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基督徒信主多年,在教會也曾熱心事奉過,可是當環境一改變──例如畢業了、搬遷了或面臨人生的困難,他們就不再去教會,對主的信心也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問題的關鍵,很可能在於對「作基督徒」的觀念有偏差。
有不少人認為作基督徒只不過是為了保證死後能上天堂,與今生在世上的生活無關。也有人認為作基督徒就像得到一條緊急求救熱線,在有需要時才用。
上帝因而變成了一個有求必應的「聖誕老人」,任由隨意擺佈利用。這種把上帝當作為服務工具的人,仍舊過著以己為中心的生活,他們又怎能稱為基督徒呢?
基督徒是一個曾經與主耶穌相遇過的人。這位耶穌基督本是萬有之主,祂卻道成肉身來到世上,並且呼召我們在世上的人跟隨祂。當耶穌在世上揀選祂的門徒時,祂清楚道出祂的目的:「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馬可福音 3章14節)
真正的基督徒,不是道聽途說而接受信仰和上帝的,而是親身經歷過主耶穌的榮耀和恩典,而且能見證說:「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 1章14節)
其次,真正的基督徒必須是一位傚法主、追隨主的人。「門徒」的意思就是「學生」,即學習 老師的榜樣和遵從祂的訓誨的人。主耶穌對信徒的呼召是:「來跟從我。」
當一個人遇見過主耶穌,並接受了祂為救主後,他會被主的愛所吸引,而立志跟隨祂,並
且願意認識祂更深,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研讀祂的話,分辨哪些事情是合乎祂心意、哪些事情是祂所關心的。作為一個主的門徒,必須是一個體貼主心意的人。詩人
說:「我要默想你的訓詞,看重你的道路。我要在你的律例中自樂;我不忘記你的話。」(詩篇119章15-16節)
一個基督徒是一個願意付任何代價,作任何犧牲(甚至經歷苦難以至於捨棄性命)去跟隨主到底的人。凡重生了的人都會認識到我們本是該滅亡的人,但主
用重價救贖了我們,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救贖我們的主再保留什麼。何況主自己來到世上,原是走了一條十字架的道路(十字架是羞辱、受苦的記號)。主耶穌也對
祂的門徒這樣要求:「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加福音 9章23節)
主耶穌並沒有應許祂的門徒天色常藍、一切順利。反之,祂對祂門徒的要求,乃是一種不惜任何代價的跟從。然而,這是一項很有價值的投資,因為主的
吩咐是帶有應許的:「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姊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馬可福音
10章29-30節)
無論是出於對主愛的回應,還是由於對主吩咐的遵從,一個真正的基督徒要隨時作好為信仰受苦、行走窄路的心理準備。
作基督徒有一點像結婚──在上帝面前,我們起誓、立約,終生為祂而活。
對你來說,上帝是否只是一個「聖誕老人」?一條「緊急求救熱線」?一條往天堂的捷徑?抑或祂是你生命的主?
信徒若要過一個真實且能結果子的信仰生活,首先要對「作基督徒」有正確的觀念。讓我們把一生交託給祂,讓祂作我們的主!跟從主耶穌是需要、也是值得我們獻上一切的。
使徒保羅說:「知道我所信的是誰,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提摩太後書 1章12節)
願我們也能像保羅一樣,對信仰有如此清楚的確信,並且以具體行動活出信仰,一生為主而活。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基督徒與重生
基督徒之所以是基督徒乃是因為在他生命中有了基督性情的本質。粟米是粟米,你把它磨得再細,它還是粗糧;大米是大米,再糙的大米也還是細糧;無論你把粟
米怎樣「改良」也不會種出大米來。這是本質上的差異。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人就是人,再怎麼改造、修練,也不會生出上帝的性情和本質來。因此,人們常常
會 聽到基督徒用一個很特別的詞來形容自己──重生(Born Again)。
「重生」,顧名思義就是「再有一次的生命誕生」。常常聽到基督徒講這個詞,不過,講得最多的人不一定是對重生這一觀念盡都瞭解。重生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意思:
1、重生是上帝的工作,不是人自己努力的成果。英文的“To be born again”是個被動語態。重生是上帝作主動的。祂什麼時候,要重生什麼人,不是你我可以決定的。耶穌說:風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吹,我們無法知道,但是我 們可以感覺得到它所帶來的後果。上帝的靈就如風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當祂在人心裡作工的時候,被重生的人當時也許察覺不到,但事後會發現自己與以往大 大不同了。而在旁的人則也 能從這人生命的有形改變而得知聖靈無形之工作的實在。
2、重生是內在生命的徹底改變。這也是基督教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宗教」是用一些外在的教條、規範來約束人的言行。這種約束對某些人來說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常聽到有人說:「宗教總是導人向善的,有宗教總比沒有宗教的好……」
但是,外在的約束是消極的,如果沒有內在的性情配合,對信奉的人 來說很可能變成一件苦差──心中欲為之,宗教曰不可為之,苦也!這也就是為什麼好些人看見某某基督徒的好品行,雖然會欣賞他、肯定他,不過就是不要像他。 他們覺得信了基督教,這也不許,那也不准,一天到晚跟自己過不去,何苦呢?因此,把基督教信仰看成是人的心理作用,自然而然產生出來的結果,是既不符合實 際情況,也不合乎科學精神的結論。
如果一個人沒有向善的本質,任何「導人向善」的教條只能叫他活得更辛苦。基督徒都有自虐狂嗎?非也!他們內心喜愛上帝所喜愛的,厭惡上帝所厭惡的。這 是上帝的性情在他裡面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因受制於教規,「不得不」照著做。人從外表觀察到的是兩者間一些相似的宗教表現,但在兩者內心中祂有主動與被動、 積極與消極的巨大差別。真正的基督徒會對上帝的事情有一份發自內心的渴慕。這不是說基督徒一定不會犯錯,但他信主前後的內心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因為上帝把 剛硬的心(石心)除去了;賜給人一顆柔軟的、願意順服上帝的心(肉心);把上帝自己的靈放進人的心裡。(以西結書36章26-27節)
對罪和善的心態是有天淵之別的:信主前,他有自己的私慾,鑑於宗教規條,勉為其難循規蹈矩;信主後,他有上帝的性情,偶爾犯罪後,會失去平安,心中責難。因此,使徒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一切的事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 5章17節)。
3、人重生是要藉著水和聖靈重生的。當耶穌在約翰福音參章講這話的時候,祂沒有提到洗禮。「水」,對猶太人的意義,就是潔淨。耶穌的意思是,當我們被重生後,我們的心會被潔淨,
因而會對自己從前的罪過感到難過,自責;同時,上帝又賜下聖靈,叫人悔改信主,從此棄罪從善(參提多書3章3-8節)。因此,若有人稱自己是基督徒,卻沒有聖潔生活的表現,或者視聖潔為負累,覺得過信仰生活過得很受束縛,這人的信仰一定有問題。
由此可見,重生是上帝作主動所成就的善工,非人憑自己努力所能達到的結果,(人得救是本乎恩,以弗所書2章8-9節)。上帝重生人的目的是要把一個嶄新的生命賜給人,叫人不止知道何為善,並且有能力行善。
「重生」,顧名思義就是「再有一次的生命誕生」。常常聽到基督徒講這個詞,不過,講得最多的人不一定是對重生這一觀念盡都瞭解。重生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意思:
