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教會應發展屬靈的領導的能力與風格

   作者: 莊孝盛牧師

 

   引自: http://tektungchurch.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html

 

   提前3:1「人若想要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羨慕善工。」這話是可信的。

馬太7:17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

 

優質的屬靈團隊是教會復興的重要動力。學習「做神的好管家,以神的方式來領導教會」,是牧師與長執重要的屬靈功課。

 

當我們談到教會更新與增長的目標時,「屬靈的領導」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策略與功課。隨著社會與時代領導風格的變遷,「領導的方式與能力」更是深深的影響著台灣的教會。

 

昔日民風的保守,領導風格偏向威權;然而今日個人主義興盛,領導風格多採取民主自由的方式。「教會的領導權柄」深深的受到衝擊,牧者與教會領導團隊的關係也 深受搖動。老一輩的長老「尊重、順服牧者」的特質已經逐漸失落,取而代之的是「類似董事會式」的長執會,監督批判的氣氛濃過於尊重與信任。事實上,長老教 會的神學自始至終主張「避免建立一個威權式(以人為中心)的屬靈領導」;但是基督的教會也不應該因此失去對神的敬虔、對真理的謙卑與順服的精神。基督徒應 該學習在真理與基督裏,相互順服、同心合一。維護教會應有的屬靈權炳,在信仰的團體中有其必要性。

此時此刻應該是教會核心同工(牧者、長執與團契幹部),重新省思「屬靈領導的真諦」,讓教會的領導權柄返璞歸真,回歸聖經的精神。建立合乎神的心意的教會,並以善牧的精神扮演好管家的職分。

 

當我們談到教會的屬靈領導時,通常我們會將焦點放在牧者(牧師)的身上。的確牧者的屬靈領導深深的影響著教會,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重視長執的角色與責任。長 老教會的管理制度是以小會治理教會,小會由「牧師(教育與聖言聖禮的長老)」與「治會的長老」共同組成。其傳是統延續「舊約中摩西與選立的長老」的傳統與 「新約初代教會使徒治會」的傳統。牧師與長老是一體的,如同左右手彼此需要。

 

身為教會的屬靈領導團隊,我們應該堅持正確的自我角色扮演,建立良性的肢體關係。不以任何人取代上帝或耶穌基督,建立「基督是主」的教會,建立以基督為中心的領導團隊。

 

為著屬靈團隊的強健,在此建議被揀選為基督教會的牧者與長執:深入聖經的教導,學習正確的屬靈領導方式,培養優質的領導風格。讓我們省思「好的屬靈領袖」應 有的特質是什麼?是否應關乎:憐憫與恩慈、誠信、以身做則、體貼、說到做到、善於傾聽、有責任感、尊重別人、不吝鼓勵、樂觀熱忱、感恩喜樂…。

 

其次,讓我們盡力避免讓世俗的領導風格扭曲了聖經的教導。身為牧者與長執應該,盡心盡性的維護教會。讓基督真正的掌管教會,允許聖經不打折扣的在教會中被宣講,讓教會成為純正真實教會。

 

   ******************************************

 

       這篇文章是本於加爾文神學之教會管理的文章,在今日講求靈恩與個人主義的時代,對於教會之治理的教導之忽略,此文章值得我們細細去讀,尤其是在教會任職之同工當思考如何「讓教會成為純正真實教會」。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改革宗神學近代的發展

 

  改革宗神學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再度復興起來,由賀智(C. Hodge)、其子阿基波特.賀智(A. A. Hodge, 1823~86),和華菲德(B. B. Warfield)帶領的普林斯頓神學(Princeton Theology)名重一時。

  在荷蘭,該柏爾(A. Kuyper)和赫曼.巴文克(H. Bavinck)亦深具影響力。該柏爾把他的神學帶進公眾的生活,他開辦一間大學、一份日報,和一個政黨,最後還做了首相。 

  在反對自由主義中,巴特的改革宗神學差不多見於《教會教義學》的每一頁;他徹底反對人本主義,擁抱以基督為中心的思想。不過他從未能完全擺脫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尤其是他的《羅馬書註釋》(Romans),故此頗有一種改革宗神學與新康德主義妥協的意味。

   到了二十世紀,改革宗神學主要的發言人有杜爾維(H. Dooyeweerd),和嘗試把神學和現代物理學結合的多倫斯(T. F. Torrance)。此外,改革宗神學頗能顯出一種自我反省及更新的力量,這對將來很重要;如華菲德所說,基督教的將來與改革宗是脫不了關係的。

  這種貫徹的以上帝為中心論、全備的世界觀,以及以基督居首位的思想,實足以顯出改革宗神學對福音作過一番透徹的神學思考;它服膺「信心尋找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和努力整合創造論和救贖論,這都是將來基督教不能避免的課題。事實上,每當教會獻上禱告,其中就有改革宗神學的思想在內,縱使教會的神學與實際行動有時會否定它的影響。

五旬宗的發展

 

    由於五旬宗運動相信聖靈會直接與人說話,讓他們得著神蹟奇事的恩賜,結果,五旬宗教會非常容易被本色化。亞洲的五旬宗在信仰和習慣上比歐美的五旬宗更為多樣化。

  五旬宗的教會最先被稱為“五旬節聖潔教會”(Pentecostal Holiness Church)。五旬節教會出現後差不多十年,另一個復興的靈恩運動出現。結果,一系列新的五旬宗教會出現在美國,包括“神召會教會”(The Assemblies of God。這是美國最大的五旬宗教會,在1914年成立。在1990年有2,400萬會友,當中三分之一在巴西,美國約二百萬人)、“在基督裡神的教會”(The Church of God in Christ,這是美國最大的黑人教會,在1994年有650萬會友)、“神的教會”(The Church of God)、“四方福音會”(The Foursquare Church)等等。

     五旬宗可算是發展得最快的宣教運動。例如在拉丁美洲,五旬宗是最大的非天主教的宗教團体,每天有8,000人離開天主教會而轉入五旬宗教會。根據1996年《國際宣教研究公報》(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的資料,五旬宗信徒約有4億7千九百萬之多(佔全球基督徒四分之一)。拉丁美洲、非洲及東亞(特別是中國和南韓),五旬宗的教會越來越普及。根據巴拉特(Barrett)在1988年的分析,五旬宗的信徒大多分佈於第三世界、大部分過著貧窮的生活、以女性居多、住在城市過於鄉村。

     在發展初期,五旬宗強調如果信徒要事奉(甚至得救),必需先有靈洗的經歷。其理據是:耶穌的門徒在五旬節前全都重生了,但卻未領受靈洗。因此,他們都未曾得著能力、也未曾被聖靈充滿,也沒有充足的靈力為主作有力的見証和行出神蹟奇事。然而,他們在五旬節經歷靈洗後,便如脫胎換骨般,滿有能力地說方言、趕鬼、傳福音、以神蹟醫病。基於以上的理解,五旬宗認為所有信徒必需追求靈洗,並且以說方言是得著靈洗的記號。

     然而,今天的五旬宗較少強調說方言是靈洗的最主要記號,其它恩賜亦可以說明人曾經有靈洗的經驗。事實上,有些古典五旬宗教會開始懷疑五旬宗認為信徒得救後必須領受靈洗,也有些質疑說方言是靈洗的記號。

     最近二、三十年,五旬宗運動吸引很多中產階級、甚至一些富裕的信徒。據1988年的統計,趙鏞基在南韓首爾的純福音中央教會,有720,000會眾。新加坡三一基督徒中心、及南韓和印度的很多超大教會都反映了這事實。另外,據1985年的統計,五旬宗有75%的信徒是非白人,分佈在西方國家以外,他們歸信五旬宗是藉著本土人士引致的,並沒有西方宣教士的幫助。從量的角度來說,今日五旬宗分佈最廣的並不在歐美,乃是在第三世界,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極速增長。

     二次世界大戰後,五旬宗傾向與基督教福音派和其他基督教團体有更多互動的溝通,很多五旬宗教會甚至看待自己是福音派的成員,但仍有很多五旬宗懼怕對話會使本身所強調的特色被減弱。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20年,屬自由派的基督教在美國知識界中快速發展。五旬宗雖然產生在這趨勢中,但大多數五旬宗教會卻反對自由派的神學,仍屬於基要派信仰。他們傾向看重屬靈經驗過於神學知識上的學習,熱心傳揚福音,相信所有人處於靈界的屬靈爭戰之中,並非常強調從聖靈而來的宗教經驗(特別是趕鬼、醫病、擊破病魔、說方言等神蹟奇事的 經驗和恩賜)。大部分五旬宗相信三一神、人的罪性、聖經的權威等等。在末世論方面,大多數五旬宗的教會都接納達祕(John Nelson Darby)和司可福(Cyrus Ingerson Scofield)的時代論末世見解,對末世來臨有迫切的期待。

