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三一上帝兩種詮釋傳統

 

 

    初代基督教面對重視哲學思辨的希臘文化背景,運用哲學概念詮釋基督教信仰,逐漸開始使用「三特質(hypostasis)一本體(ousia)」來描述三一上帝。由於需要形容具有主體性的上帝以及具有主體性的人,但又不便把對人的了解直接套用在對上帝的了解因此,需要一個可以同時用來形容主體性的創造者上帝與被造者人的概念,希臘文hypostasis原本指「實質」,後來轉成「特質」的含意,被用來描述「具有主體性的源頭者」,亦即描述聖父、聖子、聖靈如何具有主體性。

 

    後來,西方教會採用拉丁文persona(英文person)來翻譯hypostasis,這個詞源自希臘文prosopon,原意是「面具」或「角色」,轉意為「特性」,初代教會神學家特土良取其具有客觀主體特質之意,用來表達三一上帝的「三」,而採用「實體」(substance)來說明三一上帝的「一」,因而提出普遍被接受的三一公式:「三位格於一實體裡(Three persons in one substance)」。這意味著,三樣具有主體性的源頭分享同一樣本質,同時主張「三」的豐富與「一」的一致。

 

    在「三」與「一」之間的論述與基本神學思考方式有關,而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開始產生不同的論述特色。儘管二者同樣主張「三一」,一方面,受希臘文化影響的東方教會神學傳統在論述上傾向「由三到一」,由於出發點是「三」,在三一論述當中偏向三;另一方面,受拉丁文化影響的西方教會神學傳統則在論述上則傾向「由一到三」,由於出發點是一,在三一論述當中偏向一。

 

    東方神學傳統以加帕多家三教父神學為主,討論三一上帝時,由三出發而及於一,比較重視三位格過於一實體,甚至把實體的存在界定在位格關係當中,亦即強調實體乃存在於位格關係當中,在論述上優先論及位格關係而後導引出其中的一實體。因此,加帕多家教父喜愛使用社會三一比喻,「三一」被比擬成「彼得、雅各、約翰(三),就本性而言都是人(一)」。

 

    西方教會神學傳統以奧古斯丁神學為主,在討論三一上帝時,強調合一的「本質」(essence),由一出發而論及三,事實上比較重視一本質過於三位格,這導致「三位格」之間的關係有如附屬在「一本質」之下。從奧古斯丁經常使用的心理三一比喻就可看出對「一」的偏重,「三一」被他比擬成「一個心理主體,三種心理官能」, 三位格之間的關係有如三種心理官能附屬在一個心理主體亦即一本質之下,論及三位格必須是在同一本質的前提之下,也就是說在同一心靈主體的前提之下論及心靈的三種功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