.在行洗禮或轉籍的儀式上,一般教會都會向申請者發問:“你是否願意在主裡順服教會的治理?如果你在教義和行為上犯有過失,你是否承諾重視教會的管教?”
 
    D.懲戒的原則:
1.教會的權柄和政府的權柄,在性質上完全不同。比較羅十三:4和太十六:19 — “劍”代表政府的權威,涉及武力﹔“鑰匙”是教會權威的標記,與前者截然不同,用“溫柔的心”勸勉與教訓,目的是“挽回”,不是“毀滅”犯過錯的人。(加六:1
 
2.對嚴重犯過錯的,教會是責備,不說刑罰他。責備也是屬靈的性質,如剝奪領聖餐的資格,或革除他教友的會籍。
 
3.教會懲戒的最高目的:推進全教會的聖潔,榮耀教會的頭,就是基督。
 
E.處理紀律的整個程序必須是透明,按著如篤信聖經長老會的紀律“白皮書”(Book of Discipline)執行。

二、教會與文化

在大多數的教會章程裡,教會建立的宗旨(Objects)都有傳揚上帝的道,拯救靈魂,為道竭力爭辯等項,但鮮有提及教會要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和教會的文化使命。教會除了有福音使命外,跟社會就沒有任何關聯嗎?在文化各層面就沒有指引、影響和啟明的作用嗎?聖經怎麼說?
創一:2628,二:15 提到人要“管理”、“治理”和“修理”大地。“治”和栽培、培養(cultivate)有關,而cultivate 又和文化(culture) 有關。這樣,人被造的時候,不只是有宗教性,也被造成為有文化性的活物。有人把文化的使命比喻為“在園圃中的栽植”,那麼,管理園圃的工作自然需要知識、 技能和信念等組件,而在栽植過程中,也蘊含了習俗、規則等重要成分。這樣,廣義的文化包括了語言、思想、行為和舉止的規範、還有一切風俗習慣、社會精神的 方向、文學、藝朮、音樂、建筑、科學的表達。。人類一切的成就,可說是有文化性色彩的成就。但這些文化性的活動範圍和宗教性的範圍有一個互通的領域,就是 倫理道德,是人對上帝普遍啟示反應所產生的價值系統。這個價值系統因著人的犯罪墮落而被破壞,人連自己都不能“治理”,更遑論“管理”、“治理”和“修 理”大地了。

   
所以,教會有“文化使命”,就是用上帝的道去影響世界。教會若想影響世界,視野必須被上帝所提升。“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3-16
 
在上帝普遍啟示的世界中間,教會要將上帝特殊啟示的光,就是基督和基督的精神,帶進到每一個文化的領域,叫基督在每個領域和層面都居首位,起著教導、指引、影響和啟明的作用。


三、教會與社會

唐 崇榮牧師說:“文化是社會的靈魂”,因為整個社會的一切活動,不管是政治、教育…在背後都由文化所支配。由於文化已經受了罪的玷污,墮落的文化在社會中到 處充斥。誰在這個污穢的社會裡發揮良心的作用呢?就是教會!教會要站起來,作光作鹽,用上帝的道來批判墮落的文化和社會的活動,如同性戀、恐怖主義、開設 賭場。。若教會失去批判社會文化的功能,如良心被熱鐵烙慣了一般(提前四:2),教會就像鹽失了味,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無人理睬,剩下的只是一棟建筑罷了。

   
教會除了是社會的良心,聖經特別強調,上帝的救贖計划也包括了“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弗二:10)所以教會要參與社會服務,如興辦教育﹔社會福利,如扶持孤兒和寡婦(詩六十八:5,一百四十六:9)﹔援助那些在災難中不幸的人等。 

教會論 - 結語

一、教會不是“天堂”

教會是上帝 創造的中心的中心的中心。從恩約的角度來看,它是整個救贖計畫裡必不可少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是聖靈把信耶穌基督的人從世界呼召出來所組成的。但這樣尊貴 的地位并不意味著它是完美,毫無瑕疵。由於它是蒙恩得救的人所組成,不是無罪的人所組成,再加上參雜了一些還未重生的“信徒”,所以教會問題多多有如社團 機構,不要以為希奇。
二、從《教會論》看現在的教會:
有教會失去身份特征嗎?- 肯定有。
有教會沒有異象和使命感嗎?肯定有。
有教會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嗎?- 肯定有。
有教會在組織和治理上,不按提前三:1-13所列的資格揀選領袖嗎?肯定有。
有教會的長執會成為權力鬥爭的場所嗎?肯定有。
有教會為沒有得救確據的信徒施洗嗎?肯定有。
有教會被圍在四面牆之內,人人只求自己的事,不求上帝國的事嗎?肯定有。
有教會因怕執行懲戒會使人數減少而對在教義和行為上犯過失的人不予管教嗎?肯定有。
有教會不把文化使命和社會關懷視為己任嗎?肯定有。