1、重生是上帝的工作,不是人自己努力的成果。英文的“To be born again”是個被動語態。重生是上帝作主動的。祂什麼時候,要重生什麼人,不是你我可以決定的。耶穌說:風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吹,我們無法知道,但是我 們可以感覺得到它所帶來的後果。上帝的靈就如風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當祂在人心裡作工的時候,被重生的人當時也許察覺不到,但事後會發現自己與以往大 大不同了。而在旁的人則也 能從這人生命的有形改變而得知聖靈無形之工作的實在。
2、重生是內在生命的徹底改變。這也是基督教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宗教」是用一些外在的教條、規範來約束人的言行。這種約束對某些人來說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常聽到有人說:「宗教總是導人向善的,有宗教總比沒有宗教的好……」
但是,外在的約束是消極的,如果沒有內在的性情配合,對信奉的人 來說很可能變成一件苦差──心中欲為之,宗教曰不可為之,苦也!這也就是為什麼好些人看見某某基督徒的好品行,雖然會欣賞他、肯定他,不過就是不要像他。 他們覺得信了基督教,這也不許,那也不准,一天到晚跟自己過不去,何苦呢?因此,把基督教信仰看成是人的心理作用,自然而然產生出來的結果,是既不符合實 際情況,也不合乎科學精神的結論。
如果一個人沒有向善的本質,任何「導人向善」的教條只能叫他活得更辛苦。基督徒都有自虐狂嗎?非也!他們內心喜愛上帝所喜愛的,厭惡上帝所厭惡的。這 是上帝的性情在他裡面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因受制於教規,「不得不」照著做。人從外表觀察到的是兩者間一些相似的宗教表現,但在兩者內心中祂有主動與被動、 積極與消極的巨大差別。真正的基督徒會對上帝的事情有一份發自內心的渴慕。這不是說基督徒一定不會犯錯,但他信主前後的內心世界是大不相同的,因為上帝把 剛硬的心(石心)除去了;賜給人一顆柔軟的、願意順服上帝的心(肉心);把上帝自己的靈放進人的心裡。(以西結書36章26-27節)
對罪和善的心態是有天淵之別的:信主前,他有自己的私慾,鑑於宗教規條,勉為其難循規蹈矩;信主後,他有上帝的性情,偶爾犯罪後,會失去平安,心中責難。因此,使徒保羅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一切的事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 5章17節)。
3、人重生是要藉著水和聖靈重生的。當耶穌在約翰福音參章講這話的時候,祂沒有提到洗禮。「水」,對猶太人的意義,就是潔淨。耶穌的意思是,當我們被重生後,我們的心會被潔淨,
因而會對自己從前的罪過感到難過,自責;同時,上帝又賜下聖靈,叫人悔改信主,從此棄罪從善(參提多書3章3-8節)。因此,若有人稱自己是基督徒,卻沒有聖潔生活的表現,或者視聖潔為負累,覺得過信仰生活過得很受束縛,這人的信仰一定有問題。
由此可見,重生是上帝作主動所成就的善工,非人憑自己努力所能達到的結果,(人得救是本乎恩,以弗所書2章8-9節)。上帝重生人的目的是要把一個嶄新的生命賜給人,叫人不止知道何為善,並且有能力行善。
「信」與「知」
《聖經》所講的「信」是有內容的。真知識和真信仰是分不開的。
基督教所講的信仰是「對上帝本身的認識」(Knowledge of God Himself)。當基督徒知道自己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有怎樣的屬性、怎樣的權能,要求信徒與祂建立怎樣的關係,將來要怎樣對待這個世界……那時 他自然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處理一切具體的事件。
信心的內容乃是根據上帝救贖工作的事實、上帝的存在、上帝話語的啟示、祂對人的愛……基督徒相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祂不但死而復活,而且有一天要再來。這種「信念」會產生「信靠」的行動!
耶穌的一個門徒多馬,在耶穌復活以後還是對主復活的事心存懷疑。但當耶穌向他親自顯現的時候,多馬不是說:「噢!我現在相信了!」
而是立即俯伏在主前說:「我的主!我的上帝!」(約翰福音 20章28節)。這是信心的宣告,由「真知」到「真信」的表現。
基督教所講的信仰是「對上帝本身的認識」(Knowledge of God Himself)。當基督徒知道自己所信的上帝是怎樣的一位神,有怎樣的屬性、怎樣的權能,要求信徒與祂建立怎樣的關係,將來要怎樣對待這個世界……那時 他自然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來處理一切具體的事件。
信心的內容乃是根據上帝救贖工作的事實、上帝的存在、上帝話語的啟示、祂對人的愛……基督徒相信耶穌基督是上帝,祂不但死而復活,而且有一天要再來。這種「信念」會產生「信靠」的行動!
耶穌的一個門徒多馬,在耶穌復活以後還是對主復活的事心存懷疑。但當耶穌向他親自顯現的時候,多馬不是說:「噢!我現在相信了!」
而是立即俯伏在主前說:「我的主!我的上帝!」(約翰福音 20章28節)。這是信心的宣告,由「真知」到「真信」的表現。
「信」與「認」
中文的「認」有兩種意思,一是理性過關了,所以承認這是真的;二是行動的表現,即在眾人面前作出宣告。基督徒在傳福音的時候,常聽到對方這樣回答:「其實這信仰是不是真的不要緊,只要……就行了!」
「其實,我也很想信,但是我的家人反對(或者我的單位、組織反對),我能不能在自己心裡信,人家問起來,我不承認呢?」
要知道,「信」是與上帝(一位有位格的神)的對交關係。耶穌說,我們若在人面前不認祂,祂在父面前也是不會認我們的。
羅馬書10章9節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得救就必須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心信、口認是信仰的要素,也是救恩的基石。不知道 所 信的真實不真實而願意宣稱自己是信徒的人,這人的信仰是空的;說自己心裡相信而不願意公開承認的,這人的信仰是值得懷疑的。故此,信仰的內容和在人前的認 信是同樣重要的。
認還包括對主忠心的承諾,即表明願意一生跟隨主的心志。歷世歷代的教會所持守和所認信的就是「耶穌基督是誰?」
這個信息,(參看腓立比書2章5-10節,和提摩太前書3章16節)基督徒知道有一天主要再來,今天在地上認祂為主,他們要與天上、地下和地底下的一切, 一同因主的名屈膝敬拜,稱基督為主!(腓立比書 2章11節)。正因為對耶穌基督有這樣的信心,他們才會立志跟隨祂到底。
但願我們用一個很嚴肅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信仰。願主耶穌的靈重生我們,叫我們「知」而「信」,「信」而「認」,「認」而「堅守」。在這個信仰紛亂的世代裡,為自己找到方向,降服真理,維護真理,高舉真理!
「其實,我也很想信,但是我的家人反對(或者我的單位、組織反對),我能不能在自己心裡信,人家問起來,我不承認呢?」
要知道,「信」是與上帝(一位有位格的神)的對交關係。耶穌說,我們若在人面前不認祂,祂在父面前也是不會認我們的。
羅馬書10章9節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得救就必須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相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心信、口認是信仰的要素,也是救恩的基石。不知道 所 信的真實不真實而願意宣稱自己是信徒的人,這人的信仰是空的;說自己心裡相信而不願意公開承認的,這人的信仰是值得懷疑的。故此,信仰的內容和在人前的認 信是同樣重要的。
認還包括對主忠心的承諾,即表明願意一生跟隨主的心志。歷世歷代的教會所持守和所認信的就是「耶穌基督是誰?」
這個信息,(參看腓立比書2章5-10節,和提摩太前書3章16節)基督徒知道有一天主要再來,今天在地上認祂為主,他們要與天上、地下和地底下的一切, 一同因主的名屈膝敬拜,稱基督為主!(腓立比書 2章11節)。正因為對耶穌基督有這樣的信心,他們才會立志跟隨祂到底。
但願我們用一個很嚴肅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信仰。願主耶穌的靈重生我們,叫我們「知」而「信」,「信」而「認」,「認」而「堅守」。在這個信仰紛亂的世代裡,為自己找到方向,降服真理,維護真理,高舉真理!