五旬宗的出現

     古典五旬宗運動(Classical Pentecostal Movement)在19世紀的聖潔運動、福音醫治運動,及福音派中前千禧年派對主再來的熱切期盼風氣中漸漸孕育。這運動正式起源於20世紀初期北美很多復興的聚會,特徵是認為說方言(即聖靈透過某人說出他以前所不懂的言語或聲音)是領受靈洗的記號。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在堪州一間很小的聖經學院──伯特利聖經學院(Bethel Bible College, Topeka, Kansas),院長帕含(Charles Fox Parham,1873-1929)教導學生,凡信主和願意追求完全成聖的人必須領受靈洗,凡領受的人會在語言上蒙裝備,以致在這“末後的日子”能夠把福音廣傳世界(參見《徒》2:4、17)。同學們也一致認同聖經教導,人必需在悔改重生後,追求靈洗,而說方言是証明人已領受靈洗的符號(sign)。

     1901 年1月1日,學生奧斯曼小姐(Miss Agnes Ozman)要求帕含為她按手,祈求上帝讓她領受靈洗;院長為她按手後,她隨即說方言,並宣稱開始深刻地經歷上帝,隨即其他同學也開始說方言,這就是今天五旬宗運動的開始。在短短幾年間,五旬宗的思想傳遍整個美國、北歐和其它國家,其中最為關鍵的事件,發生在1906年洛杉磯的阿蘇撒街使徒信心福音會 (Azusa Street Apostolic Faith Gospel Mission)舉行的宣教大會。這大會對很多五旬宗教會的發源和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福音會原屬衛理公會,有一位獨眼的黑人聖潔運動的 講員撒摩爾(William J. Seymour)是帕含在德州侯斯頓神學院的學生。他在這教堂為大群窮人和被壓迫的人(即美國的黑人和墨西哥人)舉行聚會,宣講靈洗,並呼召人在末世來臨 前趕緊地傳揚福音。聚會中聖靈降臨在會眾當中,並彰顯出不同形式的神蹟奇事(例如說方言、被聖靈擊倒等)。這復興聚會維持了三年之久,數以百計來自北美、 歐洲、澳洲及南非等國家的信徒都來到這地方參加聚會。其中很多人經歷說方言等等其它靈洗的經驗,並宣稱靈洗的經驗將會在這新時代於不同的國家不斷彰顯出來。

     這一大群經歷靈洗的信徒,認為靈洗和說方言有著密切關係,並把領受靈洗的經驗帶回自己所屬的教會,形成第一波運動的主要動力,遂在1906至1908並發展成一個新的宗派,稱為“五旬宗”(Pentecostalism)。五旬宗在這段期間差派無數的宣教士到非洲、中東、英屬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及韓國宣揚靈恩更新的信仰。

     五旬宗運動在發展初期特別吸引世界各地社會上邊緣化的人群,並且發展非常迅速。五旬宗的宣教士在1907年把這運動傳到印度,其實早在1906年夏天藉著衛理會前任宣教士亞伯蘭(Minnie F. Abrams)在印度的基督教宣教區域中,已推動和發生類似美國阿蘇撒街的復興現象。五旬宗在1907年已經傳到香港的教會,在1910年伸延至上海的教會,在1917年極具本色化五旬宗教會在北京被建立,這教會稱為真耶穌教會。在1920年代真耶穌教會在台灣被建立,並差派大量宣教士到亞洲地區傳揚五旬 宗信仰。

     由於五旬宗的崇拜聚會經常出現一大群人同時說方言,場面非常“熱鬧”。此模式與主流教會截然不同,因而受到世界各地主流教會的排斥。事實上,在起初幾十年的發展中,五旬宗與主流教會並沒有太多的對話,並且受到主流教會的拒絕。

對聖靈的誤解與誤用

 

  只有被聖靈感動,口稱耶穌為主,被聖靈重生,領受上帝所賜的新生命的人,才有權柄、有資格得著這個內住和這個引導。

  然而在這時代對聖靈的觀念錯誤,對聖靈的認識曲解、對聖靈的教義模糊、對聖靈在聖經裡面所教訓的、所給我們的許多重要的名詞有錯誤的概念和錯誤的解釋,產生許多之混亂。

     今天有許多的人把聖靈的動性和動力,運用在那些錯誤的觀念而產生的運動。因為觀念錯誤了,所以他們的活動,整個的基礎都錯誤了。然而在這樣的教會裡面,看見他們好像有靈活性、有活動性、有機動性、有很大的發展的可能,所以許多人就把那個當做是聖靈帶來的復興,來代替那真正聖靈觀念中間應當有的果子。     許多有正統觀念研究聖靈的人,卻把聖靈當做理論來教導,以致於和聖靈之關係的建立和動性的應用方面,沒有實際的行動去表現出來。

  所以,今日我們祈求,教會要清楚聖靈的真正作為,是要高舉主耶穌,不是高舉祂自己,我們是靠「耶穌基督」的名,得成為上帝的兒女,今日我們不是靠別的名得上帝的喜悅,聖靈要我們稱耶穌基督為主。

以目標為中心建構教會

 

  「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裡。」(路五38)

  若沒有一個系統與結構來平衡五個目標,教會往往憑牧者的恩賜和負擔而過於強調某一個目標。

  1)五種教會

  a.贏得靈魂的教會

  這個教會的主要目標是救靈魂,所以總是向外接觸失落的人。常聽到的名詞是作見證、傳福音、救恩、決志、受洗、探訪、講壇呼召。

  b.經歷上帝的教會

  這種教會的焦點在於在敬拜中經歷上帝的同在與全能;主要名詞是讚美、禱告、敬拜、音樂、屬靈恩賜、聖靈、能力、以及復興。

  c.家族團聚型的教會

  這種教會的牧師通常是很會建立關係,關愛人,且發大部分的時間照顧人。主要的名詞是愛、團契、歸屬感、關懷、關係、愛宴、小組、以及樂趣。

  d.課室型的教會

  牧師通常把自己基本的角色看為教師。主要名詞是解經式講道、查經、希臘文與希伯來文、教義、知識、真理、以及門徒訓練。

  e.社會良心型教會

  牧者把自己的角色看作先知與改革家。主要名詞是需要、服務、分享、關懷、立場、做點甚麼。                               

  2)五個超教會運動

  超教會組織專注於某個目標對教會是有效的,而且也有幫助;但是也會使所強調的對教會有較大的衝擊。

  a.平信徒更新運動。

  這個運動重新提醒教會注重所有的基督徒參與服事。它產生一些組織,比如信心行動、平信徒團契、等等。重新強調祂呼召並加恩賜紿每一位信徒,要他們參與服事。

  b.門徒訓綀/靈命塑造運動。

  重新強調建立信徒臻於成熟是這個運動的目的。導航會、學園傳道會等。他們幫助基督徒建立個人的靈命成長。

  c.敬拜/更新運動。

  這個運動的任務是幫助教會重新注重敬拜的重要性。敬拜更新運動是從1970年代的耶穌運動開始的,緊接著的是靈恩與敬拜更新。最近,現代化的敬拜又為我們帶來新的音樂和新的敬拜形式,並強調敬拜團隊。

  d.教會增長運動。

  這個運動幫助教會重新將焦點對準傳福音、宣教、以及群體增長。

  e.小組/牧養關懷運動。

  小組/牧養關懷運動的任務是使教會重新專注在肢體間相互的團契交誼與關懷關係。韓國的細胞小組教會模式以及一些組織向我們顯示使用小組作個人關懷的價值與重要性。

  對於這些運動、組織、以及作者,我們應該感謝上帝。每一個運動都有一個重要的信息給教會;每一個運動都是基督身體的起床鈴。每一個運動都強調一個不同的教會目標。

  3)維持教會的平衡

  教會的健康與增長沒有單一的鑰匙。要能夠用遠大的眼光來看到教會五個目標平衡的重要性,是一件極重要的事。

  身體是由不同的系統組合成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骨架等等。當所有的系統都彼此平衡,就稱之為「健康」,不平衡就是生病。相同的,平衡五個新約目標會為基督的身體--教會帶來健康。

