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教會的意義

 

  **********************

  問:“教會”一詞的意義,也就是《聖經》中最常用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教會”一詞在意義上使用時,乃是指基督教會,就是上帝藉著福音所呼召、信靠並敬拜主耶穌基督,並藉著祂敬拜上帝之人所組成的一個團體。

  *********************

  教會基本上是「敬拜」之團體,也是上帝與人相會之處。所以,沒有敬拜就沒有教會。因此,按照上帝的話語施行聖禮,是敬拜中非常重要之事。所以今日教會要復興,不是在於禮拜之形式,而是回到以上帝的話語為中心之敬拜。上帝的話語,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與上帝所默示的聖經。

  [教會第一種含義]

  ****************************

  問:“教會”一詞,在意義上使用時,第一種含義是什麼呢?

  答:是指任何由已認信的基督徒所組成的個體教會或團體。

  [西4:15]請問老底嘉的弟兄和甯法,並他家裏的教會安。

  [羅16:5]又問在他們家中的教會安。問我所親愛的以拜尼土安。他在亞西亞是歸基督初結的果子。

  ********************************

      教會中敬拜之聖禮,首先要有內心之認信,因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11章6節)

  [教會第二種含義]

  ******************************

  問:“教會”一詞,在意義上使用時,第二種含義是什麼呢?

  答:是指數個聚會或教會。他們被視為一體,處於同一監督治理之下。

  [林前1:2] 寫信給在哥林多上帝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以及所有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

  [林前14:34] 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因為不准他們說話。他們總要順服,正如律法所說的。

  [徒8:1]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徒21:20] 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上帝,對保羅說:“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

      教會是是「敬拜」之團體,所以需要:在基督耶穌裏成聖,蒙召作聖徒的,在各處求告我主耶穌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

  [教會第三種含義]

  *************************

  問:“教會”一詞,在意義上使用時,第三種含義是什麼呢?

  答:是指教會中眾治理者召開教務審議會時的聚集。

  [太 18:15-17]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準。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來13:17] 你們要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因他們為你們的靈魂時刻儆醒,好象那將來交賬的人。你們要使他們交的時候有快樂,不至憂愁。若憂愁就與你們無益了。

  (也可以參見徒14:27;徒15:2,30,22;徒11:26;林前5章[19])。

  *********************

      教會不是烏合之眾,需要有管理,所以需要有治理者。

  [教會第四種含義]

  *******************************

  問:“教會”一詞,在意義上使用時,第四種含義是什麼呢?

  答:是指上帝所救贖選民的全體,他們已經或將要合而為一,有基督耶穌為他們的元首,這教會被稱為無形教會。

  [弗5:25-27]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西1:18] 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裏首先複生的,使祂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也可以參見弗1:10,22,23;來12:23) 。

  **************************************

      教會除有形之組織之外,也有合一、聖潔、永恆之無形教會。有形教會雖有許多問題,卻是引人入無形教會之途徑。

  ********************************

  問:為什麼“教會”被稱為“無形教會”呢?

  答:因為

  (1) 與基督聯合乃是屬靈的聯合;

  (2) 教會眾成員的信與愛乃是人所不能看見的,唯獨那鑒察人心的上帝才可絕對無誤地看到;

  (3)在這一意義上,教會在世界上並非以任何可見、有形的方式存在,而是一種信心的物件,由凡忠心信靠基督的成員組成,無論他們身處何地。

  ****************************

  [教會第五種含義]

  *****************************

  問:“教會”一詞,在意義上使用時,第五種含義是什麼呢?

  答:是指普天之下各宗派之中凡認信獨一真宗教的信徒及其子女所構成的全體,通常被稱為“有形教會”。

  [徒2:39-47]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上帝所召來的。……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林前 12:12,13,28]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上帝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

  [林前15:9] 我原是使徒中最小的,不配稱為使徒,因為我從前逼迫上帝的教會。

  [徒8:3] 掃羅卻殘害教會,進各人的家,拉著男女下在監裏。

  [林前10:32] 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上帝的教會,你們都不要使他跌倒。

  *******************************

  ***********************************

問:為什麼“教會”在這一意義上又被稱為“有形教會”呢?

  答:因為所有認信基督教的成員,包括那些雖屬乎地上教會卻不一定屬乎那無形教會、既無信心也無愛心的成員,他們都是這一教會的成員。

  ******************************

  *********************************

  問:那麼,“有形教會”之中是否存在不同的分支或部分呢?

  答:誠然如此。在不同國家中,可能有不同的分支或部分存在,譬如說蘇格蘭的教會,日內瓦的教會,英格蘭的教會等等。所有這些教會,只要他們所持守的信仰相同,都可以成為普天之下有形教會的一部分;其情形正如不同海域的水,儘管其分佈不同、稱謂不同,但卻仍然彼此相連,並構成同一大洋的不同部分。

  ********************************

  ***********************************

  問:這種對“教會”進行有形及無形的劃分,是否會導致兩個教會而非一個教會呢?

  答:並非如此。

  (1) 藉著使用這些名稱,我們僅僅是將教會的外在形式與同一個教會的內在、屬靈形式進行區分。

  (2)作為“有形教會”,教會中包括那些假冒偽善的人;作為“無形教會”,則唯獨包括眾信徒。

  (3)作為“有形教會”,只要求其成員外在的、可靠的信仰告白;作為“無形教會”,則要求每位成員在愛中真誠、全心地接納真理。

  *********************************

  ***********************************

  問:那永恆與毫無瑕疵的應許是向哪一個教會做出的呢?

  答:這應許並不是向“有形教會”做出的,因它可能會失敗或走上歧途;而是向那“無形教會”做出的。對於這“無形教會”,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她,基督也要與她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好使無論何處都有那願意心裏相信,口裏承認的人。

  ***********************************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東正教教義與禮儀

 

      東正教信守前七次大公會議所訂的信條,不承認羅馬教皇以後所舉行的歷次大公會議決議。第一﹑二次大公會議所制定的〈尼西亞 - 君士坦丁信經〉,是所有東正教教會洗禮與行聖餐禮時遵奉的信經。東正教徒強烈抨擊羅馬教會在此信經加增"和聖子"一詞(此加添句表示二派對聖靈的發生有不同的看法)。  

      關於救贖論,東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認為重生得救乃靠上主的恩典,善工並不具得救的效用,因此在東正教的神學教義中並不十分強調贖罪論。在恩典與原罪方面與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認為每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犯了罪,拯救要依靠自身與上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上主才能幫助。  

