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5日 星期二

長老合格的領袖(2)

<道德和屬靈品格>
  聖經中大多數的標準都與候選人的道德和屬靈的品質有關 。其中最重要的資格就是「無可指責」。而「無可指責」的意思由跟在其後的品格來決定。在保羅所列出的兩份長老的資格當中﹐具體到可以看得見的第一項都是 「一個婦人的丈夫」﹐這就是說一個長老必須在其婚姻和兩性關係上無可指責。Roberson McQuilkin ﹐《An Introduction to Biblical Ethics》 這本極優秀的書的作者強調聖經對於婚姻的忠誠和性生活純潔的 重要 ﹕「聖經中,上帝對於人類性生活的標準是關於人際關係的所有規條中最重要的。舊約裡對姦淫的重視僅次於反對偶像的教導。在新約中﹐基督和使徒都強調對婚姻 的忠實。保羅把性方面的罪列於他所給出的每一份罪的清單當中﹐很多的時候﹐它們還列在清單之首﹐特別強調其重要性。」
  從一開始﹐上帝就嚴厲地警告他的百姓要拒絕異教國家腐敗的性行為。他命令他的子 民聖潔﹐從那些國家分別出來﹐忠實婚約﹐保守性的純潔。在利未記第十八章﹐摩西詳細地敘述了不久將要圍繞以色列的那些不敬虔國家在性方面的罪惡。上帝警告 他的子民要抵擋這樣的罪﹕「在這一切的事上,你們都不可玷污自己,因為我在你們面前所逐出的列邦,在這一切的事上玷污了自己。連地也玷污了,所以我追討那 地的罪孽,那地也吐出它的居民。故此,你們要守我的律例典章。這一切可憎惡的事,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們中間的外人,都不可行,(在你們以先居住那地 的人行了這一切可憎惡的事,地就玷污了,)免得你們玷污那地的時候,地就把你們吐出,像吐出在你們以先的國民一樣。無論什麼人,行了其中可憎的一件事,必 從民中翦除。所以,你們要守我所吩咐的,免得你們隨從那些可憎的惡俗,就是在你們以先的人所常行的,以致玷污了自己。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利 18﹕24﹐30)
這種純潔的要求也出現在對新約團體的教導中﹐保羅寫道﹕「至於淫亂,並一切污穢,或是貪婪,在你們中間連題都不可,方合聖徒的體統。」(弗5﹕3)
  撒但為要毀滅上帝的子民,有一個最古老、最有效的的策略就是引誘他們的領袖在婚姻之外的淫亂。(民25﹕15﹔王上11﹕13﹔ 拉9﹕1﹐2)撒但知道﹐如果他可以污穢牧者的婚姻﹐羊群就會傚法。上帝對長老在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具體要求是為了保護全教會﹐所以教會必須堅持要求它的領 袖在開始事奉之前和事奉過程之中符合這些資格。如果教會不堅持這些要求﹐眾人就會陷入今天性和婚姻生活中有害的曠野。
  悲慘的是今天許多基督教主要宗派,沒有從舊約裡學到當接納異教徒隨便的性行為標 準會帶來那些後果。幾乎所有的基督教主要宗派裡﹐上帝關於婚姻、離婚、性以及性別差異的律法被摒棄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人類最腐敗的行為的接納。在基督教的 領袖當中﹐姦淫和其它性方面的罪是司空見慣的。在主要的宗派裡﹐教牧人員的離婚和再婚算不了一回事。時代雜誌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宗教的光景﹕「過去不能容 忍離了婚的傳道人的宗派現在發現他們自己正在辯論是否接納公開聲稱為同性戀的人。」
  其它品格方面的資格,強調的是長老們的正直、自持以及靈性上的成熟。因為長老們 管理教會﹐所以他們必須在用錢、飲酒和牧養權柄的操練上控制自己。又因為他們應該是基督徒生活上的榜樣﹐所以他們必須在靈裡敬虔、公義、好善、樂於接待 人、並且他們在不信的人面前也是道德上無可指責。牧養工作需要具有處理人際關係的卓越能力﹐因此﹐牧會的長老們必須溫和、穩重、心理健強、不好爭論﹐而容 易發怒和頭腦容易發熱的人則會傷害他人。所以﹐一個長老絕不可以有獨斷的靈﹐絕不可以輕易發怒﹐好鬥或者固執。最後﹐一個長老不能是初信的基督徒﹐他在靈 性上一定要成熟、謙虛、是經過時間考驗了的耶穌基督的僕人。
  在審查長老候選人的時候﹐即使涉及到了他們的個人品德﹐大多數教會也只是敷衍了事。《Reformation and Revevial Journal》的編輯John H Armstrong對教會在候選人道德品格方面所表現出的漠不關心深表挫折﹐他寫到﹕「在我服務於審查委員會的全部生涯中﹐很少聽見一個候選人被問及﹕你的道德生活如何﹖我們也許會討論一個人的婚姻﹐但那常常是膚淺的﹐我幾乎從未聽見有人這樣問一個候選人﹕你的性生活﹐此刻在上帝面前是純潔的嗎﹖我們不深入調查一個人真實的品格和純潔。 
  性犯罪在社會和教會同時氾濫的這個世代﹐我不得不問﹕我們在按立一個人的時候﹐為什麼不問一問這一類問題﹖我們生活的這一個時代﹐統計數字告訴我們教會的敗壞和一般人的沒有什麼兩樣……在這些專業調查的過程裡﹐每問一個倫理和道德問題﹐我們要問上一打教義上的問題。我並不是貶低教義方面的問題﹐因為在這方面模糊不清的牧師太多了。問題是我們為什麼總是完全忽略性、金錢和權力這些方面的問題﹖難道倫理和道德上大多數的失敗不正是出現在這些地方嗎﹖」
  Amstrong進一步評論到﹕「一些年以前﹐我應邀主持了我們福音派的一個委員會﹐其職責包括在召集評審團之前預先考察要 被按立的候選人……我 們的工作是試驗、訊問、最後推薦。每年我們都考察很多人﹐照我自己的觀點看﹐一半以上的人﹐無論是在教義還是在個人方面﹐都沒有準備好﹐有幾次我們向教會 建議不要按立他們。教會經常不理會我們的建議﹐不經我們批准就我行我素﹐後來過了某一個時間還是按立。尤其令人困擾的是地方教會很少去深究我們不批准的緣 故。」
<能 力>
  在長老資格的列表裡面﹐有三項要求與長老做事的能力有關﹕他必須能夠管理好他的家﹐能夠為他人樹立基督徒生活所跟從的榜樣﹐能夠教導和捍衛信仰。
<能夠好好管理家庭>
  一個長老必須能夠管理 自己 的家﹐聖經說﹕「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會呢。」(提前3﹕4﹐5)
清教徒們把家比做一個「小教會」﹐這種觀念與聖經中所說的一個人如果不能牧養自己的家﹐就不能牧養教會這個擴大了的家的論點是一致的。
  與管理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相比﹐管理一個教會更像管理一個家。一個人或許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個有能力的公務官員﹐一個出色的公司經理﹐一個高層的軍事領袖﹐但是他可能是一個糟糕的教會長老或者父親。因此﹐一個人能夠監督好他自己的家是他能夠監督好上帝的家的前提。
  那麼﹐那些單身、或者結了婚但是沒有孩子的怎樣呢﹖他們可以是長老嗎﹖當然可以﹗(林前7﹕835)
正是因為大多數的人是結婚、有子女的﹐聖經為身為丈夫和父親的教會領袖設立了上帝的 標準。設立這樣一個標準完全不是命令人要結婚和做父親﹐因為這些並非總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單身或是結了婚卻沒有孩子的當然可以是牧養的長老﹐雖然他們由於 未婚或沒有子女而缺少經驗﹐那些已婚、有子女的長老同工可以彌補他們這方面缺陷。單身和沒有子女的長老們可以對群羊和長老團隊有特 別一份的貢獻。當然他們在性行為和家庭管理上應該無可指責﹐像已婚和有子女的人無可指責一樣。
<能夠成為他人跟隨的榜樣>
  一個長老必須是其他人基督徒生活上的榜樣﹐彼得這樣提醒在亞西亞的長老們﹕「乃 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3b)雖然一個人可以是好的教師和出色的管理人才﹐但是如果不是別人傚法的敬虔模範﹐他就不能成為長老。保羅也像彼得一樣深 知傚法基督的重要﹐他竭盡全力傚法基督﹐並期望別人跟隨﹕
  弟兄們,你們要一同傚法我,也當留意看那些照我們榜樣行的人。(腓 317   你們該傚法我,像我傚法基督一樣。(林前 11   你們自己原知道應當怎樣傚法我們。因為我們在你們中間,未嘗不按規矩而行這並不是因我們沒有權柄,乃是要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傚法我們。(帖後379b   所以我求你們傚法我。(林前 4:16; cf.加 4:12﹔帖前 1:5,6﹔提前 4:2﹔多 2:7
  激勵和影響上帝的子民的最好方法就是以身作則。對他人產生真正永久影響的是品格和行為﹐而不是正式的職務和頭銜。J. Oswald Sanders在其經典著作《Spiritual Leadership》中引用的Samuel Brengle關於個人榜樣的力量的話很值得我們重溫﹕「歷史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嘲諷就是它完全棄絕人們相互贈送的地位和頭銜……人在最後審判時所得到的最終評價表明﹐歷史絲毫不在乎他所擁有的地位和頭銜﹐也不在乎他所擁有的職位﹐唯一在乎的是他行為的品質和心思意念中的品格。」
今天﹐有多人在行為上刻畫真實的、基督徒可以信靠的榜樣。但誰能在家庭生活、事業工作和教會生活上比長老們更能提供年復一年、天長日久的榜樣呢﹖這就是為什麼作為基督活的效仿者﹐長老們按照上帝的道路牧養教會是如此重要。
<能夠教導並捍衛真理>
  一個長老必須能夠教導並捍衛真理。一個人在事業上是否成功、是否有好的口才、是否知識淵博並不重要﹐只有當他能夠持守歷史的、使徒的教義﹐以聖經的教導教訓人時﹐才有資格成為合乎聖經的長老。(徒2028﹔提前32﹔多 19)
  新約要求牧養的長老「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 」﹐(多 19)這說明一個長老必須堅定地持守正統的、歷史的、聖經的教導﹐就如一位評論員所說過的那樣﹕「一定不能從喜歡玩弄新的教義的人當中挑選長老。」
由於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長老在聖經教義上必須是堅如磐石的柱石﹐否則房子必然崩潰。由於地方教會也是一小群羊﹐行走於兇暴的豺狼出沒的危險地帶﹐只有認得路、看得清豺狼面目的牧人才能帶來群羊到達安全的目的地。因此﹐掌握純正的教義是一個長老必備的特點。
  對於一個長老來說﹐堅定地持守使徒的、聖經的教訓﹐「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多 19) 是一項基本的要求。這需要預備做長老的人花多年的時間去研讀、查考經文﹐以便能夠對聖經的問題做出智慧的推理和符合邏輯的討論﹐培養成信仰的教義﹐擁有言 語的表達能力以及教導他人的心願。我們對新約長老的事奉不應有任何疑惑﹕他受呼召以純正的教義來教導和勸勉全教會、捍衛真理、反對假教師。理事會裡的長老 和牧養的長老有極大不同﹐新約的長老既是監督﹐也是教導純正教義的教師。
  因著這個緣故﹐上帝的話、聖經﹐是預備做長老的人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的功課。聖經是所有屬靈領袖完整的訓練手冊﹐保羅提醒提摩太「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提後 315) 他還進一步說﹐「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或作上帝所吹的氣)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 31617
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在聖靈吹氣的學校裡學習過﹐他就未受牧養的裝備。一個不知道聖經的長老和一個沒有腿的牧人一樣不能帶領和保護羊群。二十世紀初頗具影響的英國神學家P.T.Forsyth細膩的評論值得在這裡重複﹕「教會真正的力量不在乎有多少的工作﹐而在乎信仰的質量。一個真正懂得聖經的人帶給教會的真實力量多過一群不懂聖經的人。」
  預備做長老的人是如何在上帝的書裡得到教育的﹖首先﹐如果他們是在敬虔的基督徒家庭裡撫養成長起來的﹐他們則已經接受了聖經多年的指導和世界上最有效的老師、他們的母親和父親的聖潔生活的指導。(申 671119﹔箴 1841—5﹔弗 64﹔帖前 211﹔林前 1435﹔提後 15315)在二十世紀初基要信仰 和現代主義的爭論中﹐著名的長老會學者和教育家John Gresham Machen(1881—1937)出色地捍衛了純正的教義和聖經的可信性。他關於基督的童女降生﹐保羅和耶穌之間神學上的連續性的論述至今仍然被視為經典之作。在談到基督徒家庭在聖經的教導上的重要性時﹐Machen寫 道﹕「缺乏教義上的教導和傳講無疑會造成當今教會可悲的無知。但是﹐造成所有的基督徒教育機構失敗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基督徒教育機構不是講臺和 學校﹐而是基督徒的家庭。這個機構在極大程度上已經停止了它的工作。我們當中已經到了中年的人們是從哪裡得著真正的聖經知識呢﹖我猜我的經歷和我們的大多 數人是一樣的。我的聖經知識既不是從主日學、也不是從別的學校學來的﹐我是在禮拜天下午從我媽媽那裡得著的。我大膽地說﹐雖然我絕對沒有超常的智力﹐但是 我14歲時所具有的聖經知識已經超過了現在許多神學院的學生。大部分神學生來自基督教的家庭﹐非常可觀的一部分確實是牧區裡的好孩子﹐然而﹐在他們完成大 學﹐進入神學院時﹐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對英文聖經中的簡單內容卻相當無知。」
  其次﹐如果地方教會盡到了教導使徒教訓的學校的作用﹐預備做長老的人就能夠藉著 有恩賜的教師所教導的來學習上帝的話。聖經說地方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和「上帝的家」﹐(提前3﹕15)保羅吩咐提摩太「你要以宣讀,勸勉,教導為 念」。(提前4﹕13)提摩太也教導「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 2﹕2b)當提摩太離開以弗所時﹐他期望像以弗所的長老們那樣「忠心的人」能夠教導未來的教師和牧養的長老﹐使他們又可以去教導他人。
  更進一步地說﹐教會不僅是學習聖經的場所﹐也是最好的學習牧養人群所需技能之處。長老們正是在教會裡學習如何把上帝的書應用於實際生活。因此﹐教會是上帝的學校,培養上帝的子民靈性成長和學習聖經。(徒2﹕42﹔11﹕26)
  第三﹐一個未來的長老是通過不斷研讀聖經和聖靈的工作來學習上帝偉大的真理。(林前2﹕1 2ff﹔帖前4﹕9﹔約一2﹕27)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在個人研讀和默想聖經裡面有規律地、持續不斷地接觸上帝。除了研讀聖經之外﹐一個成長中的基督徒還要閱讀由敬畏上帝的教師們所寫成的教義純正的讀物。
  令人悲哀的是﹐許多教會(和基督徒家庭)在 聖經和教義方面的認真教導和訓練上缺少異像。有一些教會則沒有訓練領袖的質源﹐僅僅維持聚會而苦苦掙扎。但是﹐心思裡認真的信徒渴望的是深入的聖經教導﹐ 這就是為什麼聖經學校和神學院總是供不應求。雖然那些懷疑聖經的權威性和為了迎合時代的精神而重新解釋聖經的神學院問題多多﹐但是一個好的﹐相信聖經和教 導聖經的學校卻可以提供出色的、有深度的聖經話語的訓練。
  然而我必須警告許多宗派﹐反對任意的要求牧著 ﹐迫使他們先拿到一個碩士學位﹐然後才被允許以教會牧師的身份來服事。上帝沒有把專業的高等學位作為屬靈領袖的一項標準。當我們要求牧著正式學術的標準 時,就把教會 管理 職業化了。 並且在實際上創造出一個在長老之外的牧師職位 。 上帝沒有給我們權柄設立學位的標準 。
  不要忘記我們的主 和 老師耶穌基督沒有在拉比學校受過正規訓練﹐雖然那時可以獲得這樣的訓練﹐並且會非常受人尊敬。儘管他缺少學校正規的宗教訓練﹐耶穌在聖經上接受了卓越非凡 的教導。作為一個常人﹐耶穌的知識和教導使眾人如此吃驚﹐以致他們議論道﹕「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約7﹕15b
他們從耶穌親密的門徒那裡也觀察到同樣的事情﹕「他們見彼得約翰的膽量,又看出他們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就希奇,認明他們是跟過耶穌的。」(徒4﹕13)
  不幸的﹐今天許多基督徒過份依賴神職人員﹐導致他們無法想像沒有受過正規神學訓 練和隨之而來的神學學位的男男女女們竟然能夠懂得並且有效地教導聖經。我們必須記得﹐世界的事業和學術上需要學位﹐但是上帝家裡的事奉卻不需要。基督藉著 聖靈教導了一些沒有唸神學的人﹐他們在他的話語中領受教導﹐具備了上帝所設立的標準來帶領和教導上帝的百姓。
<聖靈賦予的動機>
  牧者的一項顯然而又緊要的資格是自己願意關愛和照看上帝的子民。保羅和第一批基督徒讚賞這樣的意願﹐並創造了一個在基督徒中流行的術語﹕「人若想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提前3﹕1)
彼得同樣堅持長老甘心牧養群羊的意願(彼前5﹕2)他從個人多年的經驗中知道﹐將靈 裡的照看視為一項不情願的責任的人是不能勝任牧養的工作。不甘心情願或者被迫服事的長老們無法誠誠實實地照看眾人﹐他們會變成沒有快樂、缺乏耐心、負有罪 惡感、恐懼感和沒有果效的牧者。將上帝的子民的牧養責任交付給缺乏意願和熱情的人﹐由他們帶領上帝的子民經過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包 含著太多問題、危險和要求。
  帶領上帝的家的真正意願永遠是由聖靈生出的意願。保羅提醒以弗所的長老們﹐是聖 靈而不是教會和使徒﹐在教會中設立了牧羊群羊的監督。(徒20﹕28)是聖靈呼召他們牧養教會﹐感動他們照看群羊。聖靈將牧養的意願栽植在他們的心裡﹐賦 予他們工作所需要的感動和能力﹐照看群羊所需要的智慧和恰當的恩賜。長老是上帝為著他的工作而有的智慧選擇。在上帝的教會中﹐人的意願算不了什麼﹐上帝的 意願和安排才算數。因此﹐只有具備了聖靈所賜的工作動力和恩賜的人才符合長老的資格。
  所以﹐合乎聖經的長老制就是一組合格的牧養的領袖。不合格的多位長老對於地方教會是沒有益處的。我完全讚成the counsel of Jon Zens、《Searching Together》雜誌編輯所寫的﹐「沒有長老勝於擁有錯誤的長老」。教會必須竭盡全力地堅持要求長老合乎聖經的資格﹐即使這樣的人需要多年才能長成。