但不要灰心!一世紀末的教會絕不比現在的教會好!那時有挂名的撒狄教會(啟三:1-6),有跟地方政權和異教妥協的別迦摩教會(啟二:12-17),有領袖誤導信徒隨從異端邪說的推雅推喇教會(啟二:18-29),有不冷不熱的老底嘉教會(啟三:14-22)。。但基督也看到一些忠心耿耿、在主裡站立得穩的教會如士每拿教會(啟二:8-11)和非拉鐵非教會(啟三:7-13)﹔他也看到一些出污泥而不染,“穿白衣與他同行”(啟三:4)的信徒。
所以,我再說,教會雖有變質,我們不要灰心。千萬不要“東家不打打西家”﹔要留在教會做個守望者,直到主再來。


三、教會是羔羊的新婦

現在,我們不只不要灰心,我們還要“歡歡喜喜盼望上帝的榮耀”(羅五:2),就是基督再來,“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啟十九:7),他把教會“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弗五:27)。


A
.訂婚禮:
基督再來把教會獻給自己是創世之前就已經計畫好的。這樣的說法不是沒有聖經根據的。在約十七:1-5,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我們從他給父神的“匯報”,知道三位一體的上帝在創世之前早已籌畫了創世大計,也知道父神從永遠就把他所揀選的人賜給了基督,作為他的新婦(約十七:269111224)。
基督為他的新婦陪送嫁妝。嫁妝是什麼?不是金銀寶石,乃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教會舍命所流的寶血(弗五:25)。
他升天後,還送給教會一樣最有價值的禮物,就是聖靈,印証基督永遠與教會同在。
這個婚約的訂立不單是出於上帝,而且有基督的寶血和聖靈的印記作保,所以是不能毀掉的。

B
.潔淨禮:
如果教會變質不忠,婚約可以作廢嗎?不可以!何二:19-20 “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也以誠實聘你歸我,你就必認識我耶和華。”
不忠不貞的教會,上帝“要用水借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弗五:26-27)。至於忠貞受逼迫的教會,他們的名字不只被記載在生命冊上,上帝還要“賜給他們那生命的冠冕。”(啟二:10
在潔淨的過程中,按照揀選的恩典所留下的餘數,就是那些“穿白衣與基督同行”(啟三:4),他們的人數有多少?按路十八:“。。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人數似乎不多﹔但啟七:告訴我們,“。。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把世世代代的人加起來,人數非常眾多。

C
.結婚禮:
啟十九:6-7 “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上帝,全能者作王了。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
啟二十一:“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上帝那裡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
“但願他在教會中,并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阿們。”(弗三:21
時候終於到了,在哈利路亞聲中,上帝在教會中得著榮耀,直到永永遠遠。

亞米紐斯派之聖靈觀(Arminianism,主後1560-1609)

  1. 人得救與否,完全取決於人的意志,與聖靈的工作無關。

  2. 結果,在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主後1618)中被定為異端。

蘇西尼派之聖靈觀(Socinianism)

  1. 由蘇西尼(Fausto  Socinius,主後1539-1604)所創。

  2. 他們否認聖子是先存的,認為他只是一個人,是一個超人而已。

  3. 他們否認原罪、三位一體、預定論等。

  4. 在他們心目中,聖靈只不過是從上帝散發出來,給人能力而已。

衛斯理派之聖靈觀


  1. 由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主後1730-1791)所創。

  2 .雖然他的神學屬亞米紐斯派,然而他強調人必須依靠聖靈的工作方可獲重生。

  3. 他認為“聖靈的充滿”即屬靈生命已臻完美境界,所以人在今生已可達到完全。

  4. 他替二十世紀的“五旬節運動”鋪路。

聖靈的智慧和理智證實祂是有位格的

  1. 哥林多前書二章10至13節清楚告訴我們︰“聖靈參透萬事,就是上帝深奧的事也參透了。”

聖經沒有說聖靈令我們參透萬事,而是直接說祂本身參透萬事,祂甚至教導人以屬靈的話去解釋屬靈的事(林前二13)。

祂若沒有位格,豈能教導人,又怎能“參透萬事”呢?

  2. 聖靈是有思想的。

羅馬書八章27節說︰“監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

以上這些特質,唯獨有生命、氣息及有獨立位格之個體才可能擁有。若有人以聖靈為沒有位格,而只屬一種能力,則祂不可能解釋以上經文及信徒在上述經文中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