      東正教徒也重視對聖母的崇拜,馬利亞在信徒心中是他們與上帝之間最理想的中保。聖母的名稱在東正教中有數十種,東正教中也有許多以聖母命名的教會。  

      東正教徒奉行七件聖事:洗禮﹑堅振﹑聖禮(聖餐)﹑告解﹑聖秩(神品)﹑婚姻﹑敷油,除少部份細節與天主教不同外,大體上和天主教類似。

      隱修制度(Monasticism)從三世紀起流行在東派教會間,以苦身修行為宗旨,遁世獨居或群居為特徵。四世紀中葉傳至西派教會,逐漸形成天主教的隱修制度。集體隱修的隱士群居,成立隱修院(修道院)。隱修院是東正教會最高精神生活所在地,也是培育神職人員,進行神學研究與收藏珍貴宗教文物的中心。  

生命的更新

  與基督聯合後,一切屬於他的,藉著道成肉身,因著信,都成為我們的了。他的捨己變成我們死了,以致我們的罪得赦免;他順服的生命成為我們的了,以致我們可以獲得上帝後嗣的新位份;但當我們和他聯合的時候,這裡頭還有一重意思,就是他的生命和能力成為我們的了,以致可以更新我們的生命。甚至可以說,當我們與基督聯合以後,基督所有過去的生命都成為我們的了,不單是藉赦免之恩補償了我們的過去,並且確確實實地潔淨了我們現在的生命,以致我們的過去,無法再對我們今天的基督徒生命有必然的支配權。這一群在過去曾經玷污扭曲過上帝形象的人,現在可以定睛於基督的慈容,在他臉上找到能力和聖潔供   我們飲用,因此,過去罪的勢力不再足以毀滅今天的我們。

 

        所以,伯克富(LouisBerkhof)寫了這樣一段概括性的話:

 

    透過這種聯合,信徒按照他的人性,被改造成基督的形象。基督在屬他的人身上所作的,可以說是以曾經在他身上所作的為模子,為他們造了複製。這複製品不但是客觀地相似,而且也要主觀地相似揪他們要受苦,背負十架,被釘死,死而復活,擁有基督的新生命。主所經歷的,他們也要有份經歷:太16:24; 6:5;2:20;西1:24;2:12;3:1;彼前4:13

 

    與主聯合要付的代價:這話的含意是非常深遠的。與基督聯合即表示與基督一同受他所受過的,這也等於表示委身於一位被釘死而後復活的主。在主的傳道生涯中,這正是他一切信息的中心。若有人要作他的門徒,就必須天天背負起十字架來跟從他(16:24;8:34;9:23)。這一點,新正統派神學家潘霍華用了很優美的話來表述:

 

    十字架是落在每一個基督徒肩上的,第一個基督所受的苦楚,也是每個信徒要經歷的,就是拋棄世俗享樂的挑戰,也就是與主相遇後對舊人的治死。當我們願意成為主的門徒,我們把自己交付給基督,與他的死聯合--我們也把自己交給了死亡。因此,我們先要死。十字架不是一個敬畏上帝喜樂生命最後才會遇到的恐怖結局,而是在我們與主交往的第一步就要面對的。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他吩咐他來,來受死。

 

    換句話說,與一位復活升天的主聯合,與一位把豐富屬靈福份澆灌與我們的主聯合,這一切權利的背後有一個條件,就是它不能與受死的基督分開,與他的死聯合,我們必須要向自己向世界死。保羅在加拉太書提到有關十字架三樣事情時,特別指出了這一點。基督在十字架上被釘,透過這十字架,世界對我們來說已經被釘死了,也因為這十字架,我們對世界來說也是被釘死的了( 6:14)

 

        只有當我們進入與基督更深的契合,我們的生命才越發結出果子。當保羅形容他在基督的受苦中有份時,他說他自己四面受壓,心中作難,受到迫害,被擊倒(林後 4:8-9)。為什麼原因呢?「我們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好讓耶穌的生也在我們身上顯明出來。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為耶穌的緣故常常被人置於死地,好讓耶   穌的生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這樣看來,死在我們身上運行,生卻在你們的身上運行。」(林後4:10-12)

 

        正是這樣,保羅認識到基督的復活,並在與主契合中,在主的受苦上也有了份。

 

    與主聯合所結出的果子:十字架的另一端是復活,這是一個不變的定律。透過與基督的聯合,必須帶來與他復活的聯合,並且在他的得勝上有份。叫他從死裡復活的能力,也是他用以在我們身上運行的能力(1:18-21)。如果這是真的話,保羅說基督徒可以有榮耀的得勝( 8:37)就不足為奇了。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式經歷到這種得勝的榮耀:

 

(1)認識與基督聯合能帶給我們極大的尊榮

 

    當我看到自己的時候,我看到失敗、罪惡,有時甚至看到羞愧、恥辱。但這絕非我作基督徒的最終真相,亦非全部的真相。我已經與基督聯合,與他一同繼承他的基業,我是上帝的兒女。當我知道這對我來說是真實的事時,我即得到恩典與能力來面對人生。

 

  (2)知道我們與主聯合能帶給我們禱告的信心

 

    當耶穌講解清楚這合一的緊密程度之後,他開始把禱告的真義也講明給門徒聽。禱告的意思就是說基督住在我們裡面,我們也住在基督裡面,由於有主的話語藏   在我們心中,我們就以他的名禱告,上帝也就因此聽了我們的禱告(15:4-7)。但這一切的表述,不過是這基本概念的延伸而已,基本來說,就是如果我們   與基督連合,那麼一切屬於主的都屬於我們了;只要我的心、意、智都在主的話中與主合一,我就能夠來到上帝面前,謙卑地相信上帝會聆聽並且會應允我的禱告。

 

  (3)知道我們與主聯合能夠保護我們免受誘惑

 

    當我們知道我們是誰--上帝的兒女,與基督聯合的人--我們手中就有世上最堅固的盔甲,來抵禦世俗的引誘和肉體情慾的誘惑。「我已是與主耶穌基督聯合的人,怎麼能容許這些引誘得逞呢?」

 

  如果約瑟被他的主母引誘時可以拒絕她說:「在這家裡沒有比我大的,.....我主人沒有留下一樣不交給我.....我怎可以做這極惡的事,得罪上帝呢?」而且他可以用這個理由來拒絕多次的挑逗,那麼我們若是對試探說:「我已經與基督聯合,在眾人中,我豈能犯這罪呢!」這   話豈不是更有力的反擊嗎?