長老: 僕人領袖(1)

 「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約翰福音13﹕14﹐15
  <基督關於僕人領袖的教導>
  像基督教影響了羅馬帝國一樣﹐希臘羅馬世界也影響了基督教的進程。著名的教會歷史學家、基督教宣教學)的教授Kenneth Scott Latourette(18841968)曾引述異教對早期基督信仰的影響﹐闡述羅馬對於權力和統治的觀念腐化了早期教會的組織和生活。他觀察到「與福音非常矛盾的思想﹐特別是與耶穌的生活和教導以及十字架和復活所展現的內容全然對立的思想滲透進入了教會。」Latourette繼續說﹐事實證明﹐這對基督信仰的「威脅幾乎是毀滅性的」。
  我相信這樣說更加準確﹕初期教會在觀念和結構上的改變被證明是災難性的。「在所 有信仰中最謙卑的基督教竟然墮落成了最熱衷權力和等級的宗教。在公元321年康斯坦丁大帝將基督教抬高奉為國教之後﹐一個曾經被逼迫的宗教變得猛烈逼迫起 一切反對的人來﹐一個不合聖經、沉溺於對權力、地位和權柄的追求的牧師和祭司特權階層出現了﹐甚至連羅馬的皇帝對基督的教會發展都可以插上一手。新約教會 喪失了起初原有的特性。
    但是在讀福音書的時候﹐我們在基督教訓的最核心 看到的原則是彼此為弟兄、愛、謙卑和僕人。不幸的是﹐像許多初期的基督徒一樣﹐我們難以理解這些偉大的道德品格﹐對它們在教會結構和領導方面的應用上尤其 遲鈍。因為愛、謙卑和僕人的品格是真正基督化領導和基督徒內在生活的中心樞紐﹐我們有必要概略地看一看主在這方面的教導﹕
   馬太福音 11﹕29﹕ 柔和謙卑﹕與當時的粗暴、自我欣賞的宗教領袖相反﹐主耶穌呼召「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通過這句重要的話﹐主耶穌告訴我們他是一 個什麼樣的人﹕柔和謙卑。然而太多的宗教領袖既不柔和﹐也不謙卑﹐他們大權在握﹐驕傲自滿﹐利用他人來滿足他們自我膨脹的慾望。耶穌卻完全不同﹐他真實地 愛人﹐無私地服事他們﹐為他們付上性命。他期望他的跟從者﹐特別是帶領他子民的長老們﹐像他一樣柔和謙卑。
  馬可福音9﹕3335﹕ 眾人卑微的奴僕﹕在門徒們第一次爭論誰最大的記錄中﹐耶穌﹐是主又是夫子﹐以今天著名的悖論回答了他們古老的問題﹕「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 的,作眾人的用人。」耶穌從這裡開始轉變他們關於一個人為大的思想﹐宣告真正為大的不是憑競爭超越他人或奪取權力﹐而是以展現卑微、自我隱藏、藉著成為眾 人的奴僕﹐即使是最卑賤的奴僕的態度來達到的。
  馬可福音 10﹕3545﹕ 犧牲、服事和受苦﹕「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當雅各和約翰向主耶穌這樣要求他國度裡兩個最顯耀的座位時﹐他們的自我野心 和對10個同伴的全然蔑視之心暴露無遺。他們的請求立即引起其他門徒的惡感﹐自私的野心永遠是這樣。馬可記錄道﹕「那十個門徒就惱怒雅各,約翰。」與雅各 和約翰為自己追求榮耀相反﹐主耶穌在3845節裡呼召門徒「捨己、服事、受苦」。
作家、倫敦全魂教會的前牧師John Scott將雅各、約翰的心態和耶穌走十字架道路的心態做了深刻的對比﹕「然而﹐在世界上(甚至在教會裡)﹐滿了雅各和約翰之流﹐到處是積極鑽營和追求地位的人﹐他們渴望榮譽和名氣﹐以成就來衡量人生﹐一生夢想成功﹐對自己抱著極大的野心。這種心理與十字架的道路完全不協調。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他放棄了天上的榮耀和能力﹐謙卑地做了奴僕﹐毫無保留、毫無畏懼地將自己獻給一群被忽略和蔑視的人。他為了上帝的榮耀和有上帝的形象的人的益處而執著﹐並願意為此承擔十字架的羞辱。現在他呼召我們來跟從他﹐不是為我們自己尋求豐功偉績﹐而是尋求上帝的國和上帝的義。」
  馬太福音23﹕112﹕『自卑的要升為高』
沒有人像耶穌基督那樣看透宗教的驕傲。在馬太福音23章裡﹐耶穌揭露出狂妄的驕傲、極端的自私、自我膨脹、律法主義和喜愛抬高自己的宗教假冒為善者帶來的欺騙。
  喜愛筵席上的首座,會堂裡的高位。又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安,稱呼他拉比。(拉比就是夫子)但你們不要受拉比的稱呼。因為只有一位是你們的夫子。你們都是弟兄。(太23﹕68)
  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太23﹕11﹐12)
  耶穌論及的那些宗教領袖們脫離了眾人﹐把他們自己抬高到眾人之上。他們為自己謀 取特殊的頭銜、服飾、待遇和人群中的特殊座位。他們喜愛受人注目的公開事奉﹐喜愛成為聚光燈下的名人。與此相反﹐耶穌禁止他的門徒使用任何榮耀的頭銜、互 稱拉比、或一任何形式高抬自己而損害他們之間的弟兄關係﹐損害基督和父上帝在每個信徒中獨特的地位。
  儘管主反覆地教導謙卑﹐我們必須承認Andrew Murray(1828—1927)﹐ 這位親愛的、敬虔的作家和南非的宣教家所說的﹐在許多基督徒中﹐謙卑仍是一項被忽略的德行﹕「當我回顧我個人的信仰經歷或世界基督教會的時候﹐我驚訝的發 現,極少有 追求謙卑 這個基督門徒獨特的品德。在傳道和生活裡﹐在日常的家庭和社會生活行為裡﹐在與基督徒特有的交通裡﹐在指導和值行基督的工作裡,多少證據表明了謙卑並沒有 被看為是重要的德行。」
  雖然說起來難以令人置信﹐在基督清清楚楚地反覆教導之後﹐門徒們在踰越節的晚餐上還是再次為他們當中誰為大而爭論起來。(路22﹕24)我們再次看到我們的主耐心地教導他們不要像地上的領袖那樣思想和行動﹕
  耶穌說,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那掌權管他們的稱為恩主。但你們不可這樣。你們裡頭為大的,倒要像年幼的。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22﹕2527)
   令人痛心的是﹐門徒所表現的競爭、尋求自我的精神今天仍然存在。其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問這樣一個問題﹕「誰的教會最大﹖」
David Prior在《Jesus and Power》一書中說明了 在 教會 之間屬肉體的競爭都是因為比較誰的 教會更大、更好而有的嫉妒和驕傲﹕「在耶穌門徒中間的競爭永遠是他身旁的一根刺。這是哥林多教會的老毛病。(參林前 3﹕115) 在今天那些追求更大、更好、比別人更有名氣的大型福音派聚會當中和之間也普遍存在。正是這些聚會的規模 導至 其它不那麼大的聚會產生了嫉妒心﹐而這種嫉妒心和這些大聚會表現出競爭的靈完全相同。在過去20年中﹐我曾參加過四個地方的聚會﹐這四處的聚會的規模恰巧 都大大超出附近聚會。這四個聚會都是聖公會的聚會。最難以克服的障礙是一方面是教會以人數為誇耀 ﹐另一方面忌妒別人的成功。競爭是癌症。耶穌清楚知道這和他所教導並示範的能力的實際是完全敵對的。」
  約翰福音133—17﹕彼此洗腳﹕在門徒們詢問他們當中誰為大的同一個踰越節的晚上﹐耶穌藉著為門徒們洗腳展現出他和他的跟隨者在服事中最基本的特性﹕謙卑、奴僕的角色。
  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向你們所作的,你們明白嗎?你們稱呼我夫子,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是。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約13﹕1214)
  我們在這裡看見我們主的記號是僕人的圍巾﹐而不是牧師的衣袍。如果我們親愛的主為了愛而彎下腰來為門徒洗腳﹐我們應該歡歡喜喜彎下腰來服事弟兄姐妹。只有當我們學到了什麼是彼此洗腳和以謙卑束腰的時候﹐我們才有希望在平安和合一中一起生活。
  約翰福音13:3435﹕『愛』
一個優秀的長老群、一個健康的教會、以及弟兄姐妹之間一切關係的秘訣就是基督的新命令﹕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因此﹐我們要像基督愛我們一樣彼此相愛。
    <三樣功課>
  我們主多次講解愛、謙卑和做僕人,這就教導教了我們三樣重要的功課。第一﹐上帝恨惡驕傲。驕傲是上帝特別恨惡的七樣罪中第一個。(箴6﹕1619) 箴言裡說「凡心裡驕傲的,為耶和華所憎惡。」(箴16﹕ 5a ) 這些是厲害的話。聖經還說﹕「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箴11﹕2) 雅各在他的信中也有類似的回應﹕「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 4﹕6) 上帝極其痛恨驕傲﹐他讓保羅的肉身長了一根刺﹐使他不敢高舉自己而依賴他的創造主。(林後12﹕710)
  驕傲的一個可怕之處是它的欺騙性;我們也許以為在服事上帝和其他人﹐但事實上卻正在服事我們自己。
John Scott說的完全對﹕「毫無疑問﹐驕傲是傳道人最主要的職業威脅。」 
驕傲的教會領袖 是耶穌基督福音的難處,是魔鬼的主要目標﹐而且不論他自己以為多有恩賜和多麼重要,他不配做上帝子民的領袖。
  第二﹐基督持續不斷的教導愛和謙卑僕人的心志,就表明要人們理解和實行這一原則 是何等困難。驕傲和自私一直竭力盤踞和欺騙人心。悲哀的是許多基督徒比較適應彼拉多那種有名氣、鐵腕和獨裁統治的領導方式,勝過耶穌謙卑僕人式的領導。基 督教以往2000年的歷史說明﹐我們對基督教導的精髓的理解進步甚微。許多宗派的穢事、醜惡的權力之爭、受傷的疼痛感、可憐的嫉妒心存在於我們的教會和我 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中﹐原因就是我們大部分的思想和行為是被驕傲和自私攪動起來的。教會的領袖們若不明白基督關于謙卑、愛心以及做僕人的靈﹐註定會落到 紛爭和分裂裡面。
  第三﹐我們主的反覆教導表明謙卑、為僕和愛心是基督教會的基本特性。它們彰顯出基督的心和品質﹕「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腓2﹕5﹐7﹐8)
早期的教會是一個僕人們的團體﹐以基督的愛為標誌。因此﹐基督徒的領袖必須是為僕的領袖﹐不是不聖潔、屬世的大人物。