新生命的孕育與長成
一個罪人的得救,不是他憑著自己的努力而能夠產生出來的結果,而是上帝採取了主動:祂藉著聖靈重生了我們,賜給我們一顆能夠對祂有所反應的心,又把
關乎祂自己的真理,啟示在我們心中,以致我們得以信,並且叫我們的信心有根有基。這樣,一個人由「不信」到「信」,乃是體驗了一個有內容、有行動、有實質
轉變的經歷。
這個信主的經歷,對某些人來說(尤其是無神論者或其它宗教的信奉者),往往標誌著某一個鮮明的時刻,一個巨大的、極具戲劇化的改變,當事人每逢 回想起來,那一刻的經歷總會歷歷在目,畢生難忘;然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通常是生長在基督教家庭中的孩子),這經歷很可能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是一個很緩和 的漸變,當事人也未必能清楚道出自己是哪年哪日成為基督徒的。上帝的兒女不盡相同,性格不同,成長背景不同,人生遭遇也不同,因此上帝在喚醒我們的時候, 也不會像處理電腦數據一般地機械化,千篇一律地對待每一個人。
《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乃是一位有計劃、有謀略的上帝,祂從起初就指明末後的事。祂為我們預備的救贖計劃,乃是在創世以先就定好了的。 而祂在實施這個計劃時,更是一步一步、按步就班地進行。上帝的計劃也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用塵土所造又犯罪墮落之人的頭腦所能參透。於是,上帝用了一個漫長的歷史,循序漸進地把自己啟示給人類。等到時機成熟了,祂把自己的獨生子賜下來,叫給人類的啟示來到了最高峰。
耶穌基督是按上帝的計劃來到人間,為要成就救恩。而祂來了,也要經過一個做人的過程:受孕、誕生、長大、傳道、被賣、受死……主在世的時候常常說:「我的時候……我的時候。」
如今,救恩已經成全了,而這救恩如何在我們身上發生效應,也難免要經過一個過程:上帝先呼召人去傳道,蒙召的人祂就潔淨他,裝備他,磨煉他,然後 差遣他;蒙差遣的人,又努力清草、鬆土、耕田、播種……用各種方法把上帝的道傳講給我們;我們聽道的呢?忽視它、藐視它、排斥它、抗拒它、辯論它、思索 它、 接受它、順服它、持守它……這期間要經過多少歲月啊!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難道上帝不會做快餐嗎?世人看重結果,但上帝看重過程。要是我們認清這一點,明白那位定意要我們得救的上帝,也是一位與我們同行救贖之路的上帝,我們傳福音的心態,以及對待自己靈命的心態也會變得正確些、健康些。
這個信主的經歷,對某些人來說(尤其是無神論者或其它宗教的信奉者),往往標誌著某一個鮮明的時刻,一個巨大的、極具戲劇化的改變,當事人每逢 回想起來,那一刻的經歷總會歷歷在目,畢生難忘;然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通常是生長在基督教家庭中的孩子),這經歷很可能是一段漫長的過程,是一個很緩和 的漸變,當事人也未必能清楚道出自己是哪年哪日成為基督徒的。上帝的兒女不盡相同,性格不同,成長背景不同,人生遭遇也不同,因此上帝在喚醒我們的時候, 也不會像處理電腦數據一般地機械化,千篇一律地對待每一個人。
《聖經》告訴我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乃是一位有計劃、有謀略的上帝,祂從起初就指明末後的事。祂為我們預備的救贖計劃,乃是在創世以先就定好了的。 而祂在實施這個計劃時,更是一步一步、按步就班地進行。上帝的計劃也遠遠超過了我們這些用塵土所造又犯罪墮落之人的頭腦所能參透。於是,上帝用了一個漫長的歷史,循序漸進地把自己啟示給人類。等到時機成熟了,祂把自己的獨生子賜下來,叫給人類的啟示來到了最高峰。
耶穌基督是按上帝的計劃來到人間,為要成就救恩。而祂來了,也要經過一個做人的過程:受孕、誕生、長大、傳道、被賣、受死……主在世的時候常常說:「我的時候……我的時候。」
如今,救恩已經成全了,而這救恩如何在我們身上發生效應,也難免要經過一個過程:上帝先呼召人去傳道,蒙召的人祂就潔淨他,裝備他,磨煉他,然後 差遣他;蒙差遣的人,又努力清草、鬆土、耕田、播種……用各種方法把上帝的道傳講給我們;我們聽道的呢?忽視它、藐視它、排斥它、抗拒它、辯論它、思索 它、 接受它、順服它、持守它……這期間要經過多少歲月啊!
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難道上帝不會做快餐嗎?世人看重結果,但上帝看重過程。要是我們認清這一點,明白那位定意要我們得救的上帝,也是一位與我們同行救贖之路的上帝,我們傳福音的心態,以及對待自己靈命的心態也會變得正確些、健康些。
重生是一個過程
罪人照著自己的本性原是不接受上帝,不能向善的。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對上帝有正面的反應,乃是上帝把一個生命的種籽、一顆新的心賜給了這人,這就是重生。
因此,乃是上帝先重生了我們,然後我們才懂得、才能夠悔改相信。上帝重生我們是按著祂的主權、祂的智能、祂的方式、祂的時候的。
聖靈重生人如風吹一般,原是個奧秘,何時發生的,怎樣發生的,是人看不見的。要知道某人是否已經重生,只能看果效──認罪、悔改、信主。
在我們的觀念中,常認為某人是在某時某日「重生」的,但這是不對的。有的一生反對主,但上帝藉著某一個特殊際遇,叫他頓時完全改變;有的從小聽福音,並不拒絕上帝,到長大心智成熟時,再正式作明確表決,兩者都是聖靈的工作。
因此,乃是上帝先重生了我們,然後我們才懂得、才能夠悔改相信。上帝重生我們是按著祂的主權、祂的智能、祂的方式、祂的時候的。
聖靈重生人如風吹一般,原是個奧秘,何時發生的,怎樣發生的,是人看不見的。要知道某人是否已經重生,只能看果效──認罪、悔改、信主。
在我們的觀念中,常認為某人是在某時某日「重生」的,但這是不對的。有的一生反對主,但上帝藉著某一個特殊際遇,叫他頓時完全改變;有的從小聽福音,並不拒絕上帝,到長大心智成熟時,再正式作明確表決,兩者都是聖靈的工作。
信心和悔改是一個過程
許多錯誤的觀念都在於我們把現象當作本質,把經驗視為真理的全部。在傳福音的現象中,我們發現人往往是在聽到某篇信息、某個呼召,經歷某種事件,因此在某個時刻決志信主了。也正因如此,我們的佈道工作非常強調營造一個危機時刻,好像上帝拯救人總是突如其來的。
信心和悔改的心都是這新生命的果子,是上帝所賜的,若引用「西敏寺信條」的話,兩者都是「救贖的恩典」。既然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自然有上帝的方法。我們或 許在領受的那一刻就能清楚感覺得到,但大多數人是要等到日後才察覺的。對許多人來說,信心和悔 改常常是靜靜地、緩緩地在他們心底深處發動的。唯有上帝知道人心。
我們傳福音之人的責任,則是忠實地,溫柔地,親切地,存敬畏之心、愛靈魂之心,努力去傳, 然後恭敬地把對方交託給聖靈,承認除非上帝的靈動工,則沒有人能稱基督為主。
這傳講的過程要持續多久呢?當有一天上帝讓你看到他信心和悔改的成果時,這就是上帝給你的答案了。
信心和悔改的心都是這新生命的果子,是上帝所賜的,若引用「西敏寺信條」的話,兩者都是「救贖的恩典」。既然是上帝所賜的恩典,自然有上帝的方法。我們或 許在領受的那一刻就能清楚感覺得到,但大多數人是要等到日後才察覺的。對許多人來說,信心和悔 改常常是靜靜地、緩緩地在他們心底深處發動的。唯有上帝知道人心。
我們傳福音之人的責任,則是忠實地,溫柔地,親切地,存敬畏之心、愛靈魂之心,努力去傳, 然後恭敬地把對方交託給聖靈,承認除非上帝的靈動工,則沒有人能稱基督為主。
這傳講的過程要持續多久呢?當有一天上帝讓你看到他信心和悔改的成果時,這就是上帝給你的答案了。
清楚自己得救要一段過程
傳福音的最終目標,並不是要那人公開承認他的信仰,這是其中的一個步驟,最終的目的乃是要叫人獲得得救的確據,叫人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壹書 5章13節)。但是人何時才能確知他已經得救、已有永生、已被上帝接納、被上帝稱義呢?這往往需要一段漫長的過程。
得救的確據是聖靈藉著上帝的應許不斷在人心中加強的。如今在教會裡很可能找到兩種人:一種人,並沒有真正得救,卻自以為得救了;另一種人,已經 得救了,卻沒有得救的把握。前者是很危險的,他們比在教會以外的人更可憐。後者則是很不必要的,他們可能終日憂心重重,沒有平安,不得釋放。他們之所以不 清楚自己是否得救,很可能是由於:
(一)他們沒有正確認識上帝的應許;
(二)他們的良心太過脆弱;
(三)他們生命中還有未有對付的罪;
(四)他們得救後,靈性沒有長進──沒有好好研讀上帝的話,少禱告,不常敬拜,不常聽道,缺乏與其它主內肢體的團契等。
然而,一個真正重生得救的人,在今生是可以確知自己有永生的,但這種確據可能會動搖,也有時會有軟弱。信心的確據乃是從上帝而來的福份,但確據並非信心的必要條件。
傳福音的人當留意,萬萬不可輕易把確據給人,把人陷在萬劫不復之地,也不可因對方沒有得救的確據而斷定他不得救。一個真正得救的基督徒很可能為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身份和地位一事掙扎一段很長的日子。
得救的確據是聖靈藉著上帝的應許不斷在人心中加強的。如今在教會裡很可能找到兩種人:一種人,並沒有真正得救,卻自以為得救了;另一種人,已經 得救了,卻沒有得救的把握。前者是很危險的,他們比在教會以外的人更可憐。後者則是很不必要的,他們可能終日憂心重重,沒有平安,不得釋放。他們之所以不 清楚自己是否得救,很可能是由於:
(一)他們沒有正確認識上帝的應許;
(二)他們的良心太過脆弱;
(三)他們生命中還有未有對付的罪;
(四)他們得救後,靈性沒有長進──沒有好好研讀上帝的話,少禱告,不常敬拜,不常聽道,缺乏與其它主內肢體的團契等。
然而,一個真正重生得救的人,在今生是可以確知自己有永生的,但這種確據可能會動搖,也有時會有軟弱。信心的確據乃是從上帝而來的福份,但確據並非信心的必要條件。
傳福音的人當留意,萬萬不可輕易把確據給人,把人陷在萬劫不復之地,也不可因對方沒有得救的確據而斷定他不得救。一個真正得救的基督徒很可能為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身份和地位一事掙扎一段很長的日子。
成為上帝家中的成員需要一個過程
一個人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那是他與主「直線」的關係,但主也為所有信他的人在地上設立了教會,要他們也建立起一道「橫線」,彼此相愛、團契、扶持。這
樣,一個人是什麼時候加入基督有形的教會的呢?一般而言,教會均以洗禮為準。不是說上帝鑑察人心嗎?一個人若真心相信,他不就是基督徒了嗎?為什麼還要教
會藉著什麼儀式加以認可呢?
洗禮本身是有重大意義的。無論是使徒時代的教會,還是歷世歷代的教會,他們對洗禮都是極為重視的。洗禮乃是主親自所定的。它不僅表示受洗者對信 仰的公開宣告,更重要的,是上帝對受洗者救恩的見證, 也表示教會對此信徒的接納。許多教會在接受一個人受洗之前,都會為他提供一系列的基要信仰課程,讓他對所信的先來一個較完全、較徹底的瞭解。其後,牧者還 會個別約見申請人,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已經重生得救,此乃非常嚴謹,也是非常慎重的事。如果我們看重主在地上所設立的有形的教會,那麼我們也必須重視洗禮。
但在受洗一事上,有的一信馬上要受洗;有的則因信心的程度、客觀的環境、對洗禮一事的觀念等原因,雖然是清楚得救了,但對洗禮卻是猶豫不決。對這些人,我們應當瞭解他們的難處,鼓勵他們,堅固他們的信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務使最終能叫他們受洗加入教會,但這很可能要經過好幾年的功夫。
洗禮本身是有重大意義的。無論是使徒時代的教會,還是歷世歷代的教會,他們對洗禮都是極為重視的。洗禮乃是主親自所定的。它不僅表示受洗者對信 仰的公開宣告,更重要的,是上帝對受洗者救恩的見證, 也表示教會對此信徒的接納。許多教會在接受一個人受洗之前,都會為他提供一系列的基要信仰課程,讓他對所信的先來一個較完全、較徹底的瞭解。其後,牧者還 會個別約見申請人,看看他們是否真的已經重生得救,此乃非常嚴謹,也是非常慎重的事。如果我們看重主在地上所設立的有形的教會,那麼我們也必須重視洗禮。
但在受洗一事上,有的一信馬上要受洗;有的則因信心的程度、客觀的環境、對洗禮一事的觀念等原因,雖然是清楚得救了,但對洗禮卻是猶豫不決。對這些人,我們應當瞭解他們的難處,鼓勵他們,堅固他們的信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務使最終能叫他們受洗加入教會,但這很可能要經過好幾年的功夫。
不至失喪的應許
如果你認為聖徒可以堅守忍耐到底、不至中途失喪這種論調,只不過是人邏輯推理出來的「神學理論」,那你就錯了,這不是「理論」而是「《聖經》真理」。別的不講,就讓我們來看看耶穌自己的話:
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翰福音10章14節,27-29節)
主的這番話很清楚地給了我們不至失喪的保證。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也同樣地證實過主的這番話。在腓立比書,他說他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 1章6節)
《聖經》沒有絲毫跡象暗示說,上帝的計劃有可能會變成泡影。要是我們能正確地理解基督的死,我們就會知道基督之死的巨大功效,即保證了我們永遠的得救。
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我又賜給他們永生;他們永不滅亡,誰也不能從我手裡把他們奪去。我父把羊賜給我,他比萬有都大,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裡把他們奪去。(約翰福音10章14節,27-29節)
主的這番話很清楚地給了我們不至失喪的保證。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也同樣地證實過主的這番話。在腓立比書,他說他深信:「那在你們心裡動了善工的,必成全這工,直到耶穌基督的日子。」(腓立比書 1章6節)
《聖經》沒有絲毫跡象暗示說,上帝的計劃有可能會變成泡影。要是我們能正確地理解基督的死,我們就會知道基督之死的巨大功效,即保證了我們永遠的得救。
用信心領受應許
套用一句彼得的話,就是藉著信,我們得蒙上帝能力的保守,為要得那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得前書1章4-5節)。與其它任何屬靈的福份一樣,堅忍到底是必須通過「信心」這一容器來領受的,此乃上帝所定的方法。
信心是對限制的誇勝、信心是對現象的超越,信心是對自我的突破,信心是與永恆的接觸;而我們信上帝,就是對真理的忠誠、對上帝主權的降服。
《聖經》從來沒有講過堅守信仰是不需要「信心」的,然而《聖經》也說了,信心不是出於我們自己,乃上帝所賜的(以弗所書2章8-9節)。
事實上,我們是因著「信」,不是在「信」以外堅忍到底的。從來沒有什麼信徒「保險」的教義,好像說不管我們如何渡日,上帝總是會保著我們的位子的。
信心是對限制的誇勝、信心是對現象的超越,信心是對自我的突破,信心是與永恆的接觸;而我們信上帝,就是對真理的忠誠、對上帝主權的降服。
《聖經》從來沒有講過堅守信仰是不需要「信心」的,然而《聖經》也說了,信心不是出於我們自己,乃上帝所賜的(以弗所書2章8-9節)。
事實上,我們是因著「信」,不是在「信」以外堅忍到底的。從來沒有什麼信徒「保險」的教義,好像說不管我們如何渡日,上帝總是會保著我們的位子的。
暫時跌倒或永遠沉淪
首先讓我們提醒自己,我們現正生活在一個有限界的現象界、一個麥子和稗子一併生長的田地裡、一個有猶大、有彼得的團契中。正如我們傳福音給人,
對方一時的堅決拒絕可能象徵他日後對主的堅定不移(像保羅一樣);相反,對方即時的歡喜接受,可能不過是淺土上的種子(馬太福音
13章5節)。所以我們不應當用暫時現象來作為真理的量度標準。
若有人當初是真信主的話,那麼,他暫時對主的離開,不過是浪子出走。浪子的故事,主角不是浪子,而是等待浪子回家的慈父(路加福音15章 11-32節)。然而,浪子的比喻還不夠貼切,因為人間的慈父只能每天呆呆的站著等待,而天上的父神看到他所愛的離他遠去時,是不會坐視不理的。你想知道 他會怎樣行嗎?你要不要試試看?然而,無論你跌得有多深,離的有多遠,父放下九十九隻羊,也要把你牽回來(馬太福音18章12-14節);有誰比在主最孤 單的時候不認他的彼得更該死呢?你對自己的尺度,不要比上帝的更嚴!