 

    這也是保羅用以指正哥林多教會,要他們正視他們不以為然的罪所用的論證:「你們豈不知你們正在把基督拖進你們的罪中嗎?」(林前6:15-20

 

  我們現在藉恩典已經獲取的身份和地位,永遠是我們用以防衛自己的盾牌,以免再度滑進天生舊我的光景之中。

 

    在我們所講的所有關於信徒生命的教義中,這一條,這最叫人自豪的一條,乃是最實用的一條。不過,也許你會感到驚訝,原來在新約聖經中,揀選的教義竟然也是同樣的實用。

馬吉安派之教義

 

      教父們一般認為馬吉安是屬於另一種諾斯底主義,因為這派別中的某些特性是出自諾斯底主義。例如:(1)高舉二元論:有一位公義上帝及一位良善上帝。(2)不信基督真正道成肉身。

  1. 馬吉安的二元論

        馬氏說,有二位上帝,即公義上帝與良善上帝。舊約所記載的上帝,是創造世界的主宰,也是公義上帝。他只眷顧他自己的百姓以色列人。但是他卻是以嚴正的公義統治以色列人,並以律法苦待他們。這位公義上帝不認識這位良善上帝。良善上帝是人所不知之上帝,也是最高上帝、慈愛上帝、爲耶穌基督所啓示的那位上帝。

  2. 馬吉安對基督的看法

        馬氏沒有清楚述說基督與這位良善上帝的關係。但是他認為基督與聖父僅是在名詞上的差別而已。上帝在基督裡被啓示出來。基督因廢除律法,所以公義上帝就將他交給猶太人釘十架。但基督有一種幻影的身體,所以他沒有真正死去,他只是下到陰間去釋放外邦人而已。

  3. 馬氏對救恩的看法

        馬吉安認為人得救不是靠著基督之死的效果,乃是單靠著相信那位由保羅所教導的良善上帝。憑著這種信心,就生出愛心。這愛心就領人過著一種苦行主義的生活。

  4. 馬氏的正典聖經

       他極力反對猶太教,拒絕接納舊約聖經,並編定一本只有路加福音書及十卷保羅書信的“正典"(當然他的羅馬書也沒有第九至第十一章)。他也棄絕教牧書信和希伯來書。由於馬氏這一舉動,就迫使教會在這方面澄清立揚,更急於編定一本正統的正典聖經。

      由於以上的爭論,教會再次指明創造主與救贖主沒有分別,原是同一位上帝、並且上帝本身存有憐憫和公義。

動力性道成肉身論(Dynamic Incarnation)

 這理論不接受兩性聯合(hypostatic union)說,認為三位一體中的第二個位格,基督,不可能與耶穌的人性聯合,反而覺得是上帝的能力出現在耶穌的身上,使他擁有神性。

  當代一位神學家愛力生(Erickson)曾批評,指貝利端納(Donald Baillie)引用林後5:19的著作,《上帝在基督裡》(God Was In Christ),含有這動力性道成肉身思想,反而愛力生認為應該是“基督在上帝裡”才對。

  另外,貝利端納也提出說上帝在基督裡的反合性觀念也指向另一個聯合,就是上帝在人裡面,給與人力量去行上帝的旨意。

  愛力生認為貝利端納似乎有意借用“上帝在人裡面”的觀念去理解上帝在基督裡,是不正確的,因為上帝在基督裡的含意比上帝在人裡面更強更好。上帝在基督裡也必須指出那基督是先存、永恆、神性、獨特的,不可用上帝在人裡面來比較。

聖靈在「拯救史」中的地位和工作

 

      在聖經裡,上帝是一位和人生活在一起的上帝,也就是一位在「歷史」中以其「拯救」的作為來啟示祂自己的上帝。而這些記載上帝拯救作為的歷史,就稱為 「拯救史」。人要認識上帝,就要藉著研究上帝在這些「拯救史」中所展現的拯救作為,來歸納出上帝的屬性,然後從這些屬性來推論上帝在每一個新的境況中可能 的作為。

      在這個「拯救史」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出埃及和耶穌的道成肉身。藉著出埃及,上帝從埃及法老王的手中把以色列人拯救出來,然後在西乃山上和他們立約,從這個拯救事件和契約,形成了以色列民族,也開始了一段很重要的「啟示」的歷史:藉著以色列百姓的順服和叛逆,也透過上帝對順服的祝福,和對叛逆的懲罰以及赦免,上帝啟示祂自己是一位「愛」和「公義」並重的上帝。所以,出埃及的拯救事件開創了一個民族的宗教,上帝也藉著以色列這個民族來啟示祂自己。

      耶穌的道成肉身,把上帝的信仰從一個民族的宗教擴充為普世的信仰。從此以後,敬拜上帝不再是猶太人的專利,所有的人都可以藉著相信耶穌的道成肉身而 領受到上帝的救恩。而且,因為耶穌的道成肉身是和「復活」以及「昇天」連在一起,而「昇天」又帶來了「再臨」的盼望(徒一:11),所以耶穌的道成肉身已經開啟了「終末」的新頁,為「拯救史」添加了新的希望。

      換句話說,在耶穌的道成肉身中,「上帝國」已經來臨,不過這個「上帝國」只是一個開始而已,一直要等到終末耶穌再臨時,整個「上帝國」才會完成。以 「今天」來說,耶穌已經道成肉身,但是還沒有再臨,所以上帝國「已經」(already)臨到,但是「還沒有」(not yet)完成。由於耶穌的道成肉身開啟了「拯救史」的新頁,使得上帝的拯救走向「普世」和「終末」,所以耶穌的道成肉身就成為「拯救史」的中心點。

      而在這個已經走向終末的「拯救史」中,聖靈的地位是作為信徒將來得救的「擔保」。因為耶穌已經道成肉身,已經昇天,而且應許要再臨,凡是相信這個拯救事件的人,都可以得救進入要在耶穌再臨時完成的上帝國,也就是可以在終末時得救。而這些相信的人,就是屬耶穌的信徒,上帝就賜給他們聖靈作為「擔保」和「記號」,以保證上帝的應許一定兌現,他們一定可以在終末時得救。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一章21-22節說:「上帝向你我保證,我們生活在基督裡面;他把我們分別出來,在我們身上蓋上了他的印記,並且賜下聖靈在我們心 裡,作為他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的擔保。」這兩節經文可直譯為:「上帝『建立』我們和你們同在基督裡,並且膏立我們。上帝同時也在我們身上蓋上『印記』,也給了我們靈的『頭期款』在我們心裡。」從這兩節經文可以看出,在保羅的心目中,上帝賜給我們聖靈,目的是要「建立」我們,要作為終末得救的「印記」和「頭期款」。

      「建立」的意思是「保守直到終末為止」,也就是上帝要保守他所膏立,所分別為聖的信徒直到終末來臨為止。「印記」的功用有三個:籾要標示出財物的主人是誰?當一個主人在他的財物上標上印記時,這印記就成為一個合法的保證,可以保障主人的權益。粆讓一份買賣契約成為有效,例如耶利米卅二章10節所說 的:「我請人作證,簽了地契,封好,秤了銀子。」「封好」就是「以印記封好」的意思,這個「印記」完成了這份契約的簽署,使契約的內容開始生效。粃作為 「保護」的印記,誠如以西結九章4-6節所說的,上帝在即將懲罰耶路撒冷時,先派人在那些「遇到因城裡所發生那些可惡的事而苦惱悲嘆的人,都要在他們額上 做記號。」然後在執行懲罰的命令時,所有的人都要殺,「但是不可殺那些額上有記號的人。」「頭期款」本來是法律上和商業上的用語,功用是作為「定金」,以保障交易的順利完成:買方要如期付清餘款,而賣方要在限期之內把貨物交給買方。