  4)委身圈(五個同心圓)說明服事的對象。

  a.委身圈

  教會的目標就是要把人從最外圈(低層次委身/不成熟)推向最內圈(高層次委身/成熟),即稱之為「把人從社區推進核心」。

  b.社區

  他們是教會所要接觸的未加入教會、偶而來參加聚會的人。社區就是傳福音目標的起點。

  c.群眾

  群眾包括每個出現在主日崇拜的人,他們是固定參加者。群眾裡有信徒和非信徒--他們的相同點就是,他們委身於參加每週日的敬拜。一旦一個人接受基督,我們的目標便是將他推進下一個層次的委身:「會眾」。

  d.會眾

  會眾是教會裡的正式成員。他們已經受洗並委身作為教會大家庭的一分子。這是一個重要的委身,基督徒的生活不只是相信而已,也包括歸屬。只有那些決志接受基督,受洗,上過會員課程,並且簽署會員誓約的人,才被認為是會眾(會員)之一。

  聚會人數多於會員人數意味著這個教會對於吸引未加入教會者,以及向非信徒傳福音很有果效。教會福音工作有沒有效果的一個指標是,群眾人數比會眾人數多25%。

  e.委身者

  教會裡有那種敬虔並成長一一嚴肅看待他們的信仰一一但卻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積極於服事的人嗎?我們稱這樣的人為「委身者」。他們禱告、奉獻、專心接受門徒訓練而成長,但卻還未積極參與事工。

  f.核心

  「核心」是最小的一個群體,因為它代表最深層的委身。他們是少數獻身的同工與領導者,委身於牧養別人的人。他們是教會裡在不同事工上領導服事的人,沒有這些人,教會就不能動了。核心同工形成教會的心臟。

      耶穌的事工包括牧養社區,餵養群眾,招聚會眾,向委身者挑戰,對核心同工加以門徒訓練。耶穌總是從一個人的立足點--委身程度--開始,但是祂絕不讓人停留在那裡。

  以五大目標為中心來組織教會,並確認人們對每個目標的委身程度,教會便已邁入事工平衡與健康教會的道路。

2023年6月7日 星期三

重生基督徒的經歷

 

     重生的信徒由於領受了聖靈的洗及聖靈的內住,只要他不斷地與主及其他肢體相交,便能每時刻從基督支取聖潔的生命過聖潔的生活。

     重生的信徒由於聖靈內住所賜聖潔的生命,生活漸漸聖別。從前犯罪不會十分難過,從前某些不算為錯的事,現在因為良心蒙寶血洗淨,良心的感覺比較敏銳,因聖靈的光照而覺得是錯的。由於他對罪的敏感程度增加,發現許多事不應當作或說,所以,他行事為人更加小心謹慎,以免受到良心的責備。從前做錯事,得罪人,常不肯認錯,現在因聖靈的光照及責備,便能深深的自責,竭力改進。

  這就是保羅所說:「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從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訴、自恨、恐懼、想念、 熱心、責罰。在這一切事上, 你們都要表明自己是潔淨的。」(林後七11)

  也應驗約翰所說:「凡從上帝生的就不犯罪,因為上帝的道存(住)在他心裏。他不能犯 罪,因為他是由上帝生的。」(由上帝生的是指現在繼續活在上帝的生命中)   

重生的信徒由於心思的更新變化,不但「除去一切的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毀謗的話」,他因著新生命對義的飢渴,便自動地對聖經產生渴慕,更由於新生的本能,聖靈賜他屬靈的領悟能力,使他能明白聖經中屬靈的奧秘。

  他雖然對聖經的內容,有許多不明白,但他心裏卻對聖經是上帝的話確信不疑。在中國大陸許多未受過教育的信徒,由於重生清楚,他們對聖經的領悟及解釋,真令許多海外的傳道人感到驚訝!許多未識字的信徒,在聖靈帶領下便能讀聖經。他們渴望有人為 他們講解聖經及屬靈的道,到如飢如渴的地步。這真是海外信徒所不能領會的。

    重生的信徒由於從聖靈領受了愛弟兄的心,進而對上帝的兒女們,有了另一種屬天的弟兄之愛。因為他被聖靈生在上帝的家中,成了上帝家裏的人,自然他對弟兄姊妹有了一份超自然的情愛,有時甚至超過自己的親人。他們對於屬靈的信徒,更感到特別可親,這都是由於聖靈的感動而有的,所以約翰說:「我們因為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重生的信徒由於新生命的能力,使他在上帝的家中,能認識弟兄姊妹屬靈的程度。他能按著聖靈的指教站在合宜的地位上,如此就產生了上帝家中屬靈的秩序──長幼 有序,於是在上帝的家中就顯出了父老、少年人及小子的等次(參約壹二12-14)。

  他們彼此恭敬及推讓,誰也不想出頭自以為大。反而那些屬靈的肢體,更是樂意降卑,凡事謙卑不想自己出頭。他們的領袖往往是眾人所共推,不是像哥林多屬靈肉體的教會,分門結黨,而是叫那些有經驗(屬靈恩賜)的人,顯明出來。(林 前十一20)

  他的權柄是聖靈所印證的,不是組織所賦與的。如保羅在使徒行傳中,因著聖靈的印證,逐漸地取代了巴拿巴領導的地位。

     重生的信徒由於主耶穌基督的呼召,得進入基督國度,不但認識基督屬天的權柄及治理,他也從主領受屬靈的恩賜,成為上帝的執事,建立上帝的國度。(弗四 7-12)

  就如帖撒羅尼迦信徒,得救以後,便進入服事、等候基督的二次降臨,他們屬靈的光景是與主一同坐在天上。(帖前一6-10)

  他們不像許多未重生及 重生不清楚的信徒,尚未完全甦醒、站立起來,與世人一樣,過一種沒有屬天目標的生活,以地上的事為念。他們在世上如同客旅、寄居的,不以屬地暫時的事為 重,反而以基督的事為一生事奉的目標。

    重生的信徒是被上帝從撒但黑暗的權勢下,遷到了愛子的國度裏。(西一 13)

  他們在蒙恩得救脫離撒但和罪的權勢過程中,往往受到撒但軍兵的攻擊,正如以色列人出埃及受到法老軍兵的追趕,因為撒但不甘心人從牠手中被奪去。所 以,他們常經歷到邪靈擾攪及攻擊,親友無理的反對。但他們在這些經歷中也認識了撒但及邪靈邪惡的真面目,知道牠們的詭計及攻擊人的方法。他們在這些爭戰中 蒙主保守及訓練後,信心便更為增長而堅固,他們也從聖靈領受了屬靈的恩賜。他們也會經歷了一些屬靈爭戰,並幫助慕道及初信信徒;這就是為什麼在中國大陸的信徒,擁有比海外信徒更多的屬靈恩賜和工人。因為他們像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在真正福音的執事下領受了真道,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也得了聖靈所賜的恩賜。(參帖前一5-8)

  他們雖在大患難中仍然為主站立得住,不像海外自由地區的教會,在平安無慮的環境中反而被世人同化。

     最後,重生的信徒,因為罪孽蒙主寬恕和赦免,知道自己本該受上帝懲罰,永遠滅亡,反而因耶穌基督犧牲流血,白白的恩賜蒙恩得救,嘗過屬天的喜樂及榮耀,又 因經歷過撒但權勢的攻擊和試煉,認識了主耶穌基督永世的權能。(參來六4-5)

  所以,他們更加輕看屬地的事務,為了討父上帝及主耶穌基督喜悅,甘心地把自己獻上作為活祭,以事奉主為一生的目標。正如,芬尼在美國大復興中所傳講的,他在福音聚會中要求決志悔改的人,要把自己的主權交出來,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否則他不認為他們是真心的悔改,只想逃避上帝的審判。

  他在福音聚會中為那些無法將自己交出來的人,設立「焦急板凳」,等候聖靈及信徒的代求,使他們真心的歸向上帝。他們往往是經過一段痛苦的掙扎,甚至痛苦流淚,為自己的剛硬憂傷痛悔,一旦他們經過聖靈的折服之後,他們因聖靈所產生的憂傷,便化為聖靈所賜的喜樂。

  這時,他們好像從大海中被救出來的旅客,有了說不出來得救的喜樂。你說有了這樣經歷的信徒,還不會甘心樂意奉獻自己,一生來服事主嗎?