有沒有人並非真信主卻一直在教會中生活呢?有!有的甚至可能是教會領袖、大有侍奉的人。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主自己說的(馬太福音7章21-23 節)。然而,對於那些今生看上去很穩妥、在教會大發熱心、佈道趕鬼的假信徒,主那日會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馬太福音7章23節)
換句話說,凡是真信徒,無論現在的屬靈光景如何都是主從來就認識的;凡當初根本就不是真信主的人,後來再離開教會,至死都沒有回頭,那也不奇怪嘛!記得 《聖經》指著猶大是怎麼說的嗎?《聖經》說:「耶穌從起頭就知道」。但對其餘的人,包括那位後來不認主的彼得在內,主說:「我……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 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約翰福音 17章12節)
若有人當初是真信主的話,那麼,他暫時對主的離開,不過是浪子出走。浪子的故事,主角不是浪子,而是等待浪子回家的慈父(路加福音15章 11-32節)。然而,浪子的比喻還不夠貼切,因為人間的慈父只能每天呆呆的站著等待,而天上的父神看到他所愛的離他遠去時,是不會坐視不理的。你想知道 他會怎樣行嗎?你要不要試試看?然而,無論你跌得有多深,離的有多遠,父放下九十九隻羊,也要把你牽回來(馬太福音18章12-14節);有誰比在主最孤 單的時候不認他的彼得更該死呢?你對自己的尺度,不要比上帝的更嚴!
有沒有人並非真信主卻一直在教會中生活呢?有!有的甚至可能是教會領袖、大有侍奉的人。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主自己說的(馬太福音7章21-23 節)。然而,對於那些今生看上去很穩妥、在教會大發熱心、佈道趕鬼的假信徒,主那日會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馬太福音7章23節)
換句話說,凡是真信徒,無論現在的屬靈光景如何都是主從來就認識的;凡當初根本就不是真信主的人,後來再離開教會,至死都沒有回頭,那也不奇怪嘛!記得 《聖經》指著猶大是怎麼說的嗎?《聖經》說:「耶穌從起頭就知道」。但對其餘的人,包括那位後來不認主的彼得在內,主說:「我……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 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約翰福音 17章12節)
得救的確據
一個真正被上帝重生了的人,會關心到自己是否真正得救,這是一件很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換句話
來說,一個人之所以會關心到自己是否得救,正正表示了他裡面有從上帝而來的生命本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一個人終日擔憂、惶恐,不知道自己是否得
救,又或者擔心會不會有一天再度失喪──那就不是什麼好事了。《聖經》明明地告訴我們,我們自己得救與否,是可以知道的:「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上帝兒
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約翰壹書 5章13節)
向來,宗教也好,神學也好,信徒靈命操練也好,都可分為「人本」和「神本」兩種。以人為本的宗教經驗,會用人的理性、人的情感、人的經驗、人所見所聞的一切來斷定事情的真相。
在得救一事上,人本論調的人會說:我「感到」我不夠屬靈,我「見過」有人放棄信仰,我的確「意識」到陷在罪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不敢說我是得救 的。而神本信仰的人會告訴你: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不管你的感覺如何,不管你在現象界所見、所聞的是什麼,「耶和華上帝如此說」,所以我就要如此信。換 句話說,以上帝為本的信仰,乃是建基在對上帝的道、上帝之應許的確信。
教會中有許多人沒有得救的把握,其原因莫過於兩種:
第一、在教義上出錯。他們所接受的教導是:救恩是要靠自己努力保持的,而且由於有許多離經叛道的事,所以不可以為自己一定能堅守到底。
第二、他們過著一個以人為本的信仰生活:他們把眼目放在人的身上,把信心建立在他們的感觀和情感之上,而在得救一事上出問題的,常見有兩類人:第一類、自我形像低落的人;第二類、良心脆弱的人。我們現在稍微來分析一下這兩類人的情形:
自我形像低落──說句實在的,今天在小學、中學、大學,以至工作的年青人當中,十個有九個的自我形像都是很不健康的。他們的自我形像低,其原因 可能是基於家境、人生遭遇、在學校或工作上的表現、父母的責備、甚至虐待、失戀、遭人棄絕等。正因為他們有過如此慘痛的遭遇,所以他們內心深處很渴望得到 人的愛護、很渴望被人接納,但同時,他們又對別人怎樣看他們極度地敏感。好了,有一天他們找到了主耶穌的愛,但他們還是不敢全心去接受這份愛,尤其是當他們認識到這位主耶穌是一位如此聖潔的主時,就更加在意主耶穌怎樣看他們。他們潛意識當中有一股懼怕,怕上帝有一天也會像他們的父母、男、女朋友一樣,不再愛他們了。
脆弱的良心──這多半是因為犯罪的原故,他們很可能從前犯過什麼罪,又或者現在一直陷在罪中,不能戰勝罪的轄制,所以一直過著內疚的日子。他們 雖然信了主,但不敢、也不能接受上帝的饒恕,以致終日不能接受自己、寬恕自己(同時,也難免不能接納、寬恕那些與他們犯同樣罪的人)。
《聖經》的原則永遠是:不是以人的體驗來斷定上帝應許的真實性(無論這體驗對你來講有多麼真實),而是以上帝的話語來糾正、改觀人的體驗、人的 思想、人的觀念;不是我感受到了上帝的愛,所以我信上帝是愛,而是因為上帝說他是愛,所以我信上帝是愛;不是我感到被饒恕、被接納,所以我信我有永生,而 是上帝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 13章5節)
所以我信我在主手中是安全的;我們不是說人有了得救的確據,就可以隨便犯罪或不必認罪、悔罪,而是說,他不必抱著提心吊膽,終日惶恐的心來到上帝面前;他 為罪 憂傷,不是因怕失去救恩,而是因為他為得罪了這個愛他的主而深感痛悔:主啊!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詩篇 51篇4節)
而真誠的認罪,所帶來的,應當是真釋放、真喜樂,因為「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將懼怕除去。」(約翰壹書 4章18節)
但願每一個信徒,在主裡的日子,越來越懂得舉目仰天,越來越愛慕、信靠上帝的話語,讓上帝的道成為我們信仰生活的支柱,讓主的靈重建我們的自我形像,讓主的寶血洗淨我的良心,讓我們做一個喜樂的、健壯的、能結果子的信徒。
向來,宗教也好,神學也好,信徒靈命操練也好,都可分為「人本」和「神本」兩種。以人為本的宗教經驗,會用人的理性、人的情感、人的經驗、人所見所聞的一切來斷定事情的真相。