長老: 僕人領袖(2)

  <僕人領袖的榜樣保羅>
  如果你想像不出一位強壯又有恩賜的領袖同時也是一位愛和謙卑僕人﹐請想一想保羅 的生活。他曾是剛強驕傲的法利賽人﹐後來成了溫柔慈愛耶穌的僕人。(林後10﹕1)上帝在知識、能力和熱心上給予保羅巨大的恩賜﹐也賦予他極大的權柄。然 而在他得救之後﹐保羅把他的恩賜和權柄視為建造和保護他人的方法、而不是控制他人、使自己高人一等﹐牟取個人利益的工具。(林後10﹕8﹔林後1﹕24)
  保羅在權柄運用上的自制是他謙卑僕人之心的極好例證。他寧願自己受苦也不讓他信心裡的兒女冒受傷害的危險。(林後1﹕24﹔13﹕7)他寧願懇求也不命令﹔寧願選擇以愛和溫柔待人也不「帶刑杖」。(林後4﹕21﹔林後10﹕1﹐2﹔13﹕810﹔加4﹕20)
雖然在必要時他曾使用他的權柄和能力制止過假教師﹐但是他對待犯錯誤的弟兄所顯出的耐心是驚人的。他與他所帶信主的人如此認同﹐以致於他們的管教、軟弱和羞辱也成了他自己的。(林11﹕29﹔12﹕21﹔加4﹕12)
他寧願降卑、犧牲自己而使別人在信心上長進和成長﹐並且更加成熟﹔(林後11﹕7﹐21﹔13﹕9)他為了他人而捨棄自己一切所有和益處。(林後10﹕33)在每一件事上﹐他的心思中最重要的事是他的群羊屬靈的需要。

    
作為一個謙卑的僕人﹐保羅避開自抬身價及高舉自我﹐他永遠高舉基督而不是他自己﹕「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林後4﹕5)

想想下面這個他謙卑服事的例子﹕儘管他在哥林多生活了一年半﹐他從來沒有向他們提到過一次他被提到第三層天﹐在那裡「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 ((林後12﹕4)的奇特經歷。大約四年以後﹐當驕傲的哥林多人被假教師的吹噓引誘而墮落在誘惑中的時候﹐他才不得不透露了他屬天的經歷。(林後12﹕113)在那之前﹐他沒有講那屬天的經歷﹐因為他知道許多哥林多人會錯誤地把他奉為偶像。保羅希望他們高舉基督﹐而不是保羅自己。
  哥林多前書的前四章指出哥林多人崇拜有能力的教師﹐並在他們週圍形成了小團體的罪惡傾向。保羅在那裡說﹕「所以無論誰,都不可拿人誇口。」(林前2﹕2 1a cf.4﹕6﹐7)
他提醒哥林多人他和亞波羅都是僕人﹐不是偶像﹐「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可見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林前3﹕6﹐7)
  保羅以謙卑僕人的方式 表現使徒權柄卻遭到許多哥林多人的誤解﹐他們當中有的人覺得他軟弱和怯懦﹐(林前4﹕1821﹔林後10﹕111) 這說明認識敬虔的謙卑是多麼困難。但是﹐正像耶穌基督的生活所顯明的﹐謙卑不是軟弱和怯懦的表現。雖然耶穌謙卑和柔和﹐但是他能夠在大庭廣眾下教訓人﹐能 夠迎接激烈的爭辯﹐能夠帶有極大的權柄教導﹐能夠面對假冒為善的宗教神職人員的尖刻批評。他以公義的怒氣﹐拿起鞭子﹐將兌換銀錢的人趕出聖殿。謙卑不是軟 弱無能的症狀﹐卻是認識自我、擁有屬上帝的智慧和控制自己的表現。
  謙卑的僕人保羅是基督堅強、勇敢的勇士和領袖。他傾倒出全部力量和熱心服事上 帝、關懷上帝的百姓。他的一生遭遇過很多衝突、辯論和掙扎。他「存心謙卑事奉主」﹐但曾把一位不肯悔改的信徒交付撒但毀壞他的肉體﹔曾擊打假教師以呂馬﹐ 使他瞎了眼睛﹔曾責備彼得和巴拿巴的裝假﹔曾在羅馬法庭和法官前勇敢站立。雖然他曾遭遇許多難處﹐但他始終以愛和謙卑回應他的弟兄。因為他知道出於驕傲的 行為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且會分裂上帝的百姓。這是為什麼在保羅的書信﹐在彼得、約翰和雅各的書信裡充滿了愛、忍耐、恩慈、祈禱、赦免、柔和、憐憫,遠遠 超過命令。
  <作僕人領袖的長老>
  長老是僕人領袖﹐不是統治者和獨裁者。上帝不允許他的百姓被小氣、為自我服務的 暴 君所利用。僕人長老已經選擇了一種服事他人的生活。像基督作僕人一樣﹐他們為別人的利益而擺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只有成為愛和謙卑的僕人的長老,才能將耶 穌基督無可比擬的生命,向他們的聚會和觀看他們的世界,單純地彰顯出來。
  但是﹐一群長老也可能成為一個為自我服務、專橫的領導集團。彼得因此使用和雅各 同樣的話語警告亞細亞的長老﹐不可濫用和高舉領導的權力﹐「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彼前5﹕3)彼得還鼓勵長老們和全會眾要像耶 穌自己一樣﹐以謙卑束腰。(彼前5:5)保羅也以同樣的心用自己的榜樣提醒以弗所的長老們。在使徒行傳20章19節﹐保羅述說他如何「凡事謙卑服事主」﹐ 並且指示他們也要以同樣的方式事奉主。因驕傲潛在的誘惑﹐聖經說一個初信的人不能作長老﹐「初入教的不可作監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罰 裡。」(提前3﹕6)
   除了以僕人的靈牧養他人之外﹐長老之間還要彼此謙卑相愛。他們必須能夠耐心地學會同心、妥協、信服、傾聽、處理不同意見、赦免、接受責備和糾正、認罪、欣 賞他人的智慧和見解﹐即使那是出於和他們意見不同的人。他們還必須能夠彼此順服、相互說恩慈和溫柔的話語、容忍他們的同伴、彼此等候、在真理和愛心中敞開 心懷。有能力、有恩賜的長老不能濫用他們的恩賜﹐像有天賦的人有時做的那樣﹐以離開教會、帶走他們的追隨者為要挾﹐強行推動他們的主張。這種自私的行為造 成醜陋的、世俗的權力鬥爭﹐威脅了全教會的合一與和睦。
  長老內部的衝突是一個嚴重的、普遍的問題。看見某些基督教的領袖們這樣輕視基督身體的合一、這樣快地分裂基督的身體,以便施行他們的道路實在令人觸目驚心。不錯﹐他們最終也許走上了他們的道路﹐但是那卻不是上帝的道路。
  這個問題的解決並不是恢復個人統治和離開教會﹐雖然這是一條容易的逃避方法。基 督的解決方法是謙卑自己﹐以他的愛去愛、彼此洗腳、悔改、順服、禱告、脫離驕傲、逃避急躁、彼此尊重和相愛。我堅決相信﹐如果長老們花在彼此代禱上的時間 和他們花在彼此報怨上的時間一樣多的話﹐他們的大多數問題和報怨就不復存在了。這才是上帝希望長老們向他的百姓所展現的帶領方式。
  長老們一定要知道﹐牧養生活上的灰心喪氣﹐難處和衝突都是上帝用來把他們磨煉成好牧人、更有主耶穌基督的形象工具。如果他們以順服和信靠來回應這些問題的話﹐他們就能夠被磨成基督的樣式。一生中有多少事情比得知有人變成了基督一樣的牧人更令人興奮了呢﹖
  長老制的謙卑僕人的特性並不表示缺少權柄。新約中「上帝的管家」、「監督」、 「牧人」、「帶領」這些描述長老的地位和工作的術語表明了權柄和責任。如果小亞細亞的長老們沒有權柄﹐彼得不會警告他們不要「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作為教 會的牧人﹐長老們被賦予帶領和保護教會的權柄。(徒20﹕2831)使用這一權柄的心態才是關鍵所在。
  長老們要跟從基督的榜樣﹐不是愚笨地揮動他們的權柄。他們不能玩弄計策和權力遊戲﹐傲慢自大﹐拒人於千里之外﹐決對不能以為他們不需要向同伴和上帝負責。長老不能成為權威主義者﹐那不符合謙卑僕人的特點。巴刻 JIPacker﹐加拿大Regent College著名的神學作 家和 教授這樣定義、描寫權威主義的危害﹕「在不同領域中運用權柄並不等於權威主義。這裡有一個決定性的分別。說到底﹐權威主義是從根腐壞的權力。當所要求的委身無法以真理或道德來辯護時,那就是權威主義人 任何形式的權威都可 能以這種方式墮落。在國家裡﹐當一個政權無原則地使用權力來維持自身時﹐那就是權威主義。在教會裡﹐當領袖們要求控制跟隨者的良心時﹐那就是權威主義。在 高中、大學、學院裡﹐當你被要求在學術上讚同你的教授而不是忠實於真理的證據時﹐那就是權威主義。在家庭裡﹐當父母親無理指揮和限制他們的孩子時﹐那就是 權威主義。對著權威有不愉快的經歷通常是因為權力墮落、即權威主義而來。這樣的經歷所遺留下來的對權威的反感﹐並由此引發的對各種形式的權威產生的懷疑上 很悲哀,但卻並不令人感到驚訝。
  權威主義是邪惡、反社會、反人類、最終也是反上帝的(因為它的核心是自我的驕傲)﹐我對它沒有絲毫讚譽之詞。」
  當思考保羅和我們的主的榜樣時﹐我們必須同意﹐合乎聖經的長老不是發號施令﹐而 是引導。真正的長老不是命令他們的弟兄的良心﹐而是懇求他們的弟兄聽從上帝的話。出於愛﹐真正的長老忍受和承擔來自難以相處的人們的衝擊和問題﹐保護群羊 不受傷害﹔他們承受別人的誤解和罪﹐使眾人能夠和睦相處﹔他們失去睡眠使別人得享安息﹔為別人的幸福而在時間和精力上擺上巨大的付出﹔他們將自己視為在權 柄之下受管制的人﹔他們依賴上帝的智慧和幫助﹐而不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聰明﹔他們迎接假教師的猛烈攻擊﹔他們保護全群在基督裡的自由﹐鼓勵聖徒的恩賜得以成 長、聖徒日益成熟、彼此服事。
  總而言之﹐用保羅偉大的愛的篇章裡的話﹐我們可以說一位僕人長老「是恆久忍耐有恩慈不嫉妒…[一位僕人長老]不自 誇 …[一位僕人長老]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一位僕人長老]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一位僕人長老]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以貧派之基督論

