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 星期六

亞米紐斯主義影響英國與衛斯理

 

    其實早於亞米紐斯,英國已有亞米紐斯式的教義思想。舉例說,當時的宗教條文(The Articles of Religion)中的內容就是模棱兩可的,可解釋為亞米紐斯主義,也可解釋為加爾文思想。

 

    克藍麥(Thomas Cranmer14891556)1543年出版了一本《基督徒必須的教義和學識》(A Necessary Doctrine and Erudition for Any Christian Man),該書內容本質上屬亞米紐斯派。

 

    劍橋大學的教義雖然屬加爾文派,但也受到亞米紐斯派的影響。1574年擔任劍橋大學神學教授的巴羅(Baro),是法國難民,他說:「上帝預定所有人得永生的條件,是他們的信心和持守。」

 

    以下是一些屬亞米紐斯派的出版物:劍橋大學教授柏拉法利(John Playfere)寫了一本《為預定論向福音上訴(An Appeal to the Gospel for the True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1608)﹔賀持(Samuel Hoard)1633年出版了《否認上帝對人的咒詛就顯明瞭上帝對人的愛》(Gods Love to Mankind Manifested by Disproving His Absolute Decree for Their Damnation)

 

    內戰之後,查理二世(Charles II)鄙視長老宗,再次將亞米紐斯教義實施在英國的教會中,歷五十多年。值得注意的是,英國的亞米紐斯主義和荷蘭的不同﹔前者不信恩典的教義,他們講論基督贖罪的榜樣,其實英國的亞米紐斯派已走向伯拉糾主義(Pelagianism),直到衛斯理約翰(John Wesley)才復興真理的教訓。

 

    衛斯理約翰(17031791)自小受到敬度的母親蘇珊娜的教導,他有兄弟姐妹十九人。他在牛津受訓練,1725年經歷了一次「宗教醒覺」。此後,他就召開一個秩序井然的查經班後來名為「神聖會」(The Holy Club)

 

    這個查經班,稱為「循道派」(Methodist),就是從他們那種秩序井然、循規蹈矩的查經方式而起的。衛斯理最後成為循道會的創始人。在他前往美國途中,衛斯理深深被莫拉維(Moravians)信徒的信心感染。他回到英國,又遇到另一個莫拉維的弟兄,名叫貝勒爾(Peter Bohler),他就是領衛斯理認識,單憑在基督裡的信心就可得救的人。這次經歷可以說是衛斯理真正的悔改。

 

    自此以後,他就宣講一個新的資訊:單憑信心就得著救恩。在以儀式為重的英國教會,這資訊十分不尋常。衛期理又與以前另一位「神聖會」的成員懷特菲爾德(George Whitefield),四出傳道﹔足跡所及超過250,000哩,宣講的講章超過40,000篇。衛斯理的復興運動,令亞米紐斯的教義又傳回英國去。

 

自由意志

 

    先前恩典和自由意志之間,是應該有關連的。威利(Wiley)引述了四個關於先前恩典和自由意志的命題        

 

(I)先前恩典是施行在普通人(natural man),或說是墮落的人身上。這種恩典是施行在他整個人的身上(entire being),而不是在他某種特性或能力之上。

 

(II)先前恩典使人成為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主體。人的墮落並沒有失去上帝的形象,也沒有破壞他全人的任何能力。他的墮落也沒有破壞他的思考能力(這是屬於認知性方面)﹔也沒有破壞他的感官能力(這是屬於感性方面)當然,它也沒有破壞他的意志能力(這是屬於意欲方面)

 

(III)先前恩典更進一步施於被奴役的人這種奴役不是絕對性的,因為人的靈魂清楚知道自己受捆縛,也想擺脫捆縛恩典是必須的令靈魂向真理醒覺並進一步影響惑感情,令人的心傾向真理。

 

(IV)人的意志與聖靈的原初恩典(originating grace)繼續合作,將先前恩典與拯救恩典直接合併。

 

    亞米紐斯認定,藉著聖靈無條件叫地臨到所有人的先前恩典,人的道德生活從最初開始,就有著自由主體(free agency)的能力及責任了。  

 