在得救一事上,人本論調的人會說:我「感到」我不夠屬靈,我「見過」有人放棄信仰,我的確「意識」到陷在罪中不能自拔……所以我不敢說我是得救 的。而神本信仰的人會告訴你:不管你想得通、想不通,不管你的感覺如何,不管你在現象界所見、所聞的是什麼,「耶和華上帝如此說」,所以我就要如此信。換 句話說,以上帝為本的信仰,乃是建基在對上帝的道、上帝之應許的確信。
教會中有許多人沒有得救的把握,其原因莫過於兩種:
第一、在教義上出錯。他們所接受的教導是:救恩是要靠自己努力保持的,而且由於有許多離經叛道的事,所以不可以為自己一定能堅守到底。
第二、他們過著一個以人為本的信仰生活:他們把眼目放在人的身上,把信心建立在他們的感觀和情感之上,而在得救一事上出問題的,常見有兩類人:第一類、自我形像低落的人;第二類、良心脆弱的人。我們現在稍微來分析一下這兩類人的情形:
自我形像低落──說句實在的,今天在小學、中學、大學,以至工作的年青人當中,十個有九個的自我形像都是很不健康的。他們的自我形像低,其原因 可能是基於家境、人生遭遇、在學校或工作上的表現、父母的責備、甚至虐待、失戀、遭人棄絕等。正因為他們有過如此慘痛的遭遇,所以他們內心深處很渴望得到 人的愛護、很渴望被人接納,但同時,他們又對別人怎樣看他們極度地敏感。好了,有一天他們找到了主耶穌的愛,但他們還是不敢全心去接受這份愛,尤其是當他們認識到這位主耶穌是一位如此聖潔的主時,就更加在意主耶穌怎樣看他們。他們潛意識當中有一股懼怕,怕上帝有一天也會像他們的父母、男、女朋友一樣,不再愛他們了。
脆弱的良心──這多半是因為犯罪的原故,他們很可能從前犯過什麼罪,又或者現在一直陷在罪中,不能戰勝罪的轄制,所以一直過著內疚的日子。他們 雖然信了主,但不敢、也不能接受上帝的饒恕,以致終日不能接受自己、寬恕自己(同時,也難免不能接納、寬恕那些與他們犯同樣罪的人)。
《聖經》的原則永遠是:不是以人的體驗來斷定上帝應許的真實性(無論這體驗對你來講有多麼真實),而是以上帝的話語來糾正、改觀人的體驗、人的 思想、人的觀念;不是我感受到了上帝的愛,所以我信上帝是愛,而是因為上帝說他是愛,所以我信上帝是愛;不是我感到被饒恕、被接納,所以我信我有永生,而 是上帝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希伯來書 13章5節)
所以我信我在主手中是安全的;我們不是說人有了得救的確據,就可以隨便犯罪或不必認罪、悔罪,而是說,他不必抱著提心吊膽,終日惶恐的心來到上帝面前;他 為罪 憂傷,不是因怕失去救恩,而是因為他為得罪了這個愛他的主而深感痛悔:主啊!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詩篇 51篇4節)
而真誠的認罪,所帶來的,應當是真釋放、真喜樂,因為「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將懼怕除去。」(約翰壹書 4章18節)
但願每一個信徒,在主裡的日子,越來越懂得舉目仰天,越來越愛慕、信靠上帝的話語,讓上帝的道成為我們信仰生活的支柱,讓主的靈重建我們的自我形像,讓主的寶血洗淨我的良心,讓我們做一個喜樂的、健壯的、能結果子的信徒。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上帝的護理
天地萬物創造完成,上帝就歇工安息。但他並非就此休閑,隨任世界按自然定律而生存。反之,在他創造之工完畢以後,上帝繼續藉著他的能力,照顧並養護世界。猶太人反對耶穌在安息日治病,他回答他們說︰“我父作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五︰17)。希伯來書的著者也見証說︰“上帝……曾藉著(聖子)創造諸世界……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來一︰2~3)。
上帝的護理遍及天地中一切事物。但在此罪惡的世界上,我們並不能始終看清上帝的護理。許多發生的事情會使人懷疑,上帝是否仍舊顧念這世界。世人面對戰爭及其殘酷的行為,無辜之人受到家破人亡的慘景。天然的水旱災禍,往往使千百人流離失所,忍受飢餓。再說個人的命運,許多嬰孩因先天的缺陷,或受胎中藥物的刺激作用,而致頭腦遲鈍或肢體不全。疾病或其他意外災禍纏身。凡此種種不幸的境遇,都會引起一個問題︰上帝真是看顧這世界嗎?
信主的人和不信的人一般,有時也遭遇到不幸。天父的慈善在哪裡呢?他豈掩面不顧我們嗎?世人會嘰笑說︰“你的上帝在哪裡呢?”(詩四十二︰10)。我們如何回答他們呢?我們如何解決自己心裡的懷疑呢?
聖經指示我們,當避免用理論來尋求解答,而當用信心來接受上帝的護理。“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上帝,因我還要稱贊他。他是我臉上的光榮,是我的上帝”(詩四十二︰11)。保羅在靈性的眼光中看出,“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羅八︰28)。
保養
表面上看,一切生物的存活,是按照自然定律內在的活力。事實上,聖經指出,他們的存活是靠托上帝的保養。自然現象如閃電雷霆,晴雨風雪,都是有賴上帝的能力(伯卅八︰25~30;太五︰45)。他使野地長出花草,供給飛鳥走獸他們所需要的食物(伯卅八︰39~41;太六︰26)。他的保養當然更是與人的生命有關(徒十七︰29;詩一O四︰14)。
但上帝的護理,特別是在選民身上顯明。如同父母看顧自己的兒女,耶和華也照樣看顧他所揀選的子民(申卅二︰10~14)。詩篇中充滿關於上帝護守的見証。信主的人,雖存活在這多難險惡的世上,卻能靠主安度無懼(詩九十一︰12)。
但是經驗告訴我們,信主的人所遭遇的困苦疾痛,災害逼迫,有時更甚于非信徒。我們常常看到惡人興旺,欺瞞行騙的人得利,叫人嘆息“上天無眼”。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往往因見到惡人興樂而心懷不平。
亞薩“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不象別人受苦,也不象別人遭災……他們既是常享安逸,財富便加增……我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但當亞薩進入上帝的聖殿,思考人的生命之真諦和惡人的結局時,他發現惡人心裡驚恐,並掉在沉淪之中。亞薩同時明白,他的喜樂乃是在於上帝的親近。上帝就是他的福分(詩七十三篇)。
信徒的禍福安危,不能按世界的標準為衡度。因為世人認為是福,不一定真正是福;世人認為是禍,也不一定真正是禍。禍福的標準必須從救恩和信心的角度觀察。(參羅八︰35~37)
治理
上帝保養世界,並非只是讓它繼續存在,而是有他的目的,並有一套具體的方法來實現這目的。這目的就是,藉著基督的救恩,建立天國(林前十五︰24~28)。他藉著保養和治理,推進這項目的之成就。
上帝治理萬有。天上地下沒有一事超出他治理權之外(詩四十七︰2,8~9)。上帝治理的方式,當然不是我們能完全洞悉的。世上所發生的曲折事情,有時會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我們有時會想,假使我是上帝,我一定會如此這般而行,完全忘卻了上帝智慧的高深。
約瑟被哥哥出賣,被主人妻子誣告坐牢,被同伴遺忘,但他卻能在這一切苦難中,看出上帝的護理(創四十五︰5,7~8)。上帝甚至能藉著人的惡意,達到他拯救的目的。