  所以,保羅論到自己奉獻的經歷時,他說到:「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

耶穌導關於聖靈的教導

 

  耶穌知道:當祂要離開時,門徒會非常憂愁(約16:20),也清楚明白他們將面對苦難(約16:33),所以特別在這處境中提醒他們關於聖靈的真理,使他們在祂裏面有平安(約16:33)。

  耶穌特別提到祂去後要差聖靈來,祂不會撇下他們為孤兒,祂會差另外一位保惠師(訓慰師、護慰者、輔導者、見証人、辯護律師),常與他們同在,就像主與他們同在一樣(約14:16-20),作他們的保護者、教導者,使他們進入一切的真理,並把將來的事告訴他們(約16:13),因祂也被稱為真理的聖靈。 

耶穌直接了當的說:「我去是與你們有益」,因祂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就差祂來。」(約16:7)

  耶穌即是說,祂肉身離開對他們有好處,因祂可以透過內住的聖靈,在屬靈裏與他們同在。並且耶穌也在預言,天父所應許的聖靈,是能力的靈,他們要等候祂,直到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去為主作見証(路24:48-49及徒1:8)。

  所以主自己根本沒有嫉妒聖靈,或貶低祂的地位,三一上帝是不會彼此爭競,卻是彼此榮耀(約14:13, 16:14及17:1)。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三一上帝兩種詮釋傳統

 

 

    初代基督教面對重視哲學思辨的希臘文化背景,運用哲學概念詮釋基督教信仰,逐漸開始使用「三特質(hypostasis)一本體(ousia)」來描述三一上帝。由於需要形容具有主體性的上帝以及具有主體性的人,但又不便把對人的了解直接套用在對上帝的了解因此,需要一個可以同時用來形容主體性的創造者上帝與被造者人的概念,希臘文hypostasis原本指「實質」,後來轉成「特質」的含意,被用來描述「具有主體性的源頭者」,亦即描述聖父、聖子、聖靈如何具有主體性。

 

    後來,西方教會採用拉丁文persona(英文person)來翻譯hypostasis,這個詞源自希臘文prosopon,原意是「面具」或「角色」,轉意為「特性」,初代教會神學家特土良取其具有客觀主體特質之意,用來表達三一上帝的「三」,而採用「實體」(substance)來說明三一上帝的「一」,因而提出普遍被接受的三一公式:「三位格於一實體裡(Three persons in one substance)」。這意味著,三樣具有主體性的源頭分享同一樣本質,同時主張「三」的豐富與「一」的一致。

 

    在「三」與「一」之間的論述與基本神學思考方式有關,而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開始產生不同的論述特色。儘管二者同樣主張「三一」,一方面,受希臘文化影響的東方教會神學傳統在論述上傾向「由三到一」,由於出發點是「三」,在三一論述當中偏向三;另一方面,受拉丁文化影響的西方教會神學傳統則在論述上則傾向「由一到三」,由於出發點是一,在三一論述當中偏向一。

 

    東方神學傳統以加帕多家三教父神學為主,討論三一上帝時,由三出發而及於一,比較重視三位格過於一實體,甚至把實體的存在界定在位格關係當中,亦即強調實體乃存在於位格關係當中,在論述上優先論及位格關係而後導引出其中的一實體。因此,加帕多家教父喜愛使用社會三一比喻,「三一」被比擬成「彼得、雅各、約翰(三),就本性而言都是人(一)」。

 

    西方教會神學傳統以奧古斯丁神學為主,在討論三一上帝時,強調合一的「本質」(essence),由一出發而論及三,事實上比較重視一本質過於三位格,這導致「三位格」之間的關係有如附屬在「一本質」之下。從奧古斯丁經常使用的心理三一比喻就可看出對「一」的偏重,「三一」被他比擬成「一個心理主體,三種心理官能」, 三位格之間的關係有如三種心理官能附屬在一個心理主體亦即一本質之下,論及三位格必須是在同一本質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說在同一心靈主體的前提之下論及心靈的三種功能。

 

2023年6月3日 星期六

信徒皆祭司

    今天的教會應該嚴肅地面對“信徒皆祭司”這個聖經真理的問題。這個觀念會直接影響一個基督徒的成長,更加影響一個教會的成長。原因很簡單,假若祭司職分不是屬於每一個信徒的,而是只屬於某一些少數,被特派的人,那麼在上帝的整個國度裏,事奉的人就只限於少數的人,例如牧師、傳道、長老、執事等等。若是這些有“職分”,有“銜頭”的“聖職人員”才有資格事奉,而個別信徒則不必,也毋需運用恩賜去參與事奉;若看一般信徒只是“平信徒”,這就窒礙了個別信徒的成長。這樣的結果,“聖職”人員便包辦一切教會的牧養和宣講的責任。如此,教會在有限的資源下,增長自然受到限制了。因此,“信徒皆祭司”這項真理教訓,我們必須準確地明白,積極地推廣,認真地實施,才可以使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榮美壯大起來。

    “祭司”這名詞,在舊約聖經中出現超過七百次。最重要的經文,在出埃及記第十九章四至六節:“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這些話你要告訴以色列人。”

  上帝的這項諭令,比設立會幕和祭司制度為先。這裏所用的“祭司”一詞,不是專指亞倫和他後裔,而是全體以色列百姓。上帝的本來心意原來就是要每一個以色列民都為祭司的。在出埃及記第十九章的背景,是以色列民蒙上帝拯救,離開法老的轄制,離開埃及為奴之地,到了西乃山,與上帝立約。他們是一群經歷過上帝的拯救和救贖恩典的子民,他們要歸上帝作“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至於上帝揀選亞倫和他的後裔的安排,是日後的事。

    上帝要整個以色列民族作“祭司的國度”,第一是要他們成為外邦人與上帝之間的中保,橋樑。他們有宣教的使命,就是把耶和華獨一的真神介紹給周圍外邦列國的人認識。其次,上帝要以色列民成為“聖潔的國民”,就是要他們與世人“分別出來”。至於亞倫和他的後裔的“祭司職分”,乃是樹立一種祭司事奉的模範,在以色列民的屬靈程度尚屬幼稚的時候,暫代履行祭司的責任。這責任到了新約時代,便完全具體實施,正如希伯來書作者所說:“律法是將來美事的影兒,不是本物的真像。”(來10:1)

  因看上帝兒子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把上帝的心意完成了。舊約聖經的一切祭司制度,獻祭制度,藉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和三天後從死人中復活,帶進一個嶄新的意義。耶穌基督成為最美的,最完全的“大祭司”(來四:14;五:1-6)。舊約那些“祭司”,“會幕”,“祭物”等等的“影子”。在基督耶穌身上又具體,又完全的實現了(參西二:17)。

  新約時代的信徒那“祭司的國度”身份,又得以在耶穌基督裏恢復過來,故此,使徒彼得在上帝的啟示之下,宣告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這節經文與出埃及記第十九章五至六節互相呼應,表明彼得有意地把上帝與以色列民立約的事件,應用在“新以色列”民,就是基督的教會身上。新約信徒都在基督救贖恩典之下,完全承受了這祭司的責任。再者,新約聖經從來沒有把“祭司”這名稱用教會的教牧人員身上,反而是普遍地稱呼每一個接受耶穌救恩的信徒上。“你 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着耶穌基督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彼前二:5)

    新約信徒的祭司身分是“君尊”的。意思是說耶穌基督是天 國的 君王,我們是這位君王所擁有的祭司,是御用祭司,專供君王使用的。彼得把我們成為祭司的原因,歸根於基督救贖的恩典,如同昔日以色列民被拯救離開埃及一樣。彼得提到上帝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重生我們(彼前一:3),使我們得着救恩(彼前一:9),因此,我們成為祭司的唯一條件,是耶穌的救恩。

  而新約祭司的基本責任,是“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以言語,行為去見證上帝的大愛。彼得又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這包括講道和服事人(彼前四:11)。彼得提到“百般恩賜”,表明上帝賜下許多恩賜給教會。若參照使徒保羅的“恩賜清單”(林前一二:8-10,28-30;羅一二:6-8;弗四:11),便可以得到全面的圖畫。原來新約的祭司觀念,是每一個信徒都運用上帝所賜與的恩賜,去事奉上帝,又彼此服事。

    這個信徒皆祭司的觀念,是在舊約時代,西乃山之約中早已埋下的伏線,到新約時代,為基督使徒及早期教會固有的信念。可是由主後第三世紀的修道運動開始,直到中世紀一段長時期,教會把聖職人員與平信徒分割起來,教會事奉才成為階段化。直到十六世紀,經馬丁路德等人的宗教改革,強調“唯獨恩典,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在上帝面前,所有信徒平等,共享祭司職分。人人可以擁有聖經,研讀聖經。除了耶穌基督,我們不需任何中保,都可以與上帝相交。

    信徒皆祭司這項真理,提醒我們:

  (1)認定自己的屬靈身分,是蒙基督救贖,是上帝的子民,是基督御用的祭司。

  (2)為這罪惡的世界歸主而禱告,隨 時宣揚基督救贖的福音。

  (3)教牧人員是代表全體教會接受職分,如同亞倫後裔代表以色列民。但新約的教牧人員有責任用真道去裝備信徒,使每個信徒能盡祭司 的責任(參弗四:11-12)。

  (4)既然所有信徒都是祭司,那麼我們被上帝呼召去從事的職業,就都是聖職,我們憑信心與愛心去做的,都是聖工了。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信與愛

