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聖經神學的基督論

 聖經神學的基督論,是從整本聖經的救贖歷史Redemptive History)來理解耶穌基督的身分、工作與意義。它強調基督如何在聖經的敘事中被啟示,並如何貫穿舊約與新約,成為上帝救贖計畫的核心。

與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不同,聖經神學關注聖經的敘事發展,並強調基督如何在歷史中逐步顯明自己。這種方法不僅幫助我們理解基督論,也幫助我們看到耶穌如何成為上帝國度計畫的中心。


1. 聖經神學的核心問題

  1. 舊約如何預表基督?
  2. 基督如何成就上帝的救贖計畫?
  3. 新約如何詮釋舊約中的彌賽亞應許?
  4. 基督如何在整個聖經的神學主題中成為核心?

聖經神學的基督論不只是從一個靜態的「神學概念」來討論基督的神人二性,而是從歷史、約的發展、彌賽亞的應許等角度,來看基督如何在整本聖經中被啟示。


2. 基督在救贖歷史中的啟示

1)舊約中的基督預表

🔹 創世記:應許的後裔

  • 創世記 3:15:「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
    • 這是聖經中第一個彌賽亞預言protoevangelium),預示基督將戰勝撒但,帶來救贖。
  • 創世記 22:13-14(亞伯拉罕獻以撒)
    • 以撒作為獻祭的羔羊,預表耶穌是上帝所預備的真實贖罪羔羊(約翰福音 1:29)。

🔹 出埃及記:逾越節羔羊

  • 出埃及記 12:13:「我要看見血,就越過你們去。」
    • 逾越節羔羊的血拯救以色列人,預表基督的血救贖我們(哥林多前書 5:7)。

🔹 摩西與彌賽亞預言

  • 申命記 18:15:「耶和華你的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一樣,你們要聽從他。」
    • 新約確認耶穌就是這位更大的摩西(使徒行傳 3:22)。

🔹 大衛與彌賽亞之約

  • 撒母耳記下 7:12-13:「我要建立他的國位,直到永遠。」
    • 這應許的後裔不是所羅門,而是彌賽亞耶穌,祂的國度永不止息(路加福音 1:32-33)。

🔹 以賽亞的僕人之歌

  • 以賽亞書 53:5:「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
    • 這清楚預言基督的受苦與贖罪工作。

🔸 總結:舊約中有大量的彌賽亞預表,無論是人物(亞當、亞伯拉罕、摩西、大衛)或制度(逾越節、聖殿、祭司職分),都指向耶穌基督的最終成就。


2)新約中的基督成就

🔹 耶穌是第二亞當

  • 羅馬書 5:19:「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
  • 耶穌來逆轉亞當的墮落,帶來新的創造(哥林多前書 15:45)。

🔹 耶穌是新以色列

  • 以色列曾經在曠野四十年試煉,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天(馬太福音 4:1-11)。
  • 以色列失敗,耶穌完全順服,成為上帝真正的兒子(馬太福音 3:17)。

🔹 耶穌是彌賽亞君王

  • 馬太福音 1:1:「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
    • 新約開始時,直接連結耶穌與大衛之約,顯示祂是應許的王。
  • 啟示錄 19:16:「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 祂的統治超越地上的政權,是最終的彌賽亞王。

🔹 耶穌是大祭司

  • 希伯來書 4:14:「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
    • 祂不僅是祭司,祂自己就是祭物(希伯來書 9:12)。

🔹 耶穌是上帝的羔羊

  • 約翰福音 1:29:「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
    • 祂成就舊約所有獻祭的預表,使人與上帝和好(希伯來書 10:10)。

3. 聖經神學基督論的核心信息

角色

舊約的預表

新約的成就

亞當

人類的代表,墮落導致死亡

基督是第二亞當,帶來新生命

亞伯拉罕

盟約的父,信心的榜樣

基督是應許的後裔,萬國的祝福

摩西

上帝的代言人,帶領以色列

基督是更大的摩西,帶來真正的救贖

大衛

以色列的王,上帝的受膏者

基督是大衛的子孫,永恆的王

祭司

在上帝與人之間代求

基督是終極大祭司,成就永遠的贖罪

聖殿

上帝的同在之地

基督是新的聖殿,上帝與人真正同在


4. 結論:基督是整本聖經的中心

聖經神學的基督論幫助我們看見基督不是新約才出現的,而是從創世以來就預備好的救贖主。祂是創造的主、應許的後裔、上帝的羔羊、君王、祭司、彌賽亞,並且祂的死與復活成為救贖歷史的最高峰