基督在世受難,在人看來,似乎表明他使命之失敗,連他親近的門徒,也各自躲藏起來,甚至否認他為友(太廿六︰56~70)。但事實上卻成就上帝救人的旨意(徒二︰23~24,30~36)。猶太人棄絕耶穌,不認他為彌賽亞。但他們的棄絕,反倒使外邦人得到拯救(羅十一︰11)。
世上的君王,或有否認上帝的統治,甚至敵對他,但他們至終將必失敗。主“必用鐵杖打破他們,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詩二︰9)。
上帝的治理使信靠他的人,得以安定。他們知道,一切的遭遇都是在上帝治理之下發生的。大衛作証說,他終身之事都在上帝手中(詩卅一︰15;一三九︰16)。保羅也作見証說,他無論處在何種環境中,都能知足喜樂,因為他萬事信託上帝(腓四︰11,6~7)。
協力
世上發生的一切事故,往往能推究到起因,或一連串的因素。協力是論到人在上帝護理之工內所擔任的角色。人非棋盤上之兵卒,無聲無息地隨奕棋者的挪移。他是一個有靈魂、有意志、有思想的活人。在上帝實行他的計劃之過程中,包括人的行動和態度。
但協力並非是指某事的成就是由於上帝與人各盡一半力量之結果,而是說,人的行動雖是實在的行動,不是出於勉強,但其推動乃是上帝。最熟悉而明顯的一段經文,就是腓立比書二︰12~13。保羅勸勉信徒“當恐懼戰兢”作成他們得救的工夫,但立刻解釋說,因為他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行”之故。
甚至惡人的邪行,也沒有越出上帝護理範圍之外,並且結果仍是成全上帝的旨意(創四十五︰7~8;太廿七︰3~5;羅一︰24~28)。但他們仍應為他們的惡行為負責(太廿六︰24;結卅三︰18~19)。
神蹟與自然定律
我們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並依據科學家研究和實驗的結果,發現在宇宙中有著某些“自然定律”。由於這些情況重複發生,我們就認為這些是理所當然的現象。
但聖經告訴我們,這些自然定律乃是上帝在創造天地時製定的(詩七十四︰16~27;一O四︰9,19等)。不但如此,這些自然定律之繼續運行,也是無時無刻不依靠造物主宰的能力(詩一O四︰7~10,14,28,32;廿九︰3)。洪水之後,上帝允許挪亞說︰“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創八︰22)。
自然現象並不是固封不變的。舉例而言,近代的氣象學能預測隔天或一星期中的氣候,但氣象預告卻常常與實在的氣候不符。因為,氣象學雖是根據自然定律預測氣候,但掌握氣候的乃是上帝。“他一吩咐,狂風就起來,海中的波浪也揚起……他使江河變為曠野,叫水泉變為乾渴之地”(詩一O七︰25,33)。
所以在討論神蹟之前,先要認清,自然定律乃是上帝所製定的,自然現象也是依照他的能力和旨意而推動的。如此,我們就能看出,神蹟只是上帝護理之工的一部分,與自然現象一般,都在他治理之下。神蹟之被稱為神蹟,乃是因為那是罕見的現象,與平常的經驗不同,而且無法用科學或經驗解明。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後現代主義與教會的回應
後現代主義代表對現代主義的反動與抗議;它也道出了一個時代的終結,與另一項新事物正從地平面升起。那麼,基督教會該如何回應必須生活於其間的後現代世界呢?
當我們在面對後現代主義,如果只是像鴕鳥把頭埋在沙中,盼望這些法國的否定論者(negativism)走開,這可不是好的選擇。當然,我們不要把他們妖魔化為無神論者,像是不合聖經的思想家所作的。我們也必須避免另一個極端,就是接待他們有如基督教最好的朋友。後現代的思想提供給福音派的,不只是嚴肅的挑戰,更是福音前所未有的機會。
從
積極面來說,福音派可以發現與後現代的共通點,就是一致地拒絕啟蒙時代的理性主義和科學化方法。但很不幸地,福音派往往不假批判地接受了現代的觀點:認為
知識是有其確定性與客觀性,這種客觀性可由理性建構。這種啟蒙時代的影響對福音派是非常深遠而廣泛的。福音派傾向於看待聖經乃是一本純粹命題真理的資料來
源,而忽視或未能體認它的敘事性質。同時福音派的屬靈觀往往過於理性,僅根植於他對聖經經文的了解;而對聖經中屬靈觀也包含了關係、情感與想像力等各層面
並沒有等量齊觀。我們的「清晨靈修」就是很好的例證,靈修就是讀經與應用。在我們的護教與佈道中,花了太多精力在闡明基督教信仰的可信度;這個假設的瑕疵
就是認為,人人都會同意那些合理的事物。我們對「福音真理」的理解往往過於理性,以致未能充份體認耶穌基督就是那「真理」。即使在的講道中,也往往浸潤在
理性的陳述與分項式的大綱。長久以來,許多基督徒認為自己是合乎聖經的,其實是澈頭徹尾地理性主義。我們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兒女,但最後卻發現我們只不過是
啟蒙時代的兒女。
後
現代的批判有其正面的貢獻,但也有其負面的影響:要求放棄任何對普世化真理的信念。這種放棄所帶來的就是面對在當代爭奇鬥豔的知識景觀中,對於各種關乎真
實的不同解釋,失去了可加以評估的最終判準。於是相對論統管了一切處境,一切觀點同樣的有效。李歐塔拒絕後設敘事是不可採納的。我們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將
彼此衝突的局部敘事(local narrative)集大成,更相信有一後設敘事將所有人涵蓋在其中;這個敘事就是上帝在這世界中的救恩行動。耶穌基督是這後設敘事的中心;我們不能容許基督教的地位降格為只是諸多信仰之一。
上帝的後悔
上帝會改變祂的心意嗎?如果上帝是不變的(immutable),如果祂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是否意味著祂從來都不會改變祂的心意呢?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聖經中似乎有時候講到上帝改變了祂的心意。例如,讓我們看看以下發生在摩西時代的事件:
11 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12 為甚麼使埃及人議論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你的百姓。13 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 承受為業。』」14 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出32:11-14)
上帝會「後悔」(relented)?其他的翻譯本把這個字譯為「改變祂的心意」 。此段的敘述文似乎非常清楚地講到,上帝有時的確會改變祂的心意。也許上帝的本質沒有改變,但祂的心意是否在某些時候,會有些微的猶豫呢?當我們讀到其他經文時,這個問題就更加令人困擾了:
上帝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 (民23:19-20)
同樣的概念也在其他地方重複出現: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因為他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撒上15:29)
聖經是否有矛盾呢?我們要如何來理解這個問題呢?