      所以當保羅在哥林多後書一章21-22節說,上帝已經「膏立」了信徒,為要「保守他們直到終末來臨為止」,並且已經賜下聖靈做為「印記」和「頭期 款」時,他的意思是說:這個聖靈標示出這些信徒是屬於上帝的,已經是彌賽亞國度裡的一員;聖靈同時也已經使上帝所應許的「保護」,和在終末所要賜給信徒的 「拯救」,開始生效,而且也保證在終末時,這些「保護」和「拯救」一定會如期交在信徒手中。

      可見,在通往終末的「拯救史」中,也就是在終末的上帝國「已經」開始,但是「尚未」完成的過渡時期中,上帝賜給信徒聖靈作為「擔保」和「記號」,以保證將來上帝國「完成」時,信徒一定可以進入這個上帝國,並且得到終末的拯救。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基督與教會之間有特殊的關係

       基督和教會之間有特殊親密的關係,勝過世上任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在上帝的眼中,基督當為我們受苦,他所行的也歸算在我們身上,這是極其公義的。


    (1)自然的關係

      使徒保羅見證說:上帝「一本造出萬族的人」(徒17:26)。因此,人與人之間都又天然的血緣的關係。人與人之間都當彼此相愛,每個人都是每個人 的弟兄和鄰舍(路10:36)。基督和教會也有這樣的關係,所以使徒保羅指出:「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來2:14)

    因此,「因那使人成聖的和那些得以成聖的,都是處於一,所以他稱他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來2:11)

   此處所宣告的就是基督的降卑俯就,他取了我們一樣的性情。

      當然,基督道成肉身也有特殊的地方。首先,他與教會的這種聯繫並不是源於自然的必然性,而是他自己作出的甘心樂意的行為。世上其他所有人都不是按 自己的意願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因此,基督與教會的關係,雖有自然的成分,但又不同與一般人之間自然的關係。其次,他之所以取了我們的性情,唯一的目的就是代替教會行義並受苦,從而,「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15)

    (2)神秘的關係

      這種神秘的關係本身就是道德性的關係,並不是神秘主義者所主張的一種只能靠神秘的感覺把捉的關係。基督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真實的,是道德性的。這 種關係正如頭與其他肢體的關係,葡萄樹與其枝子的關係,丈夫與妻子的關係。基督與教會既然有這樣真實的關係,所以聖經宣告,這種關係正是基督代替教會行義並受苦的根基。「你們做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這是極大的奧秘,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弗4:25-32)

    基督既是教會的元首,也是教會的丈夫,他為教會擔當完全的責任,因此他為教會所做的事、所受的苦,也都理所當然地歸算為教會的。

    (3)聖約的關係

      在世人制定契約的時候,有時也需要由第三人承擔擔保人的角色,承擔連帶性的責任。若是直接債務人沒有能力歸還債務,其擔保人有責任代替債務人還債,債權人也有權利向債務人的擔保人追償。主耶穌基督也是如此為教會擔任新約的中保的:「既是起誓立的,耶穌就做了更美之約的中保。」(來7:22)

    基督在上帝面前為教會擔任中保的角色,「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2:5)

    因此,他代替教會所行的義和他所受的苦,為上帝所接納,使教會在上帝面前得以稱義。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加爾文主義與阿民念派的區別

 

    這個在神學上有歷史性的衝突中所持的爭端,確是極為嚴重,因為這些爭端很能影響到基督徒對於上帝、罪以及救恩的觀念。

    柏克(J. I. Packer)曾將這兩個系統作一個對照,他所說的很是中肯︰兩者之間不單單是在重點上,乃是在內容方面大有不同。一方面宣稱上帝才是拯救的主;另一方面卻說︰上帝不過幫助人來拯救自己。

    加爾文主義的觀點乃是指出聖三一上帝使失喪的人得贖的三個偉大的步驟──聖父的揀選、聖子的救贖、聖靈的恩召──這三步工作都是同時臨到同一的人們,而且得到此救恩的人,是決不會滅亡的。

    阿民念派的觀點認為這三個步驟在時間範圍方面都有所不同(救贖的目標乃是全人類︰但呼召單是為了聽見福音的人︰揀選卻又是指那些聽了福音之後而發生反應的人),又不承認任何得救了的人,會永遠得蒙保守。

    因此,這兩個神學所領會的救恩的計畫全然不同。前者認為救恩完全依賴上帝的工作,後者認為是人的工作,前者認為信仰是上帝救贖恩賜的一種,後者認為是人對於自己得救的貢獻︰前者將信徒得救的榮耀完全歸於上帝,後者將稱讚一方面歸於上帝,因上帝造成了可令人得救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將稱讚歸於人,因人的相信而執行了此方法。

    顯然地,這些是極重的區別,加爾文主義的五基要信仰就是將這些教義歸納起來,五信仰的價值就是要指出這兩個系統的區別。

 

2022年11月2日 星期三

聖徒的堅忍

 一、聖徒堅忍的性質

改革宗是唯一堅信基督徒不會從恩典中再次墮落的教會。羅馬天主教、索西奴派、阿民念派,甚至路德宗都認為信徒會從恩典中再次墮落,因此他們也就不相信“聖徒堅忍”這事。這個教義很容易被誤解。這個名詞的意義顯然地指出,是信徒繼續不斷的行動,藉此而使他們在救恩的道中堅守恆忍下去。然而,事實上這個堅忍主要並不完全是指信徒的行動,主要乃是指神的工作,信徒在其中只是與之合作而已。如果只是靠著信徒自己的力量,那么他們就必然會墮落。嚴格地來說,不是人乃是神在堅忍。“聖徒堅忍”的定義是︰“聖靈在信徒心中不斷的運行,藉此而使那在信徒心中開始了神恩惠之工,得以持續下去,直到完成。”

二、聖徒堅忍教義的明証

聖徒堅忍的教義可以從聖經的經文中直接加以証明(約10︰28、29;羅11︰29;腓1︰6;帖后3︰3;提后1︰12,4︰18)。聖徒的堅忍是揀選教義的當然結果,揀選並不單是救恩的某種方式,也不單是一種叫人得救的方法,其最終目的乃是要達成救恩。堅忍也可以從基督為聖徒代禱的功效上加以証明。基督既為他們付上了救贖的代價,他們就必定不會從恩典中再次墮落。不但如此,基督不斷地為他們代求,也是至終有效的(約11︰42;來7︰25)。我們更可以從信徒與基督奧秘地聯合一事上看出堅忍是必然的結果。那些與基督聯合,且已擁有永生的人,怎能再與基督的身體分離,並失掉永遠的生命呢?我們是否可以假定說永生並不是永久的呢?最后,我們也確實相信,信徒在今生可以得到救恩的確據,因此也必定會有救恩的持久性(來3︰14,6︰11,10︰22;彼后1︰10)。如果信徒會有可能從恩典中再次墮落,那么我們就不可能擁有得救的確據。