這樣的基督論不僅加深我們對聖經的理解,也幫助我們看到上帝的救贖計畫如何在基督裡完全成就。

 

高低結合的基督論

 定義與核心概念

高低結合的基督論是一種綜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方法,強調基督的完全神性與完全人性,並試圖平衡這兩種角度,使基督論更加完整。這種方法論不偏向單純的「超然神性」或「歷史耶穌」,而是強調耶穌基督既是上帝,又是真正的人,並且這兩者不可分割。

焦點:

  1. 基督的永恆神性(上帝的兒子)祂是永恆的道,從太初就存在(約翰福音 1:1)。
  2. 基督的完全人性(歷史中的耶穌)祂作為真正的人,經歷飢餓、痛苦、試探(希伯來書 4:15)。
  3. 基督的降卑與高升(Kenosis and Exaltation祂自願降卑,成為人的樣式,並順服至死,然後被高舉(腓立比書 2:6-11)。
  4. 救贖歷史的統一性(Redemptive-Historical Unity舊約的彌賽亞預言與新約的基督成就彼此呼應。

1. 聖經中的支持

1)綜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經文

🔹 約翰福音 1:1, 14(神性與道成肉身)

  •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神性
  •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人性
  • 這段經文同時強調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並顯示耶穌如何從上帝降臨到世界。

🔹 腓立比書 2:6-11(基督的降卑與升高)

  • 「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自上而下
  • 「所以上帝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自下而上
  • 這段「基督頌」表達基督從神性降卑到人間,然後因祂的順服被高舉,顯示出基督論的雙向性。

🔹 希伯來書 2:14, 17(基督完全成為人)

  • 「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人性
  • 「所以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救贖的必要性
  • 這表明基督必須成為真正的人,才能為人類完成救贖。

2)耶穌如何從歷史人物到榮耀的主

  • 耶穌在地上的事工(「自下而上」)祂的死與復活(核心事件)祂升天並坐在上帝的右邊(「自上而下」的成全)。
  • 門徒對耶穌的認識也是逐漸發展的:
    1. 開始時,祂被看作一位教師、先知(馬太福音 16:13-14)。
    2. 彼得認出祂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 16:16)。
    3. 復活後,門徒完全明白祂的神性(約翰福音 20:28)。

2. 教會歷史與神學發展

1)基督論爭議與大公會議的解決

在教會歷史中,不少基督論爭議都是圍繞如何理解基督的神性與人性,而「高低結合的基督論」則在早期教會中逐漸被確立。

異端

主要錯誤

回應與解決方案

亞流主義(Arianism

否認基督的完全神性,認為祂是受造物

尼西亞信經(AD 325:「基督與父上帝同質(homoousios)」

涅斯多留主義(Nestorianism

將基督的神性與人性完全分開,彷彿是兩個不同位格

以弗所會議(AD 431:「基督是同一位格(one Person),擁有二性(two natures)」

伊底奧派主義(Eutychianism

強調基督只有一種混合的神人性,而非完全的二性

加克頓信經(AD 451:「基督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二性不混合、不改變、不分割、不分離」

這些大公會議的結論確立了基督論的核心:「耶穌是完全的上帝,完全的人,並且這兩者不可分割。

2)宗教改革與近代神學

  • 宗教改革(16世紀):路德與加爾文堅持基督的「二性一位」,並強調祂的救贖工作。
  • 20世紀神學
    • 卡爾·巴特(Karl Barth 強調基督是上帝對人類的啟示,使我們能夠真正認識上帝。
    • N. T. Wright 強調基督如何在歷史與神學中被認識,從猶太彌賽亞到宇宙的主。

3. 高低結合基督論的應用

1)對敬拜與靈修的影響

  • 我們敬拜耶穌不只是因為祂是上帝(「自上而下」),也是因為祂成為人,經歷我們的苦難與挑戰(「自下而上」)。
  • 禱告時,我們既可以呼求全能的上帝,也能與體恤人類軟弱的基督親近(希伯來書 4:15-16)。

2)對門徒訓練的影響

  • 基督不只是救主,也是我們的榜樣(腓立比書 2:5)。
  • 祂降卑,順服至死,提醒我們基督徒要學習謙卑與順服

3)對福音宣講的影響

  • 向知識分子或懷疑論者傳福音時,可從**歷史耶穌(自下而上)**的角度切入,再進一步引導至基督的神性。
  • 對於信仰基礎較弱的人,可先強調基督的愛與同理心,再引導至祂的主權與能力。