    以貧派(Ebionites)一名,乃是根據希伯來文以貧 (Ebion)一字而來,有貧苦之意思,也有謙遜之味道。

    而這一派人士自命為基督耶穌之貧苦的門徒,認為人得救必須條件是遵行上帝的律法。而且還分兩個支系:一為法利賽派,另一為愛色尼派。

    這一派是一種變相的猶太教派,把基督教與猶太教混合,所以不可稱為真正的基督徒。

    這派是基督論最早的一種異端,因為不相信基督之神性,僅認為基督乃是一個得到上帝聖靈特別充滿的人。他們認為神人二性不可能合一,所以否認「到成肉身」的真理。甚至認為基督是「受造之物」不應接受人敬拜,他在世之時僅是一位先知,死後升天為王。

    後來許多異端之出現,也都有同樣否認耶穌基督之神性,如果耶穌之神性不成立,祂就無法救贖我們,所以我們反對無神性之基督論。

聖靈與能力

對於聖靈的認識,有些人最清楚的一點是關於聖靈的能力,就是上帝所賜下的能力,讓你能做那 些明知該做,也確實想做,卻沒能做到的事。此如說拒絕情慾、菸酒、藥物、金錢、奢侈、逸樂、權勢、名譽、諂媚的誘惑;耐心對待那些試煉你的人,愛那些不可 愛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氣,在壓力之下站立得穩;敢大聲為主作見證,面臨困難仍舊信靠上帝,在思想、言語、傳道及禱告各方面。這些人不斷談論的主題就是聖靈 帶來的這種行動能力。
我們該對這些人所強調的抱以什麼樣的態度呢?這是錯的嗎?不,剛好相反,這些毫無疑問都是 對的,因為能力是新約裡的一個偉大字眼。基督藉聖靈賜下能力,確是新約中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基督真門徒的一個記號。如果你懷疑,儘可以查考聖經:「在城裡 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 (路廿四49;徒一8)
此外尚有徒四33,六8;38,羅十五1318~19,林前二45,林後六6~10,十4~6,十二10,帖前一5,二13,林後十二9,提後一7,三45,弗三16,六10,西一11,提前一12,提後四17,林後十二10,彼前五10,腓四13,約l33,二十22,徒二33。這些經節證明不管在何時何地談到基督教的信仰,都應該講到基督藉聖靈賜能力的這個主題。
福音派信徒一直很重視上帝對於生活能力的應許和供應。這不僅是聖經的一個主題,也說中了人類明顯而普遍的需要。肯實際面對自己的人,時常會有無力感。基督徒也屢屢呼求「主啊!救我,幫助我,賜我能力能討你喜悅,便我能面對種種壓力和要求。」
我們要與內在外在各種形式的魔鬼爭戰,我們必須知道在爭戰中只有靠聖靈的能力才能獲勝,靠自己則只發現自己的無能與挫敗。因此,福音派仍該繼續強調藉著聖靈而來的超自然、神聖的實際需要,並教導信徒從中獲益。
[基督徒的能力]
生活中聖靈的能力,在十七世紀清教徒首先強調它,到十八世紀,「聖靈能在今生完全根除人心中的罪」卻成了福音派中辯論的題目。
衛斯理相信上帝興起衛理公會去傳揚這「聖經的神聖」。非衛理公會的人則視此宣稱不合聖經, 而且會令人產生錯覺,不斷要也們的子弟反抗它。十九世紀後葉,這兩派被認為都太偏激了。很多人覺得這種反完美主義者的熱忱使得基督徒不曉得上帝有權柄救人 免於試探,興起沈睡的公義,使牧師的言辭產生刺透人心的效果。一下子,這生活中能力的題目就成為大西洋兩側講道、書籍和私人談論的話題。一個新的福音行動 於焉展開。
許多大師致力於宣告這關於能力的「祕密」——有時被稱為「得勝的生活」。英國的凱錫克培靈大會(Keswick Convention)就是針對這項「秘密」安排聚會:週一的主題是罪;週二是主的救贖;週三,獻身;週四是聖靈裡的生命,而週五就是傳教士差派(empowered service)1874年 起凱錫克培靈會發行一份刊物名叫「基督徒得力之道」,五年後改名為「信仰生活」,但本質仍未變。凱錫克培靈大會認為信心是得力的秘訣,它的影響遍及全球。 這教誨被視為近代教會史上最有勢力的精神力量。凱錫克派牧師也因對能力的闡釋與傳統不同而獨樹一幟。更由於有不少後繼者,及投合中產階級的氣味,凱錫克培 靈大會有關神聖及服事能力的信息便延續了一段時間。
近年來關於能力的發展並非只有這一種說法。基督的能力不僅在赦罪,也藉著祂的聖靈拯救被魔 鬼捆綁的人戒掉壞習慣,併除去落後部族的妖魔鬼怪。古老的福音主義,強調法律、罪惡、審判及基督代贖受死的榮耀,當然比現在的福音主義強,但整體來說,因 較少提到能力,這方面就顯得比較弱。
既然神應許要賜下能力,我們就該為福音派基督教的這種強調讚美主。無論以何種方式強調它,都顯示了福音的完整主流,再加上普世性的靈恩運動,這確是未來的一個希望。
[能力的限制]
然面以往經驗指出,每當能力論點取代聖靈職份中心而不深加思索的時候,就會產生曲解。拿其 信徒來說,虔信派信徒過分注意自己靈命的起伏,變得自我中心,常常內省而不管別人或社區的需要,聖靈的工作因而受虧損。同時也產生「上帝的能力在我們身上 是自動地,也是我們可以控制」的觀點。另外,在傳福音上,某些團體傳統上認為當人一旦認罪悔改後,就有「生活的能力」來駕馭生活,滿足靈命的需要。
以上這些論點聽起來像瑜珈術,而不是聖經上的教導。
第一,它把西門所說以個人意志操弄的能力(徒八18~24)及保羅所稱當人順服即可經驗到的能力(林後十二9~10)搞混了。
第二,它不實際。福音派人土常說,一旦我們成為基督徒,上帝的能力會立刻除去我們性格上的缺點,便我們的生活一帆風順。這說法既不合聖經,同時也是違心之論。有時上帝確實會行這樣的神蹟,然而每個基督徒的生活,其實是不斷地與壓力搏鬥,與世界、撒但爭戰——為了更像耶穌。凱錫克式的言論叫我們期待完全脫離罪惡羈絆後的自由(太過),但一點沒有漸漸放鬆的心理準備(不及)。這是不好的神學,對於能力主題的爭論,在心理上或精神上沒有一點實質效果。
這裡所談真正的需要,是要有個較深的、對於聖靈教義真正的瞭解,得以糾正錯誤的觀念。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論教會

壹、「教會」一詞在聖經中的意義
        在舊約中,有兩個字專指「教會」,一是qahal,是由qal這個字根變化來的,乃「呼召」的意思;第二個字是 』edhah,字根為ya'adh,是「指定」或「在指定的地方集會」的意思。這兩個字意義本不完全相同,但後來成為同義字,專指敬拜上帝的以色列會眾。在新約中,「教會」(ekklesia) 一詞是最為普遍,也是最為重要的,其字根包括 –ekkaleo,乃「召出」的意思。以上所提到的幾個字,都說明教會是神所呼召出來,分別為聖的群體。在新約中,主耶穌是第一個提到「教會」一詞的。祂稱圍繞祂的那群人為教會,就是那些公開認祂為主、接受天國道理的人。後來這個詞被賦予了更多層面的涵義:
一、             指某固定地點的信徒團體,即地方性教會,並不一定是崇拜性的聚會。有的聖經章節在用這個詞時,提到信徒的聚集 (徒五11;十一26;林前十一18;十四192835),有些則否 (羅十六4;林前十六1;加一2;帖前二14)
        二、有些章節用到這個詞時,指的是某個人家裡的聚會。似乎有些富人在他們自己的家中設立聚會場所 (羅十六523;林前十六9;西四15;門2)
        三、在大部分的章節中,「教會」指的是信徒全體,在靈性上與救主基督聯合的人,不拘在天上或地上、過去或將來 (弗一22;三1021;五232425272932;西一1824)
        聖經也經常用一些暗喻來像徵教會:教會被稱為「基督的身體」 (林前十二27;弗一23;西一18)、「聖靈的殿」 (林前三16;彼前二5)、「在上的耶路撒冷」 (加四26)、「天上的耶路撒冷」 (來十二22)、「新耶路撒冷」 (啟廿一2),及「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三15)。此外要注意的是,「教會」一詞的字源還包括「屬於耶和華」的意思,這說明教會是神的產業。

貳、教會的本質
        論 到教會的本質,羅馬天主教與更正教之間有相當不同的見解。前者認為教會的本質在於外在可見的組織。嚴格說來,這組織並不包括教會的全體信徒,而是以神父、 主教、大主教、紅衣主教、教宗所組成的神職人員政體為中心。羅馬天主教將教會整體分為「教導的教會」及「學習的教會」。他們認為,教會的中心政體與教會的 榮耀屬性有直接的關係,包括教會的合一性、聖潔性、大公性等,而信徒只不過是這些屬性的間接裝飾。理論上,羅馬天主教雖然因受到事實環境的約束,不得不修 改這類的教義,但他們仍然主張「教會組織之外無救恩」的原則。更正教,即一般所指的基督教,反對將外在的教會組織視為教會的本質,並主張教會的本質是聖徒 間無形而屬靈的相通。這無形的聖而公之教會包括歷代的信徒;在聖而公之普世無形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這教會是耶穌基督屬靈的身體,在救贖之工的彰顯上,反 映神榮耀的光輝。

參、教會的各種性質
        一、爭戰的教會與凱旋的教會:現今在地上的教會乃是一爭戰的教會,她蒙召而為主爭戰。教會必須持續戰鬥,在各方面與邪惡的世界和黑暗的屬靈權勢相抗。反觀永恆中的教會,則是凱旋的教會,在此教會中,刀劍已變為勝利,戰場上的吶喊已成為凱旋之歌,十字架已成為榮耀的冠冕。
        二、有形的教會與無形的教會:耶 穌基督的教會,一方面是有形的,一方面是無形的。這種區分只應用在地上的教會。教會之所以被稱為無形,是因為在本質上她是屬靈的,不能為肉眼所見。並且, 我們無法憑外在的條件來斷定哪些人屬於無形的教會,哪些人不屬於無形的教會。無形教會是普世的、神聖的,她包括所有以神選民的身份進入恩典之約的得救之 人。另一方面,這無形教會藉由可見的信徒、聖禮、講道、行政組織等,彰顯於這世上。因此,教會也有有形的一面。有形教會中有麥子與稗子,有得救之人,也有 滅亡之人。因此,有形教會雖是無形教會的彰顯,且有形教會與無形教會的成員有多數的重疊,但並非所有有形教會的成員都屬於無形教會。《威思敏德信仰告白》 對有形及無形教會,有相當清楚而完整的定義。
        三、有機性的教會及組織性的教會:此 區分僅限於有形教會。有形教會並非單單藉由外在組織彰顯出來。就算所有的行政職務、聖禮、講道等組織性事物都消失了,教會仍會藉由信徒的相通、信仰的告 白、與世界的爭戰等可見的事物彰顯出來。後者即為有機性的教會。有機性及組織性,雖然都是有形教會的性質,但其基礎乃是屬靈而無形的教會。

肆、教會的定義
        教會既具有多邊的性質,我們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為教會下定義。
        一、從預定揀選的角度:從 這角度來說,教會就是「神選民所組成的群體」。這是從永恆的角度出發,以神的眼光看事情,而這樣的定義容易造成誤解。首先,我們無法十足肯定地區分誰是神 的選民,誰是被神棄絕的。並且,有些人在永恆中蒙神揀選,但尚未從母腹中生出,或已出生但尚未信主。從現世的角度來看,這些人仍尚未屬於神的教會。
        二、從有效恩召的角度:為 了避免以上的誤解,有些人較為強調從有效恩召的角度,將教會定義為「蒙聖靈恩召之人所組成的群體」。蒙聖靈恩召之人,自然是神在永恆中所揀選的人,因此這 個定義也包括了上一個定義。有效恩召的結果是信心與稱義,因此教會亦可被定義為「因信稱義之人所組成的群體」。不論是從預定揀選的角度,或是從有效恩召的 角度出發,都只能為無形的教會下定義,無法顧及有形的教會。因此我們還需要第三個定義。
        三、從洗禮及認信的角度:從 這個角度出發,教會可被定義為「公開承認真信仰並接受洗禮之人所組成的群體」,在大多數更正教的宗派中,這也包括了信徒的未成年子女。當然,公開承認真信 仰並接受洗禮之人,並不都是真正得救的人,因此這定義僅限於有形教會。這些人與他們的子女都屬於有形的教會,在神聖的盟約上有份,但並非他們中間所有的人 都會得著盟約的應許。只有那些屬於無形教會,蒙聖靈重生,因信稱義的人,才能得著恩典之約的應許。