三、反對聖徒堅忍教義的看法

人們常常這樣說,堅忍的教義使人獲得錯誤的安全感,使人懶惰、放蕩、並犯罪。但這說法並不正確。雖然聖經說我們蒙神恩保守,但神同時也不斷地要我們儆醒、勤勉,並時常禱告。有些人說聖經中有三類經文,是可以証明聖徒堅忍的教義是不正確的︰(1)聖經警戒背道離教的經文,如果信徒不會從恩中再次墮落,那末這類經文就是不必要的(太24︰12;西1︰23;來2︰1,3︰14,6︰11;約壹2︰6)。然而這些經文只証明信徒必須在堅忍的事上與神合作(參看徒27︰22─25,以及本章31節也可作為這一點的說明)。(2)聖經勸勉信徒要不斷地作成成聖的功夫等經文。如果他們是不斷地在恩中,那么此類經文就似乎是不必要的。然而這些經文只不過是要使我們看到,神也用道德的方法,來達成他的目的。(3)聖經中也記載真正背道離教的經文(提前1︰19、20;提后2︰17、18,4︰10;彼后2︰1、2)。然而這些經文中所提到的那些人,並不能証明他們是真信徒。聖經中別的地方也特別提到,有些人自稱是信徒,但事實上卻並不是真信徒(羅9︰6;約壹2︰9;啟3︰1)。約翰論到這樣的人說︰“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我們的;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們同在。”(約壹2︰19)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新約到古代教會聖餐觀之發展–結論

         在新約聖餐觀的部分,首先探討對觀福音中的聖餐觀,歸納出六項意義,包括:聖餐乃是為罪人所設立的、指向耶穌的受苦、預告上帝國的筵席、罪得赦免、以持守聖餐持續地為耶穌作見證,以及與耶穌基督的團契等。然後是哥林多前書中的聖餐觀,包括基督的受苦、為信徒所設、信徒合一的團契、與主相交、持續記念主耶穌的受苦並等候主的再臨,以及蔑視聖餐,就是蔑視主的救恩等六點。在歷代聖餐觀之介紹中,則依序探討第一世紀、第二至三世紀及第四至五世紀的聖餐觀。在第一世紀部分,以伊格那丟、十二使徒遺訓及游斯丁為探討對象,此階段之重點在於施行聖餐之體制、聖餐做為感恩祭以及聖餐實質論的建立;第二至三世紀則以愛任紐、特土良與居普良為探討對象,此階段之重點在於聖餐本質的兩要素之區分、聖餐獻祭觀的轉向,以及聖餐與教會合一之間的關係;第四至五世紀的部分,則以安波羅修和奧古斯丁為探討對象,此階段之重心在於聖餐獻祭觀的解釋、聖餐本質藉基督話語改變,以及教會透過聖餐將自己獻上為祭。最後是聖餐觀演變的探討,分別是聖餐中的獻祭、聖餐的本質,以及聖餐的意義與功能。其中,聖餐中的獻祭並未在新約中出現,而是教父們所發展出來的看法,此外,福音書中「聖餐預告上帝國筵席」的概念,並未被教會所延續。

  受限於原典資料取得以及個人能力,無法針對教父著作作更深入探討。未來首先應繼續加強此研究範圍資料蒐集之周延;其次關於聖餐之末世性意義,為何在古代教會中,並未被繼承延續,可再繼續深入探討;最後則是可探討此階段中,東方教會之教父的看法,並比較東西方教會聖餐觀之異同。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從各種特征盼望啟示

 

一、從其實質言

    我們從自然得到的啟示,乃為自然啟示(natural  revelation)或稱普通啟示(genera1 reve1ation)。但自然啟示是不完全的,一則只能給人關于上帝模糊的知識,不能絕對無誤的認識上帝(三一真神)。二則不能使人認識罪惡的嚴重性,因此不能真切悔改。三則根本味于上帝奇妙的救恩,因此不能認識獨一得救的道路。所以還需特殊啟示,彌補其缺陷,使我們得到更大的亮光,而能明辨基督聖道和其他自然宗教本質之不同。

    以賽亞先知因為以色列人中有求問那些交鬼的和行巫術的,便曉諭他們說︰「人當以訓誨和法度為標準,他們所說的,若不與此相符,必不得見晨光。」(賽八20)瑪拉基也和以賽亞一樣對以色列人說︰「你們當記念我仆人摩西的律法」(瑪四4)。主耶穌複活以后,在路上遇見往以馬忤斯去的門徒中兩個人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么?』于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路二四25一27)

二、從其方法言

    上帝為傳揚他的真理,所用的方法,乃是有步驟的,漸進的。請分論之︰

     1.從歷史發展繼續漸進──在起初的時期,僅見萌芽,以后照各民族接受的程度,漸形啟發,直至完全闡明。從地質學歷史,我們可以找到上帝傳授真理的例証。由于科學的進步,以及教育的發展,基督聖道,也漸形弘揚;而其堅固不拔之程度,其他宗教,無可與其比擬。教會雖遭逼迫,但卻反而因之複興。在最初三個世紀,乃是教會大受迫害的時期。其時那些所謂「無知小民」,無權無勢,面臨強大的羅馬帝國,經過三個世紀的長期抗爭,卒乃戰勝強暴。關于此點,著者于他書另有詳論。初期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說︰「殉道者的血,乃為教會的種子。」語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神學家史屈朗(A.H. Strong)也說︰「小小的火,可以燃燒全城乃至全世界。」此乃可知基督聖道,乃有超凡的淵源,乃是上帝的啟示。

     2.由一國一人,傳至普世──每一民族國家,都有其特質。例如希臘崇尚自由與思維;羅馬則長于組織與法製;而猶大的特質,則為宗教。但猶太人需要特殊的屬天的監護,否則就要發生偏差,例如舊約偽經、新約偽經的福音,以后又有猶太教的法典(Ta1mud),還有可蘭經。英國的貢獻在憲政,美國則在民主政治、宗教自由。使徒行傳十七章二十六至二十七節說︰「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上帝揀選希伯來人作為真道的寶庫,使他們負起傳揚真道的使命;此乃正如上帝揀選其他國家民族保存並傳揚哲學、科學與政治的真理一樣。黑格兒說︰「沒有一個民族可單靠他自己對世界有獨特貢獻,必須互相衡製,相得益彰。」猶太人的宗教、希臘人的哲學、拉丁民族的組織、條頓民族的忠心,應當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上帝把聖道的真理,先給一個民族,並從其中揀選幾個人,再由他們把真道傳給世界人類。