    總結而言,亞米紐斯的教導是:人的墮落並沒有破壞人的選擇能力。先前恩典令人看見自己屬靈的需要,令他能選擇救恩。威利強調,恩典在交互作用中是最為重要的。

救恩可以失落

 

    亞米紐斯派認為信徒是會失去救恩的。雖然亞米紐斯本人沒有清楚說明信徒會失落救恩,但他的結論是依循這個方向的。

 

    亞米紐斯說,人靠恩典得救,但得救也關乎他的自由意志。意志一直是自由的。亞米紐斯說,在信仰的持守中,自由意志需同時發生作用,不然信徒會失落救恩。

 

    「在蒙上帝的恩典保守時,自由意志需同時發生作用。自由意志有能力抗拒所賜予的恩典,和拒絕後施恩典(subsequent grace),因為恩典不是上帝無所不能的作為,而是可以被人的自由意志拒絕的。」

 

    衛斯理約翰教導,信徒的「信仰和良心可以破滅(shipwreck of faith and a good conscience)﹔他有可能跌倒,不但是失敗跌倒,而且可能是最終跌倒,永遠滅亡」。

   

    關於個人失落救恩,所根據的經文是:路加福音十三章14節﹔歌羅西書一章29節﹔提摩太後書二章5節﹔希伯來書六章46節﹔彼得前書一章10節。

中世紀時代的救恩論

      中世紀時代的救恩論  ,

        經院時期的拯救論     ,

       安瑟倫前之贖罪論   ,  安瑟倫至宗教改革前的贖罪論   ,  

改教時期之救恩論

         改教時期之贖罪論    ,     宗教改革者的救恩論  , 

            改教與改教後期的拯救論   ,   律法與福音   ,

改革宗和亞米紐斯主義之比較

  「多特信經」與「抗辯派」之救恩觀點比較  ,  

    宗教改革信仰與亞米念派之救恩關點比較  ,

     加爾文主義與亞米紐斯主義之比較  ,

     加爾文主義與阿民念主義的對照 ,

「亞米念派」的救恩論

    「亞米念派」的由來   , 

     亞米紐斯神學的教義觀點  , 

    亞米紐斯教導有關原罪的教義  ,

    神的預定跟揀選 - 亞米念學派(1),

    神的預定跟揀選 - 亞米念學派(2) ,

     亞米紐論揀選與預定 ,

    救恩可以失落  ,  自由意志 ,

     亞米紐斯主義影響英國與衛斯理   ,

     先前恩典(Prevenient Grace)  ,

    救恩的條件    ,

    亞米紐斯神學的評價  ,

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呼召的起源

 

    呼召是救贖在罪人身上實施的第一步。基督救贖的工作在他本身已經成就,現在要把這救贖之果子應用到罪人身上。但是罪人如何會知道這救恩呢?第一步工作就是呼召罪人來到耶穌面前(羅十︰13~14)。

    呼召的起源是出自三一真神,但大多數的經文是以聖父為主位(林前一︰9;帖前二︰12;彼前五︰10;太十一︰28;約七︰37;啟三︰20;約十五︰26;徒五︰32)。

    以聖子為主位的經文也是基督以上帝的使者身分,呼召罪人的(路五︰32)。舊約最顯著的實例,是上帝對亞伯蘭的呼召(創十二︰1~2;參約八︰56;賽四十三︰1)。

    到了新約時代,上帝的呼召不再限於以色列民族,而擴展到全世界(羅十︰11~12)。

2021年9月12日 星期日

了解信仰之設計

 

    系統神學視察考研究基督信仰為目的的訓練

 

    神學不是以上帝為研究對象但是透過神學可以清晰指明上帝與人之間所有的關係以及基督信仰中特有的上帝觀

 

    系統神學的功用就是利用一切的資源說明基督信仰的意義和旨趣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異端的開始