    這樣,從信裡面就流出愛與在主裡面的喜樂來,從愛又流出喜樂,願意,與白白的心來,樂意服事他的鄰舍,不計報恩與負恩,不計毀譽,不計得失。因為人服事人,不是叫人負報答的責任,他無分朋友仇敵,他不望他們感謝或不感謝;他乃是出於甘心樂意極其慷慨的心捨他自己,捨他的一切,但不計他所捨的有無酬謝。 因為正如父所行的一樣,怎樣豐豐富富將一切分給眾人,叫祂的太陽照好人也照惡人(太五:45),祂的兒女也照樣以白白施捨的喜樂之心行一切事,忍受一切, 這是他的快樂,他藉著基督看見將一切大大的好處賜給人的上帝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若認明了所賜給我們的這些大而可貴之事,就如保羅所說,聖靈要將愛澆灌在我們心理(羅五:5),這愛要使我們成為慷慨,喜樂,有力量的工 人,能勝過一切患難,作我們鄰舍的僕人,然而又是萬人之主。但那些沒有認明藉著基督所賜給他們這種恩賜的,基督就徒然降生了;他們在善事上執迷不悟,終久 不能嘗到這些事,覺悟這些事。正如我們的鄰舍怎樣缺少,怎樣需要我們所富有的,我們在上帝面前也怎樣缺少,怎樣需要他的恩典。因此我們的天父既藉著基督白 白的來幫助我們,我們也應該藉著我們的身體與身體所行的幫助我們的鄰舍,各人都彷彿要以自己當作基督待人,叫我們互相作基督,也叫基督在各人身上無有分 別;那就是叫我們都作真正的基督徒。

  【基督徒白白服事人】

  這樣,誰能參透,基督徒生活的豐富與榮耀呢?祂能作萬事,祂富有萬事,一無缺乏;祂是管轄罪惡死亡,地獄的主,但又同時服事眾人,謀眾人的益處。但可 惜,在我們今日,這一個生活,世界各處都不聞不知了;沒有人傳這種生活,也沒有人尋求這種生活。我們全然不知道我們自己的名字,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是基督 徒,或為什麼佩著基督徒的名。我們從基督得名,一定不是因為祂在我們以外,一定是因祂住在我們以內,那就是,因為我們相信祂,互相作基督,待鄰舍如同基督 待我們一樣。但在今日人教訓我們不求別的,只求善工,報價,與凡我們自己所有的;論到基督,我們把他當作一個工頭,比摩西更嚴厲多了。

  【信的榜樣——】

  〈童女馬利亞〉

  論到這樣的信,我們有一極好的例,就是那可稱頌的童女馬利亞。照路加二章二十二節所記,她雖然沒有被律法束縛,也不必行潔淨禮,但她仍遵著摩西的律 法,照一切婦人的樣式,行了潔淨的禮。但她是出於自由與甘心情願的愛,服在律法之下,要與別的婦人一樣,免得她得罪或輕看他們。她不是因這一件事稱義,她 已經是義的;她行這事,只是出於自由與情願的心。我們作事也應該如此,我們不是要因這些事稱義;因為我們既已因信稱義,就應該為別人的緣故用自由與喜樂的心行一切事。

  〈保羅〉

  聖保羅許他的門徒提摩太行割禮,也不是因為割禮是提摩太稱義所必需的,乃是他不願意得罪或輕看那些在信上軟弱,還不能領會那信的自由的猶太人。但當他 們輕看信的自由,一定看割禮是稱義所必需的時候,他就抵擋他們,不許提多行割禮(加二章三節)。因為他怎樣不願得罪或輕看凡信心軟弱的人,暫時聽從他們的 意思,也怎樣不願信的自由受固執己見以行為稱義之人的觸犯或輕看。他揀選一條適中的路,一面暫時擔待那軟弱的,一面卻拒絕那固執的,為要使他們改變,同歸 於信的自由。我們所作的也應該用此同樣的熱心去作,為要扶持那信心軟弱的,如同羅馬書十四章所說的;但我們又應該毅然決然拒絕那講行為的頑固派。這事以後我們再要詳論。

〈基督〉

  基督在馬太十七章二十四節為向祂門徒徵收丁稅的事,與聖彼得講論君王的兒子是不是免稅,彼得說免稅,但基督仍吩咐彼得到海邊去,說:「你且往海邊去釣 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它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這一件事也與我們的題目極其恰當,因為基督在這裡稱自己與那些屬祂 的人為王的兒子,為王的子女,並不缺少什麼;但祂仍然自願順服,納那稅銀。這一件事對於基督的義,或祂的得救,有何須要或幫助,祂其餘的事或是祂門徒其餘 的事,對於稱義,也就有什麼須要或幫助;因為他們都跟隨義,是自由的,行這些事只是要服事別人,給他們一個行善的榜樣。

  保羅在羅馬十三章與提多三章的訓言也是一樣性質。這些訓言就是基督徒應該順服凡在上掌權的,隨時行各樣善事,不是要藉此稱義,乃是要在聖靈所賜人的自由上藉這些事服事別人與那些掌權的,甘心情願並用愛心順服他們的意志。凡學校,修道院,與神父的行為都應是這種性質。各人應按照職業與地位工作,不是要藉 工作追求義,乃是藉工作可以管束身體,作別人的榜樣;那些人也必管束他們的身體,好叫他們也可以藉這樣的工作出以愛的自由將自己的意志服在人的意志之下。但應該大大留意,不要有一人疑心妄想他會因這樣的工作稱義,或有什麼功勞,或會得救;因為那只是信的工作,如同我一再說過的。

  【教會的訓誡】

  凡明白了這事的人,就在教皇,主教,修道院,教會,官府的無數教條與訓誡之中,能容易而無危險的找出他應走的路來,有些無知的牧師堅持這些好像是稱義 與得救所必需,稱之為「教會的訓誡」(其實全然不是訓誡)。因為一個基督徒,一個自由的人,必要說:「我禁食,禱告,遵行人所吩咐的這一條誡命,不是因為 這是我稱義與得救所必需的;乃是我可以對教皇,主教,對地方,對有的官府或鄰舍,表我應有的尊敬,給他們作榜樣,我願意行各樣的事,忍受各樣的事,正如基 督百倍為我所作所忍受的;祂並非自己少不了這些事,祂雖然不在律法之下,但為我們的緣故仍服在律法之下。」就是那些暴虐的官府用強暴,不講公理,吩咐作這 樣那樣,也無妨礙,只要所吩咐的不違背上帝。

  就所說的看來,人人能夠安全的判定一切行為與律法,並正確可靠的分辨出來,知道誰是瞎眼的無知的牧師,誰是善良的真實的牧師。因為凡不以管束身體或服 事他鄰舍為唯一目的而行事的,他所求的雖不是違背上帝,就不是善的,也不是基督徒所行的。因這緣故我很怕在我們今日沒有多少或全然沒有什麼學校,修道院, 教會的祭壇與職分實實在在是合乎基督教的:斷然不是,連在某聖徒日的特別禁食與禱告也不是的。我說,在這一切事上我怕只是尋求我們自己的利益,以為藉著這 些事我們的罪得以洗淨,在這些事上我們可找著救恩。這樣,基督徒的自由就毀滅無餘了。這是由於我們不明白基督徒的信與自由而來。

  【不明自由】

  這種對於自由的愚昧與壓制,許多瞎眼的牧師還煞費苦心去提倡:他們讚揚這類的善功,誇耀他們的赦罪票,衝動鼓勵人行這些事,但全不說到信。但我勸你,你若願意禱告,禁食,或在教會立什麼善事機關,就須留意,不可為得什麼今生或永遠的好處行這些事。因為你若這樣行,就是傷害你的信;惟有信可使你得著萬 事。你要甘心情願白白的施捨,叫別人可因所施捨的得益處,因你與你的仁慈樂意快樂度日。這樣,你就是真善,是真正的基督徒,因為你在管束身體上所用不著的 這些善功與你有什麼益處呢?你的信就夠你用的,藉著信上帝賜給了你一切。

  照著這一個標準他就要留意凡我們從上帝所得的好東西,就應當流出來分給別人,都可以公用,所以各人應當「披戴」他的鄰舍對他一舉一動,要彷彿對自己一樣。這些東西已經從基督身上流出來,流到我們身上:他也這樣「披戴」了我們代我們行了各事,彷彿祂就是我們一樣。同樣,這些東西也須從我們身上流給那些沒有的人,所以我應常將我的信與義放在上帝面前,可以遮蓋我鄰舍的罪,為他的罪禱告,我將他的罪歸在我自己身上,為他的罪盡力,服事,彷彿他的罪就是我自己的一般。這就是真愛,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真標準。凡有真實無偽之信的,也有這種真實無偽的愛。因此,使徒在林前十三章五節論愛說:「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2023年5月22日 星期一

論監督的持續性、呼召與按立

  *****************************************************

問:在教會中,牧師或監督職分是持續性的嗎?