伍、不同時代中的教會
        自從神在女人的後裔與蛇的後裔之間樹立敵對關係以來,教會即已存在,但她在不同的時代中採取了不同的形式。
        一、列祖時代:在列祖時代中,敬虔的家族是教會的代表,在此家族中,父親有祭司的地位與職份。雖然創四26似乎暗示當時的人共同求告耶和華的名,但當時並無集體崇拜。在洪水時期,教會藉由挪亞一家得以延續。及至真信仰在地上面臨絕跡時,神揀選亞伯拉罕一家歸自己為聖。摩西時期之前,敬畏耶和華的人仍在家族中得蒙保守。
        二、摩西時代:以 色列人在埃及成為一個民族,在出埃及之後,他們就成為神的教會,並領受了敬拜上帝的律例,使得他們的信仰得以彰顯。當時教會並無獨立的組織,以色列即教 會,教會即以色列,國家與教會並未分離。異邦人若要進入神的盟約,必須成為以色列國民。這種形式的教會,一直延續到士師時期、王國時期、被擄時期,及間約 時期。
        三、新約時代:在五旬節聖靈降下時,教會正式脫離以色列,成為獨立的組織,從此之後政教分離。從前僅限於一國的教會,現在已變成普世教會了。基督的大使命正與這普世教會的理念相吻合:「你們要去,使萬民都作我的門徒。」

陸、教會的屬性
        羅馬天主教將以下所述教會之屬性,都歸於有形教會。然而,按聖經教導,這些屬性乃是屬於無形教會的。
        一、合一性:羅 馬天主教認為教會的合一指的是組織上的合一,因此羅馬天主教有極嚴密的集權政體。這種見解乃出於天主教的教會傳統,而非出於聖經。更正教所領受的則出自於 聖經,強調教會屬靈的合一性。教會雖有不同的宗派、組織,但所持守的是同一個信仰,所信的是同一本聖經、同一位主,因此不同的宗派以及其獨立的行政組織, 並不能破壞教會的合一與不同教會宗派間的聖徒相通。教會是基督奧秘的身體,所有信徒都是這身體上的肢體。這種無形的合一,也藉由信徒所認信的信仰、公共的 崇拜、共同的事奉等,有所彰顯,因此也有可見的一面,但其本質是屬靈的。
        二、聖潔性:羅 馬天主教著重外在形式上的聖潔,往往忽略信徒屬靈的聖潔,強調道德條例、懲戒的禮儀等。更正教強調信徒屬靈的聖潔,是由內而外的,聖潔的行為乃是出自於聖 潔的內心。在名義及地位上,教會已經是聖潔的了,而神也預定教會完全成聖,毫無玷污。但在這個世代當中,教會仍在繼續成聖,等到基督再來時,才會完全沒有 瑕疵。教會聖潔的性質,在信徒敬畏神的生活上得以彰顯。
        三、大公性:羅馬天主教認為教會的大公性在於其普及全世界的行政組織,但更正教卻強調無形教會才是真正的聖而公之教會。無形聖而公之教會包括了歷世歷代所有的聖徒,在萬國中皆有她的成員,其公同性並非組織上的,而是屬靈的。

柒、教會的標幟
        教會的標幟是屬於有形教會的,由此標幟可以區分教會之真偽。教會有三大標幟,其宗旨乃忠實歸依聖經標準的信仰與生活。茲略述教會三大標幟如下:
        一、真誠地傳揚主道:此乃教會最重要的標幟 (約八313247;十四23;約壹四1-3;約貳9)。 當然,幾乎沒有任合教會所傳的道是絕對符合聖經的;這種理想在地上是達不到的。因此,並不是說假如有間教會所傳的道稍微不符合聖經,就是假教會。但是真教 會不能偏離聖經清楚啟示的一套基要真理,即歷代教會所持守的正統信仰,包括三位一體、神的創造、聖子的神性、基督完成救贖之工、聖靈施行救贖之工、因信稱 義、聖經的默示、基督的再臨等。
        二、正當地執行聖禮:聖禮 (洗禮與聖餐禮) 決不可與聖經分離,因為聖禮乃是聖道有形的傳述,是救恩外在的媒介。行聖禮的人必須按著聖經的原則,只對信徒及其子女施行聖禮。聖禮的執行在初代教會中,乃是最顯著的標幟 (太廿八19;可十六16;徒二42;林前十一23-30)
        三、忠實地執行懲戒:忠實地執行懲戒,是確保教義純正、聖禮清潔的基本條件。教會在懲戒上呈現鬆懈的時候,真理的亮光即被遮掩,聖潔之事物也開始遭到濫用。聖經告訴我們,教會應堅持執行適當的懲戒 (太十八18;林前五1-513;十四3340;啟二141520)

先賢所信,萬古長存

        我們基督徒向慕道的朋友傳福音時,恐怕他們將之解讀為拉人入教,於是乎,常作如下三點聲明:
        第一,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不是讓人接受一套有關神學的教義和理論。(由此使一些聲稱「各宗教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教理體系,我又怎能知道究竟誰對誰錯」的人,暫時啞口無言。)
        第二,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也不是關乎人遵行一套倫理道德的標準。(由此來幫助一些人破除「所有宗教都不過是勸人為善」的執迷。)
        第三,基督教信仰最首要的,更不在於人加入一個宗教團體、服從一套宗教禮儀。(這又使一些擔心「在接受信仰的同時,又得盡上某種義務」的人鬆了一口氣。)
        如 此三箭齊發後,慕道朋友的好奇心終於被激發出來了:「那麼,對基督教來說,什麼是最要緊的?」好了,時候已到,機不可失,我們於是一鼓作氣,字字鏗鏘地 說:「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全在於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耶穌是誰?』。」趁著聽者正感莫測高深之際,我們再接再厲地補充道:「所以我們傳福音不是要你入教, 而是邀請你來信主──接受耶穌基督為你個人的救主。」

「以基督為中心」的真義
真是快刀亂麻,一語中的。如此傳福音,可使人立即感受到基 督教確實不同凡響,從而幫助對方直接進入到基督信仰的核心。的確,在其它宗教和任何社會改革運動中,領袖們從來無法讓他們自己成為人們追隨的終極目的,他 們充其量只能藉著所宣揚的理念與主義,來號召群眾跟他們一起去追求達成某種目標。而基督教恰好相反:耶穌來到世上,至終的目的是引導我們認識祂、跟隨祂; 因為「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一18)。耶穌最為人熟知的教導是指著祂自己而說的(約三16、十四6),最大的神蹟 (復活) 更是為顯明祂的身份而來的;而耶穌所完成的事工 (包括在十字架上為罪人受死) 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也無一不是因著耶穌的身份 (神的兒子成了完全的人) 而確立的。保羅論到耶穌時指出:「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生的,使祂可以在萬事上居首位」(西一17-18),這就是基督教信仰裡特別強調的「以基督為中心」的原則。我們若看不見這一點,就把握不住基督教信仰的本質了。
        然 而,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既然教義神學、道德倫理、教會聖禮在基督教裡都佔據不了中心的位置,那麼這些事就是無足輕重、無關緊要的?這種想法當然不對,因為 這裡誤解了「以基督為中心」的真義,將神原本在基督裡相互聯繫的合一啟示作了簡單的劃分、甚至對立的處理。在基督教裡,我們對教義、倫理及群體價值的重視 與珍惜的程度,與其它宗教的努力相比,不但不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倒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一定比其它宗教更優越,而是因為教義、倫理與教會在基督教中不可 或缺的重要性,乃是那萬主之主、萬王之王的耶穌基督憑著祂特有的身份與權柄,加以肯定和宣告的。原來,以基督為中心的本意,並不是要基督教的其它部分因此 受到排斥而變得無足輕重;恰好相反,基督是基督教的中心,意味著其它的一切都要與居中心的基督相連,同享祂所發出的光輝和榮耀。

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我們試看一例:教會那無與倫比的價值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當年彼得在上帝指示下,認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後,耶穌就宣告說:祂要將教會建造在這不可動搖的認信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太十六16-18)。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弗五25),這是教會無比珍貴的價值源頭;同樣,教會的重要性也在於耶穌基督所託付的使命上。基督是教會唯一的根基 (林前三11),世世代代的教會都要傳揚、維護、且委身於這永不改變的真理,才能立於永遠不敗之地。保羅提醒提摩太,永生神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顯然,神的教會必須堅守在神啟示的全部真道上,否則就會受虧損。對此,忠於基要真理的基督徒都沒有異議;但是在具體的做法上,教會如何堅守神的真道,不被異端邪說所迷惑,也不致被各種偏差所左右,人們的意見就不一樣了。
        有 一種說法是:「教會只要教導信徒好好地讀經禱告,學習如何愛主、親近主,就可以得蒙神的保守。」如果此時有人提出:「不但如此,信徒還要有些教義及神學上 的訓練和裝備,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白並把握神全備平衡的真理。」這人就會受到某種質疑:「有這種必要嗎?」不是嗎?基督徒最大的特權就是可以在基督裡與神相 交,我們既有了那又真又活的主和神賜給我們的話語 (聖經), 幹嘛還要組織一套乾巴巴的、咬文嚼字的、學究氣十足的教義呢?尤其是看到那些同信一位主的基督徒之間因著教義的問題而引起爭論、甚至導致不和時,人們難免 會想:為何我們不能乾脆不理教義,單單仰望耶穌呢?至於神學,那都是書本上、頭腦裡的知識,對信徒的敬虔生命不但沒有什麼幫助,學了反而使人容易自高自 大、誇誇其談!

生命非教義,教義無生命?
        這 種責難有其真實合理的一面,因為基督信仰最重要的,永遠是關乎人與神在生命裡的相交。但若深入思索,我們會發現上述責難一則對教義神學及其作用有所誤解, 一則也受到了某種偏差的方法論的影響,用簡單二分的眼光,將基督教信仰中原本應該是和諧一致、相互效力的方面對立起來,甚至造成自我矛盾。頗具諷刺性的是 當有人主張信耶穌最重要、教義與神學都無所謂的時候,這人就是在試圖宣告一條重要的教義,而這個教義唯一的目的,就是使人不要相信教義的重要。我們再說一 次,上述主張的前半部份──信耶穌最重要──是對的 (而這也正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教義所強調的), 只是我們還要追問這人:耶穌為什麼在基督教信仰中如此重要?這時他就不能說這是憑他的感覺而來了;他會說這是根據聖經的啟示,他會從耶穌獨特的身份和祂所 成就的的事工這兩方面來支持他的說法。他若想將這主張表述得清楚、完整且具權威性,就非得回到教會兩千來歷經考驗的、有關耶穌位格的神人二性和十架救恩的 教義上來不可;而若要將這兩個教義講得清楚,他又怎能不聯繫上正統信仰中有關三位一體、神的創造與人的墮落等教義呢?這些教義在基督教信仰體系中具有頭等 重要性的地位,基督徒如果否認教義的重要性,又從何確信耶穌必須是我們信仰的中心呢?
        英國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麥葛福 (Alister McGrath) 曾就什麼是基督教的教義以及教義為什麼重要,寫過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今日基督教教義》(基道書樓,以下簡稱《今》)。他指出:「基督教教義是基督教會對神的自我啟示 (特別是神在聖經中及透過耶穌基督的啟示) 所作出的回應」(p. 10),「它 (教義) 是人類在思想上對神的回應,正如愛是從人心裡對神作出的回應」(p. 5)。 教會必須忠於神的託付,成為祂奧秘事的管家;而教義就是教會對所持守的信仰真理集中、全面、系統的界定和宣告。教義使信徒知道什麼是可靠的信仰生活指引、 什麼是不可違背的信仰宗旨,也使世界知道基督教與他們的分別何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教義並非人的創造發明,教義的真理性及權威性只能建立在對神在基督裡 啟示的忠實回應上。一句話,教義不因人們的好惡而存廢,教義不接受世界潮流的同化,教義只忠於它的主人──神的啟示。
        保羅一直關心教會是否能在主耶穌裡忠心盡職地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將神的道完全準確地傳下去。他在離世前的最後歲月裡還不忘提醒提摩太,要守住神藉他所傳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一13),並且「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原來,神的道須從兩個方面來維護:即神道內容的純正性 (純正,原文意為健全、未被侵害過),和神道規模的完整性 (規模,原文是樣式、模範);前者為杜絕在神的道中混雜人的私意,後者指防止神的道被傳講得不完全、不平衡。如何防止神道在宣講中的混雜和走樣呢?保羅勸勉提摩太作神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原來基督教的教義,就是從遵行保羅這一教導而來的;教義不是別的,恰是那真理的道 (啟示本身) 被正意分解而建立的標準。教義首先在微觀上必須純正精確 (忠實回應啟示),其次在宏觀上必須完備有序 (全備回應啟示)。藉著教義,教會將神純正的話語及其規模宣告出來;一切的解經若違反了已經建立的教義標準,那就不是按著正意,而是私解和強解了。事實上兩千年來私解與強解的事是經常發生的,若因此造成的後果危及了基督教的主要教義時,我們就稱之為異端。
        從教會的歷史上看,正統信仰的教義往往是因著必須與異端的謬誤搏鬥而建立起來的。譬如耶穌神人二性合成了單一基督位格,這個完整的教義是經歷了與諾斯底 (否認基督人性的真實性)、馬吉安 (否認基督道成肉身及復活)、亞流 (否認基督的神性)、涅斯多留 (認為基督的神人二性構成雙重位格) 等等異端的多次鬥爭,才藉著使徒信經 (約主後100)、尼西亞信經 (主後325)、迦克墩信經 (主後451) 的宣告,完全嚴密地建立起來的。
        讀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問:我們又如何得知基督教的教義是正意分解真理的結果呢?神在此使我們從兩方面得到驗證:其一是藉著聖靈的帶領和光照,那就是耶穌所應許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真理的靈 ( 十六13)。聖靈既然能帶領教會的先聖明白聖經的啟示,並且以教義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同一位聖靈也能帶領世世代代的基督徒同感一靈,來明白和相信這些教義確實表達了聖經啟示的真理。由此可見,教義的準確可靠性,不是人智慧的誇耀,乃是神大能的明證 (太十三11,西一26)
        第 二個驗證的依據,是以神的啟示為研究對象而建立的合理治學方式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神學。教義和神學是兩個互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神學就是有關神的 知識和學問,教義則可說是汲取了敬虔而豐富的神學研究成果,而被教會確認的重要信仰準則。教義是以神學為基礎的,但教義又不僅僅是神學:第一,因為教義關 懷的是神學中那已被清楚顯明的真理。任何在最終的意義上不能幫助教會看清神啟示的真理,並深入理解、把握、及應用這些真理的神學研究,是毫無價值的。「隱 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廿九29),教義不建立在隱晦不明的經文之上,也不越過神啟示的界線。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對矢志忠於聖經的神學研究者起著約束、規範、判別及指導的作用。第二,教義不僅向我們陳明有關神真理的知識,教義更是教會 (神子民的全體) 向神所作的信仰委身。神學家雖可以自由地從事神學研究並發表個人的研究成果,但卻不可以隨便將自己的結論上升為教義,造成教會中信仰的混亂;因為神學可以只代表個人的觀點,但教義卻永遠是教會持定真理的方式與依據。