  教會在開始的時候,由於出自猶太教的背景,因此一些涉及猶太教的課題,很早就被提出來加以斟酌了。舊約律法在信仰中的地位如何,便是其中之一。跟隨基督的人,要像猶太人一樣遵從這些書卷嗎?其實猶太基督徒無論如何,都會繼續承接舊約的教導,因那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可是非猶太人的信徒又如何呢?隨之而來的,就是關乎律法的地位問題了。福音既是憑信心就可得救的好消息,那麼信徒就完全無須遵守律法嗎?若仍然需要持守其中的一部分,那條界線又該劃在什麼地方呢?《使徒行傳》第十五章有關割禮及遵守律法的方案,竟要勞動教會召開大會予以討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雖然使徒作出了決定,顯然部分的猶太信徒並不完全接納,且繼續宣揚一種攙雜了的福音——認為除了信心為得救的條件之外,也需要恪守律法的要求。此可謂最早期的異端性信仰。

  當外族人在教會中的比例逐漸增加後,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就是︰猶太人在教會中是否享有特殊地位?猶太人一向認定自己乃是上帝的選民,在上帝恩惠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如今,福音卻是德澤世人的一份恩惠,那麼猶太人與非猶太人的待遇果真完全一樣嗎?《以弗所書》第三章堅定地指出︰外族人與猶太人,乃是同作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的人。這樣的理解,對一些猶太人來說,可謂極其革命性。那些無法認同的人,也因此竭力宣揚一個與《以弗所書》第三章不同的“福音”,故異端也由此而生。

  以上兩個例子說明︰異端在使徒的時代即已出現,況且當時又尚未有完整的新約面世。再者,來勢洶洶的逼迫浪潮,令教會的處境更加艱難。然而,上主就在這般凶險的時刻中,興起了使徒以及他們的同伴,寫下了寶貴的新約書卷,幫助當時的信徒厘清了信仰當有的取向。這些後來被收納為新約的書卷,不單幫助了他們,也幫助了今天的你我。教會也因此得以繼續成長

 

嚴峻的挑戰

  雖說異端源於教會內部的錯誤理解,其實也與教會以外流行的思潮有關。早期教會的時代中,最為流行的思潮之一就是諾斯底主義。這種思想又稱為“真智”主義。它的表達形式,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中其實也有很多變化。大體而言,諾斯底主義認為︰世界乃是由善惡兩個獨立單元所組成,且各由一位神明掌控;人類就是在這兩位善神與惡神的交互操控之下而生活。這種善惡二元的思想與基督教“一上帝”的信仰,必有所抵觸。諾斯底主義同時又認為,只有具備真智慧的某些人士,才可以與靈界至高的、良善的力量相通。而所謂救恩,其意義在於個人生命的提升——從屬地、屬乎物質的地位,提升至屬靈的地位。如此就可以與善的力量相通,勝過邪惡的勢力,以至得救。而所謂的基督,不過是這提升階段之中的一環而已。這種學說當然又與聖經真理不相符合。只是,真智主義的表達方式與福音信息倒有些頗為相似之處,譬如︰屬世、屬靈、得救、智慧等的概念。因此,當這種學說闖入教會的圈子之後,一些信仰根基不甚穩固的人,很自然地被這套講求自我修煉的教導所吸引,於是教會內就出現了異端信仰。

  具體而言,因著內在的猶太教色彩,以及外在的諾斯底主義,教會信仰受到影響最大、掙扎最深的課題,莫過於耶穌基督的身分與其救贖工作的問題。到了第三、第四世紀之間,“地上的耶穌與天上父神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的問題便浮現出來了。這問題其實也很明顯︰倘若耶穌是上帝,那麼天上又另有一位父神,基督教豈不成了一種多神信仰?退一步來說︰倘若只有一位上帝,而只有天上的父神才是上帝,那耶穌就不可能是上帝了。果真如是,那麼耶穌所成就的十架救恩,不就是一種人為的努力,是人在企圖拯救另一個人?不是由上帝來拯救人,這樣的教導,又明顯與基督教的福音不吻合!