我們可以舉手投降,並且同意聖經的批判者所堅持的,認為聖經的確具有明顯的錯誤或矛盾。然而,更明智的做法,乃是去設法解決「現象性語言」 (phenomenological language)的問題。(所謂的「現象性語言」是說:事物的外貌或幻覺,取決於我們的視角,「我們看事情的方式」。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外貌,未必是事物的真相。)聖經作者的目的,是提出神學的論述,關於上帝和人以及其世界的真理,祂並沒有使用現代科學式的精準和技術性的語言。
聖經經常從觀查者的角度來描述一些事件。聖經沒有「教導」太陽繞著地球運行,但卻講到日出和日落。(就連現代的科學家,使用普通的語言時也這樣說。聽聽地方電視台的氣象學家,他們如何講到太陽的「升起」和「落下」。)
聖 經中,最明顯使用現象性語言的地方,就是用人類的語言來描述上帝。聖經講到上帝的來去,上帝的憤怒,和上帝的轉意、不發怒氣。上帝被描述為具有膀臂、手、 臉、和腳。然而,這些許多藉著人類的外貌來描述上帝的經文,也受到其他經文清晰的警告和提醒,這些經文平衡合理的告訴我們:上帝不是人。值得注意的是,在 這些「棘手」的信息中,那平衡合理的論述精確地講到:上帝「並非世人,決不後悔(改變祂的心意)」(撒上15:29)。
如果我們採用了摩西與上帝之間的對話,並且把其明顯的意義推展至極限的話,它會怎樣地教導我們認識上帝呢?我們不但會認為上帝會後悔,而且上帝後悔是因 為摩西向祂指出了一個更好的方法。我們難道會認為,上帝的意念竟然可以被墮落的受造物所糾正嗎?如果我們接受這種想法,它所帶來的分歧,是非常嚴重的。
例如,在出埃及的事件中,摩西向上帝請求,他認為如果上帝按其心意而行,在埃及人的眼中會被看為是不好的。然後,上帝就改變了祂的心意?讓我們從人的角 度來思想其意義:如果上帝起初決定要處罰祂的百姓,祂必定是忽略了此行動的後果會影響到祂的聲譽。祂的推理是有缺失的,祂的抉擇是衝動的。幸好,摩西的敏 銳看出此抉擇的愚昧,並且說服了這位短視的上帝,從而提出一個更佳的方案。上帝很幸運,獲益於一位優秀參謀的指引。若不是摩西的幫助,上帝就犯了愚蠢的錯 誤。
即使只是在談論此事,我們都已經走在褻瀆的邊緣。上帝會受到摩西或任何其他受造物的糾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然而,這似乎是這段敘述所暗示的。一個非常重要 的原因,就是我們必須以說教性或「教導性」的經文,來解釋聖經中敘事性的經文。如果我們試圖在敘述性的經文中,尋找過多的神學論題,我們很容易會超越敘述 文本身的觀點,造成嚴重的錯誤。
當聖經的敘述文中講到上帝好像後悔,或是改變祂的心意時,通常總是在描述上帝審判和懲罰的威脅。在這些威脅之後,上帝的百姓會懺悔,或是他們的首領會提 出代禱。上帝並非被說服「改變祂的心意」。上帝,出自其心中的恩典,乃是做出祂一直所應許要做的事——不處罰那些悔改和從惡行回轉的罪人。雖然祂處罰那些 罪人是正當的,祂卻選擇饒恕悔改的罪人。
這些敘述文是要鼓勵我們禱告。我們應該要代禱。上帝懲處的威脅是有條件的,我們若是悔改,我們就會逃過那些懲罰。有時候,這些條件是說得清清楚楚的,有時 候僅僅是暗示。當我們悔改時,上帝就會除去懲罰的威脅。問題是,最終是誰在這裡後悔?上帝的後悔轉意,與我們從罪或錯誤中回轉,是絕不相同的。
上帝不是世人。祂並非真正的、字面上的有臂膀和腳。祂不會像世人一樣地後悔。祂聽我們的禱告,當卻不會被這些禱告所糾正。祂是不改變的——不論是祂完全的本質,或是祂完全的心思,都是不會改變的。
11 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12 為甚麼使埃及人議論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你的百姓。13 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 承受為業。』」14 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出32:11-14)
上帝會「後悔」(relented)?其他的翻譯本把這個字譯為「改變祂的心意」 。此段的敘述文似乎非常清楚地講到,上帝有時的確會改變祂的心意。也許上帝的本質沒有改變,但祂的心意是否在某些時候,會有些微的猶豫呢?當我們讀到其他經文時,這個問題就更加令人困擾了:
上帝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 (民23:19-20)
同樣的概念也在其他地方重複出現:
「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因為他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撒上15:29)
聖經是否有矛盾呢?我們要如何來理解這個問題呢?
我們可以舉手投降,並且同意聖經的批判者所堅持的,認為聖經的確具有明顯的錯誤或矛盾。然而,更明智的做法,乃是去設法解決「現象性語言」 (phenomenological language)的問題。(所謂的「現象性語言」是說:事物的外貌或幻覺,取決於我們的視角,「我們看事情的方式」。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外貌,未必是事物的真相。)聖經作者的目的,是提出神學的論述,關於上帝和人以及其世界的真理,祂並沒有使用現代科學式的精準和技術性的語言。
聖經經常從觀查者的角度來描述一些事件。聖經沒有「教導」太陽繞著地球運行,但卻講到日出和日落。(就連現代的科學家,使用普通的語言時也這樣說。聽聽地方電視台的氣象學家,他們如何講到太陽的「升起」和「落下」。)
聖 經中,最明顯使用現象性語言的地方,就是用人類的語言來描述上帝。聖經講到上帝的來去,上帝的憤怒,和上帝的轉意、不發怒氣。上帝被描述為具有膀臂、手、 臉、和腳。然而,這些許多藉著人類的外貌來描述上帝的經文,也受到其他經文清晰的警告和提醒,這些經文平衡合理的告訴我們:上帝不是人。值得注意的是,在 這些「棘手」的信息中,那平衡合理的論述精確地講到:上帝「並非世人,決不後悔(改變祂的心意)」(撒上15:29)。
如果我們採用了摩西與上帝之間的對話,並且把其明顯的意義推展至極限的話,它會怎樣地教導我們認識上帝呢?我們不但會認為上帝會後悔,而且上帝後悔是因 為摩西向祂指出了一個更好的方法。我們難道會認為,上帝的意念竟然可以被墮落的受造物所糾正嗎?如果我們接受這種想法,它所帶來的分歧,是非常嚴重的。
例如,在出埃及的事件中,摩西向上帝請求,他認為如果上帝按其心意而行,在埃及人的眼中會被看為是不好的。然後,上帝就改變了祂的心意?讓我們從人的角 度來思想其意義:如果上帝起初決定要處罰祂的百姓,祂必定是忽略了此行動的後果會影響到祂的聲譽。祂的推理是有缺失的,祂的抉擇是衝動的。幸好,摩西的敏 銳看出此抉擇的愚昧,並且說服了這位短視的上帝,從而提出一個更佳的方案。上帝很幸運,獲益於一位優秀參謀的指引。若不是摩西的幫助,上帝就犯了愚蠢的錯 誤。
即使只是在談論此事,我們都已經走在褻瀆的邊緣。上帝會受到摩西或任何其他受造物的糾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然而,這似乎是這段敘述所暗示的。一個非常重要 的原因,就是我們必須以說教性或「教導性」的經文,來解釋聖經中敘事性的經文。如果我們試圖在敘述性的經文中,尋找過多的神學論題,我們很容易會超越敘述 文本身的觀點,造成嚴重的錯誤。
當聖經的敘述文中講到上帝好像後悔,或是改變祂的心意時,通常總是在描述上帝審判和懲罰的威脅。在這些威脅之後,上帝的百姓會懺悔,或是他們的首領會提 出代禱。上帝並非被說服「改變祂的心意」。上帝,出自其心中的恩典,乃是做出祂一直所應許要做的事——不處罰那些悔改和從惡行回轉的罪人。雖然祂處罰那些 罪人是正當的,祂卻選擇饒恕悔改的罪人。
這些敘述文是要鼓勵我們禱告。我們應該要代禱。上帝懲處的威脅是有條件的,我們若是悔改,我們就會逃過那些懲罰。有時候,這些條件是說得清清楚楚的,有時 候僅僅是暗示。當我們悔改時,上帝就會除去懲罰的威脅。問題是,最終是誰在這裡後悔?上帝的後悔轉意,與我們從罪或錯誤中回轉,是絕不相同的。
上帝不是世人。祂並非真正的、字面上的有臂膀和腳。祂不會像世人一樣地後悔。祂聽我們的禱告,當卻不會被這些禱告所糾正。祂是不改變的——不論是祂完全的本質,或是祂完全的心思,都是不會改變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