我們可以繞過神學嗎?
        談 到這裡,真恐怕有人會說:「那我懂了,與教義相比,神學就不重要了;以後可以只重視教義、不管神學了。」但這推論又將教義與神學兩者的關係割裂了。如前所 述,教義不僅是神學,而且是正信的神學研究中要努力建立、闡明、應用、保守及傳承的最重要課題。教會正信的教義若得不到從神學教育與神學研究而來的支持與 堅固,教義的面目就會在教會中變得日益生疏、隔膜,教義這種「大道理」也就越是彷彿與基督徒的實際生活不相干了。原來教義既然是教會對神啟示的認信,這種 認信不是一旦建立,就可一勞永逸的。每個時代的教會都有責任在神面前重新確認先賢的信仰,這就需要教會不斷地在神學的深度上對教義作重新的思考、發現和應 用,否則教義就會僵死,對內不足以指導教會信徒的靈命成長,對外不足以抗衡世俗學說對基督教的侵蝕。例如當前某些教會極力提倡信徒說方言的事,神學就為我 們提供了一個教義性的判別標準:萬一有人提倡信徒不講方言便不算得救,我們可以斥之為異端,因為這主張違背了基督教「因信稱義」的主要教義。而如果有教會 鼓勵信徒學說方言使靈命成長,我們也不得不說那是偏差,因為:第一,真正的方言不可學說,它來自聖靈的特別感動,豈能靠人為的模仿練習來操縱?第二,即便 方言是恩賜,但恩賜不能代替生命,說方言當然也不等於靈命的成長。
        撒 但的詭計是,牠一方面使敬虔的信徒遠離容易使人「自高自大」的神學,另一方面又不斷讓各種個人色彩濃厚的自由神學與極端的神學侵入到教會,以此腐蝕教會從 保羅、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等所建立的正統信仰,達到從真理的根基上破壞教會的目的。令我們擔心的是,當今在北美教會中追求敬虔生命的基督徒,雖然 不至於被各種新派或極端的神學思潮牽著鼻子走;但也正因不願理睬這些錯誤的神學,而本能地遠避一切的神學,殊不知這麼一來正好掉進了一個錯誤神學的泥坑, 那就是鼓吹「基督教不需要神學,因而也不需要教義」的神學。說實在的,當今可能對教會危害最大的錯誤神學,正是這類不以神學面目出現的神學,例如某些自由 派神學家一掃過去理性自信的風格,改以謙和悲憫的面目出現,他們聲稱:只要我們是人,就永遠不會明白神道的真義;因為神是如此的超越偉大,而人是如此的渺 小卑微,什麼三位一體、因信稱義,那不過是人用可憐而有限的語言,對神道一種模糊的猜測罷了。故此他們宣稱不可將基督教的信仰絕對化,否則就是唯我獨尊; 也因此基督徒最好不要執著於教義的堅持,而應當定睛於耶穌偉大的人格上,謙卑、寬容、接納,愛一切的人。這話聽起來符合許多不喜歡神學教義,而重視敬虔生 命的基督徒的口味,而實質上這其中卻塞進了自由神學中的許多私貨,牽涉到一系列對神的啟示、真理的性質、甚至語言學的特點、倫理學的基礎,以及教義的作用 等許多的謬見。我們若對這些錯誤神學的前提、企圖、結論一無所知,又怎能識破其中的險惡呢?

自外於教義的讀經?
        讓我們回到前頭「教義無生命」的責難吧。有些人天真地以為,基督徒的生命成長可以繞過這一切高深莫測的神學和乾巴巴的教義,直接在聖經或其它靈修書籍中得到餵養成長。可是這樣做,我們只會停留在「神聖言小學」中,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來五12)。鍾馬田博士 (Martyn Lloyd-Jones), 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英國最傑出的解經大師之一,曾就此評論道:「真令人難以置信,他們竟然把研經讀物和基本教義分開,當作兩種截然對立的東西!如果不是為 了表達基本要義,聖經有什麼用?如果不能引導人認識真理,研經書籍又有何價值?」這裡,鍾馬田清楚地點明了聖經與教義密不可分的關係,接著他剖析背後的原 因:「這些人不喜歡教義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教義會直接迫使他們作一抉擇,讓他們不能再作個袖手旁觀的清閒者。教義會令他們坐立不安,而讀那些屬靈書籍, 他們則可以躺在安樂椅上,像欣賞文學作品般當作消遣。」(《靈性低潮》p.43)。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話不啻是一記當頭棒喝,值得我們省思。
        也許有人不服氣,說:「教義既然都在聖經中,我讀聖經,不就同時也知道了教義?這一切直接從神來不更好嗎?幹嘛還非得去學習前人所訂的那些教義呢?反正我是信主,又不是信教!」有這種看法的人,至少犯了下列兩個錯誤:
        第一個錯誤,不明白教義的基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護神的啟示不被誤解或歪曲。加爾文早就指出,教義如同一副眼鏡,透過它,便能正確地閱讀聖經了。麥葛福認為,教義可在兩個方面來幫助信徒正確閱讀聖經:第一方面,教義是讀經的地圖和指南;我們藉著教義導引,就能將聖經裡一系列的故事和教訓聯繫起來。第二方面,教義是聖經精義的摘要和大全。教義將聖經中各種敘述和斷言的意義整合起來、分成專題,作出簡潔、明確的表達 (《今》p.26, 27)。 宗教改革運動中,聖經被翻譯成各國語言並大量印發。教會鼓勵平信徒讀聖經,這觸動了當時天主教敏感的神經:信徒各人都憑自己的亮光私解聖經怎麼辦?這豈不 會造成教會在信仰中的混亂,讓各種異端邪說都打著聖經的招牌大行其道了嗎?誠然,這種危險是存在的,但是因著改教運動的主流對教義的重視,在發行聖經的同 時,也準備了大量的教義聲明及要理問答(其中著名的有1618年的《海德堡要理問答》,以及1646年的《威斯敏德信仰告白》),使廣大信徒有了可靠的讀經指引,以致在改教後宗派林立的情況下,仍保護了教會在基本信仰上的合一。
        第二個錯誤,不明白神建立教會,使教會 (而不是個人) 成為其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的美意。當人聲稱自己不需教會的幫助,就能憑著個人的讀經直接從神尋求明白 (這裡指整體的明白) 時, 他不僅是將自己擺在教會之外,簡直是放在教會之上了;這不是神要我們在祂面前的那種單純的信心,而是我們在神面前的無知與在人面前的驕傲。《使徒行傳》記 載:當腓利問埃提阿伯的太監是否明白所念的聖經,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神既然指定教會成為祂奧秘事的管家,那麼解明聖經、傳揚神道就成了 教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設想我們這些對聖經原文與以色列歷史文化一竅不通的人,居然都能明白聖經的基本信息,靠的是什麼?除了內住聖靈的指引,就是神的道在 教會裡被傳講;其中教義性的講道,更是幫助信徒明白聖經的極好途徑。這說明了神將不同的恩賜分給不同的人,是為著讓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

來與眾聖徒同國
        保羅當年勉勵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意即我們對真理的思考不要老是停留在幼稚的孩童階段,見林前十四20), 這句話也適用於目前的許多華人教會。對真理的思考與追求失之於膚淺表面,這是當今北美華人信徒的通病;因著對真道缺乏深刻而整全的理解,生命也就老長不 大。北美如此,中國又如何呢?由於神動的工是如此奇妙,多年來家庭教會福音傳佈、信徒增長的勢頭堪稱教會史上所罕見;我們一直深為國內肢體那種單純的渴慕 所感動,也為他們在艱難逼迫中為主受苦的心志所激勵。可惜國內家庭教會雖然愛主,只因對信徒缺乏有關基督信仰的要義為什麼重要,以及如何在教義的嚴格層面 上把握真道、辨識異端的教導,以致撒旦趁虛而入,名目繁多的異端伺機興起,侵擾破壞神的家。沉痛之餘,我們呼籲愛主的基督徒正視這些現象,還給教義與神學 應有的地位和尊重。
        我 們並非要求每位信徒都要在神學和教義上受同樣的訓練,更不是鼓吹只有受過正規神學訓練的人才能明白神的道;但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不讀神學就可以不重視教 義,或把神學看作只是傳道人的事,輕看神學在我們信徒生命中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教義是神學研究的結論。我們多數信徒雖不可能花大量時間,從頭去學 神學,至少我們要懂得如何抓住重要的神學結論,用慎思明辨的心,善用兩千年來歷代先賢貢獻給教會的寶貴資源。
        眾 所周知,在科學的發現史上,一切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與知識的積累上。如果說當年牛頓曾稱自己之所以能在科學上取得那樣的成就,是因著站立在歷史偉 人的肩上,那麼我們基督徒更沒有理由讓自己屬靈的生命及其裝備永遠從零出發,不尊重、不珍惜以往兩千年教會留給我們豐厚的屬靈遺產!願我們從先賢所持守的 正統信仰看清楚兩千年來聖靈大能的作為,將福音真理的傳承模式──正信的教義以及其中敬虔豐富的神學反省──薪火相傳,直到主再來的日子。

基督教會的責任

        大約一千九百年前,巴勒斯坦地區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宗教信仰。它起初是個地下宗教,但一個世紀之後,其影響已遍及羅馬帝國的每座城市,三百年之後,整個羅馬帝國都臣服於這個宗教之下。到了今天,這信仰已經傳遍地極。這信仰就是基督教。
        初期教會的信仰顯然在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初期教會有什麼特點呢?關於這個問題,所有的歷史學家,不管他們是不是基督徒,都一致認為,初期教會有許多在仇敵或朋友眼中看來都相當突出的特點。

初代教會的三大特點
一、教義性的教會
        第一,初期教會十分強調教義。今日許多自稱為神學家的人,說教義是宗教經驗的表達,反映出宗教生活。但初期教會卻不這麼認為。初期教會是先有教義,才有生活。生活是以教義為基礎,教義並非以生活為基礎。
        這在原始文獻中是相當明顯的,例如帖撒羅尼迦前書。這是所有歷史學家都承認的,不管他是不是基督徒。使徒保羅把他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事,作了一個摘要。保羅在帖撒羅尼迦與腓立比,以及其它地方傳道時,這些地方鬧得天翻地覆。看看徒十七6,到底他所傳的是什麼道呢?他所傳的道,是教義性的道。根據保羅的說法,基督教教義並不是在得救以後所產生出來的東西。有人說,教義是基督徒宗教經驗的表達,這是不對的。教義乃是得救的必要知識。基督徒的生活是以教義為基礎的。
        耶 路撒冷的頭一個教會,也有同樣的事發生。耶路撒冷的教會,也是教義性的教會。根據哥林多前書的記載,保羅從初代耶路撒冷教會所領受的是什麼?初代耶路撒冷 教會所傳授給保羅的又是什麼呢?光是勸勉嗎?或是向他介紹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初代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是否曾說過「耶穌活出了一個自我犧牲的生命,我們已經受 了祂的感化,要過祂那種生活,所以我們邀請你們和我們一同來過這種生活」?絕不是的。耶路撒冷基督徒所說的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 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4)。這不是生活上的勸勉,乃是教義性的事實;說話的口氣不是命令式的,乃是敘述式的;不是生活方式,乃是教義。
        初代基督教運動,是個教義性的運動。這個運動有一個直截了當的信息,其中心是耶穌基督的位格與救贖之工。這兩者都是教義。
       