  與此相關的,就是耶穌基督本身的問題了。他究竟是上帝還是人呢?在他尚未來到世間之前,他乃是上帝。然而,他卻為了救贖世人而成了人類的一分子。問題是這位來到地上的耶穌基督,到底仍然是上帝嗎?若不是的話,救恩豈不又成了人救人的活動?若耶穌仍然是上帝,那麼那位生活在加利利、死在十字架上的就不是一位十足的人了嗎?如果成就救贖的那位是上帝而不是人,那麼代替我們受死的那位,果真能夠以無罪之人的身分,替代我們承受罪的所有懲罰嗎?如果說耶穌基督兩樣都是(既是上帝,同時又是人),那這兩種完全不相同的性質,又如何能夠匯集在同一個人身上呢?

  以上兩個問題可說是觸及了基督教信仰的最基本課題。明顯的,這些問題的答案,其關係實在太重大了。當日流行的異端當然不止這些,然而我們也不難想像教會形勢之嚴峻了!
 

厘清異端的基礎︰新約的正典

   在面對信仰的課題時,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會採取某些片面的觀點,且會以諸般的理由,來抹殺其他角度的觀點,以致出現偏差,甚至引來嚴重的異端信仰。其實,古往今來,異端的出現,往往就是因為單單抓住一些雖然正確,卻只是片面的真理來講說,結果未能全面掌握信仰的整體內涵。幸虧上帝讓使徒時代所撰寫的教導留存下來。這些重要的文字,加上教會領袖(即早期教會的教父)深入的闡釋,結果為信仰的根基立下了美好的基礎。

  在面對逼迫的歲月中(從第一世紀至第四世紀),教會無法召集大型的會議來商討異端性的信仰偏差問題。但是在個別的處境中,卻已經開始逐步厘定信仰的準繩。這過程就是新約正典的確立。當信仰內容出現疑問時,教會領袖自然就會思想︰耶穌基督在世之時,他本人會如何看待這些問題?作為教會根基性人物的使徒又如何回應這些問題呢?新約的書卷(包括了福音書及書信)自此日漸受到重視並逐步跟原有的舊約並列,構成了聖經的正典。當逼迫終於在第四世紀初葉停止之後,新約正典的收集,就更為方便了。因此,到了第四世紀的末年,整個羅馬帝國裡面的教會,都廣泛地接納了新約的正典,就是如今我們手上所擁有的二十七卷新約書卷。教會從此可憑借這些正典書卷的教導明白上帝的“道”,並能藉著“道”來指斥、抗拒異端。

  這當中有一件事值得我們注意︰新約正典的成立,不是由少數人投票表決而定讞。這些確立正典的人士,其實不過是在一些會議上,承認這些書卷當時已經擁有的權威而已。因此,我們可以說,新約正典的確立,乃是上帝的奇妙作為,讓教會可以把持信仰的準繩,在異端風行的年代中,確認信仰的正確內涵,並且藉著新約正典,讓今天的教會得以確認,凡所相信的,都是肯定的真理。

指斥異端的過程︰大公會議

 
  使得新約正典發揮功用,並讓異端之真面目無從遮掩的,就是早期教會所召開的幾次大公會議。所謂大公會議,就是廣集各處的教會代表共聚一堂的場合,以共同探討一些影響教會方向的事務。召開這些會議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討論、處理異端性的信仰偏差。最早的大公會議,就是主後三二五年召開的尼西亞會議。當時流行著一種說法,認為聖子耶穌不是十足的上帝,而只是一位擁有神性的受造物(後世稱之為亞流主義)。這種說法,明顯動搖福音的根基,因而被大會判為異端。之後,這課題經歷了五十多年的反復討論,在教父深入的闡釋下,於三八一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上再度確立。從此,大家乃明白︰聖子、聖靈與聖父都是同樣擁有十足神性的主宰,而同時天地之間只有一位上帝,而不是三位上帝。這就是三位一體教義的來歷。

  類似的深入討論也促成在四五一年召開的迦克墩會議。迦克墩會議所制定的“信經”,成了關乎基督信仰的最高準則,闡明基督同時具備十足的神性和十足的人性。此一結論不單對當時的教會有幫助,對今天的教會亦然。事實上,至今仍然沒有第二個信條能取代它的地位。