     3. 從筆錄文獻傳至后世──著作與書籍乃是以往歷史主要的憑藉。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書本宗教。但他們的書,乃是人的著作,不是從上帝來的啟示。聖經乃是上帝的話,乃有絕對的權威,而且是萬古不朽的;先知從上帝得到直接的啟示,不是出于人意的。基督聖道,不是「書本宗教」(book religion),而為生命之道。「不是聖經給我們基督;乃是基督給我們聖經。」但是為要把他的啟示傳至后世,他乃用一般的方法,用筆錄的文獻,保存他的真理。

三、從其實証言

    這須具備四個條件︰(a)必須上帝自己親自顯現;(b)必須在世界的外部和內部;©唯有上帝的能力與知識,始能作到;(d)必須不被惡者所假冒,也不致為正直之士所誤會。易言之,這乃為上帝藉著神跡和預言來加以証實。這種外部的表現,乃是必要的,一則可使領受的人確信他所得的啟示並非虛空的幻想;二則可使他的啟示有權威。例如在士師記第六章,當耶和華呼召基甸的時候,基甸向他要一個証據,使他可以確信︰耶和華便允其所請,使他篤信不疑。(士師記六17、36一40)又如列王紀上第十八章,以利亞先知和四百五十個巴力假先知孤軍奮斗,耶和華允其所請,降下火來,燒盡燔祭,結果得勝,殺盡假先知。(參王上一八36一38)

    然而為使懷疑不信的人,心悅誠服,對上帝的啟示,篤信不疑,我們還須對神跡和預言,加以申論。

2022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洗禮

 

問:洗禮只是一種教會的禮儀嗎﹖

答:洗禮不僅是教會的禮儀,而且是一種神聖的制度。這制度永遠有效,而且是基督徒都必須遵守的。基督吩咐要給萬民施洗的命令,與傳福音的命令是一同被強調,也是使徒所承認的。

 

問:何事使洗禮成為聖禮﹖

答:單獨有水並不能使洗禮成為聖禮。當人照著基督設立的話去實行時,該行動即成為聖禮。應用水雖然重要,但實際上是基督的話與應用聯合,才使聖禮成為「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基督的話有雙重性質。一是命令:「所以要去給他們施洗」(太廿八19);二是應許:「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十六16)。所以洗禮的正確定義,是水包含在上帝的命令中,與上帝赦罪、賜生命和救恩的應許聯合。

 

問:洗禮是施恩具嗎﹖為什麼﹖

答:根據聖經所說,洗禮不僅是教會的禮儀,也是真正的施恩具(水包含在神聖命令中,並由上帝的道所印證),上帝藉這施恩具將基督代贖的功勞賜與人。教義學家稱洗禮為「稱義的媒介」,是屬於福音,不屬於律法。也就是說,洗禮救人並非因為我們向上帝所行的一件工作,而是上帝向我們所行並賜福給我們的事。

洗禮使受洗者得著罪的赦免,洗除罪過、潔淨而成聖、重生而得救。此外,聖靈也藉著洗禮堅固我們的信心。其實,洗禮供給一切屬靈的福氣,是因為水與賜恩典和救贖的福因應許聯合。這些神聖的應許既在每逢聽講或誦讀之時有效,在洗禮應用時也同樣有效。

 

問:洗禮要像聖餐一樣常常受洗嗎﹖堅振禮的意義又是什麼﹖

答:

1.    信徒應常常領受聖餐,但是聖經沒有一處是命令一個人當多次受洗。反之,一經洗禮,信徒就畢生得安慰。基督徒日日的悔改(繼續的悔改),就是一個恆心悔改的人,時刻回到上帝在洗禮內所設立的恩約;或說是藉信心時時獲得洗禮內賜與的罪得赦免、生命和救贖等恩惠的應許。所以,背信者再次悔改時、也僅是回到他們洗禮(歸回於洗禮),並非如羅馬教所說的依靠告解禮。

2.    堅振禮並不是「洗禮的確認或證實」,也不是「補足或完成洗禮而有的聖禮」,僅為公開的承認忠於上帝,因為上帝在洗禮內與人設立了祂的恩約;堅振禮是信徒對洗禮的公開應答,或受洗者公然承認在洗禮內潔淨他的那位基督。堅振禮不是基督所設立的,但我們仍保存它,因為堅振禮提醒信徒要想起他的洗禮,和上帝在洗禮中賜與我們的至高恩典。

 

問:教會應當給誰施洗﹖

答:

1.    聖經教訓我們,成年人和小孩都應當受洗。關於成人,聖經明白的指出,只給那些相信並承認基督的人施洗。倘若兒童由其父母或有親權的人將他帶來要求施洗,就當給他們施洗。但是,不可在父母不知道或者反對的情形下給小孩施洗。

2.    嬰孩也應當受洗。原因如下:

(1)嬰孩也是肉身生的肉身,是在罪惡裡沉淪的

(2)上帝的旨意也要嬰孩重生得救

(3)   帶嬰孩到基督那裡的媒介就是洗禮

 

問:誰可以給人施洗﹖

答:  因耶穌基督捨己所的一切屬靈福氣是屬於眾信徒的。所以,當被召而立的牧師不在場時,任何基督徒,皆有權利和義務給人施洗(緊急施洗,平信徒施洗)。在有組織的教會內,被召而立的牧師則是因著他們的職分施行洗禮。

 

問:洗禮是絕對必須施行的嗎﹖

答:洗禮只是神聖的設立和制度。但是我們不可曲解成「凡沒有受洗的,沒有一人能獲得罪的赦免而得救」。洗禮的施行不是絕對的,因為福音的傳講已經完全地提供神聖的赦罪、生命和救贖,以致任何相信福音應許的人,就已經有了一切屬靈的祝福。

路德會認為:「不是缺乏洗禮者就被定罪,唯有輕蔑洗禮者才受咒詛。」所以路德會強調人因相信基督罪得赦免的絕對性;卻未教導過洗禮是絕對需要的。

 

問:關於洗禮的規矩與儀式有哪些﹖

答:當我們提及洗禮的儀式時,不應把上帝所命令的動作(奉三位一體上帝的名用水)包含在其中,因為這不是儀式,而是上帝的道。洗禮的儀式指的是那些在教會裡所添加的動作。我們不應該把人所加上的禮節和上帝的道置於同一位置。

  按照窩勒特爾博士(Dr. C . F . W . Walther , Pastorale 牧師學)的意見,我們承認的洗禮規矩和儀式如下:

1.提及遺傳罪;

2.起名;

3. 小驅邪詞;

4. 畫十架記號;

5. 禱告與祝福;

6.大驅邪詞;

7.誦讀可十13~16;

8.按手;

9.主禱文;

10.拒絕魔鬼並承認使徒信經;

11.使用代父母或見證人;

12.用施洗衫遮蓋嬰孩;

13.最後祝福。

以上一切規矩的本身都是可有可無的,教會牧師可以使用或省略,對於聖禮無所損害

 

** : 此為信義宗之洗禮之看法, 供參考用。

 

是“新造”不是“恢復”

 

哥林多後書5:17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

 

    這段經文清楚的告訴我們:是“新造”不是“恢復”。

 

    “召會”中有一句口號︰“主的恢復”,可是我們看到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是重新創造,與原先不同,先前的因罪而敗壞,新造的是因為基督復活有新生之樣式,是充滿基督之榮形,且一天新似一天!