二、不妥協的教會
        第二,初代教會是不妥協的。因為她強調教義,所以不能與任何非基督教的文化與信仰妥協,她與當代思潮是對立的。
        當時的文化主張宗教上的妥協,所以初代的基督教與當時的時代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初代教會要求專一的敬虔態度,對神、對教義都是專一的,一個人不能敬拜基督教的神,同時又去拜別的神。基督徒不能接納基督所提供的救恩,同時又承認別人用別的方法也可以得救。

三、道德性的教會
        第 三,初代教會強調道德。當時的宗教,除了猶太教之外,很少與道德倫理扯上邊的,所以初代教會與其它非道德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是個道德性的宗教。初 代基督徒曉得,神是聖潔的,在祂面前,不聖潔的人站立不住。耶穌基督在地上成就了完美的道德典範,只有那些饑渴慕義的人才屬於祂。當然,基督徒並不是完全 的,他們在神面前得以立足,並非由於他們自己的功德,而是惟獨仰賴救主基督的救恩。可是,他們得救了,還要成為聖潔,就是在今世生活中,也必須漸漸成聖。 根據初代教會的看法,一個允許人繼續犯罪的救恩,不管其信仰告白有多好聽,仍是一個虛僞的救恩。人得救了以後,不能停留在放縱犯罪的景況中,必須與罪爭 戰。

爭戰的教會
一、歷代教會持守初代教會信仰
        初 代教會的特性,在漫長的教會歷史中從沒有完全失去過,可是這些特性必須時常在教會內外仇敵的攻擊之下被護衛。這種敵對的形勢,在使徒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新 約聖經完全沒有暗示說教會可以避免爭戰與辯論。有些人說,我們傳道的時候,不必積極地批評教義上的錯謬,也照樣能傳揚真理;但新約聖經並不贊同這種說法。 加拉太書是最明顯的例子。
        主 後二百年,教會發生了一次重要的爭論,就是反諾斯底派與諾斯底主義的論戰。諾斯底主義是初代基督教的異端,混合了巴比倫、埃及的神秘宗教,以及希臘的二元 論思想。對諾斯底主義的反擊,使得教會從聖經中領受了許多重要的真理教義。在這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奧古斯丁為基督教的罪觀而抵抗柏拉糾。柏氏 主張人性本善,人能行善,人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得救,達到完全無罪的境界。這與奧古斯丁所主張的預定論與原罪論互相衝突。在這次論戰中,奧古斯丁在聖 經中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真理,為後來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加爾文的預定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柏拉糾主義在第五世紀很盛行,後來在主後四三一年被以弗所大公會 議定為異端。
        中 世紀末,教會變得十分腐敗,其主流思想有嚴重的柏拉糾主義傾向,教導因功稱義。教會世俗化,天主教販賣贖罪券,教會為異教所控制。馬丁路德在羅馬的時候, 當地異教之風甚為熾烈。但由於路德的奮戰,人們開始再次高舉聖經。路德的九十五條文告公諸於世,加爾文也寫成了他的《基督教要義》,神藉著這次屬靈的爭 戰,繼續保守祂的教會,使她能夠堅守初代教會所領受的神聖信仰。宗教改革正如初代教會一樣,是教義性的、不妥協的、道德的。教會在種種的壓力之下,仍然保 全了這些特性。例如,宗教改革的領袖並沒有採取伊拉斯姆的路線。伊拉斯姆的態度是模棱兩可的,也是妥協的。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完全高舉聖經,改教家如使徒一 般,立志不傳別的,只傳聖經中的耶穌基督,為罪人提供惟一得救的途徑。

二、今日教會面臨的挑戰
        現今的教會仍須為主爭戰。與從前一樣,我們所面對的不是基督徒之間的衝突,乃是與異教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與以前一樣是在有形教會內進行的;異教的勢力,利用基督教的名義,企圖控制有形教會的組織。
        現 代異端對於基督教的攻擊,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但實質上都是一樣的。這種攻擊有時採取自然主義的路線,否認復活等神蹟在歷史上的真實性。有些異端雖然不正 面質疑聖經記載的真實性,卻主張基督教的福音不是必要的、不是唯一的真理。但嚴格說來,這其實無異於直接攻擊聖經的真實性。他們說,基督教不是一套教義, 乃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教義只不過是為了表達基督徒在每個時代中的宗教經驗。某一個教義可以在這個時代中表達基督徒的經驗,而在別的時代中,基督徒的經驗可 以藉由另一個相衝突的教義表達出來。
        這 種實用主義式的懷疑論,這種人類自我滿足的樂觀宗教,今日嚴重地威脅到正統的基督教。他們氣焰高張,其影響力幾乎可見於所有基督教的宗派。正統的基督教持 守以下幾項教義:神的超越、人類失喪在罪中而完全無助、神在耶穌基督降世、受死、復活的大能救贖作為中所顯示的奇妙恩典。許多平信徒及個別的教會,都屬於 真正的基督教。但是,在很多情況之下,一些宗派的總會卻逐漸不再繼續傳揚真基督教,而成為異教的代言人。

今日教會的責任
教義認信 vs. 社會福音
        在談到今日教會的責任時,我要先說明:我所說的教會,不是有形的教會組織,不是任何的更正教宗派,而是全世界有形教會當中,所有忠於聖經的真基督徒。
        今 日的教會組織,經常在文化當中發揮其作用,例如社會福利、政治影響等。這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功能不是教會最重要的功能。在這種屬世功能的範疇中,我總認 為,那些新派的異端份子甚至比正統基督教的教會組織,表現得要更為出色。麻煩是,在這些組織中掌權的紳士們,雖然意圖甚好,而且備受世人讚譽,但是他們的 神學卻錯得無可救藥。教會應當是有一套教義可以認信的,認信是對聖經的回應,教義是聖經真理的陳述。以教義的認信為其基礎,是歷代教會所追求的,可是現今 的教會卻悄悄地將它拋諸腦後,而從事其它的活動與宣傳。從屬世的眼光看來,他們或許有些成就,但是他們的立場卻是錯的,與教會最高的目的相違背。

真教會的定義
        正如以上所見,今日的有形教會,已經有一大半離經叛道,不是真教會了。然而真教會又是什麼呢?

        第一,今如往昔,真教會強調教義。她 從不以宗教經驗代替教義;她從不說教義是宗教經驗的表達;她也從不混淆真理與實踐。她認為真理是一切信仰與生活的根基。對於人類所追求的意義,以及現代人 對人生意義的失望,教會都給予一個清楚的信息,叫人知道何去何從。這個信息在聖經中,這個信息不是個人經驗的記錄,乃是從神而來的啟示,就是聖經所教導的 教義。
        第二,真教會不能妥協。這一點須要稍作解釋。我們說教會不妥協,並不是說教會要強迫人受洗,像一些極端路德宗的人以及基要派的人,在街上到處拿水潑人。有效恩召是聖靈的工作,蒙聖靈恩召的人,會自願接受洗禮,這是人所不能強迫的。
        當 我們說真教會不能妥協時,我們的意思是,教會只能傳一個信息,而且傳到地極。她所傳的耶穌基督的福音,不僅是一種救恩之道,而且是獨一的救恩之道。教會不 能和其它宗教或文化妥協,教會的使命是領不信的人歸主。所有人都失喪在罪中,除了信靠福音所闡明的救恩之外,沒有人能得救。基督教令人討厭的地方即在於 此;但是,她的榮耀和能力也在於此。一個容忍其它宗教及文化的基督教,根本就不是基督教。
        第三,真教會強調道德。假如教會想要討好人,這個教會就是不道德的。假如這個教會自認完全,縱然她的會友是藉著神的恩典而得救的,這個教會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教會如果將她的盼望放在另一個世界上,因而在今世本著神的恩典而活出新的生命,那麼,這個教會就是道德的。
        這 個新生命要藉由愛才能表現出來。無疑地,愛應該散溢到所有人身上,不管他是不是基督徒。但是,愛並不是做做好事就可以的。的確,愛是施人小惠;愛是當人身 體有需要的時侯,不冷漠無情,置之不理。但是,愛並不以滿足人身體的需要為目標。愛所追求的,不是滿足人類肉身的舒適,或填補人類心靈渴慕永恆意義的空虛 感。愛所尋求的,乃是將各處的人,不論尊卑、貧富、智愚、本地人或化外人,帶進神的家中,享受真正屬天的溫暖與快樂。
       
教會道德行為的誤用
        有些事是屬基督的教會不能作的。
        第一,你不能期望她與異教或異端合作,或者與非基督教的機構合作。真基督教與外邦的道德文化工作毫不相干。有人認為,聖經可以幫助人樹立品格,可是如果將聖經中有關道德的那部分,與救贖的偉大真理分開,那麼,這種品格的樹立是靠不住的。而且這種觀念與聖經對罪的教導,是背道而馳的。對罪的瞭解,應是所有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基礎。
        基督教必須堅持,建立在經驗上,而不建立在神律法與福音上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
        第二,你不能期望教會與政黨結盟,或以教會組織的名義參政。教會組織的功能,不在於此。她用以抵擋罪惡的武器是屬靈的,不是屬肉體的。如果教會組織參與政治活動,不論她所擁戴的政治措施是好是壞,她都是離開了她真正的使命。教會的使命是要人聽信福音。(但 這並不否認基督徒有責任以個人的名義參政,也不否認教會有文化使命。政府雖不屬於神的國度,但基督徒仍當像但以理、約瑟那樣,在屬世的政府中榮耀主名。教 會也不是不能採取政治立場;基督教當然是反對共產黨、法西斯、納粹黨的。政黨的黨綱背後其實都是一套神學,例如共產黨的神學是無神論,因此共產主義不但是 政治意識形態,更是異教,是我們必須拒絕的。教會應持守組織上的政教分離,但這並不包括意識形態上的政教分離,因為所有政治意識形態基本上都是神學性的)

真教會有道可傳
        我 們不能期望教會與世界妥協,但我們可以期望一些別的事。假如你對世上虛偽的道德感到不滿;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罪;如果你饑渴慕義;如果世界不能滿足你靈魂的 需要,你在尋求一位永活的真神,那麼,你可以來到教會,她定能滿足你的需要。可是,今日這樣的教會,往往不易分辨。這種教會的組織力量不怎麼龐大,她往往 這裡藏藏,那裡藏藏。這樣的教會有時是在大宗派的小分堂裡,有時也在由一些已經得救並且是神國子民的人所組成的大小團體裡。但是,不論你在何處發現這樣的 教會,你就該加入這些教會,來聽聽主的信息。當然,這樣的教會中,必定仍存在人的罪性。但真教會所傳的信息,不是基於屬人的權威;你在真教會中,會聽見主 的信息,如果你聽見這信息,你要特別注意,因為你會從中獲得最大的財富。

當代教會的責任
        你 認為,如果你從事政治和社會科學研究時,又兼顧福音信息,你就不會有多大成就嗎?你認為,如果你變成天國的公民,你就難以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了嗎?你認 為,如果接受了基督教的信息,就會阻礙政治或社會的前進嗎?不!我親愛的朋友們,我告訴你一個似非而是的道理,但它確實是真理:人如果將世界的幸福視為他 們的最終目的,那麼,這個世界的問題就永遠不能解決;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切,那麼,這個世界永遠不會變好。要想移動世界,總得有個站腳的地方啊!因 此,當代教會的責任,與歷代教會的責任一樣,就是宣講聖經所啟示的真理:這個世界失喪在罪中;人類以及整個人類歷史,在永恆的無限中,只不過是一顆極小的 沙粒;有一位聖潔的永活真神,是萬有的創造主,祂托住萬有,在萬有之上,祂的國度永無窮盡;祂在聖經中向我們啟示祂自己,並且使我們藉著主耶穌基督與祂交 通。對任何人、任何國家來說,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盼望。
        我們所傳的信息,不是處處受人歡迎的信息,因為它「不實用」。但是,這卻是基督教的信息。如果你不加以重視,那麼你就自取沉淪;如果你留意它,那麼你就會得著生命。

為何要參加教會?