  答:牧師或監督,受命傳講福音,施行聖禮,目的在於使罪人歸正,造就信徒,使反駁者知罪,因此在教會中必定是持續性的職分。

  [徒26:18] 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勢下歸向上帝。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太28: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譯者注:英文中此處有“阿們”)

*****************************************************

  *****************************************************

問:監督的資格是什麼呢?

  答:要勝任監督職分,他應顯出令眾人滿意的憑據來:

  (1)信仰純正;

  (2)有良好的公共演說的才能;

  (3)敬虔無偽,品行無可指責。

  [提前5:22] 給人行按手的禮,不可急促。不要在別人的罪上有分。要保守自己清潔。

  [提後2:2]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多2:7,8]  你自己凡事要顯出善行的榜樣,在教訓上要正直、端莊,言語純全,無可指責,叫那反對的人,既無處可說我們的不是,便自覺羞愧。

*****************************************************

  *****************************************************

問:任何個人,若自以為擁這些資質,都可以自行擔任監督的職分嗎?

  答:並非如此;那可以承擔監督職分的恰當人選,必須是蒙上帝呼召的人。

  [來5:4]  這大祭司的尊榮,沒有人自取,惟要蒙上帝所召,像亞倫一樣。

  [耶23:32] 耶和華說,那些以幻夢為預言,又述說這夢,以謊言和矜誇使我百姓走錯了路的,我必與他們反對。我沒有打發他們,也沒有吩咐他們。他們與這百姓毫無益處。這是耶和華說的。

  [提前 5:22] 給人行按手的禮,不可急促。不要在別人的罪上有分。要保守自己清潔。

  [羅10:15]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

*****************************************************

  *****************************************************

問:承擔這一服侍工作,要蒙上帝呼召,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這種呼召有兩方面含義:

  (1)上帝的呼召;

  (2)教會的呼召。

*****************************************************

  *****************************************************

問:何時才能說某人蒙受上帝呼召,要他作監督呢?

  答:當他

  (1)顯出這樣的憑據來,證明他擁有勝任這一職分所必需的資質;

  (2)感到自己有一種強烈願望,要承擔這一職分,借此在上帝愛子的福音中服侍上帝時。

  [提前 3:1] 人若想得監督的職分,就是羡慕善工。這話是可信的。

  [多1:7-9] 監督既是上帝的管家,必須無可指責,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貪無義之財;樂意接待遠人,好善、莊重、公平、聖潔、自持。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

*****************************************************

  *****************************************************

問:何時才能說某人蒙受教會呼召,要他作監督呢?

  答:由其所在教會眾監督和長老所組成的長老會,盼望並相信他確實已經得蒙上帝呼召;因而接受、認可、接納他承擔這一職分時。

  [提前 4:14] 你不可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

  [提後 2:2]  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

  *****************************************************

問:除了這種呼召之外,要設立某人為教會中的監督,是否還有其他必要的程式呢?

  答:誠然如此,他必須接受按立。

  [多1:5]  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將沒有辦完的事都辦整齊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設立長老。

  [提前 2:7]  我為此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教導他們相信,學習真道。我說的是真話,並不是謊言。

*****************************************************

  *****************************************************

問:“按立”這個詞指的是什麼意思呢?

  答:按立就是設立的意思;或者說使這人分別出來,承擔某一職分;或者說賦予他某種服侍的功用或權柄。

*****************************************************

  *****************************************************

問:監督或牧長是如何按立的呢?

  答:乃是藉著組成長老會的眾牧師按手禱告而按立的。

  [提前 5:22] 給人行按手的禮,不可急促。不要在別人的罪上有分。要保守自己清潔。

  [徒13:3] 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

  [提前 4:14] 你不可輕忽所得的恩賜,就是從前藉著預言,在眾長老按手的時候,賜給你的。

*****************************************************

  *****************************************************

問:就“按立”本身而言,它是必需的嗎?還是說只是維護教會次序和純潔的一種保證呢?

  答:有三個方面:

  (1)按立本身,並不能看成是將任何隱藏或奧秘的恩賜或能力傳遞給那被按立者。

  (2)它僅是一種外在的莊嚴的儀式,藉此那被按立者被視為得蒙上帝呼召,並得著他所賜的權柄,由此進入神聖的教牧事奉。

  (3)同時,也不應將這種儀式視為必不可缺,或認為若無此種按立儀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有合法的事奉和真正的教會。

*****************************************************

  *****************************************************

問:那些正在準備接受這種侍奉,相信他們已蒙受上帝呼召的人,該用什麼名字來稱呼呢?

  答:他們被稱為“牧師候選人”(candidate for ministry)。

*****************************************************

  *****************************************************

問:那些已經得到長老會允許,可以講道,並證明自己配得這一職分的人,該用什麼名字稱呼呢?

  答:他們被稱為“有傳道資格的牧師”(licentiate),因為他們已得到這樣的許可或權柄,可以發揮自己的恩賜。

*****************************************************

  *****************************************************

問:有時這些人還可以怎樣稱呼呢?

  答:“見習牧師”(probationer);因為他們在接受按立之前,乃要接受試驗,以決定是撤回還是確認他們的執照。

*****************************************************

  *****************************************************

問:當某人被按立為監督職分之後,他是否要被分別出來承擔某一特殊職事呢?

  答:有時,他被長老會按立為傳福音的或宣教士,在尚未建立教會的地方工作;但通常來講,他乃是被按立承擔某一特定的職事。

  [多1:5]  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將沒有辦完的事都辦整齊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設立長老。

  [彼前 5:1]  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

  [彼前5:2]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的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徒20:17,28] 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

*****************************************************

      很高興看到這文件是「開放性」的:『也不應將這種儀式視為必不可缺,或認為若無此種按立儀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有合法的事奉和真正的教會。』

      意思是說沒有被「按立」的人也可以事奉上帝,甚至「站講台」傳信息。當然,這是在特殊狀況,或特訂場合。所以,我寫部落格傳信息是「合法的」,並不與教會衝突。當然,我必須傳揚上帝的聖道,不可散佈異端邪說分裂教會。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路德改革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路德看出經院哲學的失敗,但是另一方面但他也不附從人文主義。路德偶而也應用經院哲學的思想方式,但大體上,他反對經院哲學家的教導。路德說,阿奎那帶來亞理斯多德的優點,也因這樣,阿奎那大大地破壞敬虔之道。阿奎那曾說,凡沒有研究亞理斯多德的人,都不能成為神學家。路德認為讓這批經院哲學家來指導福音和救恩的事情是不安全的。

      路德的改革可說是從他自己的生命經驗而產生。他有許多論悔改和救恩確據的著作。在改革上,他最關心救恩論。他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將如何找到那位恩慈的上帝?」

      這個問題,我們可從他的講章、真道問答,和他的著作裏看得出來。他對理性的神學不感興趣,他所處理的,都是信仰基本的問題。例如上帝的聖潔、上帝的愛、人之罪性、律法與福音、基督、信心和稱義等。他透過本身的經驗及自己悔改的經驗去處理這些問題。路德是偉大的宗教天才。他富有才智,能洞察自己,也能察覺那個時代的屬靈需要。他的信息,解答了眾人心中各種的問題。

      到這時期為止,宗教改革的原則己確立。不過,當這原則未成為動力之前,必須先給許多有心改革的人去體認和體驗。路德的教義的發展是漸進的。從教義的角度看,路德從主後一五一三年至一五一七年這段期間所產生的思想,還是屬於他早年的思想,也是他剛從中世紀轉變過來的思想。這時他對罪、福音、基督、律法、信心、稱義、彌撒的祭物、七種聖禮,和教會的權威等問題均已獲得了新觀念。不過,在其他方面,他依舊是屬於羅馬天主教的。

      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張貼九十五條以後,他對福音便有更深入的解釋。他對信心、行為、律法與福音、罪惡與恩典、稱義和贖罪等都有新的思想,甚至在主後一五一七年(宗教改革正式開始那年)以後,路德在許多方面還繼續發展其思想。然而,一直到一五二○年,他仍舊向聖彼得禱告。甚至到一五二八年,他還向聖亞拿及馬利亞禱告著。

      宗教改革並不是要創立一個新宗教,也不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基督教,乃是要保存以往歷史中最好的成果,並力求上進。