 

    所以“新造”比“恢復”更好,更實際!

 

基督教要義 4卷1章1節

 

第三卷已講明,我們因信福音而有基督,並分享他所獲得的救恩和永福。但因為我們的無知,懈怠,和心思上的虛幻都需要外援,好在我們心中產生信仰,並逐漸增長到完滿的地步,上帝就體恤我們的軟弱,給我們預備了這種援助;且為維持福音的傳揚,他就將這種寶庫交給了教會。他委派了牧師和教師來教導他的子民;他又賜他們權柄;總之,凡能助成信仰的聖潔合一,以及建立良好秩序的事,他無不準備好了(參弗4:11-16)。

第一,他設立了聖禮,這聖禮我們從經驗知道,乃是培養和支持信仰最有效的工具。因為我們既還在肉體的桎梏中,尚未達到天使般的境地,上帝就照他奇妙的安排,按我們的能力,為我們這些與他遠離的,準備了一個與他接近的方法。

因之,照著訓導的秩序,我們現在必須討論教會,教會的治理,職分,與權力;再次要討論聖禮;最後要討論政府;同時,我們要使虔誠的 讀者脫離羅馬教皇制的敗壞,因這種敗壞撒但用來將上帝指定作為我們拯救的工具貶損了。我將要從討論教會開始。

上帝的旨意,是要將他的一切兒女聚集在教會的 懷抱中,不但是叫他們在嬰兒和幼年時期,由她的扶助和服務得著養育,且由她仁慈的關顧得著管教,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至終達到完全的信仰。

因為“上帝所配合 的,人不可分開”(可10:9);凡以上帝為父的,便以教會為他們的母。這不但在律法之下為然,而且從基督降世以來亦然,因為保羅宣布說,天上的新耶路撒冷,乃是“我們眾人的母”(加4:26)。

*******************

 

     加爾文在此明確教導︰教會之設立乃是『但因為我們的無知,懈怠,和心思上的虛幻都需要外援,好在我們心中產生信仰,並逐漸增長到完滿的地步,上帝就體恤我們的軟弱,給我們預備了這種援助;且為維持福音的傳揚,他就將這種寶庫交給了教會。』

 

    在此也說明教會需要教導的人︰『他委派了牧師和教師來教導他的子民;他又賜他們權柄;總之,凡能助成信仰的聖潔合一,以及建立良好秩序的事,他無不準備好了(參弗4:11-16)。』

 

    教會必須設立『聖禮』,『聖禮』之功能為︰培養和支持信仰以及接近上帝。

 

    教會更是信徒得到餵養與造就之處︰『上帝的旨意,是要將他的一切兒女聚集在教會的 懷抱中,不但是叫他們在嬰兒和幼年時期,由她的扶助和服務得著養育,且由她仁慈的關顧得著管教,直到他們長大成人,至終達到完全的信仰。』

 

    因此教會是我們信仰上的母親。

 

2022年10月26日 星期三

上帝的真理是信心的柱石

 

若祂不是信實的上帝,我們怎能信祂呢?我們的信只不過是個幻想;但,祂是真理本身,祂的話沒有一句會落空。

 

「真理是信靠的對象」。

 

上帝的真理是不動搖的磐石,在這磐石上我們可以冒我們救恩的險(賽五十九15)

 

「誠實難見」是世上的情形,天上卻非如此。上帝停止當信實的上帝,就像祂停止當上帝一樣,是不可能的。上帝不是曾說:「凡等候耶和華,心裡尋求祂的,祂必向他施恩」(哀三25)和祂「要使我們得安息」嗎?(太十一28)

 

這是個牢靠的錨,祂不會改變祂所說的話。天上的信實是為信徒預備的。難道我們能找到更安全的麼?除了上帝的信實,我們的信心有甚麼依據呢?除了真理的上帝,我們無一可信的。

 

相信我們自己,是在沙土上建造;但,上帝的真理卻是我們信心依靠的黃金柱石。上帝不能背乎自己。

 

「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後二13)

 

不相信上帝的真誠就是違背上帝。「…..不信上帝的,就是將上帝當作說謊的,」(約壹五10)

 

不信任一個尊貴的人,沒有比這更激怒他的。否定上帝的真實,就像是把祂的應許當作虛假的權狀;難道有比這更冒犯上帝的嗎?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歷史神學之導論

 <歷史神學的定義>

     歷史神學(historical theology)是介紹歷代以來的基督教神學。它要研究的是,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增長和演變。歷史神學探討有關上帝、基督、聖靈,救恩、教會及其他中心教義的形成,說明這些教義是如何產生和演進。

<歷史神學的目的>


     歷史神學的目的,是「說明教會的教義,在歷史上的起源,並且追溯這些教義後期的演變和發展」。它嘗試去理解教義的形成、發展及轉變——包括好的及壞的轉變。教會的方向曾影響了神學的方向。經院哲學強調理性,這學派影響了神學路向離開上帝的至高主權;宗教改革運動回復以聖經為中心,強調恩典;而啟蒙運動帶領神學,走向反超自然的偏差。歷史神學描繪多個世紀以來的神學運動,讓我們了解教義的衍生和演變,以及這些教義為何會離開聖經真理,所以是十分重要和有用的研究。

<歷史神學的分期>


     歷史神學的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

 

)初期神學(第一世紀至主後590年);

 

)中世紀神學(590至1517年);

 

)改革時期神學(1517至1750年);

 

)現代神學(1750年至現在)。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基督教要義』與「敬虔」

 

加爾文(Calvin, 1509-64)在他所寫的基督教神學著作『基督教要義』中對「敬虔」有精確的了解,這著作最原初的題目是「敬虔的總綱和救恩教義中必須知道的」,在『基督教要義』的最後拉丁文版本中,加爾文指出他努力寫這書的目的是要「通過維持純正的敬虔教義,讓教會得著益處。」

 