        最近有人問一問題是:「我能作一個基督徒而不參加教會嗎?」

有人回答說:「請問一個學生能不去學校上課嗎?一個軍人能不參加軍隊嗎?一個國民能拒絕付稅嗎?一個探險家能不帶地圖嗎?一個船員能不在船上工作嗎?一個商人能在無人居住的小島上營業嗎?一個球員能不參加球隊嗎?請你回答。」

很顯然的,此答案是︰一個基督徒當然不可以不參加教會。如果一位基督徒可以不參加教 會,就等於一個學生不上學;一個軍人不參加軍隊;一個國民不納稅也不投票;一個探險家不帶地圖等等。就是說,如果一個基督徒不參加教會,就是一個有名無實 的基督徒。因為基督徒若不參加教會,就成為一個逃避責任、前途無希望、生活無目標、人生無目的的人。他不但不知道什麼是人生的使命,也不明白上帝要他在今 生作些什麼事。以上所講的有關於基督徒應否參加教會的解釋,是消極方面的見解。此外我還想從積極方面,提出四點理由來說明為什麼基督徒應該參加教會。

一、教會是福音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三15),所以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聖經告訴我們:「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羅十13-15)。 從這裡我們知道,一個罪人悔改、信主、得救,是從聽道而來的。一個信徒的靈性得到培養與長進,一個基督徒的成聖與得勝,直接與間接地,都離不開聽道。聽道 須要有傳道人,而傳道人不但要蒙上帝呼召,還要有傳道的恩賜。除此以外,他更要有良好的行為,並受過嚴格的訓練。在這些條件都合格以後,他還要受教會差遣 作傳福音的工作。可見教會對於傳福音的使命、對於講道的責任所佔的位置多重要。如果我們要在真道上面得到造就,如果我們要在生命中行出上帝所給我們的使 命,我們非參加教會不可。聖經也清楚地告訴我們,教會是基督耶穌的身體,是信徒的家,是上帝藉著基督所建立的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參弗一23;提前三15)。如果我們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如果我們是眾信徒家中的一份子,如果我們要把信心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那麼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二、為了順從聖經的教訓,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聖經說:「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上帝的大能」(羅一16;林前一18)。作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我們是聽過福音,並且蒙上帝藉著福音的大能所拯救的人。我們聽到的福音與教會是分不開的。作為基督徒,我們已經與基督有了密切的關係。凡是基督徒都當知道,基督耶穌來到世上不但是要拯救上帝所揀選的人,更要藉由這些人建立祂的教會 (參弗 4-5;二19-20)
        既然上帝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信徒的家,那麼,如果我們是屬基督的,我們就必須是祂教會的一份子。耶穌基督親自對我們說:「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約十五5)。再者,希伯來書也告訴我們:「我們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22-25)。這是聖經的教訓,若我們願作順命的兒女,我們就必須參加教會。

三、因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彼得前書二9說: 「惟有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知道,既然我們是上帝 的子民,是基督耶穌家裡的人,那麼,我們就要作上帝所喜悅的兒女,主耶穌忠心的僕人。上帝曾經付出最高的代價,把祂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為了要 叫我們因祂的恩典與大愛,可以得到永遠的平安與喜樂。
        同樣地,上帝要凡信祂的人付出極高的代價來完成祂的使命。如果我們這樣作的話,就是與祂同工。換句話說,上帝要我們作負責任、付代價的兒女。我們的主耶穌不但叫凡跟從祂的人捨棄自己,還要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 (太十六24)。主耶穌要我們愛祂勝於愛世上的一切 (參太廿二37;十37-38)
今天福音已經散佈到世上很多的國家。這是愛主的弟兄姊妹順從主的命令,盡他們的力量 去完成主所吩咐的工作。凡教會的工作,都是上帝的兒女要去作的。感謝主!上帝竟然藉著祂的兒女,通過祂自己所建立的教會,去完成祂自己的工!所有上帝國度 的事工,都是教會及基督徒的責任。我們應該在教會中盡我們的責任。主耶穌要我們過付代價的生活。因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因為我們是主耶穌的門徒,所以我們 必須參加教會。

四、我們必須參加教會,以建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
        誰 都知道,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人群而獨自生存。同樣地,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用他的才幹來服事他周圍的人。我們須要愛人,我們也須要人的愛;我們須要幫 助人,也須要人的幫助。人類的互相依靠與共存是上帝所立下的定理。教會弟兄姊妹間的生活也是如此。我們不可以說自己是基督徒,卻不願意跟其他基督徒有密切 的來往,因為我們需要主內的基督徒在肉體上、道德上、真理上與靈性上的幫助。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幫助那些在生活上、道德上、真理上、靈性上有需要的弟兄姊 妹們 (參羅十二3-21;林前十二12-27)
聖經教導我們愛人如己。為了成全眾聖徒的好處,我們必須各盡其職來建立基督的身體 (弗四12)。 我們的世界觀須要不斷地在真理上得到培養。我們須要跟基督身體中的肢體有所相通,有所團結。基督徒在耶穌基督裡的交通與團結,就好像一塊燒著的火炭,須要 繼續不斷地在火堆裡燃燒,才能維持它的熱度。一旦我們把它從這燒熱的火爐中抽出來,這一塊被抽出來的火炭不久就要因沒有受到其它燒熱的火炭的互相燃燒,而 慢慢熄滅。同樣地,無論哪一位基督徒,都要跟其他基督徒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基督徒之間的互助與團結是聖徒共存的要道。如果我們抱離群獨居的態度,如果我們 抱唯我獨尊的精神,那麼我們如果不是因為獨居而漸漸地冷淡下去,就是因為獨尊而慢慢離開主。所以,凡屬耶穌基督的信徒必須團結、互相勸勉、互相幫助,這樣 才能使我們在真道上、在主的工作上、在教會的事工上,活在上帝的榮耀中,作上帝所喜悅的兒女。為了建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我們必須參加參會。
        當你讀完了這篇文章,或許你會問:那麼誰不須要參加教會呢?讓我告訴你,唯有死人不須要參加教會;唯有屬肉體與屬世界的人才不須要參加教會。如 果你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那麼你必須參加教會。基督徒離了教會,是無法在靈命上繼續存活的,就像魚離了水,很快就會死。你須要參加教會,否則你的靈性很快 就衰亡了。

宗派繁多與參加教會

        基 督徒參加教會的必要性,而在此我們要提出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如果你曾經邀請過那些自稱為基督徒、但平常卻不聚會的人去做禮拜的話,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答 辯:「先生!今天基督教的宗派那麼多,不同名稱的教會到處都有,你要我到那一家教會去做禮拜呢?」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不知作何感想。人家告訴你,因為教會 宗派繁多,不同名稱的教會不勝枚舉,要選擇一間教會做禮拜,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難道你不會體諒人家的苦衷嗎?
        說 起來很好聽,可是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如果你對教會的事情比較瞭解,你就會知道,通常說這種話的人,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但是,他們卻欺騙不了上帝與那些愛 主的弟兄姊妹。話講回來,這些不想做禮拜,不想參加教會的信徒,雖然他們擅長花言巧話、藉詞推託,這不過表現出他們的愚昧與無知而已。他們仍存著一顆不悔 改的心。不然的話,他們絕不會對遵從聖經的教訓與促進靈性的事情漠不關心。再進一步說,不做禮拜的信徒必然漸漸離棄真道,邁上屬世的道路。
        現 在讓我們看看基督教宗派的繁多,是否能夠成為不參加教會的理由。當我們說基督教宗派繁多的時候,無形中就是說:「今天的教會不需要這麼多宗派;我所認定的 教會只有一個,就是耶穌基督自己所建立的獨一無二的教會。」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在組織上完全合一的教會。但試問這樣的教會,在地上有可能建立 嗎?這樣的教會,是否合上帝心意、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呢?

宗派、傳統、成聖     
        首先,這種組織上的大公教會,像天主教或聚會所那樣,容不下教會內部的神學爭辯,結果不論是像天主教那樣注重傳統,或像聚會所那樣反傳統,最後都不免須要以人的權威建立傳統。
        正 統基督教雖然分許多宗派,但這些宗派並非互不往來,而是同氣連枝,彼此在認信同一套聖經基要真理的前提下,一面持守自己的立場,一面與其它宗派對話,彼此 提醒,也對自己宗派的立場進行反思。使徒時代中,就有保羅與巴拿巴分道揚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再共同事奉同一位主。正統基督教自初代教會開始,就建立了 這樣一個活傳統,在不同見解、不同教會文化的刺激下,在教義上不斷回歸聖經、以聖經啟示查驗每個派系的神學立場,尤其自宗教改革起,不同的宗派間形成一種 健康的張力,使得教會傳統能不斷回歸聖經,不至於變成人的死傳統,對於新興的異端,也藉由這種張力,有效地加以排斥。這是教會組織上的多元化加上靈性上的 合一,所造成的效果。倘若教會組織被一元化,那麼教會將無力阻擋異端的入侵,也無力更正教會中的死傳統,正如羅馬天主教始終無法擺脫半柏拉糾主義的陰影。

教會組織一元化的危險
        此外,缺乏組織上的多元性的教會,很容易造成兩種錯誤。第一是像天主教那樣,出現中央集權的教會政體;第二是將 一兩 個領袖高舉過所有的歷代聖徒,甚至將其偶像化、神格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維持龐大組織的向心力。但這明顯是違反上帝心意的。

地上的教會:屬靈的合一
        這種在有形組織上一元化的教會,在地上是無法發揮教會應有的功能的。聖經告訴我們,信徒在基督裡的合一,是限於信仰與靈性上的合一,並非組織上的合一 (參約十七1121;弗二13-16;四4-6)
        聖經說當主耶穌再來時,那些得救的信徒才終於在主耶穌面前一塊兒唱詩讚美上帝,正如啟示錄七9-10所說的:「我觀看,見有許多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的上帝,也歸於羔羊。」
        前幾年,英國有位著名的基督徒文學家這樣說:「今天的基督教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但是你的確不須要因為宗派多了就灰心。最要緊的是,這些不同的宗派,他們的信仰合乎真理,他們的工作以聖經為基礎。只要你參加一個這樣的教會,那麼你就是屬於那合一而無形的普世教會了。」
        這 位作家舉例說明,基督徒參加不同宗派的教會,就好像被自己國家派往參加一個世界性的會議。當我們到達這個議會廳的時候,所看見的是各種不同的小組研討會。 由於時問的短促與議程的限制,我們不能參加會議中所有的討論會。假如你是某一國家的經濟部代表,你就只好放棄其它小組的討論會,專心參與經濟組的討論。由 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你無法同時參加會議中每個小組的討論。雖然在這次世界性的會議中沒有參加各小組的討論,但是因為你參加了其中一些討論會,你就是參加 這一次的會議了。信徒參加教會也是這樣,只要我們參加一個信仰純正、合乎聖經教訓的教會,那麼我們就參與了那無形的基督教會。
        每位信主的弟兄姊妹要記得兩件事情。第一,主耶穌來到世上,是要尋找拯救我們這些失喪的人,恢復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參弗二13-18;加三23-29)。第二,主耶穌到世界來建立祂自己的教會,這就是聖經之所以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的原因 (參太十六18;弗一23;二20)。因此,凡信主的人不能說他已經得救卻不參加教會,更不能說因為教會宗派繁多而與耶穌的身體沒有關係。
        聖 經告訴我們,上帝按祂的形像造我們。自從始祖犯罪以後,我們就失去上帝所給我們的仁義與聖潔。藉著耶穌的救恩我們才能恢復人類固有的本質。這件事實告訴我 們,人類本性的墮落與回轉歸向上帝的必要。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身體的構造與其他的民族沒有差別,雖然外國人的鼻子比我們高一點,他們一樣有個鼻子。雖然非 洲人的嘴巴長得大一點,同樣他們有個嘴巴。其實人類身體的構造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我們各有不同的背景與文化、不同的歷史及語言、不同的制度與生活方式, 造成不同的見解與思想。如果人類互相尋求瞭解,而非彼此敵視,那麼人類社會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爭端。(當然這是假設性的;世人若沒有和平之君,是不可能擁有和平的)。 基督的教會也是這樣。基督所選召的信徒來自各個不同的種族與地區。他們各有不同的文化與思想、生活與風俗、背景與言語、階層與教育。這些都是造成不同崇拜 的儀式與講解聖經方法相異的因素。同時,沒有一個教會或信徒敢說他已經完全了。為了這個緣故,基督教才有這許多不同的宗派與名稱。

宗派繁多的祝福
        正 如剛才所說,這是為了照顧到我們這所有不完全的人的需要;在新耶路撒冷中,我們已經完全了,因此就不再需要繁多的宗派了。但在基督再臨之前,我們須要有不 同的宗派,一方面讓我們在宗派間的張力底下學習彼此提醒、彼此扶持,一方面以不同宗派的特長來滿足不同背景的人的需要。改革宗重視神學,因此改革宗神學家 的系統神學著作,在神學院中有效地裝備浸信會、宣道會、公理會等宗派的傳道人。宣道會重視宣教,就在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進行福音工作。浸信會重視文化使 命,就在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影響文化。這許多宗派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歧見,但在基要真理上是一致的,而彼此間無疑是同氣連枝、彼此合作,互相遮掩對方的 軟弱。也只有這種組織上的多元化,才能夠提醒信徒在發生歧見時,回到同一位主面前、回到同一本聖經的光中;只有這種組織多元化所造成的張力,能夠使普世無 形大公教會在歷史中不斷地成聖、不斷歸回聖經。
        所以,我們的確不須因為教會宗派多就灰心。反過來說,我們要因為教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派,大家同感一靈,而歡呼感謝上帝才對。因為上帝竟然容許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信徒們,用不同的方式來敬拜祂、宣揚祂的道。這豈不是一件絕妙無比的神蹟嗎?

可見的合一見證
        但 是,我們切要記住,只要我們的信仰是以聖經為基礎、我們所崇拜的上帝是同一位創造天地萬物的耶和華、我們的救主是同一位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我們的教會同 建造在使徒與先知的教訓上、我們的會友都是愛主而願不惜任何犧牲遵從主道的,那麼儘管我們屬於不同宗派,都是屬於耶穌基督那合一的教會。除此以外,我們千 萬不要忘記在可見的信仰上、靈性上、聖工上,要互相合作、彼此扶持、彼此代禱。切勿以「無形的合一」的美名,作為互不理睬、互不合作、沒有合一見證的藉 口。耶穌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願我們把不同宗派之中的肢體,當成我們自己的至親之人,彼此扶持、彼此相愛,為主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