  藉著對聖經的解說、藉著召開這些大公會議,早期教會對所有信仰的基礎性課題,都逐一作了充分的討論;耶穌基督的福音信仰更因而得以延續。早期教會的日子雖然充滿挑戰,但信徒對耶穌基督的委身、對信仰的執著,使教會能夠堅持下去。不論是逼迫或是異端,上帝保守的大能還是讓教會克服了這些困難。

人生唯一的安慰

    說到我們人,我們都知道人是有生且有死,是不可避免的,雖然我們中國人很不願意談到“死”,但是這是無法避免的。

 

而我們談到基督徒的信仰,不光是講今生的平安,也要為永生預備,因為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要帶我們“出死入生”,這是我們說到救恩的一個重要信息。也唯有明白認識上帝對生與死之啟示我們漂泊的心靈才能安定,才能得力,這就是上帝所給之安慰。

我們的生與死之安慰是唯一的,只能從耶穌基督而來。聖經告訴我們︰

『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 14︰8﹚

『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住在你們裏面,是上帝所賜的。你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哥林多前書 6︰19﹚

『基督為我們獻上自己,救贖我們,脫離一切邪惡,使我們成為他純潔的子民,歸屬於他,熱心行善。』﹙提多書 2︰14﹚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 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翰壹書 1︰7)

『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 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翰壹書3︰8)

『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希伯來書 2︰14﹚

『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 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馬書 8︰28)

『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裏作憑據。』(哥林多後書 1︰22)

『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這聖靈是我們得基業的憑據,直等到 神之民被贖,使他的榮耀得著稱讚。』(以弗所書 1︰13-14)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 神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 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羅馬書 8︰16-17)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 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約翰壹書 3︰2-3﹚

就上面的經文我們做一總結︰身體與靈魂都不屬於我自己,乃是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祂用寶血完全涂抹了我一切的罪惡,並且救贖我脫離魔鬼一切的權勢;祂保守我,叫萬事互相效力,使我得救。因為我屬基督,祂藉著聖靈使我確實知道有永生,也使我從此以後甘心樂意為祂而活。

這安慰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在《詩篇》九十篇10節 中,我們讀到︰“我們一生的年日…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 在勞苦愁煩中,我們需要安慰來抵抗愁煩,甚至勝過愁煩。“安慰”的意思比“慰藉”要廣︰它還意味著“活力”和“活下去的勇氣”。我們一生都需要這種安慰,死時也不例外。

 我們一生最好的年華中也有勞苦和愁煩。這是因為人類因始祖犯罪(創世記3),罪不僅使亞當夏娃全然敗壞,也讓他們的每個子孫,也遺傳這全然敗壞的人性。不僅如此,既為犯罪的亞當的後裔,就屬於撒旦,要與它同滅亡。我的裡面住著罪,我向它屈服,必須遭受正義的懲罰。但基督將我從囚禁中買贖出來,給我自由。為了這個目的,祂放棄了祂所有的一切,甚至祂的生命,更死在骷髏山上,在那裡洒盡了祂的寶血。

    如今“我不再屬於自己,而屬於我信實的救主耶穌基督。“

祂不僅救贖了我,像贖買一位奴隸,而且給了我真正的自由。我在撒旦和罪那裡受千重束縛,根本不可能救自己,是祂釋放了我。我永遠不再會完全滑跌回魔鬼的權勢之下。如今,我是上帝的兒女。因為基督救贖了我,我有了一位在天上的父,只要我活著,祂就照眷顧我。我所遭遇的一切事都為了我的益處互相效力。甚至死對我來說,也只是一道通往永生上帝國的大門。聖靈總在我心裡給我這樣的確信。

“聖靈使我為這一切感恩。我渴望藉由甘心樂意為上帝而活,事奉祂,來表現這種感激。這就是所謂來自上帝國的喜樂﹗”

這是我們人生在世只有唯一的安慰。我們所依靠的所有其它事物,如健康、快樂的生活、金錢、朋友、親屬,有一天都會失去。因為唯有上帝是永不改變的!雅各書1章17節︰『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裏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