      路德推翻羅馬天主教的功德觀。他說,救恩絕不能依靠人的功德。救恩乃是從上面來的,所以他把整個救恩都建立在上帝的恩典上,就是上帝藉著基督的功勞赦免了人的罪。

      路德也主張行善事。他說:「在教會實施的一切事務上,沒有一件善事會與聖經相違的。」

  從教義方面講,路德算是保守的。他接納基督教的普世信經。他指出尼西亞信經和使徒信經都是有權威的文件。他評估亞他拿修信經說:「自使徒時期以來,沒有任何著作,能比得上亞他拿修信經那樣的重要和榮美。」

  奧古斯丁所主張人自然敗壞的教義,和自然敗壞對人意志之影響的看法,路德都樂意接受。路德的救恩論也是從奧古斯丁講起。不過,他認為奧古斯丁沒有好好區別稱義和成聖。

      路德神學是建立在一種神人的聯合之原則上;上帝在基督裏,籍著基督賜給我們救恩。路德在道成肉身上看到上帝與基督兩性的位格聯合。他的人性參與他神性的屬性中。路德覺得他與亞歷山太希利羅的基督論相符合,而卻與涅斯多留的基督論相違。

      路德認為教會是有形與無形的,她是一個教會而包含有兩種有機關係的聯合。它好像一個圓圈在另一個圓圈之內一般,而不是兩個相伴的圓圈

    路德強調唯有籍著信心,加上上帝的恩典,才能獲得平安。他提出兩點:

  (1)人為獲得救恩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功,人不能做什麼,僅能因著信接受這恩典而已。

  (2)這恩典是一種白白的恩賜,要賜給凡尋找上帝的罪人。信心之路才是確實可靠之路。他說「你信多少,就有多少。」這原則推翻了那靠著善行得功勞的觀念,並叫人看見依靠哲學的推理都是無用的。路德的原則對整個人類文明起重大的意義。它對科學,文學,及一切學問都有一種解放的力量。這一切的學術都不再受羅馬天主教階者所束縛。「唯有信心」這原則也對近代文化之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路德對德國文學,不僅提供了白話文,也提出不計其數的辭藻和慣用語。他對德國哲學也起了相當深遠的影響。德國的理想主義離不開路德的改革。他主張個人生活的重要性重於宗教的生活。他確立個人獨特的價值。針對這一點他講得比文藝復興更加積極。

托缽士運動

 

      當天主教會的權勢達到絕頂的時候,便有托缽士(即貧窮的修道士)的反對運動。

      當時有幾個教士團體注意到這個事實,即耶穌在地上的樸素生活與那位有權勢的又過豪華生活的教皇大不相同。後來便有新修道士團體的產生。他們要表明信徒能效法主的貧窮。

      法蘭西斯亞西亞(Francis of Assisi, 主後1182-1226年)是一個意大利富家子,但他卻捨棄所有的財產,專心並謙卑地跟隨耶穌。他是當時伯爾拿型的神秘主義者。

      過去伯爾拿曾在貴族當中提倡新的敬虔運動,但是現在是透過法蘭西斯把這種新敬虔行為在繁華的都市里推行。他們以乞食(托缽)的行為生活,不再孤獨隱退,反而在廣大群眾的大都市生活。這些住在都市的托缽士也進入各大學任教,影響當時許多知識份子。

新敬虔運動的人物

 

      拉哲利斯(Ratherius)和笏哥(Hugo)是新敬虔運動的主要人物。

  拉哲利斯(死於主後974年),是一位注重理性思想家。他提倡一種引人到敬虔的神秘主義。他以主觀的方法解釋教義與信心的關係。他教導信徒怎樣默想。作個人默想也影響了許多修道院。那時,各地也掀起了組織十字軍的熱潮。新敬虔運動影響了十字軍。

  新敬虔運動使許多信徒有了新的態度。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們要效法基督受苦的精神。他們重新發現了這位為人的耶穌。立志要跟隨耶穌,更像耶穌。為要達到此目的,他們實行禁欲與獨身等。當時,神秘主義(特別注重擁抱基督)成為一股很大的影響力。教會原本是宣揚一位超越的、聖禮的、歷史的耶穌。由於敬虔主義,信徒便能體會到一位謙遜的、聖潔的、犧牲的主,這使更多信徒盡心盡力地服事基督。

  笏哥(死於主後1141年)是巴黎聖威克多修道院的教師。他認為人的靈魂若要獲得屬靈的知識,必須有三個步驟:

  第一,必須發揮感官的知覺力。認為人雖墮落了,但這種知覺力卻未受到破壞。

  第二,追求生活背後之屬靈意義。

  第三,認為唯有藉著上帝的靈,才能獲得事物本質之真象。

  笏哥的目的是要信徒親自體驗救恩,與基督聯合。

新敬虔與約翰司格圖

       神秘主義原本是早期基督教神學的一個派別。東方教會的神學十分注重神秘主義。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約翰司格圖(John Scotus)。

      司格圖是一位博學的神學家。他深受奧古斯丁及貴格利等神學的影響。他也深受斐羅及新柏拉圖主義等哲學的薰陶。他的著作(寫於主後849年)是一部綜合新柏拉圖主義與中世紀神秘主義的作品。

      他認為上帝曾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從這理想的世界中。個人成為這個理想世界的中心,並具有世上所有生物的各種特性。罪把這人分為陰陽兩性,並生出一大群人。在基督裏,人人都能恢復為原本的人,並能歸入原始的觀念世界,最後被吸入上帝裏面。

  他認為預知與預定相同。他否認罪之實質。關於聖餐,他強調餅與酒的象徵意義,不支持實體論。他不算是一位神秘主義者,但是他的思想為未來神秘提供了基礎。

新敬虔運動的起因

 

      在中世紀初期,多數人都認為基督教不是一種屬於個人的宗教,而是一個機構。不過到了第十一,十二世紀時,有些信徒急迫尋求個人的宗教。想要建立一種內在的,個人的敬虔。他們想要體驗自己所信的。

      因此,這時便產生一種宗教上的個人主義,慎重的去認識罪與恩典,上帝和救恩的事件。這種新敬虔運動有三個特點:追求真實,講究個人體驗,和歸正。新敬虔的覺醒是從羅連與克呂尼等兩個修道院產生的。

      當時許多平信徒也參加這種新敬虔運動。新敬虔的目的,就是要使修道院保持嚴格的紀律,並要教會管治國家,又要在生活中體驗來生的生活。也認為只有藉著教會的統治,才可以戰勝世界。神秘主義也是從新敬虔運動發展而來的。神秘主義加上修道主義,便產生新敬虔運動。

聖靈的工作

  【聖經的記載(漸進的啟示)】

      舊約中聖靈的工作:

      a. 創造(創1:2,2:7;伯33:4;詩33:6,104:29-30;賽34:16)。

      b. 將上帝的話向代言人啟示(民24:2;撒下23:2;代下12:18,15:1等)。

      c. 使人信心堅固,結果子(尼9:20;詩143:10;賽48:16等)。

      d. 使人生發信心,悔改,道德敬虔生活(詩51:10-12;賽11:2,44:3;結11:19等)。

      e. 裝備人事奉上帝,作有效的領袖 (創41:38;民11:16-29;申34:9;士3:10,6:34,11:29等)。

      f. 給人技巧,作創意之工(出31:1-11,36:1;哈2:5;亞4:6)

      新約中聖靈的工作:

      a. 於五旬節降臨成為清晰的記號,為另一位與聖父、聖子同等的位格,於新約時代有明顯和活躍的工作(徒2:1-13,16起;參珥2:28-32)。

      b. 參與聖子的職事:出生(路1:35),下降於受洗的基督身上(可1:10),支持他受試探(可1:12),發揮能力(路4:18-21),使他復活(羅1:4)。

      c. 參與基督徒的生命:

      i. 啟示與教導有關基督的真理(約14:26,15:26,16:13;弗3:2-6;提前4:1)。

      ii. 使人歸上帝(約16:8-11)。

      iii. 使人與基督聯合,在基督徒生命中離罪更新成聖(約3:5,8;羅6:3-11;7:4-6,8:9-11;林前6:17-19;弗2:1-10;加3:14等)。

      iv. 使基督徒彼此聯合、合一(弗4:2-4)。

      v.  給基督徒確據,他們是屬上帝的(羅8:12-17;林後1:22;加4:6),並將來得基業的盼望(羅5:5,8:23;林後5:5;弗1:14;2:18;4:30等),復活的應許(羅8:11)。

      vi. 賜恩賜建立教會基督的身體(羅12:3-13;林前12;弗4:7-16;彼前4:10-11)。

      vii. 為信徒代求(羅8:26-27),作信徒的另一位保惠師(約14:16)。

      viii.催促與帶領宣教工作(徒8:29,13:2,16:6-10)。

      ix. 使信徒有能力作更大的事(約14:12;參徒2:41,47)。

  【神學的探討】

      有關聖靈的工作在教會歷史中的探討:

      a. 聖靈與聖經

      i.  十六世紀興起之重洗派 (Anabaptists)為基督教派中較偏激之人士,高舉意志的順服,在各方面過重生成聖的生活,受苦不計;亦以這角度去解經。這派強調聖靈在信徒身上的引導,順服與犧牲。

      ii. 改革宗方面:

      (1) 路德強調聖靈與聖經不可分開,「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聖經已經有清晰與足夠的救恩、服事上帝的知識,毋須有新的啟示。聖靈的角色就是默示聖經,証明它與詮釋它,並光照被罪蒙蔽的人,使他們明白領受上帝的話,認識基督。沒有聖靈的工作,聖經只不過是字句(letter)而已。顯然,路德著重的是聖經中處處有關基督的啟示,而聖靈就是使人認識基督。

      (2) 另一位改革宗加爾文,除了上文 (1.2.5)提及關於聖經為靈感之作,他認為聖靈給人印記,對上帝的話不作任何的懷疑。聖靈在宣講與聖餐中,叫這些聚會生發效果,使活著的基督與信他的人屬靈上的相交。    

      b. 聖靈與救恩

      i.改革宗、清教徒等對人性的看法秉承奧古斯丁的神學,認為人敗壞到極點,須有先在恩典(prevenient grace)以致能回應上帝的大愛與呼召,而這恩典是藉聖靈的工作而賜與人的。聖靈的主權在此神學思想上反映出來,他感動基督徒決志與順服,討上帝的喜悅。

      ii. 約翰衛斯理在基督徒的成聖課題上,有獨特的見解,聖靈除了使人重生,也有第二個恩典的作為,就是除去人一切的邪情私慾,使人對上帝對人有完全的愛。這是第二個祝福。基督徒在靈性上往高處行要有聖靈的工作為印記(弗3:14-19;羅8:15-16;約14:18-23)。

        c. 聖靈與教會

     近代的五旬節運動 (Pentecostal movements)強調使徒時代的異能其實在後世仍然活躍,如說方言,行神蹟醫病等,教會應如初期教會在五旬節聖靈降臨般經歷大能與興旺。「聖靈的洗禮」就是藉著恩賜的運用去領受額外的能力。

教會的懲戒(1)-聖經的保證

      傳揚上帝的道、執行聖禮、與實行教會懲戒,可說是真教會的三個標記。但是環視目前教會的情形,實在可悲,都未能合乎這個標準。有些教會並不能算為真教會,另外有更多的教會是否符合真教會的資格,也是大成問題。

      許多教會所以拒絕執行懲戒,因為他們怕教會中的人數因此而減少,教會的榮耀受到減損;但事實上未能執行懲戒的教會,他們在內在外都不受尊敬。說來奇怪,今日世界之所以看不起教會,乃因教會是如此的世俗化,且大部份的教友也不以成為會友為榮,因為作教友與不作教友,和世界沒有多大分別。另一方面,忠實地執行懲戒,乃是增加教會的榮耀。

      換言之,適當地實行懲戒,對教會是絕對有益的。

      教會往往由於假冒的敬虔,而忽略了懲戒的事,例如有人說,上帝會看顧他的教會,而且上帝也不用人的幫助就能好好看顧教會;還有人說,教會懲戒犯罪的教友,對他們沒有幫功,只會導致他們的毀滅,因為懲戒會將他們趕出教會。但是上帝的話卻清楚要求教會實行懲戒,而輕忽懲戒的人常自以為比上帝更智慧。

      以下有一些經文清楚說明教會的懲戒。耶穌教導說,如果有一個教友犯罪,得罪了另一個人,那被得罪的人用盡方法規勸那犯罪的人,可是他都不聽,那被得罪的人就要報告教會,若教會出面,那犯罪的人還是不聽,就要拿他當稅吏和外邦人看待(太十八15~17)。意思是,那不悔改的肢體,不再被認為是基督的肢體。使徒保羅吩咐哥林多教會,把那犯亂倫罪的人從他們中間「趕出去」(林前五13)。保羅又勸勉提多說:「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多三10)

      馬太福音十三章稗子與麥子的比喻說,一個人到田裏去撒種,他的仇敵也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田主的僕人說:「主阿,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嗎,從那裏來的稗子呢?……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主人說:「不必,讓這兩樣一齊長,……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著燒;惟有麥子要收到倉裏。」耶穌這樣教導,天國的子女與世界的子女,到世界的末了要分開(太十三24~30,36~43)。若有人從此比喻推論出,教會懲戒是末日審判的事,若現在就實行懲戒,是與基督教訓相反的。我們當怎樣回答這個辯論呢?

      一方面我們必須說,上帝的話是不相衝突的,因此聖經在此的比喻,與聖經他處的教訓不會互相矛盾;另一方面,如果從「田地就是世界」(38節)這句話就下結論說,這個比喻和教會的懲戒無關,只教導說義人和惡人在世界中並存,這樣的說法未免過份的簡化了。這田地當然是指世界,而好種撒在這田地裏,就有了教會:但是撒但也把稗子撒在田地中,因此把惡人引進了教會,就是這比喻正確的陳述,事實上許多著名的聖經注釋家,也都同意這比喻即提出了地上有形教會不完全的圖畫。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論執事

 

  **********************************

問:教會中第三種聖職人員是什麼呢?

  答:是執事。

**********************************

  **********************************

問:執事是否有一定的教導或治理教會的責任呢?

  答:沒有。《聖經》中並無任何一處談到執事有教導或治理教會的責任。

**********************************

  **********************************

執事的職分同治理性長老的職分又是如何區分的呢?

  答:治理性長老作為會眾的代表,作為聖職人員,出席教會內各種審議會;而擔任執事的聖職人員卻是在某一特定地方教會中擔任聖職,他由該教會選舉,不能出任各種教會審議會成員。

**********************************

  **********************************

問:《聖經》中明示的執事的職分是什麼?

  答:執事的職分是要管理教會中與財產有關的事務,特別是照顧那些貧窮者的需求,調查他們的處境,供應他們的需用。

  [徒6:1-3]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

  [提前3:8] 作執事的也是如此,必須端莊,不一口兩舌,不好喝酒,不貪不義之財。

**********************************

  **********************************

問:但那被按立為執事的腓利不是隨後教導人,並給人施洗嗎?

  答:從《聖經》記載來看,這並不是在他作執事時施行的,而是在他成為“傳福音的”之後。此時,他才得到並行使教導與施洗的權柄。

  [徒21:8] 第二天,我們離開那裏,來到該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和他同住。他是那七個執事裏的一個。

**********************************

  **********************************

問:在基督教會中設立執事這類職分,是不是有必要呢?

  答:基督教會應該供應會眾中那些確實無力謀取生活必需品的人。要找出這類人,進行探訪,並要管理那些為供應這些人需要而籌集的各種基金,設立執事這樣的聖職人員是非常必要的。

**********************************

  **********************************

問:將教會在物質上的救濟與屬靈的教導和安慰分開施行,是不是明智的呢?

  答:這是非常明智的,可以預防假冒偽善和低估屬靈相交的情形出現。

**********************************

  **********************************

問:作為一名執事,必要的資格是什麼呢?

  答:執事應當具有敬虔、正直、勤勉、受人尊重的品行。

  [提前 3:8-12] 作執事的也是如此,必須端莊,不一口兩舌,不好喝酒,不貪不義之財。要存清潔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奧秘。這等人也要先受試驗。若沒有可責之處,然後叫他們作執事。女執事(譯者注:原文作他們的妻子或作女人)也是如此,必須端莊,不說讒言,有節制,凡事忠心。執事只要作一個婦人的丈夫,好好管理兒女和自己的家。

**********************************

  **********************************

問:在向窮人分發款項的過程中,執事是否應向那些教導性長老和治理性長老負責,並服從他們的教訓呢?

  答:誠然應該如此。因為我們看到,即便在這些執事設立之後,眾使徒和長老仍然受託管理這些為窮人募集的款項。

  [徒11:30]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托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裏。

**********************************

  **********************************

問:執事是如何選舉出來的呢?

  答:他們是由所屬教會中凡有選舉權的會眾選舉產生,並藉著禱告和牧師與長老的按手而分別出來。(參見使徒行傳第6章)。

**********************************

      執事也是教會中重要之職份,尤其是事務性的工作需要他們的服務,使教會無所缺乏,也使弟兄姐妹獲得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