換言之,加爾文寫作這本系統神學的書籍,不僅是要讓人在理智上或內在意識上認識教義的內容,更是要召喚那些閱讀這些教義的人產生敬虔的意向,從而歸向神和從神那裡得著益處 ,成為「更好的人」,在信靠上帝、順服上帝和敬拜上帝的層面上更上一層樓,基於這個「更好」的目標,加爾文稱呼他向讀者闡明的教義為「敬虔的教義」。

 

    「敬虔」是加爾文做上帝學一個很重要之方法。所以當我們閱讀『基督教要義』一開始就為其「敬虔」之精神所折服。而也因為「敬虔」使加爾文神學具有其他神學家作品所沒有之「感動力」。

 

  既然敬虔對認識上帝的知識這樣重要,信徒可以怎樣生出敬虔的心呢?加爾文解釋敬虔的心是人活在上帝的愛之中孕育出來的,他說敬虔的心是由愛慕上帝而產生出來的,「敬虔往往與上帝的愛相聯在一起,這愛是人認識上帝給我們的益處而引發的。」

 

對加爾文來說,神學必須在思想和生命中實踐出來,神學知識與敬虔生命是不能分隔的,不敬虔的生命會引致不敬虔的神學;相反,敬虔的生命當然會影響人的理智思想能力(特別是關於神的知識的辨思能力)。由於敬虔與知識的關係這樣密切,加爾文指出敬虔是一種備受讚賞的心態,它是任何正確認識「上的知識」的先設條件,只有存著敬虔的態度,人才能夠正確和安全地談論神。也因為這樣,加爾文使用「敬虔大綱」形容正確的神學知識是最適切不過的。

 

    當然「敬虔」對神學之描述之準確度是有加分之效果,因為「敬虔」就不會以自己的想法硬加到上帝之身上”。許多神學家以自己的想法去塑造自己的上帝,而非上帝親自在「聖經」啟示之樣式與形象,所以讓人感覺有些「偶像」的影子。而無「敬虔」的神學家,更是為時代思潮所左右,許多神學家的思想背景是哲學、政治、宗教,而非上帝啟示。

 

    「敬虔」使人尊重與順服上帝的主權,能由上帝的啟示中認識祂自己。若神學建立在上帝的啟示,則這樣的神學不單是學術性,更是具有生命性。因為神學不僅是「認識上帝」的學問,更是關係生命和敬虔之事!而敬虔是因為領受上帝的恩惠,並受聖靈啟示而認識到上帝之偉大而產生之態度。

 

    當然「敬虔」使人注意「上帝的話」與「上帝的靈」之平衡,人是在這兩者的引導之下,進入真理的大海之中。在其中人因認識上帝的偉大,而認識到自己的渺小,也使人知道何為真正的「謙卑」。

 

在這「敬虔」中,也認識到在教會既然遵從「上帝的話」來施行聖禮,並本著基督的心為心來關心社會。就當靠主的大能,教會是讓上帝的話語,可以自由運行,聖禮可施行。

 

    這也是「改革宗」教會比其它宗派對社會與文化更加有「影響力」之原因。所以「敬虔」更是『改革宗』教會能不斷改革,成為「改革中」教會,具有源源不絕生命力之原因。

 

    我們要承繼加爾文之「敬虔」,讓我們不僅僅有神學知識,更活出上帝所賜在聖靈裡,有基督榮美之生命。

 

 

三一上帝與基督徒生命

 

  要問的是為什麼三一信仰,這個基督信仰中核心的教義竟被邊緣化?

  三一神學應該是反省基督徒生活各個層面的一個重要而豐富的基礎,而且它配有中心地位。從第四世紀尼西亞大公會議以來,三一神學已經被過度一面倒地專注於上帝內在的生命(God's inner life, theologia),屬於某一個我們一無所知的層次。三一教義已經被從救恩歷史(soteriology, oikonomia)中孤立出來,顯然地,在這種情形之下,三一教義與基督徒生命毫不相干。

  三一教義在過去曾經是信仰的核心,只是後來被忽略而屈居神學邊緣。當下最重要的是將三一上帝理解為救贖的奧秘。我們主要的關懷是如何克服困難,糾正神學偏差,使三一教義「再一次」成為信仰中心。

  基督教神學唯一的選擇是從「在聖靈裡,透過基督,被上帝拯救的經驗」重新開始建構三一神學。換句話說,唯一的選擇是讓上帝成為三一的上帝,因為上帝本來如此。禮儀成為基督徒經歷上帝救贖行動之處,而且是基督徒能夠在聖靈裡,透過基督,以感恩來回應上帝的地方。三一上帝是在聖靈裡,透過基督,在頌榮中與我們聯合。

 

三一教義根本上是一個實踐性的,從基督徒生活中產生的教義。也就是說,三一神學不是一個有關上帝概念(concept of God),而是一種藉由救恩史,以及在救恩史當中認識上帝的方式(way of knowing)。 它必須是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神學。

 

然而,我們如何重新理解(re-conceive)三一神學呢?拉內K. Rahner的神學公理成為我們的起點。這個神學公理是:「內在的三一上帝就是經世的三一上帝,反之亦然。」

  基督徒的神學必須從經世的三一論著手,因為上帝的奧秘是在救恩的奧秘當中啟示出來,也就是,關於上帝屬性的說明必須奠基在具體的救恩歷史中。我們拒絕巴特神學中所謂「隱匿的上帝」(deus absconditus)這種概念,因為三一神學沒有存在一位與這位創造萬有、存在歷史的上帝不同之上帝的可能性。『上帝自身』與『為我們的上帝』是同一位(God in Godself is the same as God for us)。基督教信仰中,上帝只有一位,只有一位三一上帝。因此「上帝的奧秘(theologia)和救恩的奧秘(oikonomia)二者是合一不可分割的」。

 

上帝自身(God in se) 與外顯的上帝(God ad extra),是我們重新理解界定三一教義為救恩奧秘之重要任務,藉此結合邏輯思辯與靈修默想。禮儀與神學是頌榮的兩個型態,二者相輔相成,不相互消融,也不使任何一方發展過度。

 

為了重新思考反省三一神學意義和在基督教教義中的地位,首先從關係角度重建上帝觀:上帝是一位關係中的上帝(a relational God),因此,上帝的存在總是必須與上帝的他者(other),他所創造的萬有(the whole creation)一並討論。

  上帝是「我們的上帝」(God for us)之關係存有,連結我們對上帝的思考與我們所認知道的三一上帝三位在救恩歷史中的具體行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我們當試圖使神學性論述紮根在基督徒生活中,使神學成為禮儀的基礎,也使禮儀成為神學的搖籃,並由此架構出頌榮的三一神學(Doxological Trinitarian Theology)。

 

當然唯有回歸三一性的思考,才能平衡基督與聖靈在神學中的地位,並擴展教會的廣度與深度,更深認識三一上帝在歷史中的自我啟示。才能使三一信仰重新成為基督信仰之核心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