4. 結論

「高低結合的基督論」提供了一個平衡且全面的基督觀,使我們能夠同時認識祂的神性與人性,並在信仰與實踐中應用。這樣的基督論不僅符合聖經,也與教會歷史中的信仰傳統一致,為基督徒提供一個穩固的信仰基礎。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1. 什麼是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是一種研究耶穌基督的方法論,從祂的人性與歷史背景出發,逐步探索祂如何被認識為上帝的兒子,並在神學上確立祂的神性。這與「自上而下的基督論」相對,後者強調基督的神性先存(pre-existence,並視祂為從天而降的上帝的兒子。

焦點:

  • 耶穌作為一位歷史人物,在猶太文化與社會脈絡中的言行與身份。
  • 祂如何在門徒和信徒的經歷中,逐漸被認識為彌賽亞和上帝的兒子。
  • 祂的受苦、死亡與復活如何改變門徒對祂的理解,進而形成教會的基督論信仰。

這種方法特別在**符類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中最為明顯,因為這些經卷通常從耶穌的人性開始描述,逐步帶領讀者認識祂的神性。


2. 聖經中的支持

1)符類福音書中的基督形象

  • 馬可福音 1:9-11
    • 「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裡受了約翰的洗。」
    • 耶穌在受洗時經歷聖靈降臨,並聽見上帝的宣告:「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 這顯示耶穌在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關鍵時刻,並不是直接以神性的方式降臨,而是在歷史中被上帝印證。
  • 馬可福音 8:27-30(彼得的認信)
    • 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
    • 這表明門徒透過耶穌的行為與教導,逐步認識祂的身分,而非一開始就理解祂的神性。
  • 馬太福音 26:39(客西馬尼禱告)
    •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 這強烈表現出耶穌的人性,祂也面對掙扎,但選擇順服上帝的旨意。

2)使徒行傳與歷史發展

  • 使徒行傳 2:36:「所以,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
    • 彼得的講道顯示耶穌的彌賽亞身分是透過祂的受難與復活才被確立的,而不是一開始就被公認。

3)希伯來書 5:8-9

  • 「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
  • 這段經文表明,基督的角色是透過苦難逐步顯明的,而非從起初就被完全理解。

3. 神學與歷史背景

1)早期基督論的發展

  • 初代門徒主要從猶太彌賽亞的期待來理解耶穌,並逐步接受祂的神性。
  • 在早期教會(使徒行傳時代),人們普遍認識耶穌是受苦的彌賽亞,並因祂的復活確認祂的神性。

220世紀歷史耶穌研究

  •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研究歷史耶穌,認為耶穌主要是「末世先知」,後來教會逐步賦予祂神性。
  • 魯道夫·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 主張透過「去神話化」來理解耶穌,將祂看作一位宗教改革者,而非超自然的上帝的兒子。

3)當代應用

  • 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強調耶穌的「人性」,特別關注祂如何與貧窮和受壓迫者站在一起。
  • 新約學者 N. T. Wright 則強調耶穌在猶太背景下的角色,認為祂的神性是透過以色列的救贖歷史來解釋的。

4. 對比:「自下而上」 vs. 「自上而下」

比較項目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自上而下的基督論

起點

耶穌的歷史背景與人性

基督的神性與超越性

焦點

耶穌在歷史中的身分發展

耶穌的永恆神性與救贖計畫

經文依據

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使徒行傳

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希伯來書

神學影響

20世紀歷史耶穌研究、解放神學

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傳統

優勢

強調基督的地上事工與人性,容易讓現代人理解

強調基督的神性與救贖計畫,確保信仰的穩固

潛在問題

可能削弱基督的神性,甚至將祂視為「偉人」而非「上帝」

可能忽略耶穌的歷史處境,使祂顯得超然不近人


5. 自下而上基督論的應用

1)對於福音傳播

  •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對象是對基督教信仰不熟悉,或是對神蹟持懷疑態度的人。
  • 可透過研究耶穌的歷史背景,引導人思考祂的影響力,進而認識祂的神性。

2)對於門徒訓練

  • 強調耶穌作為「榜樣」的重要性,使基督徒學習祂的謙卑、順服與愛人。

3)對於社會關懷

  • 強調耶穌如何關心窮人、病人和受壓迫者,這能激勵基督徒實踐社會正義。

6. 結論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提供了一種從歷史與人性的角度來理解耶穌的方法。這不僅幫助我們更貼近耶穌在地上的經歷,也讓我們更能體會祂的愛與犧牲。

不過,若只停留在耶穌的人性,而不進一步接受祂的神性,那麼我們的信仰將不完整。因此,最健康的基督論應該結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法,使我們既能敬畏基督的神性,也能效法祂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