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與核心概念
「自上而下的基督論」是一種研究耶穌基督的方法論,它從基督的神性出發,強調祂作為永恆的上帝道成肉身來到世界,以完成救贖計畫。這種方法將基督視為「上帝降臨於人間」,而不是「人逐漸成為上帝的受膏者」。
這種基督論的焦點包括:
- 基督的永恆神性(Pre-existence of Christ) – 祂在創世之前已經存在,並與父上帝同在(約翰福音 1:1-3)。
- 道成肉身(Incarnation) – 耶穌基督是上帝親自來到人間,成為真正的人(約翰福音 1:14;腓立比書 2:6-7)。
- 基督的超越性(Transcendence) – 祂的身分不只是地上的君王或先知,而是宇宙的主宰(歌羅西書 1:15-20)。
- 基督的救贖工作(Redemptive Work) – 祂來到世界的目的,是為了藉著祂的死與復活完成救恩(約翰福音 3:16;希伯來書 9:11-14)。
聖經中的支持
自上而下的基督論主要來自於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和希伯來書,因為這些經文特別強調基督的神性和祂的超越性。
- 約翰福音 1:1, 14
-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
-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 這段經文直接表明耶穌是「道」,祂原本就是上帝,後來降世為人。
- 腓立比書 2:6-11(基督頌)
- 「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 這段經文顯示耶穌先前擁有上帝的榮耀,但選擇成為人,順服至死,然後被高舉到榮耀之中。
- 希伯來書 1:3
- 「祂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
- 這節經文強調基督不只是受造物,而是上帝本身的彰顯。
- 歌羅西書 1:15-20
- 「祂是那不能看見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
- 「萬有都是靠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
- 這表明基督是宇宙的創造主,不只是彌賽亞而已。
歷史與神學發展
1. 初代教會與基督論爭議
在教會歷史中,「自上而下的基督論」發展出來,部分是為了回應異端與神學爭議。
- 亞流主義(Arianism, 4世紀) – 認為耶穌基督是受造的,地位低於父上帝。
- 尼西亞信經(AD 325) – 明確肯定基督的完全神性,表達「基督與父上帝同質(homoousios)」。
- 加克頓信經(AD 451) – 確立基督的「完全神性與完全人性」,駁斥涅斯多留主義與亞流主義。
2. 中世紀與經院哲學
- 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354-430) 強調基督是「上帝成為人」,以愛與恩典拯救人類。
- 多馬·阿奎那(Thomas Aquinas, 1225-1274) 發展系統神學,將基督的神性與人性結合在經院哲學中。
3. 宗教改革與新教神學
-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 強調基督的神性,並透過「恩典」來拯救人類,而非人自身的努力。
-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 提出基督是「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只有上帝自己才能帶來真正的救贖。
對比:「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
比較項目 |
自上而下的基督論 |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
起點 |
基督的神性與超越性 |
耶穌的歷史背景與人性 |
焦點 |
耶穌是永恆的上帝,從天上降世 |
耶穌在歷史中如何展現彌賽亞身分 |
經文依據 |
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希伯來書 |
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 |
神學影響 |
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傳統 |
20世紀「歷史耶穌研究」 |
優勢 |
強調基督的超越性與救贖計畫 |
強調基督的地上事工與人性 |
潛在問題 |
可能忽略基督的歷史處境 |
可能削弱基督的神性 |
應用與影響
1. 對敬拜與靈修的影響
- 「自上而下」的基督論讓我們專注於基督的榮耀與超越性,使我們在敬拜時充滿敬畏與感恩。
- 聖詩如《聖哉聖哉聖哉》(Holy, Holy, Holy)與《榮耀歸於真神》(To God Be
the Glory)反映這種神學觀。
2. 對宣教與護教的影響
- 在面對無神論或異端(如耶和華見證人、摩門教)時,「自上而下」的基督論能夠清楚捍衛基督的神性。
- 在伊斯蘭教背景中,這種基督論可以回應「耶穌只是先知」的說法。
3. 對基督徒生命的影響
- 這種基督論提醒我們,救恩不是靠人努力,而是上帝的恩典(以弗所書 2:8-9)。
- 它也讓我們看到基督的主權與能力,幫助我們信靠祂的掌管(馬太福音 28:18)。
結論
「自上而下的基督論」強調耶穌基督的神性、道成肉身、救贖工作與宇宙的主權。這不僅是神學上的思考,更是我們信仰生活的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